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11919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53 大小:6.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3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doc(2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一、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的核准文件,参与兼并重组各矿井名称及隶属关系,兼并重组后矿名及隶属关系。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25号文“关于吕梁市离石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山西XX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重组整合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整合后矿井名称为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与原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均为过渡生产井。二、编制矿井兼并重组设计的依据1、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委托书;2、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

2、009年11月3日颁发的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C1400002009111120041626号采矿许可证;3、山西XX能源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编制的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4、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 25号文关于吕梁市离石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5、山西省工商局(晋)名称预核内2009第008068号文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6、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所执行的煤炭工业规范、规定有: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矿井电力设计规范、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矿井防灭火规范、煤矿

3、防治水规定、煤矿救护规定、煤矿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规定、煤矿反风规定、煤矿安全通风装备标准、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巷道煤柱留设与带压开采规程等;7、矿方提供资料及现场调研资料。三、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要求,尽量利用矿井现有的设施及设备,充分考虑地方煤矿的特点,同时本着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原则进行设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理布置以采、掘、运为中心的各主要生产环节,力求系统简单,运行安全可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煤矿设计和生产的先进经验,改革落后的采煤方法,采用新设备、应用新工艺,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和工作面单产,将矿井建设成集中生产的高产高效矿井。加强环境保护,积极

4、开展“三废”治理,减少污染,变废为宝。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锅炉烟气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四、兼并重组设计的特点1、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矿井兼并重组整合设计生产能力为0.9Mt/a。2、矿井采用斜立井混合开拓,以主斜井、副斜井、1号回风立井和2号回风立井共四个井筒开发井田内4、10号煤层未开采区域的储量。矿井新选定的副斜井井筒位于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已有的矿井工业场地内,主斜井、1号回风立井和2号回风立井场地均利用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工业广场。主斜井装备带宽1.0m的大倾角带式输送机、架空乘人器及台阶扶手,担负矿井的煤炭提升任务及人员上下

5、任务兼做主要进风井,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副斜井铺设30kg/m的单轨,担负液压支架等大型设备、长材料的下放任务及矸石等提升任务,兼做进风井和安全出口,管线沿该井筒敷设; 1号回风立井担负矿井的回风任务,兼做矿井安全出口;2号回风立井担负矿井回风任务。3、在井田开拓巷道布置上,充分考虑了工业场地及井筒落底点位置、井田范围、煤层赋存特征、原有巷道布置、回采工作面装备水平、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等因素,以一个主水平开采10号煤层、一个辅助水平开采4号煤层。依据各煤层赋存特征和矿井设计规模,设计以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两个综掘工作面来保证矿井设计规模,符合本矿井的实际。4、井下大巷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可实现

6、自回采工作面至地面胶带一条龙连续运输,用人少、效率高、故障率低、安全性好,利于实现集中自动化控制与管理。井下辅助运输、轨道大巷及主要辅助运输巷采用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或调度绞车牵引1.0t系列矿车运输,既满足了矿井井下巷道尽量沿煤层布置对辅助运输设备的要求,又满足了生产需要,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先进可靠辅助运输设备的特点。5、矿井井下掘进矸石与地面筛分排矸系统矸石统一排放。矸石堆放场地选择在工业场地附近的荒沟内,采用汽车排矸方式。矿井矸石堆放场地设计符合环保要求。6、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地形,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便于生产管理,平场土石方工程量少。7、为防止超能力生产,给矿井带来安全

7、隐患。本设计主提升机安装产量监控系统。8、井下安装人员定位系统,为煤矿管理人员提供人员进出限制、考勤作业、监测监控等多方面的管理信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通过该系统可以立刻知道作业人员地点及其数量,保证抢险救灾和安全救护工作的高效运作。五、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设计生产能力:0.9Mt/a;2、工业建筑总体积51360.56m3,地道及栈桥长度248m;3、行政及福利建筑总面积14335m2,总体积48106.8m3;4、矿井在籍人数:524人;5、原煤生产效率:9.12t/工;6、本次设计建设项目总资金42983.5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353.93万元.新增建设项目造价40129.59万

