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88588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课件.pptx(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童年早期的性能量 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其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Sigmund Freud,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二、行为主义学派,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条件反射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测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过程。,Watson,Burrhus Skinne

2、r,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及时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不予强化即“忽视”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有时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而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现存的反应形式。他称这种过程为“观察学习”。,Albert Bandura,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三、社会认知学派,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塞尔曼的观点采择理论,塞尔曼的社会认知理论非常重视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中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根据他的观点,幼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局限是由观点采择能力较差造成的。,Rob

3、ert L.Selman,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道奇的社会问题解决信息加工理论,儿童在解决社会性问题时要经历六个步骤,即编码问题情境、解释情境中的社会性线索、形成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设想到达最终目标可能的策略、评价每个策略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某个行为。,Kenneth A.Dodge,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四、社会生态理论,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生态系统模型,人与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而共同演进,心理学家们应该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研究儿童的发展。同时,强调了对儿童的心理研究应该注重个体在与其所处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强调个体对环境的双

4、向积极适应。,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习性学和进化论心理学,习性学是在种群进化的情境中研究某种行为模式的生存适应性的功能和价值。,“印刻”效应,“依恋”理论,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案例分析:阳阳2岁了,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去尝试。妈妈要打开电视机,阳阳就冲到妈妈前面自己去按开关按钮。妈妈给阳阳读故事的时候,阳阳要自己翻书,不让妈妈翻书。吃饭的时候,阳阳想自己拿勺子吃饭,但是奶奶总是担心阳阳太小,什么都不肯让阳阳自己做。思考:奶奶的做法会对阳阳的心理发展造成什么影响?,【保教实践】,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一、婴儿的气质,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在婴儿期就很快建立起生活规律,大多乐观,

5、对新事物适应得很快。,不活跃,对环境刺激采取温和的、低调的反应,情绪消极,对新环境适应较慢。,日常生活没有规律,对新环境适应很慢,且反应消极、紧张。,气质结构,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基于教师评定的39岁儿童气质结构,拓展资源,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气质测量,方法一:对行为的评估,通常通过采访或向父母提问来估测气质。方法二:根据生理反应估测气质。,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气质的稳定性,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拟合优度模型,孩子的气质会随年龄而变化。这说明环境并非总支持某种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奇斯提出用拟合优度模型来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结果,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

6、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二、婴儿的情绪,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情绪的发生,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情绪的功能,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婴儿的情绪表达,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婴儿情绪的体验,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1)情绪影响注意力2)情绪影响行为,视觉悬崖实验场景,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婴儿情绪研究新进展,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婴幼儿情歌发展的“里程碑”,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三、婴儿的自我意识,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自我或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自我包括知、情、意三个部分,“知

7、”即自我认识,主要指自我概念;“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意”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自我意识的发生,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自我概念的发展,随着内心世界的发展,儿童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客我”不断地扩展,幼儿逐渐建立起自我概念。语言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自我控制的出现,自我控制指的是对自己想做某事冲动的抑制和对自己不想做某事行为的坚持。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为自我控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早期儿童自我控制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在1218个月时,幼儿能听从简单的命令和要求。,第三节婴

8、儿期的亲子关系,依恋的概念 是指婴儿与母亲(或能够代理母亲的人)之间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依恋的特点1)渴求与依恋对象接近2)努力维持这一的接近,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案例分析:两岁半的阳阳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了,有时候家里来客人,阳阳就会很兴奋地在客人面前表演自己的本领,当得到大人的称赞时他总是很开心。当妈妈带着阳阳到公园玩的时候,阳阳不再黏着妈妈,而会观看小朋友玩耍,并希望加入他们。但是有时候妈妈夸奖邻居家的小妹妹或者抱其他的小朋友的时候,阳阳会表现出生气,甚至有时候会哭闹不让妈妈抱其他小朋友。思考:阳阳这些行为背后蕴藏的情绪发展特征是什么?,【保教实践】,第三节婴儿期的

9、亲子关系,一、依恋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依恋的产生,研究者们认为,依恋行为具有先天性。人类的婴儿和其他动物的幼崽,都有着又大又圆的头和眼睛,称为“丘比特娃娃效应”。这样的形状特征,容易唤起成年人或成年动物想要保护他们的欲望。同样,婴儿的依恋行为有触发母亲的母性行为的效果。,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丘比特娃娃效应,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依恋的发展,拓展资源:依恋的测量,安丝沃斯(M.D.Ainsworth)等1969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二、依恋的不同类型,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第三节婴儿期的亲

10、子关系,表5-3 对依恋分类研究的国际比较,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三、形成安全依恋,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敏感性,个人气质,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四、依恋的影响作用,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1)对陌生人的适应更快,更听从母亲的要求;2)更容易成为同伴中的领袖人物,受到同伴的欢迎;3)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对大人也较少抵抗情绪。,安全依恋的婴儿,日后的发展更好:,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案例分析:快2岁的阳阳现在越来越黏妈妈了,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会带着阳阳,阳阳坐在童车里好奇地东张西望,看着货架上的物品和超市里的人群,有时候来买东西的阿姨看到阳阳会停下来逗他一会,这时候阳阳会瞪着圆圆

11、的大眼睛看着阿姨,一点也不害怕。思考:阳阳的表现与亲子关系有什么关联?,【保教实践】,第四节婴儿期的同伴关系,一、群体社会化理论,第四节婴儿期的同伴关系,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J.R.Harris),儿童家庭内的行为和家庭外的行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群体的文化通过父母同伴群体传递给儿童同伴群体。父母的行为不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受同伴行为以及同伴群体准则的影响。由同伴群体激励的行为是儿童家庭外行为系统的一部分,并成为成人后性格永久的一部分。,第四节婴儿期的同伴关系,二、同伴交往的作用,第四节婴儿期的同伴关系,第四节婴儿期的同伴关系,三、同伴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婴儿期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四节婴儿期的同伴关系,案例分析:快2岁的阳阳邻居家有个小哥哥,有时候会到阳阳家里来玩。但是通常他们都是各玩各的,互不理睬,只有当家人鼓励时他们才会短暂地接触一会。但是阳阳有时候会把哥哥够不到的玩具拿来递给哥哥。有一次哥哥不小心摔倒了,阳阳立刻跑过去给哥哥擦眼泪。每次两个人分开时会各自哭闹一会才肯离开。思考:阳阳的同伴交往特点是什么?,【保教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