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空间分布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62842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6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温空间分布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气温空间分布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气温空间分布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气温空间分布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气温空间分布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温空间分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温空间分布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节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一、气温的水平分布,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等温线:地面上气温相等地点的连线。即同一等温线上,各处温度相等。等温线的不同排列表示气温分布的不同特点:稀疏相差不大,密集悬殊 平直影响因素少,弯曲影响因素多 东西向纬度,与海岸平行海陆,等温线图有两种:,一是海平面等温线图,它是消除高度影响的气温分布图。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海陆、高度绘图时常把温度值订正到海平面上(将高山、高原的气温按当地的平均气温直减率订正到海平面,为0.450.55/100m),把纬度、海陆及其它因素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地理科学经常采用这种等温线图。二是实际等温线图,就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气

2、温值绘制的等温线图。它清楚地表示出一个地区的温度分布。在生产实际中被广泛应用。,P54图233、P55图234冬夏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分布特征:(赤道高,向两极逐渐降低基本特征),1、在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密集,南北温差大。(Why)因为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高纬:h低,昼较短(北极圈内有极夜)低纬:h较高,昼较长;因而南北温差大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高纬:h低,昼较长(北极圈内有极昼)低纬:h较高,昼较短;因而南北温差较小,2、北半球:冬季等温线在大陆上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凸 向极地;夏季相反。南半球:大陆面积小,等温线平直,遇有陆地,也发 生弯曲。,海陆分布、洋流等的影响:,1月,陆地降

3、温快,同一纬度上,陆地温度低于海洋:,7月,陆地升温快,同一纬度上,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部,1月等温线急剧地向北极凸出,还反映了暖流(黑潮、墨西哥湾暖流等)巨大的增暖作用。,7月等温线沿非洲和北美的西岸向南凸出,这是受加那利寒流与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的结果。,在南半球的夏季(1月),等温线沿非洲和南美的西岸向北弯曲,这是受本格拉寒流与秘鲁寒流影响的结果。,3、最高温度:冬:5o10oN,夏:20oN热赤道,1月和7月均高于24北半球年有效总辐射最大值在20oN左右;太阳直射点从冬到夏北移;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夏季强烈受热。4、最低温度:南半球:南极北半球:夏极地 冬东西伯利亚

4、、格陵兰(-44、-40)(Why),二、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一般规律: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why)原因:1、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2、空气密度、水汽和固体杂质分布:平均:0.65/100m(不是常数)上层:0.650.75/100m,变化小 中层:0.50.6/100m,变化小 下层:0.30.4/100m,变化大(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天气条件,如夏季午后),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逆温层的气温直减率为负值,是稳定度较大的气层。该层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暖而轻的空气在上,很难使大气发生上下扰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逆温层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

5、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等。,(一)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Z,T,形成前,Z,T,入夜开始发生,Z,T,黎明达最强,Z,T,日出后减弱,Z,T,消失,一般说来,中、高纬度大陆地区产生辐射逆温的现象最多,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因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逆温层厚度可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极地,因地面非常冷,辐射逆温常可达数千米厚。在低洼地区,由于冷空气还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其辐射逆温加强,常持续数天而不消失。(地形逆温),人们往往认为早晨的空气最新鲜,这其实是误解。在一天中,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3-4点空气最

6、为新鲜;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气污染较严重,因为,在夜间、早晨和傍晚易出现逆温层。白天,当太阳出来后,地面温度迅速上升,逆温层就会逐渐消散。于是污染物也就很快扩散了。一般到上午10点以后,地面空气就很新鲜了。因此,早晨锻炼身体时间应选择在日出以后,最好选择上午10点和下午3-4点,因为,这时的空气最新鲜。,(二)湍流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高度,气温,A,B,d,湍流混合层,湍流运动中,按d变化上升:使上层空气降温;下沉:使下层空气升温。充分混合后,气层的就逐渐趋近于d。,D,C,E,DE为逆温层,因湍流逆温出现在湍流混合层的顶部,所以其离地的高度随湍流层的厚薄而定;湍流强时,