8、元,其中井巷工程13841.91万元,土建工程6553.66万元,机电设备购置8404.23万元,安装工程2561.67万元,其他基本建设费用(包括资源价款)4770.06万元,工程预备费2400.83万元,建设期利息1597.24万元。已完建设项目造价1500万元,其中井巷工程200万元,土建工程100万元,机电设备购置600万元,安装工程300万元,其他基本建设费用300万元。7、吨煤投资477.59元。;8、建设工期:24个月;9、原煤吨煤成本:185.23元;10、投资回收期:4.71a。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在本矿井兼并重组项目基建及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矿井的生产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

9、,进一步查明本井田内采空区、周围其他煤矿采空区积水、积气等基本安全参数,必须始终贯彻“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保证煤矿安全建设和生产;2、本次设计首采工作面为10号煤层,而整合前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均开采4号煤层,矿方仅提供了4号煤层的瓦斯等级鉴定,在开采10号煤层之前,矿方应及时做矿井10号煤层的瓦斯预测,确保开采技术条件的准确性,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依据;3、本次设计首采工作面长度约为2500m,故在生产过程要尽量减少浮煤,采取有效的防灭火措施,以防止煤层自燃;4、矿井内各煤层煤尘均具有爆炸危险性,矿方应加强洒水防尘工

10、作,以防煤尘爆炸;5、矿井10号煤井田中部存在奥灰水带压区,开采时应当制定安全措施,防范发生突水事故;6、建议先期开采范围进行三维地震勘查;7、在今后工作中,应按照矿井地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加强地质资料编录工作,以便掌握煤层厚度、底板标高、煤质、构造、水文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变化情况,更好地指导生产。第一章 井田自然概况及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现状第一节 井田自然概况一、交通位置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约12km处的袁家岭村,行政区划隶属西属巴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4551110759,北纬373525373627。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12km,井田内有西(属巴)茂(塔坪)公

11、路通过,经西茂公路向东与太(原)临(县)公路相连。井田南距离(石)军(渡)高速公路约10 km,南距孝柳铁路约15km,交通较为便利,见交通位置图1-1-1。二、地形地貌本井田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黄土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态多呈“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总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1263.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属巴沟沟谷,高程为973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290.4m。三、河流水系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但沟谷发育,属巴沟自西向东横穿井田,属巴沟两侧树枝状发育小的沟谷,这些沟谷旱季无水,雨季汇集洪水向东流入北川河,与东

12、川河、南川河分别在离石区和交口镇汇集成三川河向西流入黄河,属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四、气象及地震井田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雨水集中,冬季雪少寒冷,年平均气温8.6-11.4,极端最高气温38.1(1985年7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21.7(1984年12月24日)。年平均降水量464.2m,雨水多集中在6-9月份,年蒸发量1766.2-2171.7mm。霜冻期一般始于10月上旬,终于翌年3月。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4m/s。最大冻土深度为1m左右。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13、0.05g,地震烈度为度。历史记载附近未发生过大地震。只在1829年4月(清道光九年三月)离石发生过5.25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730,东经11112。 第二节 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现状一、兼并重组前各矿生产建设情况,开采方式,主要装备和生产能力分述如下:1、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由山西省煤资委以“晋煤资字1998第54号文”批准开办,1999年开工建井,2002年建成投产,批采4、10号煤层,井田面积4.2789km2(原矿界见表1-2-1),现开采4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21万t/a,核定生产能力21万t/a。原XX煤业有限公司矿界拐点坐标表表1-2-1点号坐 标点号坐 标XYX

14、Y141640001950723044162250195092702416400019511650541632501950874034163690195117606416325019507400该矿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采用两个水平开采,现采水平910水平,开采4号煤层。主立井井筒垂深164m,净直径4.5m,净断面积15.9m2,混凝土砌碹,装备双钩箕斗和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的提煤、进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副立井井筒垂深158m,净直径3.5m,净断面积9.62m2,混凝土砌碹,装备单钩罐笼,主要担负矿井的下料、提矸和回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行人斜井倾角22,斜长573m,

