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初探——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21518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初探——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初探——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初探——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初探——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初探——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初探——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初探——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初探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 【内容提要】按照海关总署关于加强直属海关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快建设耳聪目明智能型海关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监测和研判体系作为风险分析的作业基础,系统整合风险管理资源、流程和方法,实现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为此,加强系统科学的风险诊断指标体系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尝试借鉴医学诊断学及经济学博弈论的一些方法和视角,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对风险诊断指标挖掘的工作思路及工作建议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关键词】风险 诊断指标 挖掘 总署下发的海关总署关于加强直属海关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署稽发【2007】414号)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2、期加强直属海关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发挥风险管理在服务领导决策、服务职能管理、服务现场操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耳聪目明智能型海关”。风险分析,是海关风险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总署工作要求的关键,必须依靠建立在丰富业务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的监测和研判体系作为作业基础,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各种分析任务。而长期以来,风险分析工作仍主要依靠业务经验,风险的监测和研判缺乏系统科学的诊断指标体系支持。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大力加强对风险诊断指标 风险诊断指标,指具备对风险的监测和研判功能的,类似于医学临床诊断作用的系列指标、参数的统称。体系的研究,才能跨

3、越式地提高风险实战能力,实现风险分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真正实现建设耳聪目明智能型海关的目标。因此,本文将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对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工作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提出一些浅陋的改进工作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研究思路概述 本文对风险诊断指标挖掘的研究思路借鉴了医学诊断学的辨症方法及博弈论的一些观点和视角,在此先作一简要介绍。 (一)医学诊断学的研究方法 在医学诊断学中,对疾病诊断指标的总结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方法和模式。简言之,要研究对于一种未知疾病的有效诊断指标,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对临床经验的归纳提炼,即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经过科学的临床经验总结,得出若干可

4、能与该疾病相关性较大的诊断指标;二是数理分析验证,即运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凭经验得来的诊断指标再通过临床数据验证筛选,或进行分组实验比较、或对过往临床数据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 在海关业务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工作中,也可借鉴这种方法。即通过业务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先对某类企业违法风险可供选择的诊断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收集的企业违法数据样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验证这些指标的有效性,从中进一步筛选出有实战指导意义的诊断指标。 (二)博弈视角看风险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博弈的概念是指,存在利益冲突的决策主体在互相对抗中,对抗双方(或多方)互相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集

5、合。其包含的要素有: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支付函数、结果、均衡。按照这种观点,海关风险管理也可以看作“系统环境下海关与不法企业的动态博弈过程”,在具体的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工作中,虽然我们不研究这种博弈的均衡状态,但从博弈的角度梳理企业与海关各自的策略空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即从博弈的视角出发,我们应该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去思考: 1、不法企业的违法目的是如何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过往经验对企业的违法手段进行总结。 2、海关如何能发现或监测到?这就是我们通过业务分析和经验总结去挖掘风险诊断指标的意义所在。 (三)风险诊断指标挖掘研究思路 按照世界海关组织WCO在风险管理指南中提出的海关风险管理基本

6、程序理念,我国海关风险管理流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风险信息收集整理、风险分析、处置反馈和绩效评估。具体运用在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工作中,并借鉴上述医学诊断学的研究方法和博弈的视角,大致也可分为四个步骤: 1、风险识别企业违法手段的总结(企业策略空间) 2、风险分析海关风险诊断指标挖掘(海关策略空间) 3、处置验证诊断指标有效性验证 4、绩效评估诊断指标的动态调整 下面将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对该工作思路进行具体阐述。 二、风险诊断指标挖掘例析 (一)风险识别:企业违法策略空间总结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源头,在实践中,海关对企业违法风险的识别主要依靠风险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就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工作而

7、言,所需要识别的风险其实就是企业违法的策略空间,所依靠的识别途径也主要是对风险信息的梳理和归纳,特别是对已查获的案件的总结分析。 以加工贸易税收风险为例,从博弈的角度看,企业的行动原则就是利用进出口商品作为利益承载体,通过各种违法手段的组合从而实现逃税目的。不难发现,影响其支付函数(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利润)的主要因素包括商品类别和违法手段组合,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维度去总结企业违法的策略空间: 1、有共性的违法手段。所谓共性手段,是指不管企业进出何种商品,为了实现逃税目的都必须使用的同一类手法,是对完成漏税行动的过程而言。如常见的违法手段包括:飞料(指截留进口保税料件非法内销的统称,不

