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23264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5.1 考点难点归纳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失业一般分为三类:磨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磨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前两种失业被认为难以消除,故充分就业目标是针对非自愿失业而论的。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

2、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及经济增长。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1)支出类: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2)收入类:变动

3、税收和公债。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1)政府购买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其作用最为直接。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购买乘数。(2)政府转移支付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作用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影响程度取决于转移支付乘数。(3)政府税收作用途径有两条:一是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税率高低将改变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税收乘数。自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这些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波动幅度的内在作用,但是自动稳定器无法消除经济波动。财政思

4、想的演变:(1)年度平衡预算:以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为目标。(2)周期平衡预算:用经济繁荣阶段的预算盈余弥补萧条阶段的预算赤字,以实现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收支平衡为目标。(3)功能财政思想:以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与预算盈余,无须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积极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斟酌使用

5、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财政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1)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首先是乘数难以准确确定,其次在财政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阶段中,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3)“挤出效应”。3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1)中央银行是一国的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商业银行则是以经营信贷业务而获取利润的经济单位。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具有某些制度规定,准备金制度和贴现制度构成了货币政

6、策的制度基础。(2)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为存款准备金率,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u,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3)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三大货币工具的特点: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商

7、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增加。改变再贴现率是一项被动的政策,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配合。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当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时,央行可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当需要遏制通货膨胀以防止经济过热时,可进行反向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具有主动灵活的优点。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的比例。提高(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扩增),还会缩小(扩大)货币乘数,引起银行信用的多倍紧缩(扩张)。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

8、金融市场是一种强有力的调节措施,见效也快,但易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其他货币工具:选择性信贷控制。道义劝告。(4)货币政策作用机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从而作用于总需求,达到影响国民收入的目的。(5)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货币流通速度。流动性陷阱。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5.2.1 概念题1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金融联考2004研;东南大学2002研;北方交大2002研;上海财大2001研;北京化工大学2005研;北邮2006研;对外经贸大学2006研;南航2006研)2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fu

9、llemployment surplus)(武大2000研)3货币创造(厦门大学1998研)4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武大2002研;东南大学2002研;北师大2006研)5法定存款准备金(武大2003研)6法定准备金率(上海财大1996研)7功能财政(武大2000研)8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中南财大2000研;人大1998研;北航2006研;上海理工大学2006研)9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上海财大2000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南航2006研)10派生存款(中南财大2000研)11货币

10、供给调控机制(厦门大学2000研)12再贴现(北师大2001研)13实际货币供给(中央财大1997研)14信用创造论(Theory of Credit Creation)(中央财大1998研)15货币政策时滞(人大1999研)1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厦门大学1998研)17贴现率18相机抉择(华南师大2004研;东华大学2006研)19单一货币规则20公债的资产效应(assets effects of public debt)21公债中性(government bonds neutrality)5.2.2 简答题1什么是公债的货币效应?(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2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

11、哪些变量有关?(北京工商大学2003研;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3说明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4.简述不同的政策工具有哪些主要标准?(北师大2001研)5利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才能有效地治理经济衰退?(南开大学 2000研)6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是通过哪些制度得到发挥的?(中南财大2001研)7简要叙述国家预算的功能。(对外经贸大学 2002研)8简述政府的财政政策原理。(对外经贸大学 2003研)9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中南财大2000研)10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10.假设中央银行通

12、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调节宏观经济, (1)央行这一行为通过哪几个环节最后对总需求施加影响?(2)在各个环节上会遇到哪些可能的干扰?(南京大学2006研)11什么是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12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12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工具。(华中师范大学研)13. 述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具体操作。14设想这样一种经济现实:中国经济疲软一年,实际GDP的增长率处于较低水平(例如6%),对外出口发展受到限制,通胀率不高(如1%),但是居民储蓄处于较高水平,并仍显示出强劲增长态势,如果宏观管理层决意扩大财政赤字,请问:(1)其意图何在?(2)应采取何种方式?(3)

13、“挤出效应”是否会显著?(4)货币政策应如何配合?15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16简述宏观经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的困难。17. 什么是动态不一致?简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遵循单一规则的重要性。(南开大学2006研)5.2.3 计算题1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投资函数为I=40050r,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2500.5Y125r,货币供给MG=1250(单位均是亿美元),价格水平P=1,试求: (1)IS和LM的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 (4)设充分就业收入为Y*=5000(亿美元),若用增加政

