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88566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课件.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学前儿童常见病 和传染病的预防,第一节预防出生缺陷,一、出生缺陷的严重性 1什么是出生缺陷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胚胎在母亲子宫内就具有的疾病和损伤;二是胎儿娩出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和损伤。,第一节预防出生缺陷,2出生缺陷的病因 遗传因素: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或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缺陷所导致的疾病。如血友病等。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子宫内环境的因素,包括孕期受到放射线、感染、药物、环境化学物的作用等。,二、优生措施应从婚前和孕前开始,1遗传健康,从择偶开始 我国有关优生在法律上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婚前体检是优生的重要保证,(1)遗传病方面的调查(2)血缘关系的调查

2、(3)调查有无精神病患者(4)两性畸形调查(5)疾病方面的检查(6)生殖器官的检查,3.适龄结婚,计划受孕(1)过早生育弊多利少(2)适龄结婚 科学研究表明,女青年2428岁为最佳生育年龄。无特殊原因,生育年龄不宜超过30岁。超过35岁生育,在医学上称为“高龄初产妇”。(3)选择最佳受孕时机,保证优生,三、重视孕早期的保健,1.防残的关键期(1)妊娠期 40周 分为三个时期:孕早期:妊娠的12周末以前(前3个月);孕中期:妊娠1327周末(46个月);孕晚期:妊娠28周以后(6个月后)。(2)器官形成时期 妊娠头三个月“器官成形期”(又称为“致畸敏感期”)。,2.环境中的致畸因素,(1)病毒感

3、染 据统计,妊娠一个月时,感染风疹病毒,有50%的胎儿患先天性风疹;2个月内,可导致30%的胎儿患先天性风疹;3个月为20%;4个月为5%;5个月后较少见。(2)药物 如常用的安定、本巴比妥、利眠宁等镇定安眠药物,或者口服避孕药失败,可导致胎儿四肢畸形、内脏畸形,脊椎、肛门、外生殖器畸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链霉素、四环素等,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手指或肢体短小、先天性耳聋及死胎;使用激素类药物,有可能引起早产、腭裂或死胎等等。,(3)放射线(4)烟酒(5)环境污染,3.孕期心境对胎儿的影响,临床观察,孕妇在妊娠710周,情绪紧张不安,可能导致胎儿唇、腭发育异常,出现兔唇、腭裂畸形。,四、孕期自

4、我监护,1.常用的自我监护方法(1)检测体重(2)检测胎动 2.纠正臀位,第二节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一、新生儿护理1、消毒隔离2、环境温度、湿度与保暖3、合理喂养4、皮肤、粘膜的保护5、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二、抚触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婴儿抚触不仅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促进食物消化与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还能增进父母与宝宝的亲情交流。通过对330名正常婴儿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抚触组婴儿的智能发育、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二、抚触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对宝宝进行抚触需要注意以下三点:、注意轻重:以宝宝不疼不痒为准。、面积大:抚触面积越大对宝宝的良性刺激越多。、

5、时间可以不固定:家长可以各部分分解做,宝宝吃奶的时候可以对其做手和脚,睡觉的时候可以对宝宝的背部进行抚触。,三、预防意外,(一)应高度警惕新生儿的下列表现 1、吮吸不好、呕吐、口水多,体重在10天内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腹胀、腹泻。2、尖叫声、惊厥、抽搐或哭声低,肌肉紧张或无力,拥抱反射减弱、消失。3、皮肤有出血点、瘀斑、出血。4、心率低于100次/分或高于140次/分。5、呼吸超过50次/分,呼吸不规则,呼气有声,呼吸时脑部抽动或下颌牵动。6、面部青紫、苍白。7、肢体不温、水肿、硬肿。8、脐部皮肤感染、皮疹、结膜炎。以上表现,往往是一种或几种同时存在,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找有经验的医生诊治

6、。,(二)新生儿的保健要点 1、婴儿刚出生时,在呼吸之前,应注意消除口腔内的粘液,以保持呼吸道畅通。2、用消毒好的剪刀剪断脐带,断面应予以消毒,并用消毒纱布包扎,以防感染。3、注意保温。新生儿对体温的调节功能差,故体温低,易受寒冷刺激,应注意保温,但不应过度升高室温,保持室内温度在24上下为宜。4、保持眼部清洁。5、新生儿洗澡,可在出生23天后进行,可水浴,水温在42左右,肥皂含碱质要少,但不宜将新生儿全身浸入水中,严防将脐带弄湿。,(三)预防意外,因宝宝年小体弱,活动能力弱,防御能力差,需特别保护,以防意外损伤。1.防寒冷损伤 2.防窒息 3.防烫伤 4.防溺水 5.防煤气中毒 6.防动物咬

