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23154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某某某某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姓 名 : 0000000000 班级、学号 : 00000000000000000 系 (部) : 经济管理系 专 业 : 会计电算化 指导教师 : 000000000000 开题时间: 2009-06-04 完成时间: 2009-11-12 2009年 11 月 12 日目 录毕业设计任务书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答辩申请书3-5正文6-22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23答辩过程记录表24课 题 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一、 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2.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3.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3.1 审计机

2、构和审计人员自身原因 3.2 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4.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4.1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4.2 审计抽样的风险4.3 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5.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5.1 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制度5.2 加强审计程序的阶段控制5.3 加强审计项目实施时的测试6.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6.1 加强对审计计划的管理和控制6.2 认真编制项目审计方案,明确风险责任6.3 建立健全三级复核制度 6.4 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 6.5 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 6.6 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6.7 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6.8 科学地运用审计方法 二、内容摘要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欺骗性,

3、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应当积极了解审计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主要环节,探讨减小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对策。三 、参考文献1于庆华.审计学与审计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李金华.中国审计要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周勤业.审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刘安兵.试析审计风险J财会月刊,2004,(2)5李福荣.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北方经贸,2001,(8)6张永国.叶忠明.审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4、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0000000中文摘要: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欺骗性,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应当积极了解审计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词:审计风险;控制;防范0.引言审计风险概念最早起源于民间审计领域。自1931年美国厄特雷.马歇尔案件开始,到1938年的麦可森.罗宾斯公司破产案,再到1960年至70年代针对八大会计公司的300多起诉讼案,在民间审计领域刮起了一股诉讼浪潮,被世人称作“诉讼爆炸”,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审计风险问题的重视和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

5、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为此,人们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1.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审计人员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二是审计人员认为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 审计风险包括固

6、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假定在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所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的三个构成要素中,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有效执行等有关,而与审计人员本身无关,审计人员对此无能为力。审计人员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这二种

7、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他们的风险水平,以便合理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而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进行控制的风险要素。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但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工作直接相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2. 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

8、如下: 2.1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

9、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2 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10、,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2.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

11、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2.4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

12、,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2.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

13、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关键,审计质量关系到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开展对审计风险防范与审计控制研究是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要求。3.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我们认为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3.1审计机构与

14、审计人员自身原因 3.1.1 盲目接受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行业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有限的客户市场,许多事务所不管自身业务水平与业务能力的高低,也不管客户的信誉程度,失去了应有的职业谨慎,这 就增大了审计风险。 3.1.2 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一方面,由于我国审计发展的时间不长,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不够高。特别是一些先进的现代审计技术,有些素质较低的审计人员根本无从适应,如抽样审计,少数审计人员只知道为了节省审计工作量,从全部样本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审计,但如何科学地抽样,他们根本不懂,这种审计方法的不恰当的运用,肯

15、定会加大审计风险。另外,少数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 3.1.3 内部管理机制不严。有的审计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为了节省审计成本,没有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没有建立和健全审计三级复核制度,完全放任审计人员自己承接业务,个人独自从事审计工作全过程,自己发表审计意见,并且将审计人员的工资直接与审计收入挂钩,这就导致审计人员为增加审计业务量而努力工作,不顾审计质量,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3.2 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 3.2.1 社会对审计的期望。近些年来,社会期望的审计范围越来越广泛,对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期望值越来越高。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

16、,审计的业务范围不断增大,这些新领域的审计既为审计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也对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部分审计人员不能及时适应这些全新变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社会对审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广大投资者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日益重视,而这些报表真实性的可靠程度又通过审计报告来理解,因此,他们的投资交易活动更加依赖于审计人员发表的审计结论。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想方设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3.2.2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被审计单位出于不同的目的,由于不同的利益驱动,会产生不同的动机。有的企业为了上市,虚构业务,

17、虚增利润;有的企业为了偷税漏税,虚增成本,降低利润;有的企业领导素质低下,管理能力差;有的企业集体舞弊;有的企业竞争不力,效益不好,生产经营管理不善,财务状况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增大了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给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为正确发表审计意见造成不利影响,形成一定的审计风险。4.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4.1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

18、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4.2 审计抽样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

19、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所涉及的财务收支都查实,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回答的仅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不是保证其绝对真实。虽然公允的要求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但要达到公允的程度也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

20、的范围,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错误,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审计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重大误导作用,形成审计风险。 4.3 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旦有误,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

21、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5.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5.1 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制度 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普及后续教育;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审计计划

22、,尤其是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重视审计取证工作;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并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5.2 加强审计程序的阶段控制 5.2.1受托阶段。要详细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业务内容,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只有通过充分了解确认有承办能力,才能签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清各自的职责范围,并对委托事项进行协商。要如实向委托人介绍社会审计的规定,以防以后发生误会。同时,审计机构还要注意防止委托方提供的假证据,在签约时要写明委托方对提供的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等内容。 5.2.2准备阶段。事务所要根

23、据承办项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和情况复杂与否,确定选派专业性强、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制定好审计项目、内容、目标、方法和任务等工作计划。 5.2.3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防范有三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审计取证,审计人员取得的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合规合法、客观真实,具有可证性,收集的证据一定要经过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和有关人员共同签章才可生效。其次,应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因为,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制作的“原始凭证”。最后,审计人员应严格自律,自觉执行执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5.2.4报告阶段。提交报告前,应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有关重点问题、重要程序和对审

