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787811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教育学期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教育学期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教育学期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教育学期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 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黄济等小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1“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法)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的一种现象 生来具有、遗传、潜在的教育 2“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无目的、无意识、非社会性,第一章 教育,3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

2、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 递经验的形式。王守恒教育学教程 教育起源于为传递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以生产劳动经验为主的超生物经验的需要。陈焕章教育原理,第一章 教育,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1人类教育产生的生物前提 教育的必要性 种生命:与动物既相同又不同,不同之处表 现为人的未特定化、未完成性 教育的可能性 类生命:人类的发展主要依靠间接经验、间接知识,文化进化 人类的双重生命,第一章 教育,2人类教育产生的社会前提 人类社会的诞生 劳动标志着动物的本能活动已经转变为人类 自觉的劳动 劳动的技术结合制造和使用工具、传递经验、自我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 个体经验的类化 劳动的社会结合

3、集体劳动、集体获益 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第一章 教育,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1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金属劳动工具;第一产业的形成;剩余价值与私有制;阶级分化 教育的特点:脑体分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大权 鲜明的等级性、专制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对立、脱离生产,第一章 教育,2工业社会的教育(18世纪末)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大机器生产;第二产业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的扩大;劳资关系的改善 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学校的建立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生产性、科学技术 教育的公共性:初等、中等教育、义务教育,第一章 教育,3信息社会的教育(20世纪60年

4、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第三产业的形成;高智能科技的发展;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 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变革:教育理念、方式、内容、课程、组织等 培养目标的转变:高等教育、综合性、博学多才 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第一章 教育,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者,第一章 教育,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活动的促成者 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引导、促进、规范,教育者,第一章 教育,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学习者与教育者进行教育

5、活动时所 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场地、设备、手段 有形客体 方法、组织形式、内容、无形客体 交流、谈心,人格的交流,教育影响,第一章 教育,二、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有机运行的整体、完整实践活动的系统 教育活动的双重性 生产活动主体客体(对象化活动)教育活动主体主体(交往性活动),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 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 教育 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社会物质生

6、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手段 教育是加速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 教育能否商品化?,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加强了联系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普及文化,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手 段,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四、教育与社会人口的关系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 人口素质影响教育发展的质量 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基本手段 教育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观与教育 人的发展及其规律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7、高尔顿 遗传说(家谱调查)华 生 环境说(塑造儿童的设想)格赛尔 成熟说(双生子爬梯实验)凯洛夫 三因素说(遗传、环境、教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是培养人的有效手段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 感知运算(02)前运算阶段(26)具体运算阶段(612)形式运算阶段(1215)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身体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 健康第一、积累知识、丰富情感 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根据人的素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去影响人、发展人,第三节 教育、社会、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社会和人 社会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个体是社会发展

8、的主体 二、教育、社会和人 教育是人为的特殊的社会系统,是沟通社会与个 体的特殊机制。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兼顾两大功能的发挥。,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黄济等小学教育学 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规格,即对人才的总要求。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 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要求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特

9、定质量规定,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国家、政党、个人行为理论术语、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宏观的发展方向引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政府的行为工作用语、政策性概念,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 社会定向:为谁培养人?人才定向:培养什么人?调控功能 教育目标、内容、方法 评价功能 目的效果纠正,个人本位,卢梭:培养自然人帕克(进步教育运动之父):和谐发展、顺其自然马斯洛:自我实现、完美人生,人格本位,裴斯泰洛奇:各种能力和谐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小原国芳:全人教育,和谐、健全的人格 真 善 美 圣 健 富|学 道 艺 宗 身 生 问 德 术 教

10、 体 活,文化本位,斯普朗格、狄尔泰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个人在接受文化、创新文化的同时,创造了掌握文化的新人。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人主观精神的转化。,生活本位,斯宾塞:教育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生活预备说 什么知识最有用(1895年),伦理本位,康德:教育应使受本能驱使的自然人变 为能用社会规范支配行动的道德人。赫尔巴特: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去恶从善 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社会本位,柏拉图:理想国 培养统治国家的 哲学家(哲人)涂尔干:教育是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 缩影,教育使儿童在各方面得到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劳作教育,现代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人文

