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审计基础知识17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审计基础知识17章教案.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审计基础知识电子版课件(*老师)第一章 总论一、计划课时4个课时二、教学目标1、了解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2、掌握审计的概念、对象及任务。3、理解审计的性质和职能。4、了解审计关系的构成及审计组织形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审计的本质2教学难点:对审计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四、教学大纲(一)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2西方审计的起源与演进3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二)审计的概念和属性1审计的概念2审计的属性(三)审计的目标和对象1审计的目标2审计的对象(四)审计的职能和作用1审计的职能2审计的作用五、教学内容第一节 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西周时期宰夫:独立于会计部门,专司
2、审计监督我国政府审计产生的标志。(2)秦汉时代御史大夫:掌管法令规章,监督全国的财政审计事项;上计制度我国审计立法开始的标志。(3)隋唐时期比部:隶属于刑部之下,掌管国家财计监督,行使审计职权。(4)宋初审计司:隶属于财政系统,实行财审合一“审计”一词就成为财政监督的专门用语。(5)元明清各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审计也有所发展,但总体已处于停滞、衰落状态。(6)辛亥革命政府审计代替了皇家官厅审计。(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过审计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曾设有监察部,各地设有监察厅、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除负责政纪监察外,还担任财政经济的监察工作,其中也包括审计性质的工作。(8)党的十一届三中
3、全会以后国务院、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接着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也建立起来。1985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在同年10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1989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开始实施,1994年1月又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5年1月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节 审计的概念、对象和任务一、审计的概念(一)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是由专职的机构和人员依法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公允性、真实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
4、查、评价和鉴证的活动。(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1)联系: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利效率,而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又会促进会计工作的改进,存在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审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会计资料:会计具有监督的职能,审计实质上是对财务会计监督的内容进行再监督。(2)区别:目的不同;依据的标准不同;职能不同;工作程序和方法不同:机构地位不同。二、审计的对象(一)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三、审计的任务(一)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5、、合理性和有效性(二)通过审查揭发营私舞弊、违法乱纪行为,保护社会主义财产安全完整,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三)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审查监督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挖潜创新,促使经济效益的提高五、教学补充内容会计核算的方法具体有哪些?会计方法,指从事会计工作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本课件主要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如下:(一)设置账户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由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核算和
6、经常性监督,就必须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分门别类地、连续地记录,据以取得多种不同性质、符合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和指标。(二)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可以全面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防止差错和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三)填制和审核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基础,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四)登记会计账簿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是以审核无误
7、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中分类,连续地、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件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核算资料。账簿记录是重要的会计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五)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过程的费用支出水平,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六)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
8、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提高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各种结算款项的执行情况,以便对积压或损毁的物资和逾期未收到的款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七)编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报表是以特定表格的形式,定期并总括地反映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报表主要以账簿中的记录为依据,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整理而产生一套完整的核算指标,用来考核、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和预算的重要依据。以上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虽各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制
9、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会计核算中,应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按规定的手续填制和审核凭证,并应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一定期末还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在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第三节 审计的性质和职能一、审计的性质审计的性质即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审计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根本属性。审计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为独立性,或称为第三者原则。审计的本质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 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个环节,它既涉及宏观的经济监督,又涉及微观的经济监督。具体体现经济监督的机构和部门有
