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界两院院士.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22659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学界两院院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材料学界两院院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材料学界两院院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材料学界两院院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材料学界两院院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学界两院院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学界两院院士.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材料学界两院院士 3040821025(金币+1,VIP+0):谢谢提供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出生于河北徐水。金属学及材料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师昌绪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其父师克和为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从事家务,一生勤劳。师昌绪7岁入邻村荆塘铺小学,两年后转入徐水县城模范小学,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1933年入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即河北保定第二师范)。该校除专业教学以外,还强调

2、生产劳动,培养了他的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品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家人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来该校迁到豫西淅川,改名国立第一中学。1940年他中学毕业,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林森奖学金。毕业后到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四川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方面的技术工作,1947年转到鞍山钢铁公司任科技秘书。1948年赴美留学,于9月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1949年5月获硕士学位。1950年1月进圣母大学冶金系,1952年6月获博士学位。 在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洋大学欢迎他回国任教,他欣然同意。但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政府禁止所有留美学习理工的中国人回国。他曾设

3、法经第三国绕道归来,未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国际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Cohen)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师昌绪的科研活动涉及冶金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其中以物理冶金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在密苏里矿冶学院,他利用锌的蒸气压较高,在真空下容易挥发和氧化的特性,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中分离锌,最后获得纯度达90%左右的银。当时真空冶金的工作在全世界刚刚起步,他的工作有一定的开创性。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首先研究了FeMnAl合金的恒温马氏体相变,发现其马氏体相变曲线呈C曲线状,并计算出了相变激活能。同时,他还开展了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以4300系钢(CrNi

4、Mo系结构钢)为基础,变化钢中硅和碳的含量,系统地研究了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以及二次硬化的影响。从他的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 这一期间,他和张兴钤、李恒德等组织起一批要求回国的积极分子,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要求回国的心愿;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谴责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归国的阻挠。他们给周总理的信件,成为我国在日内瓦会议期间,黄华大使揭露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根据之一。 1955年6月,师昌绪终于回到祖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

5、,一心想为国家做一些对经济建设有实际效果的工作。1957年起,师昌绪负责金属研究所“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工作”。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解决钢铁企业生产中的一些迫切问题上,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钢中杂物的鉴定方法,并开展了夹杂物生成过程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钢铁企业,促进了我国改进钢质量工作。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走遍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被人们称为“材料医生”。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我国工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特别是高温合金的生产制约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身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依据我国缺镍少铬,又受到国际封锁的情况,提出以铁基

6、代替镍基合金的科研思路。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并开发了中国第一种铁基高温合金。他和钢厂采用真空冶炼技术,研制出一种可代替喷气发动涡轮盘的铁基合金。 在全国高温合金会战中,师昌绪为发展我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创出了新的路子,由他领导的课题组攻克了包套挤压工艺难关。此间师昌绪要每天往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连夫人临产也无暇顾及。几年后,英国一位高温合金权威专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在60年代初发展的包套挤压工艺为变形高温合金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是严格保密的。1964年,我国围绕如何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的问题

7、,发动机设计师和材料工程师们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荣科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为了国家的需要,师昌绪和大家一起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在设计、材料、制造三个环节的通力协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研究出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此项科研成果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跃上了两个台阶:一是从锻造到铸造,一是从实心到空心,而且我国涡轮叶片的制

8、造工艺更精巧。 在60年代,沈阳401厂生产了一批涡轮叶片,但因晶粒粗大造成抗疲劳性能降低。师昌绪带领金属材料课题组,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提出在叶片表面采用高温处理的方法,使叶片表面形成细晶粒,从而提高了叶片的抗疲劳强度,不仅让这批叶片起死回生,并且探索出一种提高零件性能的新技术。 80年代初,师昌绪出任中科院金属所副所长时,争取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支持,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培训中心,加强了中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此间他组织举办了多次技术讲座。1982年,师昌绪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建所伊始,他便提出,要将腐蚀所办成一个开放型的研究所,强调全所应加强与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和地方科研

9、单位的联系,增进交流与合作,并建议中国科学院应适时选择一批实验室面向社会,建立开放实验室。1983年师昌绪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6月3日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担任高层次科研组织领导后,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他曾在1986年的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扩大会议上发表“实现四化必须重视技术科学,技术科学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报告,阐明了技术科学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它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并对技术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为促进技术科学研究单位与各大企业的联系,他联合20名专家提出倡议,得到国家经济