14、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购买? (5)若用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 (6)画草图表示(4)和(5)。(复旦大学2001研) 2某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3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100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和非个人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15%和10%,据测算,流通中现金漏损率(现金/活期存款)为25%,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为5%,而非个人定期存款比率为50%。试求:(1)活期存款乘数;(2)货币乘数;(指狭义货币M1)(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东南大学2003研)3假设现金存款比率,准备金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

15、?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4假设某经济的社会消费函数C3000.8Yd,私人意愿投资I200,税收函数T0.2Y(单位为亿美元)。求:(1)均衡收入为2000亿美元时,政府支出(不考虑转移支付)必须是多少?预算盈余还是赤字?(2)政府支出不变,而税收提高为T0.25Y,均衡收入是多少?这时预算将如何变化?5假设LM方程为Y50025r(货币需求L0.2Y0.5r,货币供给Ms100),IS方程为Y95050r(消费C400.8Yd,税收T50,投资I14010r)。求:(1)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2)当政府支出从50增加到80时的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水平各为多少

16、?(3)为什么均衡时收入的增加量小于IS曲线的右移量?6(1)如果消费需求C=1000.8Yd(这里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需求I=1506r,税收Tx=50,政府支出G=40,求解产出市场均衡的IS方程。(2)如果经济的名义货币供给为150,货币需求为0.2y4r,在P=1时,LM方程为y=75020r;在P=1.5时,LM方程为y=50020r,求解在1、1.5的价格水平下使产出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到达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3)如果在P=1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从150下降到125和100,货币市场与产出市场的均衡有何变化?5.2.4 论述题1.试述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主要操作工

17、具的运用。(华中科技2004研)2生活中,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的常态是怎样的?(人大1999研)3决定货币供给的主要变量是什么?它们分别由哪些集团所掌握?(人行1993研;人行2001研)4“货币供给新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与“旧论”比较,“新论”新颖之处何在?(复旦大学1999研)5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10月29日开始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自1995年7月以来,央行首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请结合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学原理分析利率调整的原因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华中科技大

18、学2005研)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7月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7.5%提高到8%。2006年8月15日,再次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提高到8.5%。同时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5%提高到6.12%。请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上述政策的原因和该政策对宏观经济将产生的影响。(南开大学2007研)6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形式及其适应的范围。(上海交大2000研)7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人行1999研)8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原理出发

19、,评析1998年以来我国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及其效果。(中央财大2000研)9试评述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主张。(南开大学2000研)10.试述微观主体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人大2001研)11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有何分歧?(厦门大学2000研)12政策分析5月19日,央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简称121文),对规范房地产信贷做出细致、精确的规定: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法定准备金率上调1%。从9月21日起,除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必须将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你认为上述政策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另

20、外,为什么央行采用了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手段而不是上调利率?(北京交大2004研)13哪些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不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承诺的可信任性?14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15为什么必须重视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为什么又必须从宏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16.假设经济处于衰退阶段,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使用才能加速其复苏?若没有这些政策又会发生什么呢?17.在美联储90年代以来的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中,货币量已基本不被视为货币调控的中介目标,这与货币主义倡导的货币调控中介目标截然不同。(1)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2)与此同时,一些

21、经济学家建议美联储选择联邦基金利率(r)目标的货币规则。其中:是过去一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最近衡量的实际GDP;是经济自然产出水平;是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目标。试解释这个确定利率规则背后的逻辑。(3)一些经济学家支持这种货币规则,但认为和y应该是通货膨胀和产量的未来预期值。用预期值而不用实际值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人大2006研)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3.1 概念题1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是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

22、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

23、政策措施。2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fullemployment surplus):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预算状况的影响。第二,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

24、政政策。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3货币创造:又称为“信用创造”。指在整个银行系统中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商业银行收存一笔现金,其中一部分按法定准备金率保留作为准备金,其余部分(超额准备金)可用来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以增加银行收益。一般以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方式支付,因而创造出一笔派生存款。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可以开出支票使用这存款。收款人可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这第二家银行由于存款增加,又可将其中超额准备金部分贷放出去,创造出另一笔派生存

