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县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县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我县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1李永青 1杜一新 1林凤鸣 2陈传科(1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 浙江 景宁 3235002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农技站 浙江景宁 323500)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给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加受到社会的关注,不仅仅是关乎人类身心健康与经济发展,并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政治问题。本文根据当地生产实践,试就当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作一粗浅分析,并提一些应对措施。关键词: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隐患;监控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越加受到
2、社会所关注。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境内山峦叠障,河谷交错,植被保护良好,缘于工业经济先天不足,几乎不受工业“三废”污染,空气洁净,水源清洁,具有着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优越区位优势。然而,安全农产品生产,区位优势仅只是自然条件赋予,生产过程控制却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所在。面对现实,我县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依然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方面,农残超标现象时可出现,给农产品安全生产留下了隐患。鉴此,笔者试就我县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隐患作一粗浅分析,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期为实践指导提供借鉴1-4。1 安全隐患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明确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县当前农产品生产,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隐患。1.1
3、组织化程度不高 由于地处山区,受峰谷交错,地形复杂,山体破碎,在农村推行实施承包制后各种地类、优劣地块均衡分配,农户间的种养方式不尽一致,居住、产地分散、农民峦土情深,土地流转机制推而不广、难以在各地深入广泛开展等因素的影响。除了竹、茶、果等具有较大规模连片基地面积外,其余种养均以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存在,难以形成规模连片基地,各抒已见的分散经营模式,不仅是难以发挥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给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实现标准化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制约,无疑给农产品安全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1.2生产主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大军是农民,而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随着农村劳动力
4、的转移,大都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从事非农产业,留守家中从事种养业的几乎为老、弱、妇、幼的“3860”部队,在当地一些产业发展落后的乡村,几乎看不到有青壮年劳动力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有占总人口70-80%的人员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生产主体素质的明显偏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及推广应用,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较为普遍,由此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安全生产。1.3生产记录制度不健全 建立完备的生产记录制度,将各项农事操作,农业投入的使用种类、数量记录在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查明确安全事故原的有效措施、而当前在我县除个别具有一定规模、较为
5、规范的产业基础有些不尽详细的记录外,其余的根本无人顾及此事,更谈不上建立完备的生产记录制度。于此,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查明事故原因造成了极大的不便。1.4施肥不科学 使用化学肥料具有见效快,增产效果明显,省工、省力的优点,化肥的研制成功,并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可谓是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5。然而化肥的使用存在着量度的问题,在当前生产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倚重于使用化肥,偏施N肥,养分配比不合理,缺钾少磷,中微量元素无人问及,表层浅施,流失严重6,绿肥作物大幅缩减,园地套种稀有人行;作物秸杆梵烧,废弃随处可见,畜禽粪便未经处理或未尽其利用现象时有发生;
6、割青、烧灰肥田传统被废弃等不良现象。长期依赖于化肥使用,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不仅造成地力衰退,不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基础肥力,更为严重的是加重了环境污染负荷、农产品的硝态氮积累,给生态、农产品安全带来隐患。1.5缺乏“绿色植保”新理念 推广应用“绿色植保”新技术,对农业有害生物实行生态控制(EPM),使人们在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所带来的某些弊端后形成的新认识,是新时期植保工作的必然选择,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举措。然而,缘于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植保知识欠缺,在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实践中,缺乏“绿色植保”新理念和“EPM”技术统筹观,在生产上过度依赖于化学防治,忽视了各项措施的综
7、合协调应用;对有害生物识别知之不多,对其发生为害规律缺乏把握,错失最佳防治时期,待到有害生物扩展蔓延,进入高龄阶段造成严重为害后才予发觉,采取多次、高深度药剂防治;乱用滥用农药,长期单一使用某一农药品种,喜好选用广普性,选择性差,高毒、见效快的农药;“行路式”高浓度,低容量用药,施药器械陈旧,滴、漏、粗雾现象普遍,施药质量低下;未能按照安全间隔期用药等现象较为普遍。缘之于此,不仅增加了有害生物的防控难度,造成作物不应有的损失,也加重了生态环境污染,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1.6未能建立追溯制度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给各地所产的农产品赋予条形码身份证明,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