11、主义教育观: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个人本位)科学主义教育观:以社会为出发点、以科学为中心(社会本位)科学人文主义:它是人文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文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的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UNESCO学会生存,第四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问题提起:劳动分工、劳动力的发展 基本含义:劳动能力的发展(体力、智力的 充分发展和运用)核 心:体力和智力(肉体和精神)的统一 具体措施: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四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我国

12、当前教育目的的分析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性质为社会教育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现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才素质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第四章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 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学大辞典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 取向性一定的阶级利益 历史性时代和文化背景 强制性对个体行为的强制性,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三、教育

13、制度的历史发展 原始时代:没有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古代学校(简单的学校系统)现代社会:现代学校(多类型、多层 次的学校结构)当代社会:终身教育制度(发展方向),第二节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初始阶段(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Charity School 慈善学校 工业学校 Sunday School 主日学校(宗教、道德、简单的读写算),第二节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2.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二次大战)20世纪20年代:英国、法国、美国 普及初等教育 20世纪3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 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节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高度制度化阶段(

14、二战后今)学制多样化 德国:职业学校 法国:初中后分流 英国:多种公立学校 美国:633、84 教育民主化,第二节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4.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不相同 不相接 分支制:初等公共 中等分支 单轨制:相同相接 一个系列 多种分段,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国学校制度的发生、发展 1.现代学制的开始 1902年欽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科举核心的单轨制)1922年 新学制系统“壬戌学制”(仿美国六三三制,现 代学校教育的发端),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国学校制度的发生、发展 2.当代学校制度 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正规

15、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识字运动、文化翻身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三类学校 全日制,半工/农半读,业余学校 1964年、学制改革初步方案两种教育制度 1966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国学校制度的发生、发展 2.当代学校制度 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建和恢复学制、恢复高考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三类地区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一、几个概念 1.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有组织的

16、教育机构 学校教育 2.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的教育活动 3.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无组织、无系统、根据个人的兴趣、态度,等同于学习,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二、终身教育 1.“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 1965年 法国的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Lengran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四次世界成人教育促进大会,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2.“终身教育”思潮 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会变化的加速 科学技术的发展 余暇时间的增多 高龄化社会的进展,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3.“终身教育”的含义 成人教育

17、大学 中学 正规 非正规 非正式 小学 幼儿教育,人一生各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纵);各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横)。,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4.“终身教育”的特征 民主性 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多样性 教育形态的多样化 连贯性 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自主性 等同于“终身学习”,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5.“终身教育”与诸概念的关系 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以成人为对象所进行的教育。指导思想、涵盖面不同 继续教育(Continuous Education):成人离开学校后的有组织的学习。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回归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人的

18、一生中工作或闲暇与受教育时期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制度。策略、环节,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6.开展“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几个注意点 对象:各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 载体:各种公共机关 内容: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而设置 目的: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方法和原则、校内外经验的结合 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第五章 学校,学校概述 学校文化 学校管理 学校、家庭和社会,第一节 学校概述,一、学校及其功能 学校是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

19、场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机构。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黄济等小学教育学,第一节 学校概述,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设置目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经费管理 国家财政为主 国家宏观指导 产品价值 人才、文化产品 不以市场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 设置学校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第二节 学校文化,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黄济等小学教育学 校风、学校精神、灵魂,第二节

20、 学校文化,二、学校文化的形式 物质文化 建筑、布局、设备、藏书等 精神文化 传统 学风、理念、态度、人际关系、上课方式 仪式 典礼、升旗仪式、校训 制度 校规、行为规范,第三节 学校管理,一、什么是学校管理 学校对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和师生员工等各项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手段,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黄济等小学教育学,第三节 学校管理,二、学校管理的内容和途径 内容 德育(思品教育)各科教学(备课、授课、作业、考核、评价)教务(招生、注册、排课、教材 发放、教学进度

