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补泻手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式补泻手法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针灸技术总论,针灸技术概指针灸工具、手段及其操作运用的方法和技能。随着古代科技的进步,针灸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尤其是金属针具和艾灸的普遍应用,创立了丰富的针灸手法,显著提高了针灸的技术含量。运用针灸技术激发经气活动,从而引发出人体新的可感知的生命现象,如得气、气行等,通过观察这些现象以探求针灸技术与提高疗效关系,逐步建立针法灸法体系,极大丰富了针灸学内容。现代针灸技术发展较快,其特点是传统针灸技术与现代针灸技术结合,研制出多种多样的针灸仪器设备,并规定了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现代针灸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针灸临床,为针灸临床增添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第一节常用针灸器具 第二节常用针灸体位 第
2、三节常用针灸治疗量 第四节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第一节 常用针灸器具,一、传统针灸器具 1.针刺用具 2.施灸用具 3.拔罐用具 二、现代针灸器具 1.电针仪 2.灸疗仪 3.拔罐仪,一、传统针灸器具,1.针刺用具现代针灸临床常用针具由古代九针发展而来,品种多样,规格齐全,以满足临床需要。现代针具多采用不锈钢制作而成,光滑亮洁,坚韧耐用,不仅可减轻针刺时患者的疼痛感,而且安全可靠,便于操作,利于提高疗效。,1.针刺用具,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 镵(chn)针:箭头针,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皮肤针 园针:圆头针,为按摩工具 鍉(d)针:推针 锋针:三棱形,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三棱针 铍(p)针:剑头
3、针,为外科工具 园利针:圆而且锐,用于治疗急性痹症 毫针:常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 长针:环跳针,芒针 大针:火针,2.施灸用具,施灸材料较多,以艾叶制成的艾绒最为常用。庄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由生长,以湖北蕲州产的艾为最佳。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毒。艾绒便于搓成大小不等的艾柱,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燃烧时热力温和不起火焰,能穿透皮肤,又能保健。价格低廉,药源广泛。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施灸用具是艾柱和艾条。古代制作了灸罩、灸盏等施灸工具,后世改进为温灸筒、温灸盒、熏灸盒等。这些灸具制作不太复杂,具有灸火集中、温热持久、较少烟尘、舒适安全
4、、节省人力的优点,故为针灸临床常用。,3.拔罐用具,拔罐是针灸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传统罐具选材不一,有竹罐、陶瓷罐、玻璃罐、金属罐等,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竹罐和玻璃罐。,二、现代针灸器具,1.电针仪 脉冲电针仪是用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仪器。种类较多,主要有交流、直流电针仪,脉动感应电针仪,音频震荡电针仪、晶体管电针仪等目前多使用集成电路仪器,具有刺激量大,安全,可用干电池,耗电省,体积小,耐震,无噪声者为佳。电针法是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手法捻针的工作量,已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2.灸疗仪,临床常用有电热艾灸仪、电
5、热温灸仪、光灸仪等。电热艾灸仪大多采用电加热艾绒等方式,温熨熏灼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电热艾灸仪中有一种电热喷灸仪,利用加热特制的艾药饼所产生的热气流,作用于一定腧穴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电热温灸仪大多采用稀土等电发热材料,通电后产生可控温度,以此温热刺激作用经络腧穴治疗疾病。光灸仪是利用红外线、远红外线或激光产生的热量照射经络腧穴,形成温热或光电效应以达到治疗疾病作用。,3.拔罐仪,大体分为单纯的抽气罐和多功能的抽气罐。抽气罐是通过一定抽气技术,即将抽气罐的瓶底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气筒通过橡皮塞抽出罐内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新型的抽气罐具有使用方便,吸着力强,且较安全,又不易破碎
6、等优点。多功能抽气罐是一类同时具有负压和磁、热等物理刺激作用的拔罐仪器。利用电动机真空泵抽吸罐内空气,可准确控制罐内负压,且罐底装置有稀土发热材料,通电后产生一定的磁场和温热刺激,以发挥综合性治疗作用。,第二节 常用针灸体位,针灸施术时,需要患者采取一定的受术体位。医者需了解体位的意义,熟悉体位的选择,并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按规定程序完成施术治疗。一、针灸体位的意义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千金要方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 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而卧灸
7、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二、针灸体位的选择,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6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
8、穴。,常用体位,除常用体位外,临床上也可根据某些腧穴额取穴及特殊针刺要求而选取其他体位。同一患者同次治疗,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体位。如因治疗要求采取不同体位时,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灵活掌握。对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第三节 常用针灸治疗量,针灸治疗量概指治疗过程中针灸作用量的总和。适度的总结治疗量是提高针灸疗效、保证针灸安全的关键因素。古代医家长期实践总结大量知识和经验,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针灸研究表明,针灸量效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第三节 常用针灸治疗量,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 针刺治疗量的形成由针刺技术和腧穴的共同作用所决定。针刺刺激是
9、针刺取得疗效的前提。针刺刺激量与疗效关系密切,是针刺治疗量的主要部分。腧穴时针刺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只有针刺腧穴,才能形成针刺治疗量。1.取穴多少 在处方配穴正确的前提下,取穴越多,刺激越大,针刺作用量相应越大,反之越小。一般而言,慢性病、复杂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取穴较多,反之,取穴较少。临床上,取穴多少依据病情和患者耐受程度而定,一般要求少而精。针灸大成言“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2.针具粗细针具直径大小与刺激量相关,不同粗细的针具对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一般而言,粗针刺激量大,泻邪作用强,细针刺激量小,补虚较适宜。灵枢九针十二原“针各有所宜,各