8、单指走私行为中的“飞料”罪,违法结果表现为料件的短少或溢余)、串料(指串换进口保税料件非法内销的统称)、擅自交付、擅自外发加工(擅自交付/外发加工由于脱离了海关监管,也可能存在串换料件牟利行为,因此也纳入税收风险考虑范围)等。 2、行业性特征。是指对于某一类商品或某一行业的商品,企业的违法行为具有共性特征,是按逃税行动的利益承载体来划分。具体的商品千差万别,为了便于管理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按行业将关联度较高的多种商品归为一类,如长安关区常见的塑胶制品行业、五金制品行业、木制品行业、纺织行业、皮料行业等。当然,违法特点特别突出的某种商品也可单独列出,如集成电路、注塑机等。需要注意的是,重点行业、

9、敏感商品除了从风险信息梳理外,更多的需要结合本关区的地域性特点总结。 综合上述两个纬度的总结,我们就可以得出企业违法行动大致的策略矩阵(见表1)。根据该矩阵,我们就可以对某一行业的常见违法手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这需要大量经验数据的积累和总结来支持,也可以从风险信息中的行业调研报告中收集。如对于塑胶、五金类商品,由于其形态稳定、便于计量(法定单位为千克)等特点,不法企业一般采取较多的是飞料手段;而对于集成电路、纺织品等规格型号繁多的商品,不法企业则往往较多地采取串料手段。当然,由于平衡手册的需要,飞料和串料手段也往往是结合使用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违法策略空间的总结仍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但至

10、少,这样的总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高效的分析和监管框架。 表1.行业木制品塑胶制品五金制品纺织品皮料集成电路违法手段飞料串料擅自交付擅自外发加工内销漏税恶意倒闭 (二)风险分析:海关诊断指标挖掘 根据企业违法的策略空间,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海关方面的策略研究了,即开展对违法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工作。按照企业违法策略矩阵的两个维度,对于海关方面来说,也应有在相应维度上的策略(识别判断标准)。这有些类似于中西医辩症的各有千秋。中医是辩“证”的思路,即把握外界病邪作用于人体的表征反映,通过脉象、舌象、二便等人体自身的反映证兆来诊断疾病,重在对人体自身的研究;而西医是辩“症”的思路,即需要找出疾病的

11、致病因子(各种病毒、细菌等),通过对致病因子的研究和认识来诊断疾病,重在对外界病邪的研究。对于企业违法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也可以借鉴这两种不同的思路。 1、中医辨“证”:常规指标挖掘与企业违法策略矩阵的“共性违法手段”维度相应,借鉴中医辩“证”的思路,我们可以通过对企业违法行为作用于海关业务流程的表征反映研究来进行诊断指标的挖掘。这需要我们首先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查找企业可能的切入点。虽然企业进出的商品千差万别,价格也难以有效监测,但由于海关对进出口商品的重量把关是非常严格且有效的,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围绕着保税料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净重数量关系来把握其规律。(见图1) 图1.加工贸易保税料件使用流程

12、图 生产加工直接出口成品退换E深加工结转出口料件复出/退换料件内销边角料内销/复出库存余料进厂料件及成品(净重)出厂成品及料件(净重)成品退换I料件退换I复出=直接进口深加工结转进口注:1、由于制图空间所限及文字表述需要,流程图中各料件存在环节所占的图格长短并不代表实际数量比例,但总体进出数量关系为“进厂料件及成品净重=出厂料件及成品净重”。2、图中绿色图格代表需要实物通关的环节,海关监管相对到位;黄色图格代表不需要实物通关的环节,海关监管相对薄弱。3、消耗性物料为征税进口,不属于保税料件,不在此流程图中反映。4、名词释义:“直接进口”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对口”两种贸易方式;“库存余料”指