10、会计监督、财政监督、信贷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审计监督虽然与会计、财政、税务、信贷等监督共同构成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监督的目的一致,但审计监督同其他经济监督相比,又有以下特征: 监督关系上的独立性程度不同审计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能保证比较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鉴证和评价;其他经济监督一般是根据自身管理职能的需要确定监督范围内容的,不可能脱离本身的职能去监督监督内容上的广泛性不同只要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是审计监督检查的范围;其他经济监督则不同,只能结合本行业、本部门的业务范围,监督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不能进行综合、全面的监
11、督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构成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其他经济监督是审计监督的基础,审计监督可以促进其他经济监督做好监督工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二)审计的执行人必须是与从事会计或经济活动无关的第三者二、审计的职能审计职能是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一)经济监督职能(二)经济评价职能(三)经济鉴证职能第四节 审计关系和组织形式一、审计关系审计关系是指一项审计行为必然涉及的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三方之间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审计关系中,三方称为审计关系人,即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的相互有责任关系的三方当事人。审计关系必须由审计
12、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三方组成,任何审计工作中都应如此。二、审计组织形式(一)审计组织设立的依据(二)我国审计组织的成立1政府审计机关2内部审计机关3社会审计机关4我国审计组织体系三、审计人员1审计人员的组成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3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案例分析与练习题:1教材第一章课后案例分析2讲解审计基础知识习题集第一章习题第二章 审计种类、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一、计划课时4个课时二、教学目标1、掌握审计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基本内容。2、了解审计的其他分类方法。3、了解审计程序的含义和作用。4、掌握各类审计的审计程序和特点。5、了解审计方法的一般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明确
13、审计的分类方法 (2)理解审计程序的特点 (3)在熟练掌握各种常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如何综合、灵活、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2教学难点:(1)理解各种审计分类的内容 (2)明确不同审计主体审计程序特点的区别与联系 (3)在统计抽样法下确定样本单位数量四、教学大纲(一)审计的种类1审计的基本分类2审计的其他分类(二)审计的方法1审计方法的选用2审计的技术方法(三)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1审计抽样的意义2属性抽样3变量抽样(四)审计程序1审计的准备阶段2审计的实施阶段3审计的终结阶段五、教学内容第一节 审计种类我国的审计分类标准有基本分类和其它分类两种。一审计的基本分类(一) 按审计主体分类审计主体
14、是指具有并行使审计职权的组织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审计行为的执行者。(二)按审计目的和内容分类1政府审计按审计目的和内容分类(1)财政财务审计(2)经济效益审计(3)财经法纪审计(4)经营承包审计(5)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2,社会审计按审计目的和内容分类(1) 会计报表审计(2) 验资(3) 其他业务审计3内部审计按审计目的和内容分类(1)部门审计(2)单位审计(3)经营审计二审计的其他分类(一)按审计范围分类:全面审计和专题审计。(二)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三)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四)按审计动机分类:法定审计和自愿审计。(五)按审计是否事先通知
15、被审计单位分类:预告审计和突击审计。第二节 审计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含义和作用(一)审计程序的含义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中,采取的系统性的工作步骤。它包括审计工作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工作要点,各项工作的联系及其审计文件的传递等内容。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对审计程序做了专门的规定。(二)审计程序的作用1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力保证2审计程序是促进审计工作制度化,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二不同审计主体审计程序的特点(一)政府审计的审计程序特点(二)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特点五、教学补充内容: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审计程序上的不同点:社会审计在实施阶段上,与
16、政府审计基本相同,但准备阶段和终结报告阶段有自身的特点:(1)在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和编制审计计划两大环节。审计实务中如果依法接受委托进行审计,则与委托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它具有法律效力。签约之后,在执行具体审计活动前,还应根据审计任务和所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拟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2)在终结报告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编制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书。管理建议书一般不对外公开,不具有公正性和强制性,只是一种有价值的咨询意见。第三节 审计方法一审计方法的选用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任务,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并依据审计证据
17、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现代审计的方法体系分为两大类:审计战略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制定审计战略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审计技术方法是指审计实施过程中为收集审计证据所用的专门方法。选用合适的审计方法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应审计目的。(二)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合审计类型。(三)审计方法的选用要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四)审计方法的选用要有灵活性。二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一)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划分,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可分为审阅法、核对法和复核法(二)按审查书面资料的范围划分,可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三)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划分,可为顺查法和逆查法三审查实物资产的方法(
18、一)实物盘点法1.直接盘点法2.监督盘点法(二)技术鉴定法(三)实地测试法四审计调查、分析的方法(一)审计调查的方法1.面询2.函询(二)审计分析的方法1.比较分析法2.财户分析法3.趋势分析法五审计抽样法(一)审计抽样的含义(二)任意抽样法(三)判断抽样法(四)统计抽样法1.属性抽样法2.变量抽样法案例分析与练习题:1. 通过分析案例-实质性测试中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来重点理解教材P38的变量抽样法2. 讲解审计基础知识习题集第二章习题第三章 审计准则和依据一、教学计划课时4个课时二、教学目标1、理解审计准则的涵义和特征。2、掌握审计准则的内容结构。3、了解我国审计准则体系构成内容。4、理解
19、审计依据的概念及基本特征。5、掌握审计依据的内容结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审计准则的含义 (2)理解审计准则的特征2教学难点:(1)掌握审计准则的内容结构 (2)掌握审计依据的内容结构四、教学大纲(一)政府审计机关1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2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3政府审计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4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二)内部审计机构1内部审计机构及其特征2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3国际内部审计机构(三)民间审计组织1民间审计组织及人员2民间审计的业务范围和职权3西方国家的民间业务组织(四)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1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五、教学内容第一节