7、伤 7.防跌伤 8.不要猛力摇晃新生儿 9.拍照不宜用闪光灯,四、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1.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第1-2天内哺乳量少,又排出胎粪和尿液,因此新生儿出生2-4天的体重,比出生时下降3%-5%,一般不超过10%。第四天以后体重开始回升,一般在7-10天就会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2.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2-3天,出现皮肤黄染情况,这种现象称之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占新生儿的50%-70%,早产儿则占100%。足月儿约在出生后10-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约在21天后自然消退。,3.螳螂嘴和板牙,在新生儿的齿龈切缘上,常有白色隆起状的东西,像排列的小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大

8、约在出生后23周内便自然消失。新生儿口腔内两侧颊部各有一个隆起的脂肪垫组织,成为“吸奶垫”,俗称“螳螂子”。,4.乳房肿大和假月经,常见出生的3-5天内。约在2-3周内消失。女婴出生后第5-7天,可见阴道少量出血,持续1-2天自止,称为假月经。,五、新生儿疾病,(一)常见症状 1.发烧 2.体温不升 3.吃奶异常 4.呼吸异常 5.大小便异常 6.皮肤异常,(二)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种新生儿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或兼水肿的疾病,又叫新生儿硬皮病。多见于早产儿和未成熟儿,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保持室温。,2.新生儿脱水热,新生儿出生2-5天内,如发热、哭闹或烦躁不安,但无感染

9、及感染中毒症状,称新生儿脱水热。,3.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炎的防治:新生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要适宜;加强锻炼,多晒太阳,增强抗病能力;衣着要寒温适度,冬春季节不去公共场所,以免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肺炎。家人如患有呼吸道感染疾病,要与新生儿隔离;发现新生儿有阵阵憋气等异常,要及时就诊。,4.新生儿破伤风,病因: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新生儿体内所致的严重疾病。症状:经4-14天的潜伏期(以4-6天最多),开始出现症状;哭声低微,不吃奶;因面部肌肉抽搐,呈现苦笑面容;肢体阵阵抽搐,呈“角弓反涨”;因喉肌、呼吸肌痉挛,可致窒息。该病死亡率极高。,5、脐炎,原因:出生洗澡,未能护脐

10、,水湿断脐处;断脐带时剪、扎、包裹物品消毒不严,导致脐部感染;脐部护理不当,脐带为衣服摩擦过早脱落。预防是关键:断脐带时剪、扎、包均要严格消毒;断脐后,应勤换尿布与敷料,保持脐部干燥,洗澡时,要防止沾湿脐部;脐部脱落前后,如发现渗出液,应及早处理,杜绝发展成脐疮。,6、鹅口疮,(1)病因及症状 孩子口腔粘膜破损后,常受霉菌的感染,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小点,并逐渐融合成大片白膜,孩子烦躁不安,精神欠佳,饮乳量减少,甚至发烧。(2)防治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1%的盐水洗口,或用23%的硼酸洗口;奶具要保持清洁,哺乳后喂些温开水,减少感染的机会;父母患有皮肤病的,要注意防止霉菌的交叉感染,特别是患“鹅掌

11、风”的,不要直接接触新生儿,要随时用肥皂洗手;补充维生素B、C等,改善小儿身体素质;小孩毛巾、被褥、衣服要勤洗、曝晒。,7、新生儿败血症,(1)病因及症状 子宫内感染 产道感染 产后感染(2)防治 母亲妊娠末期发生感染性疾病,应及早治疗;新生儿出院,要尽量少探视,以免增加感染机会,特别要注意保护脐部的清洁卫生,避免脐部受潮和污染;注意保护新生儿口腔粘膜,禁止用针挑“马牙”或用布头擦拭口腔粘膜;皮肤或其它部位有破损时,要及早涂抹1%龙胆紫,并内服清热解毒药物,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一、早发现疾病(一)神情及脸色改变(二)体温异常(三)哭喊 1非病理性哭喊 2