15、宽4.5m,高3.65m,净断面积14.24m2,装备台阶扶手,担负矿井人员上下,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各井筒特征见表1-2-2。本次兼并重组后,原山西吕梁离石区XX煤业有限公司的三个井筒均利用。原XX煤业有限公司井筒特征表表1-2-2开采煤层井筒类型坐 标高程方位()坡度()长度或深度(m)备 注X(54坐标)Y(54坐标)HX(80坐标)Y(80坐标)4主立井4163370.6219509586.621062.85164提井4163322.1819509516.43副立井4163258.4019509586.481063.68158通风4163209.9519509516.29行人斜井41

16、63412.6419509629.791053.6825422573下人、运料4163364.2019509559.61采煤方法:在2008年底以前,采用长壁式炮采。2008年开始进行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从2009年初开始采用高档普采,现采工作面长100m。掘进工作面采用炮掘。运输、提升:回采工作面采用刮板机运输,回采工作面顺槽、掘进巷道、运输大巷采用皮带运输,回风大巷、材料大巷、副斜井采用矿车运送材料和矸石,主立井采用箕斗提升。支护:回采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金属顶梁支护,顺槽巷道采用工字钢梁支护,运输大巷、材料大巷和回风大巷采用锚喷支护,井筒采用料石砌碹支护。通风: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

17、式负压通风,主井、副井进风,回风井回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至今该矿4号煤层北翼已回采7个工作面,南翼采空面积约0.19km2。2、原山西吕梁石洲煤业有限公司1994年批准开办,1996年开工建井,2006年建成投产,批采4、10号煤层,井田面积1.3349km2(原矿界见表1-2-3),现开采4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核定生产能力15万t/a。原石洲煤业有限公司矿界拐点坐标表表1-2-3点号坐 标点号坐 标XYXY1416208719508245341632501950874024162250195092704416325019507400该矿采用立井开拓,采用两个

18、水平开采,现采水平840水平,开采4号煤层。主立井井筒垂深342m,净直径4.5m,净断面积15.9m2,混凝土砌碹,装备双钩箕斗和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的提煤、进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副立井井筒垂深285m,净直径3.5m,净断面积9.62m2,混凝土支护,装备单钩罐笼及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的下料、行人、进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回风立井井筒垂深278m,净直径3.5m,净断面积9.62m2,混凝土砌碹,井筒内安装梯子间,担负矿井回风任务,作为矿井的另一安全出口。各井筒特征见表1-2-4。本次兼并重组后,原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的三个井筒均不利用,按“六条标准”实施关闭。原石洲

19、煤业有限公司井筒特征表表1-2-4开采煤层井筒类型坐 标直径(m)净断面(m2)长度或深度(m)备 注X(54坐标)Y(54坐标)HX(80坐标)Y(80坐标)4主立井4162791.2519508646.681119.444.515.9342提井4162742.8319508576.15副立井4162846.0819508558.121121.203.59.62285下人、运料4162797.6619508487.55回风立井4162863.9919508724.631123.143.59.62278通风4162821.7619508651.34该矿采用长壁式炮采,工作面长100m。掘进工作

20、面采用炮掘。回采工作面采用刮板机运输,回采工作面顺槽、掘进巷道、运输大巷采用皮带运输,轨道大巷采用矿车运送材料和矸石,主立井采用箕斗提升煤。副立井采用罐笼升降人员、运送材料、提升矸石。回采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金属顶梁支护,顺槽巷道采用工字钢梁支护,运输大巷、轨道大巷采用锚喷支护,井筒采用料石砌碹支护。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负压通风,主井、副井进风,回风井回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至今该矿4号煤层北部已回采1个工作面,南翼采空面积约0.0264km2。二、井田内小窑情况据详查报告,在本井田西南部4号煤层露头附近有一对古窑井口,井口坐标分别为:X=4162197 Y=1950