20、审计准则一审计准则的含义和特征(一)审计准则的含义审计准则,是由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职业团体制定的,用此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资格,规范和指导审计人员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审计准则是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规范,它是对审计主体的要求,也就是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及其工作质量的要求,可作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依据。审计准则是公认的行为准则。(二)审计依据的特征1权威性2规范性3可操作性4稳定性二审计准则的内容结构(一)一般准则(二)工作准则(三)报告准则三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由国家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和社会审计准则三部分构成。(1)国家审计准则是
2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制定的,它为我国政府审计人员执行业务建立标准和提供指南,推动实现国家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国家审计准则由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与专业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三部分构成。(2)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3)社会审计准则,包括独
22、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三个层次。第二节 审计依据一审计依据的特征(一)时效性(二)层次性(三)地域性(四)相关性二审计依据的内容结构(1)审计依据按来源渠道划分为外部审计依据和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外部审计依据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制定下发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通知、指示文件等等;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主要指被审计单位指定的任务目标、计划、预算、经营方针、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及相关规章制度等等。(2)审计依据按其性质划分为三种,一是法律和行政法规,二是规章制度,三是预算、计划、经济合同。案例分析与练习题1 讲解关于民间审计准则的案例-“麦克逊
23、罗宾斯公司”破产案2 讲解审计基础知识习题集第三章习题第四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一、本章教学计划课时4个课时二、教学目标1、理解审计证据的涵义和特征。2、了解审计证据的内容结构。3、掌握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和运用的程序与方法。4、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和作用。5、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方法。6、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方法及编制要求。7、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管理工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审计证据收集、鉴定、综合和运用的方法 (2)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作用2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审计证据的收集和鉴定方法并灵活运用 (2)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要求四、教学大纲
24、(一)审计准则1审计准则的含义和作用2审计准则的结构内容3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二)审计依据1审计依据的含义2审计依据的种类3审计依据的特点4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五、教学内容第一节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一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征(一) 审计证据的含义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收集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并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它是证明印证事实是否客观存在的材料,是证明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真相的凭证。它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认识和判断的客观基础,也是审计机关得出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客观事实基础。(二)审计证据的特征1客观性2相关性3合法性二审计证据的内容结构(1)
25、按审计证据的外形特征即按照作为证据的客观事实以其反映形式的不同,划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类。(2)按审计证据的相关程度即审计证据按与审计目标保持的相互关联的大小,划分为直接审计证据和间接审计证据两类。(3)按审计证据的取证方式不同,划分为检查证据、调查证据、鉴定证据和其他证据四类。(4)按审计证据的搜集渠道不同,划分为内部证据、外部证据和亲历证据三类。三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和运用(一)审计证据的收集1检查2监盘3观察4查询与函证5计算6分析性复核(二)审计证据的鉴定1审计证据的真实性2审计证据的可信性3审计证据的重要性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5审计证据的证明力6审计证据的
26、经济性(三)审计证据的综合(四)审计证据的运用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作用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记录。 作为支持审计报告的一种专业记录,它全面反映了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全部证明材料,审计人员所做的工作、所使用的方法程序,以及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所获得的结果等。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编写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审计工作,控制审计进度,监督审计质量,评价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考核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是审计行政复议、法律诉讼和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是以后各期编制审计计划的参考资料。此外,审计工作
27、底稿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可以为研究审计理论、方法,建立审计法规、制度,探索审计工作的规律以及研究经济政策提供资料,可以为改进审计管理以及培训审计人员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料。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一)综合类工作底稿(二)业务类工作底稿(三)备果类工作底稿三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方法及编制要求(1)编制方法:稿首部分,包括被审计单位全称、审计项目名称和索引号及页次,一般以一个审计组织为主体统一对所有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编制;内容记录,包括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过程记录和审计标识及其说明;审计结论,即对审计项目所做的专业判断;稿尾,包括标明的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复核者姓名及复核
28、日期;在需要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情况下,还需要注明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姓名及复核日期。在实务中,如果若干页的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同一性质的具体审计程序或事项,并且编制在同一个索引号中,则可仅在审计工作底稿的第一页上记录审计工作的执行人员和复核人员并注明日期。另外,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判断,认为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予以记录的其他相关事项,可以其他应说明事项记录在内。(2)编制要求: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做到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六、教学补充内容1口头证据的获取技巧:注册会计师获取口头证据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为了印证某一结果是否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相一致;其二,