7、湍流层厚,它所在的高度就高;反之,高度就低。一般它都位于摩擦层的中上部。其厚度不大,一般不超过几十米。也称乱流逆温、涡动逆温。,(三)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而形成的逆温。,与辐射作用、湍流分不开。,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之加强;白天辐射增温作用,使之减弱。使之具有强度日变化。,平流,风速,湍流使之不能与地面相联;使之愈加明显。,Z,T,无暖平流时,产生暖平流后,假想无湍流时的平流逆温,湍流层,逆温层,平流逆温厚度一般不大,但水平范围却很广。热带气团向高纬度地区推进时,就可出现大范围的平流逆温现象。一支范围很小的暖气流经过冷地面,也可形成小区域的平流逆温。冬半年,在中纬度沿海地区,因海

8、陆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时,常出现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流经冰、雪面时,一般也会产生平流逆温。如果冰、雪表面因暖空气的流过发生融冰或融雪现象,吸收了一部分热量,使得平流逆温得到加强,这样的逆温称为雪面逆温或冰面逆温。,(四)下沉逆温(压缩逆温),因整层空气下沉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3500m,3000m,-12,-10,1700m,1500m,下沉时,P增大,气层厚度减小;干绝热下沉,增18,为6,增15,为5,下沉的空气层来自高空,水汽含量少;下沉后温度上升,E增大,f(=e/E 100%)显著减小,空气干燥。因此有下沉逆温时,天气晴好。,由于近地层空气经常存在着乱流,温度变化不大,如

9、果高层空气下沉距离较大,绝热增温较多,下沉逆温仅出现在乱流层的顶部,并不能到达近地面。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气压区内,范围很广,厚度较大,在离地数百米至数千米的高空都可能出现。冬季,下沉逆温常与辐射逆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从地面开始有数百米的深厚的逆温层。,还有锋面逆温实际上,大气中出现的逆温常常是由几种原因共同形成的。,(补充)农业指标温度和积温,一、农业指标温度:1、日平均温度0:温暖期/农耕期2、日平均温度5:生长期3、日平均温度10:活跃生长期4、日平均温度15: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5、日平均温度20:热带、亚热带作物的活跃生长期,二、积温: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某一界限温度以上的温度总和,也

10、称活动积温。一般是把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逐日温度累加起来。有效积温:是指作物高于其生长的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总和。,第二章小结,太阳不停地给地球输送巨大的能量。大气中一切现象的发生、发展都和太阳辐射有关,因为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主要是依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来进行的。无论是太阳辐射投送到地面上来,还是地面辐射返回太空,都要通过大气层,因而都要受到削弱。相比而言,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削弱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要大得多。因而,地球上有了大气层,就如同花房有了玻璃窗一样,太阳辐射容易进来,地面辐射却不容易出去,使得地球的寒暖变化不致于过分剧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由太阳高度角所决定,随着太阳高

11、度角的不同,各纬度的地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是有差异的,对一定地点而言,地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还随时间而变化,但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所以,全球的平均气温比较稳定。,气温的变化实质上是空气内能变化的反映。引起气温变化的原因,有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两种情况。当空气停留在某地或沿水平方向运动时,非绝热变化是主要的,当空气团垂直方向作较快的运动时,绝热变化是主要的。空气的绝热变化有干绝热过程和湿绝热过程两种。空气与外界交换热量的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湍流、蒸发和凝结等。(个别变化),某地气温的变化(局地变化)是平流变化(冷平流或暖平流)和个别变化

12、之和。具体来说,温度的局地变化决定于:空气平流运动传热过程引起的局地气温变化、空气垂直运动传热过程引起的局地气温变化、热流入量的影响。,大气是否稳定,可以从与d 或 与m 的 对比中作出判断。当 m时,大气处于绝对稳定状态;当 d时,大气处于绝对不稳定状态;当 d m时,大气处于条件性不稳定状态。,由于太阳辐射有日、年变化,相应地,气温也有日、年变化。此外,空气的运动和天气情况对某地气温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气温的水平分布和空间分布。在对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通常是降低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逆温。它们有阻碍垂直运动和使逆温层下能见度变坏的共同特征。,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水