8、理的重要举措。而我县当前不管是产业基地或者农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均未实行条形码身份证明,这样如果是某一宗农产品在市场销售或食用消费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就难以追溯事故的源头和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容易出现不良者混水摸鱼,良莠难辨,个别不良行为影响一大片,甚至整个产业基地、产区,使不良行为者身藏暗处,难以澄清,受到应有的处罚和教育,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形成了不利。2 应对措施2.1提高组织化程度 当地政府与有关工作部门应将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产业化发展作为当前服务“三农”,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出台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扶持培育具有较强运作
9、能力的专业合作社,行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植保服务组织等专业化组织,有效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以解决当前因组织化程度不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为规范生产行为,实现标准化生产,提供组织保障7-9。2.2加强宣传培训 当地政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当地报刊,会议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挂设横幅等宣传途径,广泛开展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技术指导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农民绿证、劳动力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印发技术资料,建立典型示范,专家热线,责任农技员进村联户,浙江农民信箱平台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广泛深入地开展技术
10、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以此,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奠定群众基础 10。2.3改良生产条件 缘于地处山区,生产条件落后,应借助于省66.7万公顷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扶持政策之良机。在做好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增加投入,化大力气,力争在短期内,使生产条件得到较好的改良,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轻对作物生产过程的不利影响。2.4推广应用生态效益农业技术2.4.1推广适生抗性品种 在生产实践中,推广适生抗生品种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良种推广实践中,应对品种的优良种性进行综
11、合评价,避免过于追求对产量的提高,高产只是优良品种应予考虑的一个方面,在生产上推广种养的品种,应对其适应性、抗逆性,外观、内质,市场行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一般的在当地长年种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抗生性表现较好,到外地引种时,必须对引种地的自然条件有所了解,先行进行区域适应性试验,根据试种表现决定取舍,适合当地推广种养的,即行加快繁育、或批量引种,在生产上推广种养。2.4.2优化种养制度 以发展生态、循环、低碳农业为出发点,通过扩大食草动物养殖,实行林下生态放养,围绕“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发展战略,建立畜禽绿色养殖基地和无害化规模养殖小区,发展“绿色畜牧经济”;扩大绿色作物种植面积、果园套种
12、绿肥作物;作物秸杆过复还田、用作食用菌原料,废弃菌棒还田;加快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步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实行“三沼”综合利用11,加大有机肥投入,有效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合理间套轮作,恶化农业有害生物生存环境;发展稻田、茭白田养鱼、养鸭、养田螺,发挥互利优势等方法途径,有效降低农业化学品的投入比重,协调种养间的互利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低碳生态效益农业的稳步发展。2.4.3科学合理施肥 积极开展沃土工程建设,通过扩种绿肥作物;推行秸杆、废弃菌棒还田;发展农村沼气、畜禽粪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割青肥田、烧灰补钾;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等途径,扩大有机肥源,增加有机肥投入,压减化肥投施比重,有效提
13、高土壤基础肥力。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平衡养分供应。普及耕层深施,以水带氮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速效肥与长期肥,根际施肥与叶面施肥相结合等先进施肥技术,减少肥料损耗,提高利用效率,改变偏施氮肥的不良陋习,以提高植株抗性,减轻病虫发生为害,以便压缩药剂防治面积,消减硝态氮在作物产品中的积累,消除因施肥不当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6,17-20。2.4.4推广应用“EPM”技术 树立“绿色植保”新理念,在生态学原理与系统方法论指导下21,不断探索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生态控制(EPM)技术体系,并加快推广应用步伐。在生产实践中,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良生产条件,科学合理施肥,合理间套轮作,推广适生抗
14、性品种,改良不良耕作措施,加强水浆管理,及时抗旱排渍,不搞田间、园内“光秃”除草,实行园内低矮杂草、绿色作物生草栽培,扩大种植田埂豆,在大面积连片种植畈内小面积插花种植不同类型作物,建立防护林带,水干果,茶叶等分箱种植不同类型品种,为有益天敌提供“桥梁”,创造有利的避难、生存场所。以此增加空间异质,提高生物多样性,增进生态系统稳定性能22,23;实行果实套袋,减轻病虫侵害机率和农药在果品上的附着;搞好田园卫生,合理整形修剪,增进园内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虫残体,进行集中深埋,烧毁等无害化处理;实行冬季翻耕,树干刷白,压低病虫基数;推行灯光、色板、草把、性诱剂诱杀、控制害虫发生24-25;普及植保