10、不同形,各任其所。”“圆利针者,大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3.针刺深浅 针刺深度是针灸临床关注的重要因素,除从安全角度考虑外,亦与疗效相关。一般而言,深刺刺激强度大,适用于筋骨深部病证;浅刺刺激强度小,适用于皮脉浅表病证。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4.手法轻重针刺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运用时,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也有轻重之分。针刺手法的轻重,主要是针对刺激强度而言。针刺手法的轻重,大体上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轻者,针下感应柔和,行针时间不宜长;
11、中者,针下感应明显,行针时间要适中;重者,使针下感应强烈(患者能耐受为度),行针持续时间要长。医者往往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调节刺激量的大小,以决定手法的轻重。提插的幅度大于0.5cm、捻转的角度大于180者,其刺激量就大,为重手法。反之,提插的幅度小于0.3cm、捻转的角度小于90者,其刺激量就小,为轻手法。临床上,轻手法多用于体质较弱或慢性病者,重手法多用于体质较强或急性病者。补泻手法与强弱刺激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在掌握强弱刺激的基础上施以补泻手法。,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5.留针时间长短 在针刺治疗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常根据病情需要而留针。留针的过程是保持
12、和增加刺激量的过程。一般而言,留针时间越长,刺激量越大,反之越小。体质强的患者可多留针,治疗寒性病证,慢性病证,留针时间较长;体质弱的患者可少留针,治疗热性病证,急性病证,留针时间较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留针久暂:对表热证,宜疾出针;对里证和虚寒证,一般均需留针,留针主要是为了延长针刺的的时间。留针的宜忌,在灵枢中有所论述。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
13、”。这就是说跢滑利,其人易脱于气,不宜久留;相反,气涩迟钝,则宜久留以致气。”,二、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要素,艾灸治疗量的大小由艾绒的药力、灸火的热力所决定。艾灸的作用是综合因素产生的。因艾的药力因素相对确定,故重点讨论艾火的热力与疗效关系。艾火热力的温热刺激作用是艾灸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1.艾炷大小 艾炷的大小一般按麦粒、苍耳子、莲子、玉米粒、枣(橄榄)计量。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炷越小,刺激量就越小。扁鹊心书窦材灸法:“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2.壮数多少 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即灸时每燃完
14、一个艾炷(或言治疗用了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一般而言,艾灸壮数越少,刺激量就越小;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千金要方灸例:“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二、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要素,3.灸火强弱 灸火强弱与艾柱的大小、艾条的大小和施灸的距离、艾绒的燃烧程度等因素有关。艾条施灸一般约距离皮肤23厘米,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施灸时,医者用口对着艾柱或艾条燃端适度吹气,可使艾绒充分燃烧。灸火强弱以施灸部位有温热感又不引起灼痛为度。强灸火,多用于实证、急性病、体质壮的患者;弱灸火,多用于虚证、慢性病、体质弱的患者。4.施灸时间长短 一般初
15、灸时,每日1次,3次后可改为2-3天1次。急性病可每日灸2-3次。医宗金鉴刺灸法要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火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还与疗程、艾绒的质量等因素有关。,三、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常规针灸治疗量是指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保证治疗安全的针灸治疗量。确定常规治疗量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并结合现代临床治疗常规。1基本原则 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应当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得气,二是适度。针刺治疗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得气是针刺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治疗,均需要遵循适度原则。针灸运用得当,可治
16、病,运用不当,可损伤正气。,三、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2.综合因素 针灸治疗量由较为复杂的综合因素所决定。确定常规针灸治疗量,除需明确形成要素外,患者的具体情况是医者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不仅要考虑患者的禀赋、体质、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还要考虑患者的病性、病位、病程等病情状况。3.治疗常规 针灸临床治疗常规是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目前针灸临床治疗常规包括:治疗次数:一日治疗一次;根据病情和实践情况,也可一日两次货两日一次。留针时间:每次治疗一般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常运用一定针刺手法以守气,每5-10分钟行针一次,以保持得气感而提高疗效。疗程:目前多以现行7天为一周的作息制度,一般针
17、灸治疗1-2周为一个疗程。至于需要多少疗程,视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而定。,第四节 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一、施术前的消毒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发生感染事故。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选用一次性无菌针具。,(一)针具器械消毒,1.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 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2.药液浸泡消毒法 将针具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
18、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消毒布或消毒纱布遮盖好。,(二)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持针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某些刺激需要触及针身时,必须用消毒干棉球作隔物,以确保针身无菌。,(三)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1.5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