21、、考试)科研(课题申请、实施、评价)后勤(办学条件、完善设施、校 产财务生活等管理)教职员工(出勤、服装、工作、培训)学生(学籍、出勤、服装、课业),第三节 学校管理,二、学校管理的内容和途径 方法 行政(指令、条例)法律 教育(宣传、启发、感化)经济(物质刺激)?沟通: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情感交流、人文关怀 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教育管理(20世纪30 50年代)霍桑实验 梅奥、罗利特斯伯格(美国)19241932年 芝加哥电器公司 劳动条件与劳动效率的关系 非正式群体对劳动热情产生的效应 经济刺激并非唯一的动力 专制的控制并非是有效管理的前提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调动积极性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关

22、注人的需要、强调人本身 调动积极性、改善人际管理,领导方格理论 1960年代 布莱克、莫顿用方格图表示不同组合的管理方式,目的在于避免管理中过于极端。需要层次理论 1960年代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种类似本能的需要 基本的或缺失性的需要 心理的或超越性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超越性)需要 自我 审美 认 知 基本(缺乏性)需要 尊 重 归 属 与 爱 安 全 生 理 关注人的社会上、心理上的需求,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三方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的作用:决定性因素 有意识地影响,系统地引导 家庭的作用:最初的因素 家庭的结构特点、稳定性等 父母的思想意识、

23、文化素养、行为举止、亲子关系等 社会的作用:重要的因素 社会群体、社会道德、社会文化 三方有意识地影响,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二、三方如何协调配合 学校与家长 家长学校、家访、个别指导 家长会等 家长会的思考?学校与社会 社会教育机构的利用 社会人力资源的活用 三位一体、形成合力,第六章 儿童观与小学生,中西方儿童观的演变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新课改与学生发展,第一节 中西方儿童观的演变,一、古代儿童观 基督教的“原罪说”儿童生而有罪,教育帮助儿童赎罪。抹杀了儿童天真、灿烂的天性。柏拉图的“等级说”金、银、铁不同的材料 不同材料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孟子的“性善论”人生来具有

24、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引发固有的良知。“持志养气”(浩然之气),锻炼意志。内发 荀子的“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外铄 韩愈的“性三等说”学而愈明、可导而上下、刑罚,第一节 中西方儿童观的演变,二、近代儿童观 高尔顿的“遗传说”遗传是决定性的、根本 性的因素 华生的“环境说”强调后天经历、环境影响 的作用 洛克的“白板说”强调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 绝对权威 施太伦、吴伟士的“双因素论”遗传、环境相 互作用 凯洛夫的“三因素说”遗传、环境、教育三者相互作用,将“教育”从环境中列出,特殊的作用。,第一节 中西方儿童观的演变,三、当代儿童观 儿童

25、是社会人,享有基本人权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不等同于成人 儿童有自身的价值 儿童具有主体性,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儿童的发展 发展的含义 个体生物基础 主体性的发展 身心健康“变化”与“发展”发展的积极含义,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顺序性和阶段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成熟论与学习论 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第三节 小学生的基本特性,主体性 可塑性 独特丰富的精神世界 自我意识、情感、兴趣、智力、能力 向师性 独

26、立性,第四节 新课改与学生发展,一、新课改中学生发展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 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二、新课改与学生发展 内容:繁、难、偏、旧 简单、新颖、有趣 形式:脱离实际、封闭学习 贴近生活、走向 社会 方法:被动、机械、接受 主动、探索、实践,第四节 新课改与学生发展,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一)原则和重点 德育为先,各学科有机渗透 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坚持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结合 与时俱进,充实新内容 坚持减负,控制容量和难度,第四节 新课改与学生发展,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二)德育的时代特征 各学科落实科学发展观 突出传统文

27、化的传承(语文课书法、数学课九章算术、历史课传统戏剧等)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法制教育,第四节 新课改与学生发展,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三)能力为重的扩展 能力的培养 内涵: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本生活经验、基本思想)探究学习的步骤、实验活动(四)课程容量与难度 删去过难的内容,降低知识点 理解、认识了解,第七章 小学教育特性,小学教育的内涵 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内涵,一、什么是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是对小学儿童进行简单的读写算基本技 能、生活经验和基础道德品质的教育。小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以提升国 民素质