10、委员会的重视,并在哈尔滨召开了一些研究所所长和大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落实这一建议。从此,中国科学院内与技术科学有关的研究所和国内大企业分别建立了业务协作关系,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更新。师昌绪还主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对国家建设及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发挥咨询作用,并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会议接受了他的建议,确定了几个与钢铁、能源、通讯、计算机及高等工程教育有关的课题,由学部委员进行软科学研究。师昌绪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有全面而精辟的见解。 师昌绪热心出版工作,他长期

11、担任金属学报常务编委,1983年起任主编;他创办了由国家科委支持的能源材料通讯和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中国金属科学技术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Me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后者是我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金属科学刊物。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以后,他又主编了中国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进展两份刊物。 数十年来,在师昌绪的指导下,中青年科技人才茁壮成长,其中已有不少人晋升高级职称,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还有一些人成为出色的科技管理人才。自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在他指导下毕业的博士生已有20余人,硕士生60余人。此外,他还是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

12、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为培养我国材料科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师昌绪在学术上、科研管理上和对国家科技规划上的成就与贡献,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院、部级的荣誉和奖励。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的四项成果获奖;1982年,因FeMnAl合金研究方面的创造性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5年,因为研制和推广我国第一代铸造气冷涡轮叶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因低偏析合金研究的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同年,因制订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因制订我国中长期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因领导制定全国新材料发展长远规划和新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

13、,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9年,高速气体雾化急冷粉末技术与装置获国家科教进步奖二等奖,同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总结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经验时,他语重心长地谈了三点感受:一是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二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运用他们的长处;三是对水平的认识。师昌绪说:“发表论文固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当我从事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水平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都能做到相互尊重了。”

14、 师昌绪院士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在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呕心沥血并不遗余力地奋斗着,对国家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2000年他曾经就我国出现的“纳米热”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写了题为“纳米科学技术的现状及本人对我国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意见”的报告,建议国家应对“纳米科技”予以重视并指导协调使其有序发展,他的意见很快为国务院采纳并落实。他对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咨询工作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参与并完成了很多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咨询报告。 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患有好几种疾病,跟他说:“师老,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了,不要拼命工作了。”他却说:“正是能干工作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时间多干点。”钟香崇 (

15、 ) 钟香崇,无机材料学家,我国耐火材料学科的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解决了平炉硅砖等的质量问题,为恢复当时钢铁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他组织指导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镁铝砖和高铝砖的研究开发,当时居国际领先地位;氧气转炉炉衬材料和连铸长水口研究开发,显著提高使用效果;并组织指导了耐火纤维、绝热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开发。在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发展了耐火材料学科理论。他是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钟香崇,广东省潮安县(现潮州市)人,年月日生于汕头。幼时,他父亲去新加坡、越南经商。他与姐弟随母亲在香港生活。其母曾在广州读中学,受过“五四”新文化的薰陶,对子女思想成长有积极影

16、响。钟香崇自幼好学,热爱祖国。他少年时期,正是我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时,国难深重,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心,他立志走科学技术救国强国之路。钟香崇高中学习成绩优异,每学年都获奖学金,免费上学。年高中毕业,在全港中学会考中他名列前茅,并考取奖学金免费进香港大学攻读理化专业。他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是年年底,香港沦陷,钟香崇不甘当亡国奴,返回内地。几经辗转,于年夏进重庆耐火材料厂工作,直到年抗战胜利。这三年是钟香崇投身耐火材料事业,从启蒙到热爱耐火材料的三年。他从此与耐火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终生为之奋斗。 年钟香崇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留学。他先在英国联合钢铁公