19、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四)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不同罐具的消毒,1兽角罐是最为古老的拔罐器具。以牛角、羊角等兽角制成。不适于高温消毒。应用医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2陶瓷罐是陶罐与瓷罐的统称。以陶土烧制而成。可高温消毒。3竹木罐是木罐和竹罐的统称。木罐以圆木切削制成。可置药汁中煎煮后作药罐用。可高温消毒。4玻璃罐是用耐热玻璃制成的。透明清晰,可直接观察施术局部的变化,便于掌握
20、时间,适用于多种罐法,尤其是刺络拔罐。且易消毒,耐高温高压。5.真空拔罐是利用抽气成真空负压状态的无火拔罐具。应用医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不可蒸煮。,二、刺灸法的宜忌,(一)施术部位的宜忌刺灸施术时,应避开人体要害和特殊部位,以免发生不良后果。1.避开重要脏器 刺灸施术时所选择的腧穴都有确切的位置,要求术者必须熟悉腧穴局部解剖特点,除以刺血络、刺筋骨为目的的特殊刺法外,都应避开要害部位,以免刺伤内脏,或是重要血管筋骨等处。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及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都有论述。,(一)施术部位
21、的宜忌,2.避开重要的器官组织 眼区穴位,针刺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后项部内为延髓,脊柱的深层为脊髓,不可深刺。胸腹和腰背部,必须掌握分寸,严禁深刺。素问刺禁论指出:“刺头中脑户,脑立死。”3.避开某些特殊部位 大血管附近的腧穴,如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等,应避开血管针刺;乳中、脐中和小儿囟门部位也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创伤、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灸。,(二)患者状态的宜忌,1.体质状态人的体质有强弱、肥瘦、老幼之不同,体质的类型也各有异,针刺时必须区别对待。初病、体质强壮者,针灸治疗量宜大;久病、体质虚弱者及老人和儿童,针灸治疗量宜小,宜选用卧位。灵枢逆顺肥瘦中指出了
22、不同体质的病人进行针刺的原则: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壮士者,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可再也。,(二)患者状态的宜忌,2.机能状态刺灸前,还应注意患者的机能状态。对于大醉、大怒、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灸。对于首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医生应在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以帮助患者克
23、服恐惧心理,避免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妇女行经时,除非为了调经,亦慎用针刺。孕妇尤其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应慎用针刺。孕妇下腹、腰骶部及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具有通经活血功能的腧穴,应禁行针刺。,(三)病情性质的宜忌,1.病情程度气血严重亏虚者如大出血、大吐、大汗、大泄的患者不宜针刺;形体极度消瘦者,如癌症、慢性肝炎晚期患者,不宜针刺;传染性强的疾病和凝血机制障碍患者,一般不宜针刺治疗。2.疾病性质 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病情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临床上应辨证施治。一般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
24、者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少针,虚热者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刺,里实者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一)毫针的构造(二)毫针的规格(三)毫针的检查(四)毫针的保养,(一)毫针的构造,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部位肌肤的关键部位;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位,是观察针身刺入穴位深度和
25、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针柄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为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运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装置艾绒之处;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多为缠柄金属丝的延续。,(一)毫针的构造,毫针多以不锈钢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故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临床很少应用。毫针的形状 1.环柄针(圈柄针),即针柄用镀银或经氧化处理的 金属丝缠绕成环形者;2.花柄针(盘龙针),即针柄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 缠绕呈盘龙
26、形者;3.平柄针(平头针),即针柄也用金属丝缠绕,其尾 部平针柄者;4.管柄针,即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二)毫针的规格,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毫米)和长短为13寸(2575毫米)者最为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三)毫针的检查,在使用前,要对毫针进行检查,以免影响进针和治疗效果。检查时要注意:针尖要端正不偏,无毛钩,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锐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
27、要牢固,无剥蚀、伤痕;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四)毫针的保养,除了一次性应用的毫针外,需要反复使用的毫针都应注意保养,以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存放毫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针夹等。存放时的基本要求是用纱布、干棉球等柔软之物,将毫针与存放器具的四壁分隔开,为防针尖受损。已经消毒备用的毫针,存放时避免受到污染。,二、毫针刺法的练习,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良好的指力是施行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针刺治病获益的保证。指力和手法必须常练,达到熟练程度后,则在施术时,进针快、透皮不痛;行针时,补泻手法运用自如。反之,指力与手法不熟练,则在施术时难以控
28、制针体,进针困难,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协调,影响针刺治疗效果。因此,初学者必须努力练好指力和手法的基本功。,(一)指力练习,指力练习主要在纸垫上练习。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交替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练习初期选用1.0-1.5寸、24-30号毫针,待有一定指力后改用其他型号毫针。,(二)手法练习,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取棉团一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
