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行业质量手册.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03348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金行业质量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金行业质量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金行业质量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金行业质量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金行业质量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金行业质量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金行业质量手册.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质量手册(ISO9001:2008)0 修订控制版本: A版次: 0章节版次生效日期修订内容修订审核批准/02009-03-10全新发放/页次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2910/2911/2912/2913/2914/2915/29版本AAAAAAAAAAAAAAA版次000000000000000页次16/2917/2918/2919/2920/2921/2922/2923/2924/2925/2926/2927/2928/2929/29/版本AAAAAAAAAAAAAA/版次00000000000000/0.1 目录版本: A版次: 0章节标准条

2、款对照版本版次页次0修订控制4.2.3A020.1目录/A030.2颁布令、任命书4.2.1 5.5.2A040.3公司简介/A050.4质量方针、质量目标5.3A060.5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职责分配5.5A071目的1.2A082质量管理体系范围1A083规范性引用文件3A084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A094.1总要求4.1A094.2文件要求4.2A0105管理责任5A0125.1管理承诺5.1A0125.2以客户为关注焦点5.2A0125.3质量方针5.3A0125.4策划5.4A0125.5职责、权限与沟通5.5A0145.6管理审查5.6A0146资源管理6A0166.1资源提供6.1A0

3、166.2人力资源6.2A0166.3基础设施6.3A0176.4工作环境6.4A0177产品实现7A0187.1产品实现的策划7.1A0187.2客户相关的过程7.2A0187.3设计和开发7.3A0197.4采购7.4A0207.5生产和服务提供7.5A020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7.6A0238量测、分析和改进8A0248.1总则8.1A0248.2监视和测量8.2A0248.3不合格品控制8.3A0278.4资料分析8.4A0288.5改进8.5A0280.2 颁布令、任命书版本: A版次: 0东莞市虎门镇恒日五金制品厂颁布令为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需求,健全和完善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

4、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依据ISO9001:2008标准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状况制定了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公司质量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公司全体员工须认真学习,并按照质量手册中所规定的各项程序要求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以实现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现予以批准发布、实施。总经理:日 期:任命书兹任命 先生为东莞市虎门镇恒日五金制品厂,兼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其职责为 :1.依照标准要求策划建立实施及维护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2.向公司高层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及改进质量管理体系;3.展开各部门沟通及培训,提升人员质量意识;4.就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事

5、宜与外界联络。董事长:日 期:0.3 公司简介版本: A版次: 0公司简介东莞东莞市XXX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7月1日。公司专业生产各五金抛光件、 MIM粉末金属、不锈钢、吕合金、辛合金、钛料等材质,成熟的金属件表面处理工艺 。公司经过多年努力经营,默默耕耘,到目前为止,公司拥有一百多名员工和一批精干的技术、管理人员、公司具备生产五金系列产品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加上产品原材料均采用优质材料,给保证产质量量优良的承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公司产品已走上产品国际化的轨道,能生产出各个不同层次所需的产品,并且价格适宜,在客户中有良好声誉,受到一致好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公司全体员工在经理带领

6、下,正以百倍的信心,勇对市场激烈竞争,决心以质量为生命,以信誉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开拓进取,再创辉煌。0.4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版本: A版次: 0质量方针诚信服务,保质保量;持续改进,客服至上。质量目标1、原材料受检率100%2、产品首次交验合格率大于等于90%;成品检验批合格率98%3、优质服务、顾客满意度大于98%4、顾客投诉及时处理率达100%5、产品及时交付率达100% 0.5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职责分配版本: A版次: 0文件编号ISO9001条款编号文件案名称董事长管理代表资材课技术工程生产部销售部品管部文控中心行政部M-014.1/4.2.2质量手册P4234.2.3文件与数据管

7、理程序P4244.2.4记录管理程序P5405.4/7.1管理体系规划管理程序P5605.6管理审查管理程序P6206.2人力资源管理程序P630A6.3生产设备管理程序P630B模、夹具管理程序P7207.2产品营销管理程序P7307.3设计开发管理程序P7407.4采购过程管理程序P751A7.5.1生产计划管理程序P751B生产过程管理程序P7537.5.3产品识别与追溯性管理程序P7557.5.5仓库管理程序P7607.6量测仪器管理程序P8218.2.1客户服务管理程序P8228.2.2内部审核管理程序P8248.2.4检验过程管理程序P8308.3不合格品管理程序P8408.4/8