12、病理性哭喊,(四)食欲改变 1食欲不振 2食欲亢进 3口味异常(五)睡眠异常 1入睡困难 2睡眠不安 3嗜睡,(六)大小便异常 1大便(1)鲜血便(2)脓血便(3)红果酱样大便(4)柏油样大便(5)白陶土样大便(6)蛋花汤样便(7)便秘 2小便(1)尿量及排尿次数(2)尿液颜色异常,(七)腹痛 1腹痛部位 2腹痛性质 3伴随症状,(八)头痛 1颅内疾病 2颅外疾病 3全身性疾病,(九)多汗 1生理性多汗(1)运动(2)环境温度过高(3)不良精神刺激(4)特殊的味觉刺激 2病理性多汗 低血糖患儿往往感觉头晕、心慌、脉搏加快,同时出汗增加;佝偻病患儿多汗,但与室温、季节、穿着等无关,表现出情绪易激

13、惹,睡眠不安,伴有枕突;有时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促进代谢加速,可出现体温升高、出汗的表现,等等。,二、婴幼儿常见病的预防及护理,(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 2.症状 3.护理 4.预防(1)开展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2)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避免成人在室内吸烟。(3)坚持合理营养,积极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性疾病,要保证充足的饮水。(4)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婴幼儿的衣服。(5)在呼吸系统疾病多发季节,不要带婴幼儿到人群拥挤的场所。可采用食醋滴鼻、盐水漱咽等方法加以预防。,(二)急性感染性喉炎,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常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1.病因 2.症状 3.预防(1)多开展户外体

14、育锻炼,提高抵抗力和耐寒力。(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要经常开窗通风,避免成人在室内吸烟。(3)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婴幼儿的衣服。,(三)龋齿(俗称“虫牙”),预防:(1)保持口腔卫生(2)合理营养、多晒太阳(3)药物防龋(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四)婴幼儿腹泻,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1.病因(1)非感染因素(2)感染因素,(四)婴幼儿腹泻,2.症状 腹泻症状较轻者,多由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大便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烧,食欲受影响不大。大便次数一般在数次至十余次,这一类腹泻比较容易恢复。腹泻症状较严重者多因肠道内感染所致,即发生了急性

15、肠炎,它在婴幼儿腹泻中占重要地位。其特点是:起病急,一日腹泻十至数十次,大便水样,尿量减少或无尿,食欲减退,伴有频繁呕吐。因大量失水,使机体表现为精神萎靡、眼窝凹陷、口唇及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差,甚至会发生昏迷,危及生命。,3.护理(1)调整饮食 少食多餐(2)注意腹部保暖(3)保持局部清洁 4.预防(1)提倡合理喂养(2)悉心照顾婴幼儿,避免腹部受凉(3)讲究饮食卫生(4)进行隔离消毒,(五)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 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1.病因 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使体内的钙、磷不能正常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全身生理功能紊乱。(1)日光照射不足(2)生长过快(3)

16、喂养不当(4)疾病的影响,2.症状 佝偻病早期阶段,婴幼儿表现为情绪不稳、容易激惹,睡眠不安、多汗,由于头皮受汗液刺激而在枕头上来回蹭痒,形成枕秃。有的患儿还表现为食欲不振。如果没有发现佝偻病的早期症状或治疗不及时,病情会继续发展,进入活动期时,逐渐出现骨骼变化。如出牙迟、方颅、前囟晚闭、串珠肋、鸡胸等。婴儿会坐以后,可见脊柱后凸或者侧弯,学习爬行时,腕、踝处骨骺胀大,形似手镯或脚镯状,会走以后,下肢因为负重而出现弯曲,呈现X型腿或者O型腿。病情严重者甚至全身肌肉松弛,坐、立、行等动作发育滞后,条件反射形成较晚,语言发育迟缓。,3.预防(1)预防先天性佝偻病(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3

17、)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4)补充维生素D(5)及时治疗某些疾病,(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 早产儿、多胎儿或母亲严重贫血者,常出现储铁不足,导致贫血的发生。(2)饮食缺铁(3)生长发育快(4)疾病影响,2.症状(1)由于贫血,患儿的皮肤、粘膜苍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2)肝、脾和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3)全身疲乏无力,较大幼儿可自诉头晕、眼前发黑。(4)呼吸、脉搏频率增快,尤其是活动后感到心慌、气促。(5)患儿时常烦燥不安或精神不振,对周围环境的刺激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个别幼儿出现异嗜癖(如嗜食泥土、煤渣等)。,3.预防(1)注