29、约67厘米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的模拟动作,作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手法熟练的程度。,(三)手感练习,将瓦楞纸剪制成10 x10cm大小,厚约2-3cm,松紧适度的纸垫,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持针,持针方向同指力练习。进针时,应聚精会神,仔细体会针下感觉。由于纸厚薄不匀,故每针下去,针下或感觉空松无物,或感觉紧涩坚韧。练习
30、日久,不仅可增强指力,更可提高对针下感觉的敏锐觉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在自身或他人穴位上试针,体会手感。,三、毫针的选择,(一)毫针的选择 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粗且略长的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灵枢官针篇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
31、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入1寸时,可选用1.52寸的毫针。总之,选择针具应适宜,否则,难以取得针感和达到治疗效果。,四、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一)进针法进针法是将毫针刺入腧穴的操作方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信其右”。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临床常用进针方法,1单
32、手进针法指仅运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求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挟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挟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临床常用进针方法,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
33、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临床常用进针方法,2双手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注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5)弹针速刺法 押手拇、食指末节指腹捏一无菌干棉球握住针身下段,留出针尖2-3分,对准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指甲对准针尾弹击,使针迅速刺入。此法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如印堂穴。,临床常用进针方法,3针管进针法 针
34、管多用塑料、玻璃或金属制成,针管长度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应刺的腧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掌握正确的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既是确保腧穴深层次定位正确性的基础,也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的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感传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差异。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应根据针刺腧穴所在位置、患者体
35、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灵活运用。,1方向,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针尖的朝向,一般依经脉循行的方向、腧穴部位的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确定。(1)依经脉循行定方向 根据经脉循行走向,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以达到疏通经气、提高疗效的目的。(2)依腧穴部位的特点定方向 根据腧穴部位的特点,针刺某些腧穴时必须朝向某一特定方向,方能保证治疗效果和针刺安全。针刺哑门针尖朝向下颌方向;针刺某些背腧穴,针尖朝向脊柱方向。(3)依治疗需要定方向 根据治疗需要,针刺时针尖朝向病所,促使针刺感应达到病变部位,通过气至病所以提高效果。,2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
36、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3)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3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临床实践中,还需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情况来调整。(1)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2)体
37、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透刺刺法,透穴刺法是一种将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有机结合,从一个穴位刺向另一个穴位的特殊针刺方法。腧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腧穴方向,针身与皮肤呈一定角度,将针刺入腧穴,针下得气后,再将针刺向并抵达另一个腧穴。透刺形式可分为直透、横透和斜透。本经穴透刺,表里经透刺,或相邻经穴透刺等。,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对天突、风府、哑门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
38、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其应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也应予以重视。“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五、行针手法,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lifting and thrusting method)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人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
39、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一)基本手法,2捻转法(twirling method)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
40、难。,(二)辅助手法,1循法(massage along the related meridian)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2弹法(handleflicking method)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此法有催气、行气、加强针感的作用。,(二)辅助手法,3刮法(handlescraping method)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本法在