13、按照进出总净重相等的数量关系计算出的库存剩余料件量,与“余料结转”贸易方式的申报数据无关。“余料结转”贸易方式的申报数据由于进出一致,只是手册核算的一个环节,对料件使用的总量平衡关系并无影响,因此不在图中反映。其余环节名称与报关单申报的贸易方式名称一致。 接下来,我们需要研究企业的违法手段(目的)如何通过我们的业务流程来实现。这可以运用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的MECE分析法来进行分析挖掘。MECE,即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互斥,完全穷尽”,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

14、的核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方法重点在于帮助分析人员找到所有影响预期效益或目标的关键因素,进而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运用MECE分析法,对我们而言就是要循着企业的思路,将已知的企业的违法手段运用到海关监管业务流程各环节,逐层分析其可能的做法。(见图2) 图2.企业逃税思路MECE分析图税率作弊 错误归类(B)量作弊飞料伪报余料(E)进出伪瞒报(F)逃税高报单损耗/边角料(D)料件退换、复出环节串换(G)成品退换环节串换(H)多进少出(C)边角料复出环节串换(I)串料擅自外发、交付 多报深加工结转逃避监管(J)恶意倒闭 高进不出/少出(K)价格作弊 低报内销价格(A)注:1、“多进少出”指实物

15、通关中少报多进、多报少出的情况,以及一段时期内进厂料件净重大于出厂成品及料件净重,即流程图中分析的库存余料量大于0的情况。2、“伪报余料”指虚报余料结转贸易方式滚动平衡手册。3、“进出伪瞒报”指进口料件及出口成品环节伪瞒报。4、“高进不出/少出”指倒闭前大量进口料件而出口成品较少或不出。 结合MECE分析结果,我们就可以根据业务经验进一步选择相应的诊断指标了。(见表2)表2序号基本手法诊断指标风险阈值(经验值)备注A低报内销价格料件内销率P:(企业申报均价-行业均价)/行业均价料件内效率10%;P20%料件内销率=料件内销/(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大量料件内销配合低于行业均价

16、的价格为高风险;边角料内销价值低且海关有统一参考价,一般价格风险较低,也容易核查B错误归类相同品名对应多税号内销税号与进料税号不一致且存在税率差C多进少出库存余料率库存余料率20%库存余料率=(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来料加工E-进料对口E-深加工结转E-边角料内销/复出-料件内销-料件复出)/(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D高报单损耗/边角料边角料产出率边角料产出率10%边角料产出率=(边角料内销+边角料复出)/(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本指标与损耗率相关度高,因此各行业的风险阈值会有所不同E伪报余料余料结转率余料结转率50%余料结转率=余料结转E/(

17、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F进出伪瞒报数(价)重比r(%)明显偏离同类商品平均数(价)重比R(%)加工增值率:(来料加工E+进料对口E+深加工结转E-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r-R)/R20%该指标因商品属性不同而存在差异,需在实战应用中总结(不作为常规指标)G料件退换、复出环节串换料件退换率、复出率料件退换率或复出率10%料件退换率=料件退换/(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料件复出率=料件复出 /(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H成品退换环节串换成品退换率成品退换率10%成品退换率=成品退换/(来料加工

18、E+进料对口E+深加工结转E)I边角料复出环节串换边角料复出率边角料复出率10%边角料复出率=边角料复出/(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J多报深加工结转逃避监管深加工结转率I/E深加工结转率I/E50%深加工结转率I=深加工结转I/(来料加工I+进料对口I+深加工结转I);深加工结转率E=深加工结转E/(来料加工E+进料对口E+深加工结转E)K高进不出/少出进出口趋势图近3月只进不出或极少出参照黄埔海关风险平台加工贸易企业监控分析工具趋势图注:1、本表所列指标为对某类违规手法诊断的最少指标,且满足可通过数据监测手段批量分析排查的要求。在实战中,可能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诊断指标,此表则不