17、司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年转到里兹大学燃料冶金系做研究生,研究碱性耐火材料高温机械性能。年月获博士学位。当时,全国解放在即,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工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决定回归祖国。时其妻张韵清随钟父母侨居越南,钟香崇归途路经香港时与其妻相晤,并商得其妻同意,一起携带子女,共同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年钟香崇先后在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工作,历任工程师、副处长、处长等职,分管耐火材料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在这年中,他既组织推动了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也指导和参加了很多耐火材料的科研工作;在发展品种,提高质量,推广先进技术,采用先进工艺,改变行业面貌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8、 自年起,他兼任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所长,筹办建所工作。他是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也是该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至年任昆明钢铁厂生产技术组副组长。年他正式调到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后任所长、总工程师。年月他退居二线,任该所顾问。 他曾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为硅酸盐工程学学科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组和钢铁冶金专业组成员,以及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 年以来钟香崇曾先后被聘为武汉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郑州大学的兼职教授。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年改称院士)。 年月,钟香崇加入中国共产党。 钟香崇热心于社会学术活动。他曾任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硅酸盐

19、学会第届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届理事,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耐火材料学会理事长,硅酸盐学报编委等。他还曾应邀为联合国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年在美国)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硅酸盐陶瓷学术会议(年于联邦德国)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钟香崇曾多次得到各级表扬和奖励,年被评为唐山钢厂特等劳动模范,并获得重工业部通报表彰和奖励;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重工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参加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和重工业部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年被评为冶金工业部先进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年被授予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钟香崇从事耐火材料科技工作年,在无机材料学科理论和耐火材料工艺技术方面有很深的

20、造诣,在研究和生产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国耐火材料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国际耐火材料界也颇负盛名。几十年来钟香崇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我国冶金工业和高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既表现在他的科技成果和学术论著上,还突出地表现在各个时期他对耐火材料发展的正确判断和参谋作用上。 钟香崇 - 在郑院士基本情况表 基本情况 姓 名 钟香崇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211121 院士类别 科学院院士 专业 领域技术 耐火材料 在郑 工作单位 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 联系电话 7766196(O) 每年在郑 工作时间 全年 E-mail zxchg# 研究方向及课题 当前研究课题为: 1、

21、立足我国资源优势,研究开发优质合成耐火原料; 2、研究高温功能材料制备工艺、结构和高温性能。 取得的成果 1、 开拓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耐火材料生产技术; 2、 根据我国资源特点研究开发有特色的优质耐火材料新产品,如镁铝砖、高铝砖和低蠕变热风炉砖均属国际首创; 3、 系统研究了高铝矾土烧结材料、锆刚玉莫来石材料和氧化物与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显微结构与高温性能的关系。 获得的 荣誉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1991-1992年,当选为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硅酸盐学会荣誉会员; 1993年被评选为联合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终生杰出会员; 1998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功臣(

22、首届); 1999年当选为美国硅酸盐学会荣誉会士; 200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薛群基 薛群基(1942.11.28)。特种润滑材料专家。山东省沂南县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特种润滑材料和摩擦化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和领导研制成功了多种航天和航空工业所需的特种润滑材料;主持建设了特种润滑材料研制实验室;领导并参加研制了在海洋环境中应用的新型润滑和防护材料;研制成功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稀士润滑材料及节能润滑材料;所研制的材料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做出了

23、重大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本,授权专利60余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Xu KuangDi) 男,1937年12月生,浙江崇德人。 1959年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现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长,曾任上海市市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我国冶金界的知名科学家。长期从事喷射冶金、钢的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跨世纪新流程研究,获得重要成果,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赏。他是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研制的SGDF型喷粉罐在78家钢厂应用,获巨大效益。

24、他提出的真空循环脱气加喷粉(RH-IJ)技术引起国外大企业高度重视,成为国际上生产高纯管线钢的重大技术手段。他领导的超低硫钢研制及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工业试验取得国际先进成果,已成为冶金学中一项跨世纪新发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具新颖学术思想的冶金动力学系列研究成果,如脱硫过程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等。近年来,在他领导下的SELF钢坯连铸用“电磁软接触结晶器”技术基础研究在国内领先,转炉和电弧炉炼钢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已在宝钢等20余家钢厂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匡迪教授先后获国家、部委和上海市重大成果奖、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专著一部、译著一部、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

25、外刊物上发表的有14篇,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在国际同行中深受推崇。 周邦新 (Zhou BangXin) 男,1935年12月生,江苏吴县。 1956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金相及热处理专业,1956年1970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工作,1970年以后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从事核燃料及材料方面的研究,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所长。 周邦新院士自大学毕业以来长期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是我国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