15、知识,提高植保技术、信息覆盖率,建立植保专业组织,提供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开展测报精准防治,改良施药器械,提高施药质量,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负荷27,28;推行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田内养鱼、养鸭,以其在田间活动寻食,控制病虫杂草的发生为害29;严格选择农药品种,禁止使用高、剧毒农药,严格控制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植物源、微生物、矿物源等选择性强,有效、低毒、低/无残留的生物合理性、环境友好型农药;实行混药兼治,交替减量用药,推广有效低浓度用药,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缓解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严格安全间隔期用药,以消减农药残留等综合措施的协调应用,将有害生物的为害损失
16、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之内,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30-342.5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生产行为,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机制保障,根据生产实践和质量安全监管的现实需要,当前注重的是要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标准化规范生产行为,为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度,按照职责分工,分层级签订责任书,以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规范和完善生产记录,为规范、追溯生产行为、质量安全事故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以便引以为戒;相关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职能作用,引导生产主体尽快建立条形码追溯制度,为追本溯源,加强源头控制,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据可查的便利条件35。参考文献:1
17、杨翠兰,徐冬,何华.关于江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6(4):41-442 武兆瑞.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实践与思路.农业质量标准,2006,(2):93 钱永忠,王敏,吴建坤,等.试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农业质量标准,2004,(2):38-404 李永青,杜一新,雷沈英.对景宁县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途径思考.农业环境与发展.网络版.2010,(2):1-35 谭向勇主编.农业经济与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09-2156 王海燕,杜一新,梁碧元.我国化肥使用现状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07,(20)
18、:135-1367 陈孟华,杜一新,胡华伟.合作社:景宁县高山冷水茭白产业化发展的成功之道.中国蔬菜,2009,(7):6-78 王新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中国农技推广,2008,24(9):10-119 姜龙.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国农技推广,2010,26(1):8-910 熊玉双,秦新林,刘新家,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中国农技推广,2006,(6):711 万军.浅谈“三沼”综合利用方式.农技服务,2010,27(6):75812 刘小华,杜一新,雷沈英.吊瓜园放养鸡对园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农技服务,2009,2
19、6(11):42转4513 李文华,赖世登.中国农林复合经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4 骆世明.中国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225-23115 王华,黄璜,杨志辉,等.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23-26转4416 孟庆岩,叶旭君,严力蛟,等.我国热带地区胶茶鸡农林复合模式生态效益研究.浙江农业学报,1999,11(4):193-199917 董良早.平衡施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14转31618 高祥照,马常宝,杜森.测土配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9 申海滨,谢汝琼,韩自梅
20、.无公害优质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中国农技推广.2007,23(12):34-3720 李大文,陈謇,施海萍,等.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思考,中国农技推广,2006,22(3):37-3921 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2 杜一新,雷沈英,梁碧元.稻田周边杂草的防除方法和作物布局对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影响.中国植保导刊,2004,24(3):27-2823 孔垂华,胡飞编.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4 夏敬源,赵树英.重大农业害虫频振诱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植保导刊,2008,28(5):5-825 刘宁,刘小宁,李娜,等.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作用与
21、机理研究进展.中国植保导刊,2008,28(5):19-2226 许向利,仵均祥,张世泽.黏虫板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中国植保导刊,2006,26(2):13-1527 叶峰,王万友,张萍.不同药机和药液量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评价.浙江农业科学,2008,(3):349-35028 王贵生,闻青松,肖红皮,对构建乡村级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8,28(1):44-4529 朱凤姑,丰应生,诸葛梓.稻鸭生态结构对稻田有害生物群落的控制作用.浙江农业学报,2004,16(1):37-4130 俞晓平主编.中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策略和途径.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1
22、虞软俊,章强华主编.无公害农产品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2 姚文辉.福建省茶树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植保导刊,2004,24(3):9-1133 刘丽华,杜一新,吴林松,等.浅述果园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措施.浙江农业科学,2002,(增刊):8-1034 杜一新,何伟民.高山冷水茭白病虫综合治理措施.中国蔬菜,2007,(2):60-6135 程春寿.遂昌县发展原生态农业的成效和经验.丽水农业科技,2010,(2):10转13作者简介:李永青(1970-)男,浙江景宁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联系电话:0578-5082856,1598807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