18、意孕母的营养 在妊娠后期,特别要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服用补铁药物。(2)坚持合理营养 提倡母乳喂养,乳儿自出生后4个月左右可逐渐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肝泥、菜泥、豆腐等。亦可用含铁的强化食品。尤其是早产儿、多胎儿,要特别注意补铁。2岁以后的幼儿膳食,应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动物血、瘦肉、禽、鱼、木耳、海带等,并同时选用水果和可以生食的蔬菜,以获取较多的维生素C,从而促进铁的吸收。(3)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七)小儿肺炎,1.病因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有细菌(如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病毒(如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和支原体。可单独感染,也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19、生,尤以冬春季气温骤变季节多见。,2.症状 一般有发热、咳嗽、气促、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重症肺炎患儿常有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均受影响的表现。肺炎起病后,多有不规则发烧,但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儿、佝偻病患儿可不发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也不咳嗽,只是面色发灰、口唇紫青、口吐泡沫、吃奶发呛等;咳嗽频繁,早期为剌激性干咳,逐渐加重并咳有痰;呼吸增快,超过正常的呼吸频率,且鼻翼煽动,重者口周及四肢末梢紫青,吸气时出现胸部凹陷等。应及时送医院诊治,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严重后果。,3.护理(1)创设适宜的居室环境(2)进行一般护理(3)保持呼吸道通畅(4)合理安排饮食4.预防(1)积极防治疾病

20、(2)增强机体抵抗力(3)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八)肥胖症,肥胖症是一种热能代谢障碍。一般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即为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肥胖症,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症,超过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1.病因 肥胖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1)多食少动 多食少动肥胖(2)遗传因素 统计表明,双亲肥胖的,其子女约70%易肥胖,若一方肥胖的,其子女约40%发生肥胖。(3)内分泌失调 因内分泌功能异常所致的肥胖除超重外,常伴有生殖器官发育迟缓,体脂分布特殊等表现。儿童少见。(4)精神因素,2.危害 身

21、体肥胖,影响幼儿的体型美观。肥胖可致扁平足,行走时腰腿疼痛;腹部积聚过多的脂肪会影响呼吸;脂肪堆积在血管壁及肝脏上,容易影响其功能,成为动脉硬化的隐患;肥胖儿会因体态不雅、动作笨拙受到小朋友的嘲讽,进而出现自卑、孤独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异常。,3.预防 婴幼儿肥胖的出现有两个高发期:一是婴儿期,活动范围小,食物营养丰富,食量不予控制时很容易出现“小胖儿”;二是学龄前期,大致在67岁之间,中度以上单纯性肥胖多在7岁左右开始,就餐无规律、吃得快而多、蔬菜吃得少,这是此阶段肥胖幼儿的饮食特征。预防:(1)避免饮食过度(2)积极参加运动,4.矫治(1)控制进食量(2)调整饮食结构(3)增加运动量(4)消除

22、精神负担(5)对症治疗疾病,(九)厌食症,厌食症为幼儿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为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对食物不感兴趣,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1.病因(1)不良的饮食习惯(2)患有某些疾病或者缺乏微量元素 目前在婴幼儿中应引起重视的造成厌食的疾病有患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等。(3)神经精神因素,2.预防和护理(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进餐时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训斥、批评幼儿,让其集中精力就餐。(2)多参加户外活动 生活有规律、适当活动是幼儿吃得下、睡得香的前提,所以根据幼儿年龄、体质等促进活动是增强食物的好方法。(3)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厌食的疾病

23、 运用某些药物辅助治疗。如果是微量元素锌的缺乏,可遵医嘱适当补充硫酸锌等药物。,(十)营养不良,度是营养不良刚开始,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15%-25%,没有临床症状,不易引起注意。度是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25%-40%,并伴随有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如食欲减退、腹泻及呼吸道感染等。度为重度营养不良,伴全身衰竭,有生命危险。在幼儿园中,特别要关注度营养不良的幼儿,争取早发现、早矫治。,预防:1、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喂养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根据婴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正确的喂养方法,是预防婴幼儿营养问题的重要方面。2、要结合婴幼儿不同年龄段的消化能力特点,同时兼顾心理发育特点,设法增进婴幼儿的食欲。在制作食品