19、一一列举。2、串料手法(包括F、G、H、I)如不是通关现场查获则难以证实,因此辅以加工增值率指标判断。如加工增值率较低,则企业以次充好生产成品的可能性较高,如该指标为负,则串料、飞料风险均极高。3、除加工增值率按货值计算外,其余率指标均按净重计算。 2、西医辨“症”:行业个性指标挖掘 与企业违法策略矩阵的“行业性特征”维度相应,借鉴西医辩“症”的思路,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类商品的个性特征进行总结研究,从而挖掘出具有行业特点的个性诊断指标。这种思路重在对商品属性和特点的研究,可以通过实战经验的积累,也可以借助风险信息中的行业调研报告来实现。举例来说,比如木制品行业,木料具有一个特殊属性就是比水轻(只

20、有极少数名贵木材密度较大可悬浮于水),因此我们可以将“密度1”作为木料伪瞒报的个性诊断指标;又如皮料加工行业,通过实战经验总结,我们发现企业进口辅料(硝染助剂、软皮油、明矾粉等)的比例异常是比较明显的一个风险特征,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进口辅料比例作为该行业的一个个性诊断指标。 3、构建风险诊断指标矩阵 综合上述的常规指标和行业个性指标,我们就可以构建出海关方面的风险诊断指标矩阵。(见表3)表3.行业/商品类木制品塑胶制品五金制品皮料加工纺织品集成电路常规指标库存余料率20%20%20%深加工结转率I/E50%50%50%余料结转率边角料内销率边角料产出率料件内销率料件退换、复出率成品退换率加工增值

21、率进出口趋势图个性指标1、密度11、XXX1、XXX进口辅料比例50%1、XXX申报规格范围过宽2、XXX注:1、常规指标部分,不同行业的风险阈值也会有所差异,需要依靠经验的积累和检验来确认。2、个性指标部分,根据实际经验积累来收集,一个行业可能有多个,也可能暂时没有,关键是要坚持收集整理。3、如经实战验证,某些个性指标也具有普遍性,则可转入常规指标。如企业进出口的异地申报比率(逃避监管风险)等。 (三)处置验证:指标有效性验证 经过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环节,我们得出的诊断指标只是业务经验的总结,还需要经过科学的有效性验证,才能真正指导实战。借鉴医学诊断学运用临床诊断数据验证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运

22、用风险处置的反馈结果进行验证。具体可以包括发出新处置验证和运用过往处置结果验证两种方法。 1、发出新处置验证 该方法是指运用诊断指标对关区近年内存在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或商品进行比较筛选,按指标值大小选取若干高风险的重点处置对象,对这些处置对象发出新的企业稽核查或有针对性的布控指令、风险参数等处置建议,通过对处置结果的查获水平高低来判断指标的选取是否有效。 如2011年长安关区针对“深加工结转率”指标发起了深加工结转专项处置验证,按深加工结转出口率达80%以上的标准选取了重点核查企业共14家(涉及电子、塑胶、五金等多个行业),最终查发存在擅自交付违规行为的企业共10家,查获率超过50%,因此可认为

23、,“深加工结转率”作为擅自交付风险的诊断指标有效,并可初步将该指标的风险阈值认定为80%。 点评:这种方法思路简洁,可操作性强,但验证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度不高,且还需要考虑所付出监管资源的机会成本(如采取下厂核查或布控查验的处置方式等)。因此建议只对逻辑上比较可靠、对处置结果比较有把握的指标使用,不建议广泛采用。 2、运用过往处置结果验证 该方法是指借助对过往处置中正常和存在违规两种结果的对比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两组处置对象的风险指标值进行比较,从而验证诊断指标与违规结果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举例来说,如对前文分析中“D.多进少出”违法行为的诊断指标“库存余料率”进行验证,则可从近三年的企业

24、稽核查数据中,随机选取曾查获料件短少行为与核查正常的企业各20家 按照统计学原理,为了保证统计的精确度,样本量应至少为30家,但由于无法获取数据支持只能减少样本量作为样本,分别计算样本企业的指标值,再对两组指标值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运用Excel软件统计),结果如下:表4.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峰度偏度核查正常组10.52%9.75%3.55%5.23%17.12%-0.82 0.40 核查违规组24.22%23.42%9.64%9.12%46.01%0.58 0.72 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核查正常组指标值呈现出右偏的扁平分布,核查违规组指标值呈现出右偏的尖峰分布;比