13、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它和气温一样,是气候的重要因子。一个地区的水分状况影响该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气候类型。即使气温相同的地带,由于降水量的不同,也会造成土壤和植被明显的差异。,大气中的水分来源于地表江、河、湖、海、潮湿土壤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等。水分进入大气以后,由于它本身的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逐渐散布于大气中,使大气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即大气湿度。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汽发生凝结,产生云、雾等天气现象,并以雨、雪等形式重新回到地面。地球上的水分就是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循环不已。这些物理过程对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和天气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章着重阐明大气中水分相变的物理

14、过程,云、雾和降水的形成,以及人工影响云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蒸发和凝结,一、水相变化,各种气体的液化都必须在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之下才能实现。水汽的临界温度为374,临界压力为2.21105hPa。大气温度和压力远远低于它们。而且气温也常低于冰的融解温度。所以,在大气的常温常压下,水汽是唯一能从一种形态(相)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成份,而且往往三种形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同时存在于大气中。水相变化在自然界里是永不停息地进行着的,而大气“舞台”上,如果缺少了水分这个经常在变换着状态的“角色”,那么一切天气变化也就无法“表演”了。,1、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水的相变,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看,是各相之间

15、分子交换的结果。如:在水和水汽两相共存的系统中,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在水的表层中运动较快的分子,就有可能克服周围水分子对它的吸引力和束缚作用,跑出水面,变成水汽分子。同时,接近水面的一部分水汽分子,又可能受水面水分子的吸引或相互碰撞,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其中有些向水面飞去而重新落回水中。,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正比于具有大速度的水分子数,即该数与温度成正比。因为:温度越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也越多。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数则与系统中水汽的浓度有关。水汽的浓度越大,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也越多。,起初,系统中的水汽浓度不大,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比

16、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多,系统中的水就有一部分变成了水汽,这就是蒸发过程。蒸发的结果使系统内的水汽浓度加大,水汽压也就增大了,此时分子碰撞的机会增多,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也就增多。,若继续下去,就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与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恰好相等,系统内的水量和水汽分子含量都不再改变,即水和水汽之间达到了两相平衡,这种平衡叫动态平衡(进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动态平衡时的水汽称为饱和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E)。,2、水相变化的判据,设: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为N 单位时间内落回水面的水分子数为n则:Nn 蒸发(未饱和)N=n 动态平衡(饱和)Nn 凝结(过饱和)但在实际工

17、作中,很难测量N和n,所以不能直接应用以上判据。,气体状态方程:P=RT水汽状态方程:e=wRwT可知e与w成正比,而w与n成正比,所以:e与n成正比。当某一温度下,水和水汽达到动态平衡时,水汽压即为E,对应的落回水面的水分子数为ns,ns又等于该温度下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为N,所以,E与N成正比。,对照以上判据可得:Ee 蒸发(未饱和)E=e 动态平衡(饱和)Ee 升华 Es=e 动态平衡 Ese 凝华以上说明水相变化可由实测的e与同温度下的E/Es之间的比较来判定。,水的位相平衡图:,t(),e(hpa),-16-12-8-4 0,8642,水的三种相态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温度和 压强条件下。,

18、水只存在于0以上的区域;,水,冰只存在于0以下的区域;,冰,水汽可存在于0以上及以下的区域;但e被限制。,水汽,O,A,OA:表示水与水汽共存时的状态曲线;其上各点压强即相应温度下的E;蒸发线,表示水与水汽处动态 平衡时水面上E与t的关系。,K,K:临界温度tk=374,临界压力Ek=2.2105hpa,蒸发线在K中断。,B,OB:表示冰与水汽共存时的状态曲线;其上各点压强即相应温度下 的E;升华线,表示冰与水汽处动态平衡时冰面上E与t的关系。,B,OB:表示过冷水与水汽动态平衡时水面上E与t的关系。过冷水蒸发线。,C,OC:融解线,表示冰与水达到平衡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水的位相平衡图:,t

19、(),e(hpa),-16-12-8-4 0,8642,冰,水汽,O,B,B,C,所有曲线交于O点,O是水、水汽、冰三相共存时所需的温度 和压力条件,t0=0.0076,E0=6.11hpa,三相点。,各个区域内,不存在两相间的稳定平衡。,231,如图中的1、2、3点(温度相等):,点1位于OA线之下,e1E,水要蒸发;,点2位于OA线之上,e2E,多余的水汽要产生凝结;,点3位于OA线上,e3=E,水和水汽处于平衡状态。,还可看出:水和水汽处动态平衡时,水面上的E随t升高而增高;冰和水汽处动态平衡时,冰面上的Es随t升高而增高。,3、水相变化中的潜热,在水相转变的同时,也发生能量转换。从分子

