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共生系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759170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渔共生系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稻-渔共生系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稻-渔共生系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渔共生系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稻渔共生系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一、技术名称稻-渔共生系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二、技术概述1 .技术基本情况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稻田资源十分丰富,约有3000多万亩水稻面积。在四川,稻田养鱼历史悠久。针对当前四川省稻渔种养模式绝大多数停留在生产经验水平,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滥用肥料,破坏正常的稻田生态功能等问题。本技术通过优化施肥和肥料减量增效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减少氮磷流失源;通过优化耕作以及秸秆利用方式的综合调控,延长氮磷养分在农田的留存时间和留存量,减少田块内氮磷排放量;在稻田出水口骨干沟渠,种植吸收氮磷消纳能力强和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吸收消纳农田径流中的氮磷养分,形成一套适宜具有水环境承载力的稻

2、渔共生系统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2 .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适用于稻渔共生系统,己在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眉山、泸州、宜宾等地推广应用。稻渔共生互促减少了35%化肥用量,亩均增加产值524.78元,且水稻亩产量可达510690kgo3 .提质增效情况稻渔工作模式经济效益明显,较常规稻麦模式纯收入增加了167%;创造了多类稻田生境条件,延长了食物链,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提高了地力水平;化肥用量减少35%,稻田尾水氮、磷流失量分别降低40%、25%;节本增效,食品安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三、技术要点1 .品种选择选用氮、磷节约高产型的水稻为主推品种。2 .机械化插

3、秧栽种方式一般为机插秧,合理密植,选择粗壮的水稻秧苗5月中下旬栽种,行间距为30-35cm,窝间距为20-25cm,亩栽8000-12000窝,每窝24株。3 .减肥节水管理选择与水稻、养殖物种相适宜的施肥量,保证产量的基础上能够尽量减少化肥氮、磷的投入。一般情况下,氮肥、磷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量35%,其中,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此外,氮肥40%采用包膜尿素或者多肽尿素替代,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从而减少氮、磷流失。上季作物收获之后,全部桔秆进行粉碎,粉碎长度不超过5cm。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抛洒在田里,与15Cm以下土壤充分混匀混埋。适量撒施氮肥,加速秸秆腐烂。泡水旋耕后再用打浆机平整

4、。合理进行灌溉,薄水插秧、浅水分篥、保持水面比垄面低IOCm左右放水晒田、水稻收割前10-15天,降低田水,保证鱼沟水面低于田面IOcm即可。避免在暴雨、施肥时节灌水,减少地表径流损失,降低地表径流携带氮、磷养分流失。4 .末端消纳,循环利用根据整个田块灌水、排水流线,选择合适的大沟渠,沟渠面积能够足以消纳整个区域排放的氮、磷。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可循环利用并且兼具氮磷吸收率高、易成活、易管理等特点的水生植物,构建搭配科学的生态沟渠,对尾水进行进一步处理。将水生植物进行多次收割,收割之后采用堆汹的方式腐熟为有机肥,实现进一步循环利用和安全排放。四、适宜区域稻渔综合种养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适宜在稻渔综合种养区推广。五、注意事项稻渔共作水稻的施肥关键在于用好基解肥,主攻穗数。秸秆还田应注意将秸秆混埋于15Cm以下土壤,并且要充分腐烂,防止秸秆还田对养殖的影响。六、依托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