21、8393 H=1126;X=4162227 Y=19508476 H=1138。调查古空面积(本井田内)约0.06km2。预计古空区内有积水1.2万m3。三、周边四邻关系情况本井田南为山西吕梁离石金晖荣泰煤业有限公司,北与山西吕梁离石西山晋邦德煤业有限公司相邻。周边相邻煤矿情况详见图1-2-1。山西吕梁离石金晖荣泰煤业有限公司本次由原山西离石南沟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山西吕梁万峰荣泰煤业有限公司整合重组而成(晋煤重组办发【2009】25号文批准)。整合重组后批采4、6、10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原山西离石南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东南,批采10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为基建矿井

22、,现在只开凿了一对立井筒,均已见10号煤层,并掘进了部分大巷。2008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0.28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31m3/min。据调查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矿井正常涌水量350m3/d,最大涌水量430m3/d。原山西吕梁万峰荣泰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南,批采4、6、10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4号煤层已基本采空,现正在开拓10号煤层,采用立井开拓,已见煤,并掘进了部分大巷。据调查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矿井正常涌水量400m3/d,最大涌水量510m3/d。山西吕梁离石西山晋邦德煤业有限公司本次由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

23、任公司、原山西吕梁西属巴燕沟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山西吕梁锦顺煤业有限公司整合重组而成(晋煤重组办发【2009】25号文批准)。整合重组后批采4、10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a。山西吕梁西属巴原燕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北部,批采4号煤层,井田面积3.795km2。现采4号煤层,生产能力21万t/年,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皮带提升,走向长壁普炮采,皮带运输,金属支柱支护。2008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0.65m3/min,相对涌出量1.67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70m3/min,相对涌出量1.80m3/t。据调查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矿井正常涌水量46

24、0m3/d,最大涌水量650m3/d。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本井田西北部,批采4、10号煤层,现采4号煤层,生产能力30万t/年,采用立井斜井联合开拓,箕斗提升,走向长壁普炮采,皮带运输,金属支柱支护。据调查与本井田相邻区域尚未开采。矿井正常涌水量420m3/d,最大涌水量550m3/d。山西吕梁锦顺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北部(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以北),批采4号煤层,井田面积2.9014km2。开采4号煤层,生产能力9万t/年,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走向长壁普炮采。据调查锦顺煤业有限公司与本井田之间有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相隔,锦顺煤业有限公司与本矿之间没

25、有越界开采现象。第二章 兼并重组整合的条件第一节 资源条件一、以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本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矿区离石详查勘探区北部。1926年前王竹泉先生著太原榆林幅(地质调查)说明书,范围包括本区。之后有侯德封先生编制的20万分之一山西省地质图,对本地区地层进行了划分。日本侵华期间,日本人耿成二君对中阳离石地区地质著有专文,对区内地层、构造及小窑开采情况进行了概述。离石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56年,由山西省地质厅燃料地质队进行普查填图。1957年地质部山西省办事处汾阳地质队对中阳离石地区进行普查勘探,并编有普查地质报告。1959年3-10月由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8队进行普查

26、勘探,施工26个钻孔,其中24个进行了测井,获得普查储量26亿t。148队于1967年8月开始进行详查勘探,1970年11月结束野外施工,详查钻孔82个均进行了测井,1971年6月提交河东煤田离石矿区详查勘探报告,于1971年7月经山西省煤炭化工局审查,以(71)晋革煤地决字第8号文批准了详查报告。1991年4-9月山西省地矿局215队对邻近本井田南界的离石县白家庄煤矿进行了精查勘探,共施工5个钻孔,于1991年12月编制了山西省离石县白家庄煤矿扩建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该报告于1992年8月11日经山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以晋储决字(1992)06号文批准。1959年与普查勘探同时,148

27、队测量分队在离石矿区进行过1:10000地形测绘,面积475km2,并进行了相应的地质测量。1967年在编制详查勘探设计之前又进行过地质检查,修测,但因底图质量不高,达不到精查用图标准,故于1967年由煤炭部西安航空测绘大队重新进行1:10000航空测量,其地形、地质调绘工作由省煤田勘测队于1968-1970年进行,1970年该队撤销,其中地质调绘的未完工程由148队普查组于1971年上半年完成。多年来由于地形地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山西省测绘局于1988年4月调绘,1991年出版了新版1:10000地形图,采用1974年版图式,1954年北京座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5m。该图质量