29、注册会计师获得口头证据的目的在于发掘一些新的重要审计线索,从而有利于对有关事项进行进一步调查取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注册会计师获取口头证据时一定要讲究技巧性,不可逼供,更不可恫吓威胁,但应讲明原则和要求,循循启导,对各种重要的口头答复做好笔录,注明被询问人姓名、时间、地点和背景,必要时应要求被询问人确认并签名。口头证据本身不能完全证明事实的真相,因为被调查或询问人可能有意隐瞒实情或由于对过去事情记忆上的模糊或遗漏而导致口头证据不准确、不完整,其可靠性较低。因此,获取口头证据的同时,还应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其他形式的审计证据。但如果不同的被调查或询问人对同一问题在同一时间所做的口头陈述一致时,
30、其可靠性则显得较强,可以作为审计结论的依据。审计人员亦可考虑修改审计程序或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2审计证据的鉴定要点和审计证据的运用:(1)审计证据的鉴定要点: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审计证据的可信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审计证据的经济性。(2)审计证据的运用:审计人员将初始状态的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相联系,并就其性质和重要程度以及同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和比较,以便对被审计单位的各个方面作山评价,并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此外,通过分析研究还能产生一些有价值的新的证据,从而对被审计单位做出较为恰当的结论。案例分析与练习题:1分析原教材后的案例2讲解审计基础知识习
31、题集第四章习题第五章 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一、计划课时6个课时二、教学目标1、 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2、 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种类和内容。3、 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方法。4、 掌握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的三种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描述方法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问题四、教学大纲(一)内部控制制度1、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2、内部控制制度的种类3、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二)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1、调查表法2、记述法3、流程图法(三)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1、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2、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3、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
32、水平五、教学内容第一节 内部控制制度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一)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1.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综合性的控制监督 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极其广泛,控制的手段也多种多样,它不是单一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体制的设计和经济实体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任何一个单位为了进行有效的经营,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必须制定各种控制
33、措施和办法来进行综合性质的控制监督。2.内部控制制度是以一个经济单位为主体建立的 这个经济单位按系统的大小,既可以一个国家为单位,也可以一个部门、企业为单位,这些经济单位按所属系统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例如,以某工业企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所属各职能部门,一直到班组、个人,都属于它所属的控制系统。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1)能够保护财产物资等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2)能够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其他方面的需要。(3)能够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工作岗位之间紧密配合,相互促进,保证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顺利完成企业各个时期的经营目标,最大限
34、度地提高经济效益。(4)能够保证各种方针政策和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内部控制制度的种类(一)内部控制制度按要素分类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多种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会计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汇总、分类、分析、记录、报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经济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控制程序是指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控制程序可应用于某类交易,也可以广泛地加以应用,还可以融合应用于控制环境或会计系统的特定组成部分(二)内部控制制度按工作范围分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以提高经营效率、
35、工作效率为目的,用于行政和业务管理方面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如劳动组织、劳动工资、人事内部控制制度,质量检验内部控制制度,技术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情报资料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操作内部控制制度,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内部控制制度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以保护财产物资和确保会计资料可靠性为目的,用于会计业务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业务管理方面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如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记账程序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凭证保管、整理、归档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等(三)内部控制制度按建立的目的分类1.保护财产物
36、资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护财产物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以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为对象,规定购入、验收、入库、保管、使用、维修、计量等的职责和权限、手续和程序。如材料验收控制制度,入库、出库控制制度,限额领用控制制度,产品盘点控制制度,现金管理控制制度,机器设备维修、保养控制制度等。2.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正确性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正确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为对象,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程序,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如财产计价控制制度,成本计算规程控制制度,财产清查控制制度,记账程序控制制度,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核对控制制度