8、.5.1数据分析及持续改善管理程序P8528.5.2/8.5.3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程序备注: 表中画记号代表为主办单位,表中画号代表为协办单位1 目的版本: A版次: 01. 目的本手册及其支持性文件所规定的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于:A. 向客户、社会等证实公司能稳定地提供满足客户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B.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包括预防不合格和持续改进的过程而达到和增强客户满意。2 范围版本: A版次: 02.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2.1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适用的产品、场所等范围如下:A. 产品范围:各种五金制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B. 场所范围:与产质量量及质量管

9、理体系相关的所有部门、岗位、场所。2.2 公司产品属于开发和生产,故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涵盖ISO9001:2008的所有要素。3 引用标准版本: A版次: 03. 引用及适用标准、法规及相关要求3.1 引用标准:ISO9000:200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3.2 适用的国家法律、法规:合同法、质量法、计量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3.4 术语和定义本手册采用ISO9000:2005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4 质量管理体系版本: A版次:

10、04.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1 总要求4.1.1 公司参照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结合实际运作识别公司客户导向过程、管理过程、支持性过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作出合理的组织与规划,并明确过程的顺序与相互关系,详见质量保证体系图。4.1.2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识别的过程确立相应的量测、监督、分析这些过程的方法,并制订相应的书面质量制度。详见0.5节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职责分配。4.1.3 公司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过程的运行,并量测、监督、分析过程实施的效果以促使识别的过程持续改善。4.2 文件要求4.2.1 公司把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并加以保持。4.2.2 公司

11、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数据分为下列四个阶层:4.2.2.1 第一阶文件:质量手册A. 阐明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及删减细节和正当理由;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B. 阐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架构,覆盖并引述所有的管理程序;C. 阐述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间的相互关系,规定质量手册的管理方法。4.2.2.2 第二阶文件:各项管理程序规定过程运作控制方法以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4.2.2.3 第三阶文件:作业指导性文件根椐质量手册或相应管理程序的作业原则所制订出详细的指导性文件如:各类指导书、检验标准等。4.2.2.4 第四阶文件:质量记录用以显示各项质量活动实际运作状况的文件,如:各类记录、一览表、

12、清册、名册、报告等。4 质量管理体系版本: A版次: 04.2.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4.2.3.1 文件的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格等文件的发布前必需得到审核、批准,以确保文件的适宜性。4.2.3.2 文件的发放与登记为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应向需要使用文件的各部门发放文件的最新版本;所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文控中心统一发放并做好记录,具体方法参照文件与数据管理程序实施。4.2.3.3 质量记录的发放、检索、保留、防护及作废依质量记录管理程序执行,记录由作成部门保存,如发放至相关部门则应登记。4.2.3.4 外来文件的发放与策划和运行质量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统一由文控中心收集、编码

13、、登录、发放。4.2.3.5 文件的变更、废止A. 若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三阶文件及其它文件定期评审(公司质量体系文件原则上,质量手册三年进行评审,程序文件汇同表格一年进行评审,作业指导文件不定期进行评审。)或在管理体系运行中不适用时,应按文件制订时的要求进行变更与审批。B. 文件变更修订后,由文控中心将旧文件的原件及其复印件(变更部份)加盖蓝色“作废文件”章,并将有必要保留的旧文件和予以销毁的旧文件(复印件)的状况作好记录。记录依照保存期限进行保持,超过保存期限的记录由保存部门进行销毁。C. 外来文件的制订与变更由该文件的接收单位决定。D. 质量记录的报废依照质量记录保存期限要求,到期后由各

14、部门申请报废处理。4.2.3.6 文件的保管(含一、二、三、四阶文件)A. 文控中心负责保管质量体系相关文件的原件的保管。各部门文件责任者对文件认真保管,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B. 外来文件统一由文控中心收集,外来文件的发行、回收、作废同三阶文件。4 质量管理体系版本: A版次: 04.2.3.7 电子文件与数据由公司行政课设定各部门计算机管理员使用权限,由计算机操作员定期对本部门的电子数据用光盘或其它的媒体进行保存,并定期更新。4.3 衍生文件4.3.1 质量手册 (文号: M-01)4.3.2 文件与数据管理程序 (文号: P423)4.3.3 记录管理程序 (文号: P424)4.3