28、好,能够满足本报告用图。地质图由详查1:10000地质图转绘而成,并由148队进行了修整。本报告的1:5000地形地质图由上述图纸放大而来,本次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该图进行了局部修饰,修饰后质量可靠。历次勘查在本井田内施工钻孔1个(36号孔),井田外围施工钻孔5个。其中2、3号钻孔为59年普查勘探施工钻孔,其余4个为离石矿区详查勘探钻孔,根据河东煤田离石矿区详查勘探报告,普、详查钻孔均未进行钻孔质量验收,但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严格,钻探质量较高,且除36、37两孔外,其余钻孔均进行了测井验证,因此认为6个钻孔的质量级别均不低于现行的煤炭地质勘查钻探质量标准(MT/T1042-2007)的丙级孔,可

29、以满足本次报告要求。9个可采见煤点采用成果甲级6个,乙级3个,质量可靠,满足要求。2009年10月山西XX能源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山西XX集团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晋煤规发2010362号文进行批复。二、矿井地质(一)区域地质简况1、区域构造本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山西断隆西缘,鄂尔多斯台坳的河东断凹部位。区域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即中阳离石向斜,该向斜北起临县黄家沟、湍子沟,中经离石城南至中阳县城。东西宽3-13km,南北长约50Km。向斜轴部宽缓,两翼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15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在10以下。向斜内部发育一系列次

30、级褶皱构造。本井田位于中阳离石向斜北段。2、区域地层本区发育的地层见表2-1-1。区域地层简表表2-1-1地层单位厚度(m)岩性描述界系统组代号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0-24冲积层,由亚砂土、砂层及砾石层组成上更新统马兰组Q3m10-58浅黄色,黄土状亚粘土及亚砂土。含大孔隙,局部夹砂砾层及其透镜体。常组成二级阶地及其丘陵顶部覆盖黄土地貌中更新统离石组Q2l15-140红黄、浅红棕色黄土状亚砂土。夹红综色古土壤层,其下可见钙质结核层,底部夹有薄透镜状砾石层,砾石万分单一,以灰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N2b4-122底部为灰白、浅红色砾岩,砾石成分为片麻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组成

31、,砾径5-10m,钙质胶结,上部为紫红色及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夹薄砾石层及钙质结核中生界三叠系中统铜川组T2t221-341下部为灰绿、灰黄及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砂岩含磁铁矿条带、钙质结核等,上部由灰红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及1-2层凝灰岩二马营组T2er429-519中上段由紫红、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及薄层泥岩、砂质泥岩组成。下段为灰绿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及砾石透镜体,顶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下统和尚沟组T1h92-164紫红、砖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浅红色细砂岩,局部含数层钙质结核或透镜状淡水灰岩层刘家沟组T1l330-410淡红、砖红色细粒薄板状长石

32、-石英砂岩夹薄层紫红色砂质泥岩,砂岩中含泥质包裹体,具大型交错层理,细砾岩中见有淡水灰岩层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99.5-203以砖红、鲜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下部砂岩发育,上部以细碎岩为主,夹透镜状淡水灰岩上石盒子组P2s276-508下段以灰绿色砂岩为主,中段为紫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与紫色泥岩互层;上段为紫色、葡萄紫色、蓝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浅色长石泥岩下统下石盒子组P1x60-116灰-灰绿色砂岩、灰色泥岩及煤线组成,底部含煤线数层,上段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夹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山西组P1s33-88灰白-深灰色砂岩,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含2-5层煤,其中4层

33、煤可采或局部可采,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70-117由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含灰岩5-6层,煤层5-7层,可采煤层2-4层。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中统本溪组C2b14-49由铁铝岩、粘土泥岩及泥岩、砂岩组成,底部为山西式铁矿或黄铁矿及G层铝土矿,向上为泥岩段,夹薄层砂岩及煤线区域地层简表续表2-1-1地层单位厚度(m)岩性描述界系统组代号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128-147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为主,夹层状、脉状、纤维状隐晶质石膏,石膏带多赋存于中下部上马家沟组O2s112-254底部为泥灰岩,局部含角砾,其上主要为灰岩及白云质泥灰岩与豹皮

