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34101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幕遮,周邦彦,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走近周邦彦,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欣赏课文朗读,燎沉香,消溽暑。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上清润圆正的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初读课文:,故乡遥,何日去?(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渔郎相忆否?五月里,

3、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划着小船,我在梦中来到了家乡的荷花塘。,上阕写盛夏晨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课文赏析,“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拟人的手法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窥”让人想象出檐下之鸟雀跃争鸣之状。,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上片第二层写雨后风

4、荷。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举”这一细节,刻画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夏风吹拂下微微颤动的袅娜姿态,更显生动。“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五月初夏,汴京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已晒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下阕写思念故乡,故乡遥,何日

5、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第一层写思归 故乡遥,何日去?由实转虚,由荷花引出乡思。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故乡吴门之遥,长安羁旅之久,诗人从空间和时间上表露出淡淡乡愁。,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第二层写归梦。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初夏五月,联系自己昔日荡舟荷塘的美妙生活,所以初夏最易勾起久旅长安的诗人的乡愁。“梦入芙蓉浦”补足了上阕对荷花的描写,且梦境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诗人的乡思得到片刻的满足。,下阙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境?,词人既不知何日离开家乡,也不知何日回到故乡。他的情思不断徘徊在现实与梦幻之中,清晰与朦胧之间。这种难以逾越的两难之境正是诗人此时此

6、刻矛盾感情的体现。作者早年进京时的豪情壮志如今已消磨殆尽。仕途不称意、世事的无常、官场的黑暗,使他不由地想起故乡的往事,因而产生这种矛盾的心境。,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风 荷,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讨论探究:,总结,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抒写了自

7、己淡淡的乡愁,创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拓展阅读一:,甘 草 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这首甘草子是一篇绝妙的闺情词,属小令词。,上片写女主人公池上凭栏的孤寂情景。秋天本易触动寂寥之情,何况“秋暮”。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则主人公愁苦可知。“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不但比喻贴切,句中“乱”字亦下得极好。它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间接地,还显示了凭栏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其心绪也恰可着一个“乱”字。,词作赏析:,紧接着,以顶针格写出后两句:“雨过月华生,冷

8、彻鸳鸯浦。”词连而境移,可见女主人公在池上栏边移时未去,从雨打衰荷直到雨霁月升。雨来时池上已无鸳鸯,“冷彻鸳鸯浦”即有冷漠空寂感,不仅是雨后天气转冷而已,这对女主人公之所以愁闷是一有力的暗示。,下片“池上凭栏愁无侣”一句收束上意,点明愁因。“奈此个、单栖情绪”则推进一层,写孤眠之苦,场景也由池上转入屋内。,写无侣单栖滋味,词中比比皆是,并不新鲜。此词妙在结尾二句别开生面,写出新意:“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你能说说这两句好在哪里吗?,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名句欣赏:,却:表转折。傍:靠近。共:在一起。念:道白,说。粉郎:“三国魏何晏美仪容,面如傅粉,尚(娶公主为妻)魏公主,封列侯

9、。人称粉侯,亦称粉郎。”何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纳晏母为妾,晏被收养,为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美姿仪而绝白”,喜敷粉,“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在这里指所思之人。,荷塘月下,轩窗之内,一个不眠的女子独自调弄鹦鹉,自是一幅绝妙仕女图。而画图难足的,是那女子教鹦鹉念的“言语”,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实为婉曲含蓄。鸟语之后,反添一种凄凉,因鸟语之戏不过是自我安慰,又岂能真正排遣空虚。,金粟词话云:“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花间之丽句也。”是说柳永此词的尾句,类花间派,语辞艳丽,各是异彩,如“

10、真珠”、“月华”、“鸳鸯”、“金笼”、“鹦鹉”等皆具辞彩。然不同的是环境的华美不能掩盖人物心境的空虚,这样写恰有反衬的妙用。,拓展阅读二:,系 裙 腰 张 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

11、,年八十九。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作者简介:,张三中 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行香子张三影 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丛花令),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夜霜满地,明月悬天,月破云影,月影朦胧

12、,栏杆影子纵横如画。人情纵然如月一样长久,算算一年又一年,又能有几次月圆情圆。上片以景起笔,月影朦胧,如诗如画。一个“纵似”由月圆月缺联想到情无长久,悲从中来!,词作赏析:,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想写点书信寄西江,可惜流不到五亭前。东池里荷叶刚刚泛新绿,小如铜钱。问问几时才能结藕,何时才能开花?下片由情及景,欲寄心事而不得,伤感!小荷才新绿,要到结藕开花,尚待时日,也许那就是相见之期。“藕”“莲”运用象征手法,“藕断丝连”。“藕”谐音“偶”、“莲”谐音“怜”,古诗词中常用莲来表示爱情,例如采莲曲。,古代描写荷花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