41、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4摇法(handleshaking method)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二)辅助手法,5飞法(nying method)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有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作用。6震颤法(handle vibratingmethod)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42、称震颤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行针手法小结,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如刮法、弹法,可应用于一些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腧穴;飞法可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震颤法可用于较为浅表部位的腧穴。通过行气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的施用,主要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六、得气,得气(needle sensation)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临床两个方面分析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
43、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一)得气的概念,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目闰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标幽赋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对得气与否所作的最形象的描述。,(二)得气的意义,得气与否以及
44、得气迟速,是能否获得针刺疗效的关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得气是实施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得气基础上,实施补泻手法,才可取得预期效果。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可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除去人体禀赋因素,一般来说,得气迅速时,病情较轻浅,预后较佳;得气较慢甚至久久不得气时,病情较重,预后欠佳。,(三)影响得气的因素,影响得气的因素主要包括医者、患者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腧穴定位不准,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或手法运用不当等,均可影响得气的产生。患者体质虚弱、
45、病久体虚、正气虚惫,以致经气不足,或其他病因,感觉迟钝、丧失,则不易得气。气候寒冷、阴雨潮湿,不易得气;气候温暖、天气晴朗,较易得气。,七、毫针补泻手法,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可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运用一定的手法激发经气以鼓舞正气、疏泄病邪而防治疾病的方法。所谓针刺补泻,是针对患者不同的机能状态和疾病性质而言的:针刺补法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状态恢复旺盛;针刺泻法可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毫针补泻手法是实现针刺补泻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可分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七、毫针补泻手法,(一)单式补泻手法(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
46、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2)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一)单式补泻手法,(3)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人,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人,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4)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人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人为泻法。,(一)单式补泻手法,(5)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
47、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6)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7)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二)复式补泻手法,1烧山火 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2透天凉方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然后插针至深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将针紧提至天部留针。在操作
48、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1机体的机能状态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虚脱状态时,针刺还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而呈实热、邪闭的实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清热启闭、祛邪泻实的作用。,(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人体不少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膏盲等穴,都能鼓舞人体正气,促使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适宜于益损。此外,很多腧穴,如人
49、中、委中、十二井、十宣等穴,都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适宜于泻实。当施行针刺补泻时,应结合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以便取得较好的针刺补泻效果。,(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3针刺手法的选择和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是促使机体虚实状态转化的主要手段。针对患者虚实的性质和程度,选择适宜的补泻手法,并恰当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补泻效应。若针刺补泻手法选择或运用不当,将会影响针刺治疗效果,甚至产生不良后果。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泻反,则病益笃。”,八、留针与出针,(一)留针(retainingneedle)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
50、继续行针施术。留针期间若不再施行任何手法,称为静留针;若施行一定的守气、行气、和补泻手法,称为动留针。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八、留针与出针,(二)出针(with drawing needle)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