20、运动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内能的反映;内能大,温度高;内能小,温度低。蒸发时,从水面跑出的都是具有较大动能的水分子,使液面温度降低。若保持温度不变,必须自外界供给能量,这部分热量,就是潜热。L=(2500-2.4t)103(J/kg)2.5 106J/kg当水汽发生凝结时,这部分潜热将会全部释放出来,即为凝结潜热。同温度下,凝结潜热与蒸发潜热相等,皆为2.5 106J/kg。,同理,冰升华为水汽的过程中也要消耗热量。这热量包含两部分:由冰融化为水所需消耗的融解潜热和由水变为水汽所需消耗的蒸发潜热。融解潜热为3.34105J/kg同温度下,升华潜热与凝华潜热相等,皆为(2.5 106+3.3410

21、5)J/kg,即2.8106J/kg。,二、饱和水汽压,上面的论述说明,要判断蒸发面是处于蒸发、凝结还是处于动态平衡,就要将实有水汽压e与相应的饱和水汽压E进行比较,因而有必要对E加以研究。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等)、形状(平面、凹面、凸面)之间,有密切关系。,(一)纯水面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克拉柏龙克劳修司方程,,积分,得:,E=E0e,8.5t,273+t,上式说明,纯水面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增高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P62:表3.1,两排数据基本一致,可看出:1、E随温度增高逐渐增大。(Why),因为蒸发面温度越高,水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单位 时间内跑出水面的

22、水分子越多;只有水面上水汽分子的密度较大时,落回的分子数才能与跑出的分子 数相等。,2、表中温度间隔10,E的变量越来越大。,重要结论:,1、空气温度的变化,对蒸发和凝结有重要影响。高温时,E大,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量增多,因而能使原已处于饱和状态的蒸发面变为不饱和,重新出现蒸发。相反,若降低饱和空气的温度,由于E减小,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量减少,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2、E随温度改变的量,在高温时比低温时大。或对于饱和空气,降低同样的温度,高温时凝结的水汽量比低温时多。如:由35降到30,凝结量为9.2g/m3,而由15降到10,凝结量为3.4g/m3。因此,在高温饱和空气中形成的云雾要浓

23、一些,含水量较大。这就是暴雨多发生在暖季里的道理。,(二)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性质的关系,注意:自然界的蒸发面很多,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形状。由于蒸发面的性质和形状不同,其中的分子受到它周围分子的引力也不同,分子要跑出蒸发面也就有难、有易。对分子容易跑出的蒸发面来说,单位时间内跑出的分子多;只有当蒸发面上的水汽密度比较大时,落回的分子才能与跑出的分子相等。对分子难以跑出的蒸发面来说,单位时间内跑出的分子少;蒸发面上的水汽密度比较小时,落回的分子就能与跑出的分子相等。因此,在温度相同时,分子容易跑出的蒸发面的E比较大,分子难以跑出的蒸发面的E就比较小。,1、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一般来说,

24、水温在0以下时就会结冰;但对云雾的观测表明,有时水温虽降到0以下,甚至-20-30仍不结冰,处于这种情况下的水,称为过冷却水。,过冷却水与同温度下的冰面比较,饱和水汽压是不同的。,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较准确的马格努斯经验公式:,E=E0 10,t,+t,对水面而言,、分别为7.63和241.9对冰面而言,、分别为9.5和265.5,、是经验常数,与理论值稍有不同。,P62 表32:Es(过冷水面的饱和水汽压)、Ei(冰面的饱和水汽压),对于冰面和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仍然按指数规律变化。,P62 表32:Es(过冷水面的饱和水汽压)、Ei(冰面的饱和水汽压),0时,二者相等;其余(低于0),E