15、.4 质量保证体系图 (文号: DI01-01)5 管理责任版本: A版次: 05 管理责任5.1 管理承诺为明确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宗旨和方向,体现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和承诺,最高管理者应:5.1.1 就满足客户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与公司内部各部门进行沟通;5.1.2 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5.1.3 定期组织管理评审;5.1.4 提供实现质量管理所必须的资源。5.2 以客户为关注焦点5.2.1 公司应识别客户的需求与期望,并考虑与产品有关的义务,包括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5.2.2 最高管理者应明确客户的需求与期望,把以客户为关注焦点,对过程进

16、行管理视为管理者职责的主要部份之一,同时进行宣传并保持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管理思想,在全体员工中强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5.3 质量方针5.3.1 为明确公司于质量方面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工作方法,确保产质量量的不断提高,为客户提供持续满意的产品,体现公司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与承诺,特制订质量方针。5.3.2 公司的质量方针是由管理者代表拟制、经各部门最高负责人会议评审后,由最高管理者经理批准颁布,并确保质量方针符合下列要求:5.3.2.1 符合公司的经营方针;5.3.2.2 符合公司于产品与生产方面的实际情况;5.3.2.3 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5.3.2.4 遵守与质量有关的法

17、律、法规和应遵守的其它要求;5.3.2.5 考虑客户的要求与期望;5.3.2.6 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5.3.3 管理者代表组织通过体系运作,保证质量方针的实施;最高管理者于管理评审中,对质量方针的持续适宜性加以评审,并对其修订内容加以确认。5.4 策划5.4.1质量目标5.4.1.1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公司内部各级职能部门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可被测量,与质量方针及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质量目标应包含符合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5 管理责任版本: A版次: 05.4.1.2 质量目标的制订应考虑以下几点:A. 与质量方针一致性;B. 技术上的可行性;C. 客户意见;D. 生产经营上的可行性

18、;E. 目标尽可能量化;5.4.1.3 质量目标的制订、审批与传达过程:A. 公司质量目标由管理者代表提案,提案后经各部门最高负责人会审,最终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决定。各相关部门参照公司质量目标制定部门质量目标,并由部门最高负责人确认;把确认后的相关部门的目标提交各部门主管会审,将相关的部门目标与公司目标的符合性进行讨论确认。B. 经确认的部门目标,能达成公司目标,经管理者代表确认后由文控中心将其作为控制文件发放至各部门,原件由文控中心予以保存。各部门依据批准后的目标执行,若无法达成公司目标,应提出修改要求,完成后再次评审和发放。5.4.1.4 质量目标的监视与运作:A. 各部门定期检查、确认该部

19、门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作成记录或报告部门主管确认;主管确认、总结或监督改进后,将部门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总结或监督改进后作成记录或报告交管理者代表审核。B. 管理者代表确认、总结监督改进后,将公司年度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报告至最高管理者,若最高管理者有必要的指示,由管理者代表传达并监督各责任部门实施并将实施结果汇报至最高管理者;5.4.1.5 质量目标的修改与更新:最高管理者于管理评审中对公司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并依据下述要项对质量目标进行修订:A. 公司产品或生产形态发生变化时;B. 质量目标的实际情况(包含达成或无法达成);C.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时;D. 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

20、变化,客户的要求;质量目标的修订应予以文件化,依制订时的条款进行审批。5 管理责任版本: A版次: 0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为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实现目标所需的活动和资源得以识别和策划,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并确保有效运作,质量策划应包括:5.4.2.1建立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的体系文件,及符合4.1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5.4.2.2策划内审、管理评审活动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有效性。实施客户满意度调查、资料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活动,推动体系持续改进。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应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依照质量管理体系规划管

21、理程序。5.5职责、权限与沟通5.5.1职责与权限为有效推动质量管理,公司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各级管理者的相互关系、质量职责与权限进行规定,并传达至各相关部门及其管理者,各组织与权责详见各部门岗位职责。5.5.2管理者代表由董事长在公司内部管理者中任命质量体系管理者代表,其职责和权限参见0.2节管理者代表任命书。5.5.3内部沟通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及其有效性在各级职能部门的间进行有效沟通,公司采用以下内部沟通方式:定期的主管会议、产销协调会、质量检讨会、文件、电话、公告、提案、内部局域网络、培训、日常报表、汇总报告等有形的管理活动和评审活动。5.6管理审查5.6.1总则为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

22、持续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经理每年应定期组织管理评审,当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运行情况发生变化时也需实施评审。管理评审须对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否需要变更进行评估。评审的结果应予以记录、保存。5 管理责任版本: A版次: 05.6.2评审输入管理评审的输入主要包括与以下各项相关的运行情况和改进的机会。5.6.2.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外审的结果;5.6.2.2客户回馈的信息;5.6.2.3过程运行情况和产品的符合性(包含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符合性);5.6.2.4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5.6.2.5上次管理评审的跟进情况;5.6.2.6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5.