25、较来看,核查违规组的指标均值明显比核查正常组偏高,且两组数据的标准差都不算高,具有比较明显的集中度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库存余料率”指标与“D.多进少出”违法行为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指标诊断结果有效。 上述案例对两组样本指标值的比较采取的主要是比较均值的做法,这种方法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适用于两组均值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的情况,如果差异不明显(如数据离散度较高,均值不能反映变量主要趋势时),则这种方法也不够严谨。如参照医学诊断指标的检验方法,严谨的思路应为: (1)由核查正常组的指标数据先计算出该指标的样本均值,然后应用统计方法以样本均值计算出在一定置信水平条件下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并按照风险

26、接受保守原则设定区间的上限或下限为风险阈值。 (2)以风险阈值为界确定样本(包括核查结果违法组及核查结果正常组)指标观测值的阴性(低风险)或阳性(高风险)。 (3)以指标的“阴性”和“阳性”以及核查结果的“违法”和“正常”为维度列出二联表统计频数即样本指标值按各维度组合统计出现的次数,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卡方检验是主要用于定类或定序变量独立性假设检验的方法。卡方检验的统计量是卡方值,它是列联表中每个格子实际频数A与理论频数T差值平方与理论频数之比的累计和,卡方值越大,说明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的差别越明显。验证指标与核查结果的相关性/独立性。(如是定性指标则无需第1、2步,直接将定性指标中属于高风险的

27、一类定为阳性,低风险的一类定为阴性,然后进入第3步进行检验) 由于该方法涉及统计学概念和方法较多,对其原理的介绍不是本文重点,且笔者目前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数据支持,因此本文对该方法仅介绍思路,不做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 点评:相对于发出新处置进行验证,运用过往处置结果验证的方法成本大大降低,且更科学严谨,但前提条件是需要历史数据支持。如果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支持,还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估算出某指标的正常范围及风险阈值,就能做到更精准的诊断了。因此笔者建议将这种思路作为指标有效性验证的主要方向。 (四)绩效评估:阶段总结与指标调整 经过指标有效性验证,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工作可以算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了,但

28、由于风险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如生产技术进步导致行业的平均单损耗水平变化、监测手段的更新换代导致新的更有效指标的出现等等,因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则还需要及时评估指标的应用实效及适应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以及对指标进行动态的更新调整,包括指标的更新以及风险阈值的更新等。 三、风险诊断指标的应用 (一)用于对单个企业风险的诊断 通过对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和积累,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就相当于有了一张“常规体检表”。如同医生诊断一样,风险分析人员通过快速统计完成企业的“常规体检表”,不管什么行业,凭借常规指标就能迅速判断企业的大致守法情况,再结合出现异常的部分指标,就能有效把握企业

29、违规的具体切入点,更快速准确地找到分析突破口,大大提高分析效率和实效。 (二)用于加强行业性、系统性风险防范 由于风险诊断指标挖掘过程中需要结合行业性特征的总结,因此也客观上促使分析人员对行业性的风险动态有更准确的把握。此外,由于风险诊断指标具有可量化比较和批量分析的特点,因此也可用于进行以点带面的行业性、系统性风险排查。比如长安办今年开展的转型企业余料结转专项排查,就是因查发某转型企业虚报余料结转情事,分析人员进行了关联性延伸思考和分析,以“余料结转率”指标为主,对转型企业短期内大批量将旧厂余料结转到新厂的类似风险行为开展了专项排查,取得了良好的实战效果,有效防范了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

30、系统性风险。 (三)辅助风险处置的科学决策 众所周知,在科学甄别的基础上以最小的行政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风险预期效益,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和最有效配置是风险管理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对管理对象的分析研判也必须基于对分析结果是否符合风险要素特征,是否切合实际、产生效果为尺度,而不仅仅是缘于缺乏把握而产生的怀疑。尤其是在风险分析成果转化为监管指令、专项行动的这一关键环节,必须进行专业的核实、判断与验证分析结论是否科学、合理、高效。通过风险诊断指标值的比较分析,则可以做到更直观更高效地选择突出的风险对象进行处置,实现风险处置决策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四)帮助系统地积累风险分析经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1、”。要使风险分析方法、技术能够有效应用在海关的日常执法活动中,沉淀积累分析经验、成果尤为重要。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工作,是在科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和规范的总结、整理、提炼、加工、保存和推广,有助于分析人员系统地梳理业务知识和积累分析经验,从而能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去,并使其思维方式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工作,也需要形成系统规范的研究机制和流程,因此可以有效解决因岗位交流造成的知识流失和重复建设问题,拓宽成果的共享空间,加快知识的创新速度,进而提高分析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工作的建议 围绕着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工作思路各环节的完善