24、时,要讲究色彩搭配合理、品种多样、刀法规则,通过色、香、味等刺激婴幼儿的食欲。3、克服品种单调、粗制滥造从而抑制婴幼儿食欲的不良做法。另外,平时适当限制幼儿的零食、甜食,这样可提高幼儿对正餐的食欲。,(十一)斜视,两眼在注视某一物体时,两眼的黑眼球位置不对称,视轴出现明显的偏斜,这一现象称为斜视。1.表现 按照视轴的偏斜的方向,可以分为内斜、外斜、上斜和下斜。儿童中出现的内斜情况绝大多数是因为较严重的远视眼造成的,多发生于3岁左右的儿童,这种斜视容易被早期发现。外斜多发生于3-8岁儿童,大部分外斜视的造成是因双眼融像功能较差所致。,(十一)斜视,按照视轴偏斜的原因可以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

25、。共同性斜视多发生在儿童双眼视觉反射开始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患儿因为远视性屈光不正而引起过度的双眼向鼻侧聚合,从而发生内斜视。麻痹性斜视是因为先天发育或者后天疾病导致的眼外肌麻痹,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2.后果及矫治 斜视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影响有多方面。除了影响美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斜视可能引起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丧失,从而引发弱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斜视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可根据病情配戴矫正眼镜或者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十二)弱视,弱视是指眼球没有气质性病变,视力低下经矫正后仍然达不到正常值。弱视是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儿童眼病。,1.病因(1)斜视性弱视(2)屈光参差性弱视(

26、3)视觉剥夺性弱视(4)先天性弱视 2.矫治 治疗弱视的最好时间是6岁以前,经过治疗,视力可以提高,并恢复立体视觉。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由于弱视不容易被早期发现,建议学前儿童3岁以后应该每半年检查一次视力。对于弱视患儿应该散瞳验光,采用“健眼遮盖法”,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或者遵照医嘱采取其它矫正措施。,(十三)湿疹,1.病因 湿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可因食物引起,例如牛奶、羊奶、鱼、虾、蛋等;可因灰尘、羊毛、化纤等引起过敏。2.症状 多发生于2-3个月的婴儿。湿疹的部位多在面部,最初为细小的疹子,以后有液体渗出,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因为皮肤刺痒,婴儿睡眠不安、烦躁哭闹。多数在两岁

27、后可自愈。,3.护理(1)合理饮食(2)选用婴儿专用洗涤用品(3)选用棉质衣料(4)家庭中最好不用地毯(5)最好不养宠物,(十四)泌尿道感染,1.病因 小儿易患泌尿道感染,与自身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扭曲而发生尿液潴留。粪便污染尿道口,是小儿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径,所以感染以肠道细菌为主,并且女孩尿道短,更容易发生上行感染。新生儿与小婴儿的发发病常与抵抗力低下有关。,2.预防和护理(1)对症护理 鼓励婴幼儿多饮水而使其多排尿。要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用开水烫洗晒干,或者煮沸消毒。便后清洗臀部,女孩一定要从前向后擦,防止肠道细菌污染尿道,引起上行感

28、染。(2)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全身症状的变化,尤其是婴幼儿,除注意体温变化外,还应观察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症状。,(十五)急性中耳炎,1.病因 小儿的咽鼓管相对粗短,呈水平位,当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很容易沿着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炎。再者,患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时,病菌经血液循环进入中耳。此外,用力擤鼻,或者喂奶姿势不当(如平卧吸奶)致使乳汁进入中耳,都可能诱发中耳炎。,2.症状 发病较急,起初感觉耳内堵塞、胀痛,吞咽、咳嗽时加重且向颞部或枕部放射,伴有发烧等全身症状。婴幼儿不会自诉耳痛,常表现为日夜哭闹不安、烦躁、摇头、拒食、抓耳等。数天后,鼓膜穿孔,脓液流出,耳痛骤减,痊

29、愈后鼓膜小穿孔可愈合,康复后听力不受影响。小儿急性中耳炎未流出脓液前,有时易被忽视。因此,对不明原因的高热患儿,应检查和了解耳部情况。,3.预防和护理(1)一般护理 适当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2)对症治疗 早期给予足量的抗菌药,以便及时控制炎症,以免鼓膜穿孔。根据病情采取局部用药。(3)保持耳道清洁 洗头、洗澡时,避免污水入耳,保持外耳道清洁。喂奶时姿势正确,应取半卧位,喂奶后将婴儿抱起,轻拍其背部,以吐出吞咽下的空气,减少因溢奶而引起的耳部感染。,(十六)鹅口疮,1.病因 该病多见于1岁以内的人工喂养、营养不良、腹泻、体质虚弱的婴儿。近年来发现,长期使用广