23、6.2.7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总体有效性;5.6.2.8质量记录的统计与分析结果;5.6.2.9管理者代表的其它提案。5.6.3评审输出应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作出评价,指出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方向,并以此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基础,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含与以下有关的措施。5.6.3.1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及其过程有效性;5.6.3.2客户要求的相关产品改进;5.6.3.3改善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所需的资源。5.7衍生文件5.7.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管理程序 (文号: P540)5.7.3管理审查管理程序 (文号: P560)6 资源管理版本: A版次: 06资源管理6.1资源的提

24、供为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并增强客户满意,公司以适当的方式确定并提供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所需的基本资源:包括人员、技术和方法、供方(供货商)、信息、设施、工作环境和资金来源。6.2人力资源6.2.1总则为有效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公司对从事影响产品符合性工作的人员的要求通过招聘、培训、资格鉴定等方式,确定在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上均能胜任此类工作的人员。6.2.2能力、培训和意识6.2.2.1为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明确人员从事影响产品符合性工作活动能力的需求,并达到必备的能力,公司按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对员工教育训练策划并实施必要的培训。6.2.2.2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结合本部门

25、实际情况制订年度培训计划交行政课,由行政课统一制定年度培训计划。6.2.2.3确定讲师:讲师必须能够胜任工作。6.2.2.4确定教材:相关的培训教材需经相关人员批准后才可作为培训教材。6.2.2.5对从事质量检验、特殊工序的人员、内审人员、测量仪器校验的人员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特殊岗位人员,须进行适当的教育、培训后进行能力测定或资格认定(相关证书),确定其能胜任所承担的工作。6.2.2.6凡施行教育训练需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估其有效性,特殊工位的上岗资格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合格证上岗,人事单位保存个人的训练记录至该员工离职时止;6.2.2.7公司组织5S活动、QCC活动及提倡员工进行提案改善,让员工

26、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为达成公司质量目标及部门目标作出贡献。6 资源管理版本: A版次: 06.3基础设施为有效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使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公司提供并维护以下设施:6.3.1依生产和管理需要,提供厂房并规划运作区域(包含工作场所);6.3.2依消防要求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及划定疏散通道以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6.3.3依产品相关质量要求,配置必要的检验和测量仪器、生产设备及模具、夹具、工具;6.3.4为提高工作效率配置计算机(用于文书处理)、电话、传真和信息体系等通讯设施,公司提供车辆保证送货的及时性;6.3.5公司依据产品的要求,逐步更新现有设备以减少员工的劳动强度;6.

27、3.6公司提供适当的娱乐设施以供员工业余时间娱乐。6.3.7与产品相关的设施,依生产设备管理程序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管理。6.4工作环境公司识别工作环境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人性因素及生理因素),以保证产品符合要求。6.4.1为满足产质量量要求和人的生理因素要求,应保证公司内生产场所和存储仓库的温度、湿度符合要求而配置降温设施,如安装排气扇、风扇等。6.41.2为保证员工身体健康和产品不受污染,应保证公司内生活及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工作场所配置必要的卫生设施。6.41.3为遵守安全规则和安全程序,工作场所对员工和产品易造成损害之处应安装防护设施。6.5衍生文件6.5.1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文

28、号: P620)6.5.2生产设备管理程序 (文号: P630A)6.5.3模、夹具管理程序 (文号: P630B)7 产品实现版本: A版次: 07产品实现7.1产品实现的策划7.1.1公司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管理程序规划并实施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所需过程,并确定这些过程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作用,以确保过程运作处于受控状态,过程输出满足客户要求,必要时,公司对各过程应制定其相应的操作方法以达到操作的一致性,确定性。7.1.2工厂在进行策划时,应依实际需要确定以下适当的内容:7.1.2.1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7.1.2.2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7.1.2.3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

29、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7.1.2.4保持相关的质量记录。7.1.3公司的产品由管理者代表组织销售部、技术工程部、品管部、生产部等部门,依据客户的要求、法律、法规及产品的要求进行产质量量策划;识别产品和过程特性后进行产质量量策划编制“QC工程图”。由技术工程部依据“QC工程图”、产品技术规范和客户特定的要求编制作业标准,作为生产部的作业依据;品管部依据技术工程部下发的产品技术规范编制检验标准,作为产品监测过程中的工作指引。7.2客户相关的过程7.2.1与客户有关的要求的确认销售部通过市埸调查及客户沟通、拜访明确鉴别客户需求和期望。收到客户订单后应审查订单内容,应包含:7.