26、践经验,而且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曾多次主持和参加了高难度科学项目的攻关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十七次荣获国家、部、省等颁发的各种荣誉称号。周邦新院士还担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委等职务。 孙晋良 (Sun JinLiang) 男,1946年1月生,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专业:材料科学、复合材料。主要研究领域:碳碳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及特种纺

27、织材料。获奖:碳碳复合材料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荣誉称号: 1985年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称号,获国家纺织工业部先进个人称号。1986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章, 1992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承担的课题:“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碳 碳喉衬材料”(航天、国家纺织工业局、国防科工委),“碳碳复合材料X光无损检验方法”(国防科工 委)等。 周国治 (Zhou Guozhi

28、; Chou Kouchih) ,男,1937年3月生,广东潮阳人。 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至198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1990年至199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2001年7月起在上海大学任教。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周国治教授主要从事冶金材料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与计算、相图理论、溶液模型、冶金过程动力学、冶金过程模拟以及新工艺探索等方面都取 得了很

29、大成绩。他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 他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 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他系统地研究了氧离子在冶金体系中迁移的规 律,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他的工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应用到合金、熔 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中,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同 行系统地编入到多部高校教科书中。 他是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科研成果三元系和多元系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在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二 元相图正误判定

30、熔体推广应用在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冶金熔体模型与热 力学性质研究在1996年获国家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元熔体及其反应的基础研究 在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取 得一项中国专利,三项美国专利。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984年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傅恒志,男,1929年生人,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 195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1962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

31、滨工业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至1992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 学科 材料加工工程 - 研究方向 - 论著成果 傅恒志院士长期从事铸钢、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3年因在超高梯度定向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还获得包括定向凝固超细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制在内的多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已出版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指导博士30余名、硕士40余名、博士后10名。 傅恒志

32、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在航空航天材料及其加工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曾主持了多项型号研制任务,他提出的特种合金及其金属间化合物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液态无模电磁成形和超高梯度超细化定向凝固技术属世界首,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向推比10以上发动机方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工艺基础。 傅恒志院士博学多识,治学严谨,具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始终站在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精辟的提炼出材料及其加工过程的科学问题,特别对航空航天用高温结构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以其科学家的胆识和魄力,对促进材料和加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曾于1988年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33、。 目前,傅恒志院士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要基础研究项目(973)和国防预研项目的课题,并以大推力、超高温发动机为研究背景,自主开发耐热温度在1000以上的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无(软)接触电磁成形单晶定向凝固发动机叶片的制备技术,该技术的开发成功将使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动机材料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雷廷权教授,男,1928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国材料科学与热处理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廷权教授1949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机械系,1951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及工作。1956年赴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1960年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2年被评为

34、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首批被批准为热处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1987年担任哈工大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主任职务。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一、二、三届),国际热处理联合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Heat Treatment and Surface Engineering, IFHT )副主席(1993)、主席(19941995)、执委,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

35、程学会热处理主席(19941995)、执委,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19871991、19992003),中国兵工学会材料分会理事,国家教委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1996),全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会理事长(1984)等。先后被聘为西安交大、国防科大、吉林大学、吉林工大、山东工大、沈阳工大、河北工大、青岛化工学院、华东冶金学院、安徽机电学院、山东矿院等十余所学校的兼职教授。曾先后到美国、瑞典、印度、日

36、本、前苏联、法国、英国、伊朗、韩国等十余个国家考察、出席国际会议或讲学。现任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金属热处理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材料科学与工艺编委会主任委员。 - 学科 材料学 - 研究方向 - 论著成果 廷权教授是我国形变热处理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在形变金属动态再结晶、亚组织形成及强化机制等方面有多项新的发现,并在许多重要零件上获得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在国际上开创了形变化学热处理新领域。他带头在我国开展双相钢及双相组织热处理研究,首次发现了相硬化和相软化现象,在双相组织微观变形与断裂行为、双相钢强度理论及实际应

37、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他提出了高温回火脆由a相中碳化物微沉淀引起的新机制,修正了世界公认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迈克曼教授晶界偏聚理论的不足,该教授来信表示赞同。1985年以来,在国内系统地进行了ZrO2陶瓷中相变过程、相变韧化及晶须韧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大力开展了陶瓷复合材料在航天工业的应用研究,利用短纤维及颗粒复合增强石英陶瓷,成功解决了烧结致密化与析晶的矛盾,为新型号导弹端头帽及其它防热部件提供了透波型及不透波型两种崭新的材料及工艺。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0余项,出版专著八种,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国外153篇),被引用(他引)256