24、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部分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起草审计报告时,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果及依据和审计评价及建议,要注意符合业务约定书约定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做到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审计依据要准确,文字简练、措辞恰当、表达清楚。初稿形成后,送交委托方征求意见并限期给予书面反馈意见,要对委托方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予以说明,作为工作底稿归档。在发送报告的同时,要将各种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5.3 加强审计项目实施时的测试 5.3.1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

25、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测试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找出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 5.3.2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具体应进行

26、以下实质性测试: (1)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预付货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等项目的测试。流动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有些项目收支频繁,余额经常变动,如货币资金、存货等,需要经过盘点才能确认它的余额;另有些项目,是与其他单位的往来结算,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必须通过向对方单位询证才能确认。因此,盘存、函证是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2)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再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项目的测试。长期和固定资产类项目的特点是使用期限较长,并在使用中保持原有形态

27、,特别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价值都是分期摊销的。因此,盘存、计价、计算是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3)负债类实质性测试。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未交款项、预提费用、长期借款等项目的测试。除预提费用外,都是往来结算项目,审计方法主要是函证或计算核实。 (4)所有者权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的测试。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定、计算核实。 (5)损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年利润、所得税等。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

28、定,计算核实。 (6)其他类实质性测试。其他类审计主要是在实质性测试阶段需要关注的其他问题,如关联交易、或有损失、期后事项、持续经营能力等。这些事项不是都能从凭证账册中发现的,有的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有的需要通过与管理人员和有关人员交谈了解,或通过有关合同、章程联系起来分析才能知道。对这些资料的取得,都要通过审计工作底稿记录下来,在审计报告中作恰当的披露。 5.3.3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除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并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外,为降低审计风险还应要求被审计单位签署一份“被审计单位声明书”。这是因为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是建立在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29、的基础上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审计人员据以做出的审计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从而会导致对审计成果使用者的误导。因此,要求被审计单位发表声明,表明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最后,如果经过实质性测试后,审计人员仍然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那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发表意见。6.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市场经济中成本效益原则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由于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可能给审计人员带来经济上

30、和名誉上的损失。这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6.1 加强对审计计划的管理和控制 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工作任务所做出的统一安排。它是对审计工作的行动方针、目标任务、内容重点、完成措施、时间及步骤事先所进行的具体安排。一经确定,对审计工作就具有指导性和控制的作用。因此,要降低审计风险,必须事前作好合理而详细、有效的审计计划,使以后的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增加以后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为以后收集足够而有效的审计证据提供依据。 6.2 认真编制项目审计方案,明确风险责任 审计方案,是顺

31、利完成审计项目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而编制的具体工作计划,它是为安排审计作业,由审计组编制的具体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审计作业要点、步骤、方法、时间进度和人员分工等,审计方案是检查、考核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应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力量安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具有可操作性。 6.3 建立健全三级复核制度 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

32、员的责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三级复核制度是指审计工作底稿应由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审计机构的负责人或专职的复核机构或复核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其中,项目负责人的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一级得核,又称详细复核;部门负责人的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第二级复核,又称一般复核;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第三级复核,又称重点复核。他们主要复核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否可靠,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是否恰当,审计结论是否正确。三级复核虽然都是复核,但不同层次的复核在审计过程中的控制内容和复核重点都不同,只有把握住各自的特点,才能发挥好三级复核

33、的作用,降低审计风险。 6.4 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 无论是事务所还是审计人员都应该保持执业谨慎的态度,谨慎的原则是事务所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执业谨慎,事务所就失去了质量的保证。 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一是要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二是要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事务所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从承接业务、风险评估、制定计划、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复核工作底稿、出具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如接受业务时,应充分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誉度,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的素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经常调换会计师事务所的

34、被审计单位更应该弄清调所的原因及其目的,不能盲目地接受所有单位的委托。另外,在接受委托时,应该充分考虑本事务所的能力,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审计任务。 6.5 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适当的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对客户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制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对客户的审计风险从会计报表层次、账户层次和会计分录层次进行全面控制。通过对分录、账户和报表三个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控制,可对报表整体的审计风险有了详细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从而为履行审计程序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准确的依据。 6.6 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 履行严格的审

35、计程序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通过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同时每做一项审计程序都应该作好工作底稿记录,一是为以后复核提供依据,二是避免以后万一被诉讼,有据可查,减轻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同时,事务所对整个审计过程应该实行监督,确保审计程序按步骤顺序进行。 6.7 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

36、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6.8 科学地运用审计方法 审计的方法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措施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方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能否正确、合理的运用审计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影响到审计意见和结论的正确性。特别是一些现代的统计分析、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更是十分明显,但也可能会增大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抽样审计方法的运用,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大大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但如

37、果运用不当,就会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给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都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7.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受托经济关系逐步建立起来,从而使审计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加大。由于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利用审计服务,而经济业务日趋复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审计工作业务中也总会分别轻重,有所取舍,我国独立审计发展的历史较短,加之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审计

38、风险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本文从审计风险的产生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和防范措施加以了论述。总而言之,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风险总是存在的,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是无法消除的,审计人员必须时刻注意审计风险,弄清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重要事项,尽量减少以致避免审计风险,造成审计误差的各种因素同样也是审计风险的因素,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密切注意这些情况,明确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以便更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发生。参考文献 1于庆华.审计学与审计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金华.中国审计要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周勤业.审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刘安兵.试析审计风险J财会月刊,2004,(2)5李福荣.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北方经贸,2001,(8)6张永国.叶忠明.审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