30、2.1.1客户规定的要求,包括交付及交付后的活动的要求,如规格、交期、价格等;7.2.1.2客户没有明示的,但产品规定的用途或已知预期的用途所必需的要求;7.2.1.3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7.2.1.4公司认为必要的任何附加要求。7.2.2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7.2.2.1销售部审查客户订单,以确保客户订单的内容、条件公司是否可达成,确定客户订单内容。在订单审查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由技术工程部经理负责确认;有关交期、交量问题由资材部主管负责确认;有关质量问题由品管部主管负责确认。7 产品实现版本: A版次: 07.2.2.2新产品必由技术工程部安排试做,并经由客户确认后,销售部再就客户订单

31、内容审查与确认。7.2.2.3客户要求更改订单时,由销售部视需要再将更改部份与相关单位核对审查,并由技术工程部通知相关单位执行。当公司无法达成客户订单要求时,相关单位应事先告知销售部与客户协调解决。7.2.3顾客沟通销售部应在售前、售中、售后过程中对以下有关方面实施与顾客有效沟通:7.2.3.1产品有关的信息;7.2.3.2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7.2.3.3客户回馈的有关信息。客户订单审查与客户服务作业详见产品营销管理程序、客户服务管理程序。7.3设计和开发适用于公司开发的任何产品;7.3.1技术工程部负责提供客户要求、产品规格、尺寸及相关数据作为开发可行性评估及制定规格参考之用;7.3.

32、2技术工程部负责新产品开发计划的策划,指定项目负责人编制设计开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组织工程、品管、生产、销售、采购等部门人员,确定设计阶段和相应负责人员;7.3.3技术工程部设计人员依据业务提供的资料,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产品相关的执标准行及以往开发的经验,编制初始图纸、技术数据、采购标准、作业标准制定;7.3.4技术工程部负责对新产品的相关技术数据、模具、工装的准备完善审查及展开样品加工。在样品制造过程中完善相应的技术资料、生产工艺、模、夹具、生产设备、作业标准、检验标准,转交生产课进行试作业,具体参考设计开发管理程序;7.3.5生产部负责依照技术工程部提供的技术数据及确定的生产工艺进行试产

33、作业,技术工程部、品管部协助生产部进行试产中问题的解决。7.3.6品管部负责在试产作业时,进行试产问题的收集及整理回馈技术工程部。7.3.7技术工程部将测试合格的样品审查后,交销售部送客户进行确认。7.3.8公司新样品开发过程需经过设计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审查、设计验证、设计确认等相关流程,设计变更依开发过程中具体情况决定。具体详见设计开发管理程序7 产品实现版本: A版次: 07.4采购7.4.1为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规定要求,采购单位制订评估准则并组织技术工程部、品管部对供应厂商的评估,评估时需评估质量、交期、生产能力、设备能力、产品监测能力、质量体系、信誉能符合公司要求且价格合理;

34、经评估合格者方可纳入采购的对象,并需进行月、年度的定期考核、评估。7.4.2采购人员采购时,依据技术工程部制定的采购标准进行,或依据技术工程部确认的样品进行采购作业。实施采购时需审查采购数据是否完整,应包含(但不限于):7.4.2.1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要求及依据的标准;7.4.2.2产品的质量、交期、价格、交货、付款方式要求;7.4.2.3供货商的生产程序,质量体系要求;7.4.2.4生产设备、人员资格要求。7.4.3公司目前有进行外包加工(PVD电镀)过程,有关供应厂商的评估及采购过程详见采购过程管理程序。7.4.4品管部对供应厂商处采购的来料进行检验判定,品管部确定采购产品的验证活

35、动,并实施验证,确保采购产品满足规定要求;7.4.5当采购产品需在供货商货源处进行验证时,采购/生管应在采购单中规定验证的方式和放行的方法;7.5生产和服务提供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公司对生产的进行和提供客户的服务采取必要的规划,使相应活动过程在受控制条件下进行。7.5.1.1销售部须将与客户确认好的正式订单及时分发至资材部;7.5.1.2技术工程部负责订定及提供制造过程的技术及生产数据;7.5.1.3技术工程部负责提供相应的机器设备与模、夹具,订定相应设备的操作保养指导书及相应工序的作业指导书;7.5.1.4品管部负责提供相应的检验标准及量测仪器设备,订定相应量测仪器操作保养指导书并

