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770634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近年来,一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触犯法律的案件频繁发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更甚者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名校学子频频出现在黑名单上。从北京市大学生服务中心组织的一次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获悉,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七成。这一数字来自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值得重视的是,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占70%。我认为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如此看来,防范和减少大学

2、生犯罪必须要成立社会综合治理的格局。一.影响大学生犯罪的内在因素分析(一)教育产业化下的盲目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教育产业化的一个主要的目标是让大学教育逐步脱离对政府的依赖。在此导向下,各个学校不断扩大招生,导致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其带来的显著弊端是学生素质的急剧下降,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伴随文化素质下降的另一个方面是道德素质欠缺,现在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校大学生中考试作弊,违反合约等现象频繁发生,这些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较差。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下降,不但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是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

3、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二)大学生法制意识淡漠。在大学对于非法律专业学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理论课程,接受初步的有限的法律教育,同时存在重知识的输入轻思想品德的塑造倾向。此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加之在校学生的学习只为考试及格,学生缺少主动去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也更难有良好的法制观念,容易冲出道德底线,导致犯罪发生。(三)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

4、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活跃、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欠缺考虑,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诱发犯罪。根据前两年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华东师大心理学系曾对上海大学生心理素质做过一次 抽查, 结果表明: 6. 2% 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差或很差; 9.6% 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 13% 的大学生耐冲击力差。大学生 心理障碍率之所以居高不下, 与高校心理环境相对落后是有直接联系的,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青年学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失足的

5、一大诱因。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新的变化,价值取向呈文化多元、选择多样、思想多变的 发展态势。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一些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就诱发了个别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盲目追求高消费,对物质的需求欲望不断膨胀,党内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上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对大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诱发犯罪的动机和行为。(二)社会不良文化的诱惑。一些不良图书、音像制品、电子游艺、网络游戏中都包含着有关

6、破坏和暴力以及淫秽的内容,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使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无不受其蛊惑,使他们沉醉于这些不健康的内容之中而不能自拔,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 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三)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大学生犯罪的诱因之一。我国的家庭教育失当现象比较严重,尤其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家庭存在溺爱最为普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出现极端化,这种极端化教养方式很难使孩子实现正常的社会化,往往形成不良的习惯和人格,而这些不良的习惯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