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在中国.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791510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在中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在中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在中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在中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在中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在中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在中国.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快递在中国 国际快递在中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国际快递在中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际快递在中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无论是单从商业角度出发还是综合考虑宏观经济,一个可以自由发展的一体化航空快递也都是必需的。在以分析国际快递发展历史与其特性相互结合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最终得出结论为: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崎岖,交通基础设施还

2、不完善,再加上要推动出口等因素,结合国际快递本身具有的特性,使一体化航空快递在中国蓬勃发展成为了必然。关键词:国际商业;国际快递;全球化中图分类号:F618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Both from the commercial point of view or an integrated macro-economic consideration, a fre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ed air express delivery is also essential. In order to facilitate a large number of r

3、ead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ress delivery to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ress their identity with each other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ult

4、imate conclusion to the current China due to the vast, rugged terra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s not perfect, along with promoting exports. These factors, combined with international express themselv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ir express delivery route in the boomin

5、g China become inevitable.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express; globalization无论是单从商业角度出发还是综合考虑宏观经济,一个可以自由发展的一体化航空快递也都是必需的。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崎岖,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再加上要推动出口,中国在这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蓬勃发展的一体化航空快递也支持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政策目标:促进外商投资与经济增长,在平等的基础上持续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支持这一先进交通产业的发展可以加速上述目标的早日实现。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运输

6、行业有了较大的飞跃。随着集装箱运输等快速运输方式应用于海运,加之船舶技术的进步,海运的速度大大加快,而这时普通的跨国邮政速度和服务质量已经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出现了国际运输船舶已经抵达目的地,而所需的提单等文件资料还未到达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船舶的港口使用费,延误了运输时间。1965年,一位耶鲁大学国民经济专业的学生弗雷德里克W史密斯写出了一篇20页左右的学期论文,对以拓扑理论为基础,采用航空运输的配送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一个快速、可靠、提供远距离服务的递送系统的商业模式。1969年3月的一天,艾德里安达尔希到一家海运公司看望朋友时,听一位管理员工讲,一艘德国商船正停泊在夏威夷港,而提货单

7、正在旧金山制作中,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寄到夏威夷港。达尔希便主动提出,愿意乘飞机将文件送到夏威夷,管理员工发现此举可节省昂贵的港口使用费和滞期费等开支,便同意他充当一次特殊信使。达尔希完成任务后,便联合了拉里赫尔布罗姆和罗伯特林恩两位朋友,于1969年10月20日在旧金山成立了DHL航空快件公司(由三人名字的英文字头缩合而成),服务于旧金山和夏威夷岛之间;1971年,弗雷德里克W史密斯运用他自己提出的理论建立了联邦快递公司(Federal Express),并于1973年4月17日开始了在一个由25个城市组成的网络中运营;1975年,UPS(United Parcel Service)获得授权在美

8、国本土48个相邻州内的每个地址提供包裹递送服务。其后,20世纪80年代,UPS 又进入隔夜空运业务领域。TNT的创始人是澳大利亚人托马斯(Thomas),于1946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成立TNT公司。TNT中国是TNT集团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至此,快递业在美国开始了大规模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目前,快递业务已遍及世界五大洲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在不断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商业的操作模式,供应链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与日俱增的压力下,生产厂商必须达到生产效率最大化。现阶段的贸易环境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原材料与零部件的采

9、购要制定复杂的策略,要利用位于各地区乃至全球各地的生产与装配车间实现规模化生产,要灵活地运用“零库存”管理及时将最终产品送到不同的市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生产与服务企业发现它们必须使用跨国一体化航空快递公司的增值服务。因此,对一体化航空快递服务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与西方发达国家快递业由内而外的发展不同,我国快递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就率先与日本海外新闻普及株式会社(OCS,Oversea Courier Service)签订了第一份快递代理合同,标志着快递业正式进入中国1;1980年7月15日,邮政机构

10、也开始办理国际快递业务(EMS);1984年,联邦快递以代理的形式开始在中国提供快递服务;1986年12月1日,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1988年,UPS也通过与中外运建立合资企业,利用中外运的物流网络进入了中国的国际快递市场。1988年, TNT快递与中外运合资建立了“中外运天地快件有限公司”,开拓在中国的快递业务,中国的国际快递业开始了全面发展。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境内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已有167家国际货代企业和它们在国内的362家分支机构,以及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中国民航快递有限公司、大通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中远国际航空货运代理公司等几个本土企业2,虽然EMS早在19

11、84年就已经开通了国内邮政速递业务,但当时国内快递这一概念还依附于邮政系统,不同于现代物流意义上的快递运输。直至90年代以后,随着申通快递于1993年成立,宅急送快运于1994年初成立,天天快(天天快递)于1994年10月8日成立,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于1996年11月8日注册成立,中国的快递业开始脱离邮政系统独立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展了国内快递业务,2000年5月圆通快递成立,2002年5月中通快递成立,成立于1993年的主营中港快递的顺丰速运也进入了国内快递市场。虽然受限于1986年邮政法第八条: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民营快递的发

12、展得不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但由于巨大的市场空间,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了国内快递业务。有数据显示,目前从事国内快递业务的公司已多达5 000多家3。 早在2003年的9月,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就给出关于航空快递服务的七个特点,这七个特点完整而准确地呈现出现在国际上四大航空快件公司的服务水平,这也必将是我国意欲从事航空快递并力图长远发展的企业所追求且必须实现的目标。1门到门递送门到门递送要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必须做到滴水不漏,这也就是“一体化航空快递”这一术语中的“一体化”含义所在。这种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他们再也不必将货运到机场或预先做好复杂的交通安排来进行取件与最终的递送。2监管控制凭

13、借完善的全球网络与精密的信息系统,航空快递公司可以对所递送的所有物品进行严密的监控,这不仅保障了递送物品的安全性,也减少了在递送过程中丢失或损坏的风险。3领先的技术,跟踪查 国际快递在中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国际快递在中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际快递在中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询跟踪查询服务使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精确地跟踪他们的货物/文件,还可以证实递送的

14、完成,从而保护了寄件人与收件人双方的利益。4协助清关无论是出口商还是进口商,都希望航空快递公司能代表他们完成清关工作,得到一站式服务。5高度可靠对寄送科技含量高、产品增值率高的用户来说,可靠性与速度同样重要。当递送的货物是关键的生产零部件,生产线上需要的替换部件或是财务文件等,可靠性显得异常重要。6全球服务一体化航空快递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快递公司必须拥有复杂的网络,规划好快件分拨中心与航站的位置,从而达到服务全球所有主要城市与许多中小城市的目的。7递送速度隔夜递送或次日递送节省了用户的宝贵时间,使他们可以减少存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当生产线发生故障时,及时送到的替换部件还可以缩短停产时间

15、。与全球各地的情形一样,四大全球一体化快递公司(FedExDHLUPSTNT)为中国提供着国际快递服务均已具有以上七个特点。随着2008年底FedEx在广州转运中心的开始运作及2010年UPS深圳转运中心的开幕,中国境内快递行业的竞争无疑会进行一次重新布局。也就是说,如果我国快递企业想在未来的快递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发挥了解本土文化的优势下,不断提升网络和科技实力来达到并超越以上标准,由标准的追随者变为标准的制定者。衷心祝愿中国的快递行业沿着健康、有序的道路越走越好!参考文献:1 郭洪森. 加快我国航空快递发展J. 中国经贸,2003(1):54-55.2 张洪斌,赵玉敏. 我国快

16、递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9):15.3 张振旺. 中国邮政快递EMS市场分析及竞争力研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5):45.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

17、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

18、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

19、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