36、对产品实现的全部过程进行质量的监控;7.5.1.5资材部依据生产计划管理程序编制生产计划和交货计划及生产进度的确认与控制;7.5.1.6生产相关单位依据生产过程管理程序及技术工程部提供的作业指导文件、技术数据和生产排程实施生产,并对生产过程的质量、交期、成本、效率进行控制;7.5.1.7销售部负责售后活动的确认与实施。7 产品实现版本: A版次: 0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公司应识别并确定那些输出结果不能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使问题在产品使用后或交付后才暴露出来的,公司对此类过程的能力进行确认,确认包括:7.5.2.1通过试模确定其参数及要求,包含其评审或批准;7.5.2.2制

37、定相应的控制方法并包括作业规范、参数对照要求等;7.5.2.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持证上岗;7.5.2.4对相关设备进行设定、调整,并定期验证;7.5.2.5记录确认过程;必要时的再确认;7.5.2.6公司特殊工序:。7.5.3标识和可追溯性各部门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依据产品识别与追溯性管理程序的方式进行标识,并保持相应的可追溯性。7.5.3.1公司产品加工及检验与测试状态的标识区分为以下几种: A.“区域”:如“待检区”、“合格区”、“不合格区”、“暂存区”及各加工区;B.“标识牌”:如“待包装”、“包装”等加工站别;C.“标记”:于产品外包装上标识公司名称、品名、数量、重量、规格、 料

38、号等;D.“标签”:如“进料检验合格标签”;“成品检验合格标签”;E.其它:标识不良处的小标签及标识不良原因的贴纸。7.5.3.2公司产品追溯范围仅限于最终产品制造批的出厂检验记录,如客户有特别要求者再个案处理,追溯成质量量问题时应由销售部要求客户提供数据。7.5.3.3出厂检验及测试记录应由品管部,按质量记录管理程序加以保存及维护。7.5.4客户财产公司客户财产包括客户提供的样本、技术数据(图纸)、顾客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等,客供品应验收、记录、识别、防护及在客供品有遗失、损坏等时,应与客户联络。7.5.4.1“客户财产”应由相关权责人员负责受理点收及验收,相关作业参考文件与数据管理程序的5.

39、4.3节。7.5.4.2有关客户财产的控制记录均应相关责任单位按质量记录管理程序加以保存与维护。如客户或其代表有要求时, 应提供相关记录供查阅。7 产品实现版本: A版次: 07.5.5产品防护公司建立并实施仓库管理程序对在内部加工及产品交付至指定目的地期间的产品进行防护管理,确保产品符合要求。7.5.5.1所有产品在生产过程、包装、搬运、贮存中都须进行必要的标识;7.5.5.2在包装过程中应采用规定的包装方式对产品防护,并用透明胶纸对外箱进行封贴,以防损坏、防潮、防尘等;7.5.5.3产品在搬运时须在安全状态下进行,并采取防止撞击、倾倒、跌落、损坏、遗失等措施;7.5.5.4产品须在通风、清

40、洁、防潮、安全的环境下贮存;7.5.5.5生产过程中,对与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与清洁,防止产品受到污染。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品管部负责公司的量测仪器设备的管理。依下列原则进行控制:7.6.1检验和测量设备从需求到审批、采购、验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对检验和测量设备编号建文件,进行统一管理;7.6.2对检验和测量设备进行校验,由外部检定的设备应可追溯到国际或国家标准,内校需建立校验指导;7.6.3必要时对检验和测量设备进行调整,但需防止可能失效的调整;7.6.4对校验的设备予以标识其状态以确定其符合使用要求和使用范围;7.6.5规定检验和测量设备的领用、维护、保养要求;7.6.6对检验和测量设备进行归文件管理。当发现设备失准时,品管部对以往检验产品的符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并采取适当的措施。7.6.7当产品的加工设备或监测仪器使用计算机软件时,应在首次使用前对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进行确认,确认可采用计量机构、生产厂家的检定等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应由生产部及品管部对软件设置参数进行定期点检以保证使用过程设备/仪器的可靠性。7.6.8为确保量测设备的准确性及相关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