34、状灰岩互层下马家沟组O2x83-133底部为黄褐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黄绿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其上为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统冶里-亮甲山组O1y-O1l39-5581-93底部为黄绿色泥岩与竹叶状白云岩互层,泥岩一般为2-3层,其上为燧石结核、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泥岩中含山西朝鲜早化石寒武系上统凤山组3f55-110底部为泥质白云岩,向上为厚层白云岩、泥岩及泥质条带白云岩,白云岩层位稳定,质纯,含五湖嘴虫及索克虫化石长山组3ch3-44灰紫色竹叶状灰岩,夹薄层灰岩,汉高山-带相变为白云质灰岩,含王冠头虫化石崮山组3g7-40黄绿色、灰紫色泥岩,泥质条带灰岩和竹叶状灰岩中统张夏组2z0-

35、60灰岩徐庄组2x0-69以灰岩为主,底部为粗砂岩元古界震旦系汉高山组Zch510下部为紫红色砾岩及灰黄色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砂岩,靠下部夹一层1.2m厚的安山质凝灰岩,含孢粉野鸡山群白龙山组Ptlb660变基性火山岩,由斑状、气孔状斜长石角闪岩、角闪变粒岩及千枚岩组成青杨树湾组Ptlq480-1002下部为变质砾岩,含砾石英岩及石英岩等变质粗粒碎屑岩,中部为浅红色条带状石英岩状角闪变粒岩,上部为灰黑色条纹、条带状钙质黑云母千枚岩,夹钙质石英岩及1-2层变基性火山岩太古界吕梁山群Arzll4835-13035以变质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中部夹有泥质为主的变质沉积岩(石英岩、千枚岩

36、、大理岩),顶部为巨厚层状的大理岩界河口群Arzjh500-700以云母片岩、云母变粒岩为主,夹各种大理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经受混合化作用较强烈3、区域含煤性本区区域含煤地层主要为古生代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在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底部也有薄煤层分布,一般呈线状赋存,但皆不稳定也不可采。太原组和山西组含煤地层共含煤17层左右,从上至下编号为0103、14、4下、5、5下、612号,其中015下号赋存于山西组,612号赋存于太原组,其中03、2、3、4、4下、5、5下、6、7、8、10号煤层为局部开采煤层,10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二)矿井地质1

37、、地层该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中段的西部边缘,井田内大部为黄土覆盖,井田南部沟谷中零星出露的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根据地表出露、矿井揭露和钻探揭露资料,现将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之基底,区域厚度大于100m。上部50m左右为灰色、蓝灰色石灰岩夹浅灰或灰黄色泥灰岩,灰岩致密坚硬,较为纯净,多呈厚层状或巨厚层状,地表及浅部溶洞发育;其下40m段距为石膏带;再往下为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珠角石,左旋螺等动物化石,属浅海相沉积。(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全组

38、厚24.0548.71m,平均35.33m,通常底部为黄铁矿及铝土混生体。中上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1-3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及薄煤线。(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地层厚度76.8698.52m,平均86.25m,根据岩性岩相和沉积旋回特征,可大体分为两部分:下部:由K1砂岩底至L1灰岩底。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底部K1砂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层位稳定,厚度2.037.91m,一般5.02m。含煤3层,分别为10、11、12号,其中10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不可采。上部:由L

39、1灰岩底至L5灰岩顶,主要由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石灰岩、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3层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L1灰岩、K2灰岩、L5灰岩,L1灰岩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厚约16m左右,顶部有时为泥灰岩,中部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K2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常见有腕足类及其它动物化石,厚度一般8m左右;L5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裂隙中常有方解石脉充填,含黄铁矿集合体,厚度3.15m左右。含6、7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之上,以L5灰岩顶板为其底界,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为井田含煤地层之一。厚度66.4879.97m,平