38、次(其中国外87次)。 雷廷权教授是哈工大热处理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的教学工作,讲授多门课程,培养出一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先后培养了博士生35人及硕士生多人。高质量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等教学成果分别获得省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他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航天工艺突出贡献者等多个荣誉称号。 赵连城 1958.09-1963.09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金属材料专业金属物理专门化 1978.12-1982.09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 讲师 1982.09-1989.11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 副教授 1989.11-1993.03 哈尔滨工业大

39、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 教授 1993.03-2002.05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系 博士生导师 2002.05-目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博士生导师 2003.11 工程院院士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常委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金属学科评审组组长(1996年1999年) 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组长 国际形状记忆与超弹性顾问委员会委员(1994年起) 国际马氏体相变顾问委员会委员(1994年起) 2005年中国上海国际马氏体相变会议主席兼秘书长 - 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研究方向 、光电薄膜功能材料与器件:以光电薄膜功能

40、材料微结构分析和器件物理为基础,以分子束外延(MBE)和化学气相沉积(MOCVD)为主要制备手段,重点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异质晶片和超晶格光电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技术、性能表征和器件物理及应用;2、性光学晶体材料与器件:以非线性光学物理和分子工程学为基础,研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生长科学和加工及应用技术,包括激光变频晶体和器件,电光晶体和器件,光折变晶体和光学全息存储器件等;3、光纤和光纤器件4、状记忆与超弹性材料及其工程和生物医学应用 - 论著成果 1信息功能材料学(国防科工委重点教材,主编),哈工大出版社,2003年8月 2先进功能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第六章,执笔)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

41、1月 3合金的形状记忆与超弹性(专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4形状记忆与超弹性合金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列第一名)2000年 5形状记忆合金的微观变形机制与应变恢复特性,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列第一名)1999年严东生 著名材料科学家。1918年2月生,浙江杭州人,就读于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于1939和1941年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0年回国,历任中科院冶陶所研究员,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化学部常委,化学部主任;1981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至19

42、87年。现任中科院特邀顾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等职。严东生毕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事业。他在高温材料制备科学与机理,多元氮化物与氧化物体系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高性能材料设计与微观调控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等诸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同时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是中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他是精细陶瓷、纳米材料科学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并与国外建立了广泛的研究合作关系,他领导研制生产的锗酸铋(BGO)大单晶被 欧洲核子中心选用,其质量、数量与性能均居世界第一。由于他的成就和贡献,被国外多个大学和学术团体授予荣

43、誉称号,被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誉为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玉泉 男,中国民盟盟员,中科院院士,生于1933年6月12日(农历),1955年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现已在超塑性的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讲授14门课程,培养硕士13人,现有在读博士生4人。 1955年-1979年,先后在吉林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金相教研室、锻压教研室任教。1979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教授。1987年任吉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兼职教授。1992年由国家教委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筹建超塑性研究室。1994年筹建超塑性及塑性研究所。1997年被评为中

44、科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机械工程学报、宇航学报编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机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博士点基金项目一项。 主要论著目录: 1Mechenical Theory of Strain Rate Sensitivity Idex m and New Method of Measurement Using Constant Load, Mat.Sci.Tech.5(1989),p.443.(with Lian Shujun) 2A Mechnical Analysis of

45、 the Superplastic Free Bulging of Metal Sheet, Mat.Sci.Eng.,84(1986),p.111.(with Zhao Jun) 3Technological Analysis of Superplastic Bulging of a Metal Sheet, Mat.Sci.Eng.,86(1987),p.179.(with Zhao Jun) 4 Superplastic Bulging Constitutive Equation with Varying m Values,Science in China A,33(1990),10,P

46、.1246.(with Lian Shujun) 5Mathematical Model of Thinng Patten for Non-Sphere Superplastic Free Bulging,Science in China A,35(1992),1,p.122.(with Zuo Wanyong) 6Moddels of Geometric Profile for Non-Sphere Superplastic Free Bulging,Science in China A,35(1992),2,p.247.(with Zuo Wanyong) 7Superplastic Bulging Forming of Domes ,Mat.Sci.Tech.9(1993),p.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