28、为目标进行的非定向、非专门的教育,是为社 会所有行业培养人才打基础。它的知识、技能不是为 了选拔、升学、择业,而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有 利的条件。朱小蔓 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人的发展确定方向。,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内涵,二、小学教育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一)初等教育 教育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它为第一级教育,学校教育的最初始的阶 段。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是使 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 备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一阶段的教育 612岁儿童,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内涵,二、小学教育与其他概念、学段的关系(二)基础教育(小学、中学)对国民实

29、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 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升学或就业培 训打好基础的教育。顾明远 具有基础教育的特性:全民性、全面性、义务性(三)幼儿教育 对三岁以上的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的预备。顾明远 连接着幼儿教育和中学教育 衔接、过渡,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 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 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三、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启蒙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启蒙 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启蒙 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启蒙,第三节

30、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性,一、全民性 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全体适龄儿童的基础性学习 二、义务性 保障教育的机会均等 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性,三、全面性 全面发展、综合发展 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今后生活的基础 四、养成性 养成良好习惯 形成优良的品质,第一节 小学教育目标、内容,一、小学教育目标(一)小学教育目标的内涵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

31、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001新课改 p78,第一节 小学教育目标、内容,一、小学教育目标(二)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全面性 养身育心、全面发展 基础性 非专才教育 基础性发展 保证升学 升入初中的基本要求 终身学习 知识、兴趣、方法 功能:各课程标准、内容、方法的依据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 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依据 导向功能 教-学反馈矫正教-学 激励功能 激发教-学的欲望、动机,第一节 小学教育目标、内容,二、小学教育内容(一)教育内容的内涵

32、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 文化总体。顾明远 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小学教育内容的特点 全面性 基础性,第二节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意义 德育: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教育学上的德育: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政治品质 广泛意义的德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环境教育、安全教 育、生命教育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价值属性 德育对其他各育的作用,第二节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二、小学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任务: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中小学德育工作章程 小学德育纲要 P138内容:基本道德行为规范

33、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节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三、小学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思品课 各科教学 班会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等等 方法:说服教育 情感陶冶 榜样示范 体验 知行合一 评价 等等 日本小学德育介绍,第三节 小学智育目标和内容,一、智育的意义 智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 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顾明远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智育的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第三节 小学智育目标和内容,二、小学智育的任务和内容 发展学生智慧 传授知识 发展技能 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三、小学智育

34、的实施 讲授、演示 读书指导 实验 参观 练习,第四节 小学体育目标和内容,一、体育的意义 体育: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 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小学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小学体育的功能 健体能力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第四节 小学体育目标和内容,二、小学体育的任务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 健康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 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 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 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 开朗的生活态度。,第五节 小学美育目标和内容,一、小学美育

35、的意义 美育: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肩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蔡元培:五育并举 P168 美育的功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促进学生身心健美发展 促进其他各学科教学,第五节 小学美育目标和内容,二、小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 任务: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培养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培养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第五节 小学美育目标和内容,二、小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 途径 学校:艺术教学(美术、音乐)课外小组活动 其他各科教学渗透 校外:接触大自然 生活中的美育(家庭环境、校园环境、饰品等),第九章 小

36、学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和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的类型 目前我国小学评价的问题 当代学生评价的理论走向,第一节 教育评价和学生评价,一、教育评价 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三个阶段 古代传统考试(主观性)近现代科学测试(标准化)当代科学评价(人性化),第一节 教育评价和学生评价,二、学生评价 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三个层次:教育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第二节 学生评价的类型,一、根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诊断性评价(摸底、把握)形成性评价(反馈、矫正)总结性评价(检验、总结),第二节 学生评价的类型,二、根据评价标准 相对评价法(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绝对评价法(应达到的水准)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发展状况)三、根据规范程度 正式评价 非正式评价,第三节 目前我国小学 评价的问题 重知识轻能力 片面追求分数 忽视学生身心健康 制约教育改革,第四节 当代学生评价 理论的走向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质性评价取代量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方法多元化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