40、均72.82m。岩性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以及煤层组成。所含煤层有02、03、1、2、3、4、4下、5号。其中4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5)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全组厚88.95105.45m,平均98.00m。岩性下部以深灰色、灰色泥岩为主,夹有灰色、灰绿色砂岩;中部为灰色泥岩,局部夹薄层状含砾砂岩,与黑灰色、深灰色泥岩互层。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泥岩、夹有灰绿色、深灰色砂岩及砂质泥岩。顶部为紫红色花斑状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以K6砂岩为基底,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本组在井田内仅

41、赋存于中部,最大厚度260m左右。岩性为紫色、黄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黄绿色砂岩。(7)上第三系、第四系(N+Q)上第三系上新统(N2):为棕红色砂质粘土、砾石层,不整合覆盖于基岩之上。底部为半胶结砾石层,砾石为石灰岩及少量片麻岩,夹有钙质结核,厚度一般20m左右。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上部为淡黄色黄土、沙土、亚沙土,质软、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含砾石层。下部为棕黄色沙土、粘土、棕红色粘土,含条带状钙质结核,厚30m左右。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的属巴沟沟谷中,由近现代冲、洪积砂、砾及沙土组成。厚度08m,一般3m左右。2、构造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

42、(中阳离石向斜),向斜轴位于井田西部,轴向由北向南由近南北转为北北西,向斜轴向北倾伏。两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10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28。在井田中部、中阳离石向斜东翼发育一宽缓的背斜,背斜轴北西西。在生产中共揭露了5条断层(见表3-1),5条断层在巷道掘进及回采时均有揭露,均为正断层,落差最大10m。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简单,构造类型属类。主要断层一览表表2-1-2断层编号位置性质走向倾向倾角()落差井田内延伸长度(m)F1中部正N80WNNE75101450F2中部正N18WSWW755.1-61540F3西北部正N3WSWW752.65

43、70F4中西部正N8-18WSWW752.5-81780F5西北部正SNW755800三、煤层及煤质(一) 煤层1、含煤性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地层总厚159.07m,含煤13层,煤层总厚7.77m,含煤系数4.88%;可采煤层总厚4.37m,可采含煤系数2.75%。太原组地层平均厚86.25m左右,含煤5层,分别为6、7、10、11、12号煤层,其中10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平均煤层厚4.18m,含煤系数4.85%;可采煤层厚2.70m,可采含煤系数3.13%。山西组地层平均厚72.82m左右,含煤8层,分别为02、03、1、2、3、4、4下、5号煤层,其中

44、4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平均煤层厚3.59m,含煤系数4.93%;可采煤层厚1.67m,可采含煤系数2.29%。2、可采煤层本井田可采煤层有4、10号煤层,其特征见表2-1-3。可采煤层特征表表2-1-3地层煤层煤层厚度最小-最大平均(m)夹石数结构层间距最小-最大平均(m)可采性稳定性顶底板岩性顶板底板山西组41.30-1.821.670-1简单55.25-73.3661.22(赋存区)全区可采稳定砂质泥岩细砂岩太原组101.63-3.402.700-3简单-较简单(赋存区)全区可采稳定石灰岩砂质泥岩(1)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距下部太原组顶L5灰岩约25m左右,煤层厚度1.301.82m,

45、平均1.67m,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夹石,夹石最大厚度0.30m,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底板为细砂岩。在井田东部及西部均有出露。(2)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4号煤层约61.22m左右,煤层厚度1.633.40m,平均2.70m,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常含一层夹石,局部含3层夹石,单层夹石最大厚度0.20m,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在井田西部出露,东部有风氧化现象。3、煤层对比井田内地层标志层比较发育,煤系地层岩性变化不大,主要煤层层位稳定,且有较明显的特征,因此可采用标志层法,结合层间距和煤层特征进行对比。主要可采煤层的对比标志如下:(1)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距下部太原组顶L5灰岩约25m左右。L5灰岩层位稳定,为其良好的对比标志。(2)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L1灰岩为其顶板,L1灰岩厚度大,同时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特征明显为良好的对比标志。综上所述,井田内可采煤层4、10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