30、谱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儿,鹅口疮的发病率较高。,2.症状3.护理(1)对症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2%-5%的弱碱性溶液清洁口腔。再用盐水棉球擦干净,涂上1%的龙胆紫溶液,每日2次,很快可治愈。病变严重者,也可遵医嘱用药。(2)注意补充营养合理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避免滥用抗生素。(3)讲究饮食卫生婴儿的餐具要专用,奶瓶、奶嘴、小碗等用后立即清洗、消毒,以备用。母乳喂养者,哺乳前母亲应该洗净双手,再用温热毛巾擦拭乳头,然后给婴儿喂奶。,(十七)铅中毒,铅是一种多亲合性毒物,主要损伤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展、潜能开发等都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并且保留终生。铅污染已经不再

31、是特殊的职业污染,而是生活中的常见的一种污染源和危险因素。儿童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的功能尚未成熟,所以对铅的敏感性远较成人敏感。而且这一时期遭受铅污染后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的职业病表现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儿童铅中毒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1.病因(1)外界环境中的铅尘污染(2)家具、用品中的铅尘污染(3)某些含铅食品带来的铅尘污染(4)婴幼儿自身的发育特点,2.症状婴幼儿遭遇铅污染以后,常出现面色黄白、生长迟缓、体重不增、便秘、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在进食方面,往往拒食、偏食、挑食,甚至喂养困难。在神经精神方面,感觉头痛、头晕、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嗜睡,甚至多动、注意力低下等

32、。此外,还可能出现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常发生反复感染。,3.预防(1)减少外界环境中的铅摄入(2)讲究家庭卫生(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一次洗手可以去除90%-95%附着于手上的铅尘,因此特别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4)重视婴幼儿的合理营养,及时防治缺铁性贫血和佝偻病,以增强机体对铅的抵抗力。,第四节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一、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排除进入人体内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一)免役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分子三个部分。1、免疫器官: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脾脏、淋巴结、扁桃体、胸腺

33、、骨髓等。免疫器官可产生免疫细胞。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人体内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两大类。,淋巴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又叫T细胞)和B淋巴细胞(又叫B细胞)两类:T细胞可以直接消灭侵入人体的致病微生物,并监视着体内异常细胞的出现,一旦发现,将它们清除。当然,T细胞一旦“敌我不分”,把正常组织错当成入侵之敌,这就会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B细胞可以产生抗体,参加体液免疫。(分布在淋巴结和脾脏中),3、免疫分子:具有免疫效应的物质称为免疫分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抗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等)有很强的针对性;另一类是补体、溶菌酶等,并非针对

34、某种病原体,免疫作用没有针对性。,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感染:指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即免疫系统具有抵抗传染病的能力;自身稳定:指机体及时清除已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以维持体内生理平衡;免疫监视的功能:指机体某些免疫细胞能识别和清除体内基因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以防发展成肿瘤。,(二)免疫作用的种类,主要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特异性免疫两种。(1)非特异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三)计划免疫,1预防接种(1)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种类 自动免疫制剂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等。疫苗:能使人体产生免疫力的一切病原微生物制品,统称疫苗。但详细分类,疫苗是指由病毒制成的生物制品;菌苗是由细菌制成

35、的生物制品;由细菌外毒素经过减毒而制成的生物制品叫类毒素。,被动免疫制剂有丙种球蛋白和免疫血清。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后,人体可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仅34周。另外,免疫血清(如狂犬病抗病毒血清)多来自动物的血清,对人体是异种蛋白,用前须先作皮试。,(2)主要接种的疫苗种类,1982年卫生部颁发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 每年的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目前,主要接种的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麻疹活疫苗等。主要预防的传染病有:结核、乙肝、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小儿麻痹、麻疹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为减轻预防接种的反应和避免接种局部感染,

36、在接种头一天要事先对幼儿及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争取他们的配合。要合理安排幼儿饮食,要吃饱饭不要空腹,不要进食刺激性较强或易致敏的食物,如含酒精饮料及鱼虾等。家长要为幼儿洗澡,清洁皮肤,并为幼儿穿上易穿脱的衣服。接种时还要进一步做好解释和教育工作,争取幼儿的配合。要严格消毒接种部位的皮肤,注射器要专人专用。接种结束可组织幼儿轻微活动,注意避免受热、受凉。对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做出适当处理,如遇个别幼儿晕针,不要乱动孩子,让其仰卧,头放低,适当喂些热糖水,在短时间内可恢复。出现轻微反应的不用特别处理,一般到第二天即可恢复正常。若高烧并有其他症状,需及时去医院诊治。,2预防接种的程序,(1)基础免疫:(2

