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复习专题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复习专题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专题,学习目标,1.通过竞赛环节让学生大致感受文化常识系统的分门别类及试题范围。2.掌握文化常识题的做题技巧。3.学会分门别类的积累文化常识。,1,2,3,4,5,6,考点链接,文化常识竞赛,(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5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D“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二)山川与地理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3、”,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6.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3分)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C.“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用“社稷”代国家。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
4、,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A(“垂髫”指小孩子,“黄发”指长寿的老者),1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2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3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5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三)天文与历法,6.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如白居易
5、的琵琶行)、绝句(如杜牧的过华清官)等。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C(A.琵琶行为古体诗;B.鲁班姓公输,名班(般);D.为乾隆皇帝主持),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2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
6、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3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4“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5“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四)政区与官职,6.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3分)A.古时“泰山”喻指岳父,“伉俪”为夫妻自称。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
7、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A伉俪则是对别的夫妻的称呼。把对方及其配偶尊称为“贤伉俪”。,(五)宗庙与祭祀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
8、常用此大礼。()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B(“北面”才是称臣),(六)人名与称谓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2朕是古人的自称,
9、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古代“国”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后常用来指都城。“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
10、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B.C.D.,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8点前后),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这类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理解文化常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2015年课标全国卷两套试题出现的新题型。这类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涉及面较广。对这类实词掌握的数量和程度,不仅决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考点分析
11、,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6新课标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C,【考点定位】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016新课标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
12、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时官
13、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2016新课标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A项,“土地、户籍等职事”有误;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A,命题规律探究,1.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查,我们
14、必须明白两点:其一,文化常识考查的内容一定存在于试题当中;其二,文化常识的正误判断多半可以根据一定语境作出判断。2.通过大量试题分析,可以发现文化常识的语境包括:试题语境、教材语境和生活语境。,解题指导,(一)分析试题语境。当选项中出现较为生僻或考法很细致的文化常识时,我们应迅速在文中锁定这个文化常识的试题区域,然后尽量从语义相关处进行上下文推断。如2016年新课标卷的错项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原文】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翻译: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
15、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从原文分析可知,陈登云是主动要求辞官的。,有时候通过分析试题语境,还可以使排除法更有效进行。,(二)联系教材语境。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大部分是以教材为依托的,遇到的知识点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有时候会事半功倍。文化常识也应进行这样的教材语境关联。如2016新课标卷的错项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人教版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书下注释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三)调动生活语境 生活语境,似乎与积累本身有关,似乎不算是一种辅助手段,而是属于文化常识的“本”,但在具体做题的时候,当学生无法完成知识上的检索,就只有进行生活中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这种常态化、共识性话语往往来自生活对话、网络语言、影视作品等。,复习策略,1.早读背诵知识清单。2.考试做题时遇到不懂的要摘抄。3.注重课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