25、s Ei水的位相平衡图中,OB线在OB线之上因为:冰是固体,冰分子要脱出冰面比水分子脱出水面要困难些,所以,与同温度下的过冷水相比,冰面的饱和水汽压要小些。只有当温度为0 时,冰和水处于过渡状态,它们的饱和水汽压才相等。E:自0 开始,随着温度的降低,E迅速增大,至-12 时达最大值,温度继续降低时,E减小。(P63图3.2),在云中,冰晶和过冷水滴共存的情况很普遍(混合云)。若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的饱和水汽压之间,(Es e Ei)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水汽压比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eEs),对水滴而言,是未饱和的,水滴就要出现蒸发。但实际水汽压比冰晶的饱和水汽

26、压大(eEi),对冰晶而言,是过饱和的,冰晶上就要出现凝华。因此,水滴因不断蒸发而减小,冰晶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这种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称为“冰晶效应”,这是降水形成的一种理论(该效应对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2时,冰晶效应最显著。,2、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水是很好的溶剂,不少物质都可溶于水中,所以天然水通常是含有溶质的溶液。溶于水的物质对水分子的吸引力增大,使水分子脱离溶液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些。因此,在同温下,溶液面的E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的浓度越大,E越小。如: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面的E是同温下纯水面E的78%;氯化钙饱和溶液面的E是同温下纯水面E的35%;25%的硫酸溶液面的E是

27、同温下纯水面E的85%;50%的硫酸溶液面的E是同温下纯水面E的32%。,这种作用对在可溶性凝结核上形成云或雾的最初的胚滴十分重要(自然界中有大量此类凝结核),而且以溶液滴刚形成时较明显。随着溶液滴的增大,浓度逐渐减小,溶液的影响就不明显了。,(三)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形状的关系,A分子受到的引力最小,最易脱出水面;C分子受到的引力最大,最难脱出水面;B分子介于二者之间。所以,温度相同时,凸面的E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E凸E平E凹。而且,凸面的曲率(曲率越大,曲线越弯曲)愈大,E凸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E凹愈小。,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凸面)。若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

28、水滴的E之间:E小 e E大,也会出现水汽转移现象。这时,小水滴会因蒸发而减小,大水滴会因凝结而增大。此即所谓的“凝结增长”。但这一过程在水滴增长到半径大于1微米时,曲率的影响就很小了,所以,“凝结增长”只在云雾刚形成时起作用。,三、影响蒸发的因素,不论在水面、冰面及其它潮湿表面上,只要蒸发面上的实际水汽压比当时的饱和水汽压小,都可出现蒸发,且它们的差值越大,蒸发得越快。在静止大气中,蒸发速度仅依赖于分子扩散,道尔顿定律但在自然条件下,蒸发是发生在湍流大气中的,影响蒸发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湍流交换,并非分子扩散。,考虑到自然蒸发的实际情况,影响蒸发速度的主要因子有四个:,(一)水源(二)热源/温度

29、(三)饱和差(E-e)(四)风速与湍流扩散还有许多,如:蒸发面的性质和形状、气压的大小、地面性状等,但温度是最主要的。温度有年、日变化,因此蒸发速度也有年、日变化,从而导致湿度的年、日变化。,四、湿度随时间的变化,空气湿度大体上是蒸发过程的强弱、平流输送和相变三种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湿度的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两种形式。周期性变化是基本的。e、f 随时间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1、周期性变化(日、年),水汽压(e)日变化:双峰型、单波型双峰型主要在大陆上湍流混合较强的夏季出现(P65图3.5中的实线)一日内有两个最高值和两个最低值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温度最低时和午后湍流最强时最高值出现在

30、910时和2122时,因此时蒸发增加水汽的作用大于湍流扩散对水汽的减少作用,单波型以海洋上、沿海地区、陆地上湍流不强的秋冬季节为多见(P65图3.5中的虚线)与温度的日变化一致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温度最高、蒸发最强的时刻最低值出现在温度最低、蒸发最弱的清晨年变化:(北半球)与温度的年变化相似最高值出现在温度高、蒸发强的7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温度低、蒸发弱的12月份,相对湿度(f=e/E 100%)日变化:与温度成反位相(P65图3.6)(Why)温度升高时,虽然蒸发加快,水汽压(e)增大,但E增大得更多,使f减小温度降低时也同样因E下降得更多,使f增大年变化:一般夏季最小,冬季最大但是:在季风盛行的