37、)加强免疫:,(1)基础免疫:一般6个月以上的乳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已逐渐消失,容易感染疾病。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疫苗,在短期内接种到小儿体内,使他们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这种初次接种叫基础免疫。,(2)加强免疫:经基础免疫后,体内获得相当的免疫力,经一段时间后,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若重复接种一次,就可使免疫力再度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称为加强免疫。,二、传染病的流行及预防,(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 3.有免疫性 4.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1传

38、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1)传染病患者(2)病原携带者(3)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传播 如麻疹、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可经空气飞沫传播。(2)饮食与水源传播 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3)虫媒传播:流行性乙 型脑炎(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5)医源性传播:乙型传染性肝炎(6)母婴传播:艾滋病(7)直接接触传播(8)土壤传播:如破伤风、如钩虫病,3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人,称为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托幼园所的婴幼儿

39、是典型的易感者。,(三)传染病的预防,及早发现并控制好传染源(1)早发现病人。(2)早隔离病人,是控制流行的重要环节。(3)密切观察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1)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对切断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都是有益的。(2)根据每种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切断传播途径,以阻止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3)传染病发生后,要对患儿的生活用品和排泄物以及接触班级进行彻底消毒,这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一环。,3保护易感者,(1)增强幼儿的体质。通过合理安排婴幼儿一日生活,提供合理充足的营养,坚持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提高幼儿对于传染病的一般抵抗力,这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的

40、意义。(2)有计划进行各种预防接种,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四)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1.水痘2.风疹3.幼儿急疹4.流行性腮腺炎5.猩红热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7.传染性肝炎8.细菌性痢疾,三、学前儿童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一)蛔虫病(二)蛲虫病(三)钩虫病,(一)蛔虫病,1流行特点,2症状(1)成虫在肠道内寄生,由于机械刺激常引起脐周围阵发性疼痛,片刻可自行缓解。(2)蛔虫的代谢产物或死亡后的裂解物为有毒物质,可引起低烧、多汗、夜惊、磨牙等症状。(3)蛔虫有喜移行及钻孔的特点。当人体内发生某些变化,如发烧、服不足量的驱虫药等,可刺激蛔虫,引起多种并发症。常见的

41、有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塞等。,3防治(1)积极治疗蛔虫病,以减少散播虫卵的机会。集体儿童机构可于910月间集体驱蛔。因67月间最易感染蛔虫卵,910月间已长为成虫。常用驱虫药为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2)改善环境卫生,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二)蛲虫病,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下段或直肠引起的疾病。蛲虫虫体细小,呈乳白色,似短线头,故名线头虫。1流行特点,2症状(1)肛门周围和会阴部奇痒。(2)由于搔伤,可使局部皮肤糜烂。(3)睡眠不安,易烦躁,食欲可受影响。,3防治(1)避免重复感染。小儿穿满档裤睡觉,并于肛周涂上药膏,以粘住虫卵并止痒。早晨用肥皂和温水洗净,换下的内裤洗净

42、并煮沸消毒,连续10天即可见效。(2)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等。(3)勤换衣服,勤晒被褥。(4)驱虫药有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与患儿生活在一起的蛲虫病患者应同时进行治疗,以杜绝相互感染。,(三)钩虫病,1流行特点,2症状(1)感染初期。当钩蚴钻入皮肤时,局部可有痒疹,由于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钩蚴侵入血循环穿过肺组织时,可引起发热、咳嗽、哮喘等症状。(2)成虫吸着于肠黏膜上,吸血为生。导致病儿发生失血性贫血。随着疾病的发展,病儿常有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稀疏、乏力、眩晕、气短等症状。某些病儿有“异嗜癖”,喜吃生米、泥土等。严重感染可影响生长发育,智力亦减退。,3防治(1)普查普治:对流行地区的居民进行普查,对患者进行治疗。(2)粪便管理:为预防钩虫病的重要环节。(3)个人防护:在流行地区,儿童应避免赤脚下地;避免尿布、食具被钩蚴污染;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或不洁的瓜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