32、和提高,有以下工作建议: (一)加强风险信息应用的专业化 目前我关的风险信息工作基础仍然薄弱,现有数据库资料较为零散,整合力度不足,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各业务环节的分析需求,也影响了风险识别的效率。为此,建议加强风险信息应用的专业化,大力夯实信息工作基础,具体可包括点、线、面三个层次: 1、在点上,加强单一信息加工整理的专业化。即对各类风险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和标准化处理,如按风险诊断指标挖掘的各种维度将文字信息转换为专业化表格等,并建立起“分工采集、分类管理、集中发布、统一授权、充分共享”的风险信息运行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信息服务、服从于分析的目的,提高信息的整体效能。 2、在线上,加强专项信息收集

33、和研究。即加强典型行业、商品的分类研究和总结,或对某一类典型违规手法、系统性风险的信息收集和研究,努力做到钻一行通一行,钻一类通一类。 3、在面上,加强整体性的风险把控和引导,提供决策参考。做好风险信息阶段性总结报告、风险态势分析报告等提供决策参考的应用工作,提供优质转化成果,以辅助风险指标的阶段总结和动态调整。 (二)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夯实科学分析和验证基础 建立统一的各业务系统全面联网的数据库。以分析作业的需求为导向,将各种监控手段及作业结果积累的数据汇总、共享,如报关单数据、手册备案数据、企业登记数据、查验数据、稽核查数据、缉私数据等,统一整合到风险管理平台上。特别是企业的违法信息,目前

34、只有查验结果已经整合到了风险平台,稽查、缉私结果信息的共享渠道仍然不顺畅,导致风险诊断指标的分析、验证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因此,必须加强业务系统的整合,以克服 “信息满天飞,用时取不到”的弊病,实现各类系统信息共享、相互衔接、成果共用,从而为风险诊断指标的科学分析和验证夯实基础。 (三)加强部门联动,充分整合业务经验 由于风险诊断指标的挖掘需要以丰富的业务经验作为基础,任何单一的部门或个人,都难以完成如此庞杂艰巨的任务,因此加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联动是必然的选择。建议以风险信息和风险分析部门/岗位为指标挖掘工作的核心和牵头人,联合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业务专家小组,以项目合作的组织形式,对各业务领域

35、的风险诊断指标开展集中式分析和会诊,以充分整合各部门业务经验,保证指标选取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四)落实专家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分型性专家队伍更是风险诊断指标挖掘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和保障。推行专家会诊制度,实行专家管理,就需要加快专家队伍的组建和完善专家人才的培养机制。为此建议,一是通过“项目合作”、“课题小组”、“专家会诊”等形式的整合,打造有利于业务专家、分析人才资源聚合的“发动机”;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科学合理制定针对分析人员的培训规划,完善长效教培机制,加强分析人才能力建设;三是优化支撑专家的成长环境,充实分析力量,加大资源投入,抓好成果激励,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优秀分析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氛围,以适应“耳聪目明”智能型海关发展战略的需要。 参考文献:1 海关总署党组.海关总署党组关于印发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和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任务分解的通知Z,2010(5)。2 周斌,海关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3 许思远,构建现代海关风险分析运行机制刍议A,海关广东分署泛珠区域海关风险管理新思考编辑组,2008。4 梁国庆,以风险分析工作为核心,整合海关管理资源A,海关广东分署泛珠区域海关风险管理新思考编辑组,2008。5 王茂盛、谢伟杰、李育科,风险识别要素模块在海关实务中的应用 J,埔关政研,20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