37、,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电算化会计操作控制制度等。3.保证经济活动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经济活动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以经济活动为对象,规定了经济活动必须遵守的规范和程序以及控制经济活动的方法、措施。这类控制制度范围较广,包括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材料采购控制制度和现金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产品销售控制制度,目标利润控制制度,财务成果分配控制制度,基建工程控制制度等。(四)内部控制制度按控制方式分类预防性内部控制制度是指那些目的在于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而设置的措施和程序。如出纳与会计必须由两个人承担,开具银行支票的必须与掌管签章
38、的相分离,销售开发票的必须与收款的相分离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内部控制制度察觉性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当作弊行为发生后,能够立即自动发出信号,并及时采取纠正或补救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如定期进行结账、对账,定期进行财产清查、核对账实,定期交换人员工作等,都属于察觉性内部控制制度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第二节 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所谓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就是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内部控制制度以书面形式反映出来。在通常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就应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描述,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就可以直接取得有关资料。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描述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就要自己进
39、行描述。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可以全面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便于审计人员判断企业业务处理过程是否合理、安全,并进行符合性测试。 内部控制制度描述的方法通常有调查表法、记述法和流程图法三种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将那些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与保证财产物资的完整性有密切关系的事项列作调查对象,由审计人员设计成标准化的调查表,并利用表格形式,通过征询方式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程度。 采用调查表法,审计人员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把被审计单位各经营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其主要问题,预先编制一套标准格式的调查表。在调查表中,为每个问题分设“是”、“否”、“不适用”和“备
40、注”四栏。其中,“是”表示肯定;“否”表示否定;“不适用”表示该问题不适应被审计单位;还可在“否”这一栏中根据控制的轻重程序,再细分“较轻”和“较重”两栏;“备注”栏用于记录回答问题的资料来源和对有关问题的说明。内部控制制度调查表中的“问题”,是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有效,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提出的。问题的拟定应针对各项业务或业务循环的特点,既要抓住要害,又要便于回答。使用调查表法的最大优点是:调查范围明确,省时省力,可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调查表设置得当,审计人员容易抓住企业内部控制的强点和弱点。此方法简便易行,非审计人员亦可使用,它的局限性是缺乏灵活性,因为所询问和回答的问题只限于表内所提
41、出的问题,如果调查的问题设置不当,就不能全面而正确地反映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遇到特殊情况时,往往会因为“不适用”一栏填得太多而失去意义。记述法记述法是指审计人员将调查所得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程度和执行情况记录下来并用文字加以叙述的方法。这种文字叙述,一般是按不同的循环环节,分别说明各个职务上所完成的各种工作、办理业务时所经历的各种手续等,还应阐明各项工作的负责人、经办人员以及由他们编写和记录的文件凭证等。记述法优点是:比较灵活,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做出比较深入和具体的描述,不受任何限制。其缺点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有时很难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来详细说明各个细节,因而有时
42、使文字叙述显得比较冗赘,不利于为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和控制风险评价提供直接的依据。此方法适用于任何类型、任何规模的单位,特别适用于内部控制制度不甚健全、内部控制程序比较简单和比较容易描述的小企业。流程图法流程图法是指用特定的符号和图形,将内部控制中各种业务处理手续,以及各种文件或凭证的产生、传递、检查、归档保存等程序步骤及其相互关系,用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的一种方法。现代化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人员,分工明确,协作紧密,均按照其职责分工,分别从事各自的业务活动,并根据经合法审批的文件或凭证执行。这些文件、凭证在各部门人员之间的传递,既反映了各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又协调了各项业务活
43、动,形成为一种连续不断的流转过程。用特定的符号和图形,将这种过程以图解的方式描述出来,就是流程图。流程图一般按每个主要经营环节绘制。如将各主要经营环节的流程图合并起来,就构成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图。第三节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一、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所进行的测试、检查、分析、判断和评价的活动。其目的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风险水平,从而决定对它的信赖程度,并据以确定采用抽查还是详查以及抽取样本的规模和数量,为做好下一步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是指企业每一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手续是否严
44、密、环环紧扣,设计的措施和方法能否真正起到事先控制的作用。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有效实施、普遍有效、连续有效。审计人员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的评审结果,如决定全部或部分地信赖内部控制制度,就必须对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检查,确定每项具体控制程序的执行是否有效。所以,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对业已建立的内部控制所起的作用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判断,也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审。这项审计工作,可以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来进行。(一)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通常采
45、用统计抽样法抽出样本进行审核。审核时,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追踪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会计凭证和其他文件,沿着各种凭证的流转程序进行追踪审查,判断业务处理是否按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进行验证法审计人员按照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对有关业务重新做一遍,以判断有关人员是否遵守了内部控制制度实地观察核实是审计人员在不通知有关人员的情况下,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符合性测试的目的是要验证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并根据测试的结果确定或修正实质性测试的程序。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二)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测试对被审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物盘点。(2)向第三者征询。(3)复核。(4)仔细检查有关业务记录及账户余额。(5)核对账证、账账、账表。(6)分析账簿中的余额和内容。(7)审阅购货合同、会计记录等。(8)比较重要的比率和指标。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水平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水平,是指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程度的不确定性,审计人员由此决定的审计程序、进行的审计事项和作出的审计结论偏离被审计单位客观事实的可能性。(一)高信赖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