31、地区,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来自内陆,f夏季大、冬季小,2、非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无规则的日、年变化(三峰型或多峰型等)造成空气湿度非周期性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垂直运动、乱流混合和湿度平流,其中湿度平流是主要的。空气从湿区流向干区,称为湿平流,所经之处湿度要增大空气从干区流向湿区,称为干平流,所经之处湿度要减小。,五、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的条件,一般条件:一是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二是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eE;f100%),(一)凝结(华)核,实验室里没有杂质的纯净空气,相对湿度达到300%400%时,也不会发生凝结。只有加大水汽压至饱和水汽压的四到六倍,相对湿度达到4

32、00%600%时,方为可能。因为水汽分子很小,单靠水汽分子合并只能产生半径约10-8 cm的极小胚胎,会很快被蒸发掉;且巨大的过饱和条件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假如在纯净的空气中投入少量尘埃、烟粒等吸湿性物质,相对湿度在100120%,有时还不足100%,就可能产生凝结现象。因为吸湿性微粒物质比水汽分子大得多,对水分子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利于水汽分子在其表面集聚,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这种能促使水汽凝结的微粒,叫凝结核。其半径一般为10-710-3cm,而且半径越大,吸湿性越好的核的周围,越易产生凝结。凝结核的存在,是大气产生凝结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中的凝结核主要来源于由垂直气流及湍流带入空气中的

33、土壤、风化岩石、火山灰等微粒;各种燃烧烟尘,如工业烟尘等;海浪飞溅泡沫中的氯化钠、氯化镁等小微粒;来自宇宙的流星及陨石燃烧产生的微粒等等。在凝结核数量多而吸湿性又好的地区,即使相对湿度不足100%,也可以发生凝结。所以大工业区出现雾的机会比一般地区要多。,水汽的凝华和凝结一样,也需要一个核心。水汽能在一种核上直接凝华成冰晶的这种核叫凝华核。,大气中,凝结核一般是不缺的。能否产生凝结,取决于空气是否达到过饱和。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使水汽压大于E 二是降温,减小E,使它等于或小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的共同作用。,(二)空气中水汽的饱和或过饱和(eE;f

34、100%),促进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过程有:,1、暖水面蒸发和湿平流(增大e)一般地说,水面的蒸发作用虽可增大空气湿度,但并不能使空气产生凝结。因为靠近水面的空气接近饱和时(饱和差太小),蒸发即基本停止。但,冷空气流经暖水面时,由于水面温度比气温高,暖水面上的E比空气的E大得多,通过暖水面的蒸发可使水汽压逐渐接近暖水面的E,而使冷空气可能达到饱和而发生凝结。秋冬早晨,暖水面上腾起的蒸发雾就是这样形成的:,2004年11月9日清晨,山东某地,湿空气的水平输送,也起着增加空气水汽的作用,在有降温的配合下,也可使空气产生凝结。,2、空气的冷却(减小E),(1)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

35、此过程进行得很快,凝结量也多,是自然界中水汽凝结最重要的过程。大气中很多凝结现象都是绝热冷却的产物。(2)辐射冷却: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由于地面的辐射冷却,接近地面的空气也发生冷却。当冷却到露点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便开始凝结。(3)平流冷却: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将热量传递给冷的地表,造成空气冷却。若二者温差较大,暖空气降温较多,就可能发生凝结。,(4)混合冷却,当温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水平混合后,可能产生凝结。,t,e,O,A,B,t1 t2,e2e1,E2E1,水平混合之后:t、e,t,eE,e E,凝结,若两气团原湿度较小,或二者温差不大,则混合后,均难以发生凝结。,以上过程中,冷却是主要的。雾:辐射冷却、平流冷却云:绝热冷却,复习思考题:1、试分析1月、7月世界海平面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其原因。11、何谓逆温?对流层中一般可出现哪几种逆温?12、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达到凝结的途经通常有哪些?作业题:1、已知旧金山海面温度为12,温度直减率为0.6/100m,从500 m处转为逆温层,已知逆温层顶为1700m,20,求逆温层的直减率。2、何谓冰晶效应、凝结增长?3、试比较辐射雾、平流雾的特征、形成条件及产生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