25、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将可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创造货币的先决条件是有人借款。由一笔原始存款创造出的派生存款的数量取决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大小和现金漏损情况,即借款人在借款中持有现金而不保持活期存款的比例。4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参见简答题第2题。5法定存款准备金: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以外的那部分存款当作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正是这一较小比率的准备金支持

26、着活期存款的创造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6法定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7功能财政:又称为“职能财政”或“机能财政”,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

27、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勒纳于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功能财政”的预算准则。他认为,功能财政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的开支与税收、政府的债务收入与债务清偿、政府的新货币发行与货币收缩等政策的运用,都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对经济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是否遵循了既定的传统学说,顾虑这些传统学说是否好听。也就是说,在勒纳看来,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不能够只是以实现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作为财政的最终目标。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税收、国家债务等财政分配工具来调节经济。为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需要经常调整总支出

28、。当总支出太低时,增加政府支出;当总支出太高时,增加税收。为获得导致最需要的投资水平的利息率,利用政府举债或债务清偿,调整社会持有的货币和公债的相对份额。同时,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印刷钞票、窖藏货币或毁掉货币。总之,“功能财政论”的意图是要政府不必局限于年度预算收支平衡,而应当保持国民经济整体的均衡。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但是,功能财政理论是一个宏观静态而非宏观动态的理论,它只对短期的周期波动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而完全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而且,由于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问题是需逐渐

29、提高投资率和储蓄率,而不仅是通过调整总支出来治愈衰退和通货膨胀,因而它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8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以期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是:(1)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2)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市场利率;(3)通过影响利率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4)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例如

30、,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经济萧条时,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2)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主动出击”,避免“被动等待”;(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试探性甚至逆向性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但是,公开市场操作受到诸如

31、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9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又称为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的大小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所以也称高能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这会使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按照乘数理论,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

32、有的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使银行体系内不断进行的派生存款过程部分中止。但一般来说,除季节性变动外,公众持有的现金额度比较稳定。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第一,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第二,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第三,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第四,初始来源惟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公众。 10派生存款: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指商业银

33、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它是商业银行在其超额储备的基础上,将负债贷款转化为存款货币,这是商业银行货币的主要部分。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其掌握的原始存款(商业银行掌握的部分基础货币)的限制,即支付能力或清偿能力的限制。因而,中央银行经常根据货币政策需要松紧银根,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吞吐基础货币,改变货币派生存款的能力。派生存款创造理论极限公式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存款准备率),所以派生存款倍数理论上(不考虑现金漏损率等因素)等于存款准备率的倒数。11货币供给调控机制: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

34、经济的调控中,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形式(或者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生产率水平等),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以及诸部分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而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运行机制。它是一个以信用创造论为基础,与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密切联系,与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12再贴现:指商业银行将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的第一流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要求付给现款的一种行为。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的形

35、式之一。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再贴现率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在传导机制上,商业银行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时,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得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用,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13实际货币供给:指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用真实物品和劳务表示。将名义货币供

36、给与一般物价指数P相除后,可得到实际货币供给,从公式可以看出实际货币给受名义货币供给与一般物价水平的综合影响。14信用创造论(Theory of Credit Creation):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信用学说,认为银行具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而供应信用即是创造资本。信用创造论这一学说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J劳提出,认为银行以提供信用的方式发行一种银行信用,银行通过信用的供应就能提供丰富货币,给经济以最初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可以促使经济繁荣,就可带来更多的产品和利润,所以信用是能够带来利润的生产资本。银行提供信用就是创造货币、创造财富、创造资本。后来,德国经济学家A韩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而且他被

37、公认为信用创造论的最主要的代表人。他认为资本形成是信用扩张而非储蓄的结果。信用扩张是银行的特殊功能,主张银行授信业务优于受信业务,银行可以无限制地创造信用,以信用扩张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按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信用是信贷资本运动形式,银行可创造信用,但不能创造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而且不存在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15货币政策时滞: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它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指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经济形势出现到央行实际采取行

38、动所经历的时间,它又可细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开始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因素;而外部时滞则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1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部传导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一是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的过程,即对

39、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在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前者的理论思想可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形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表示为:MrIEY。在这个过程中,利率是最主要的环节,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与凯恩斯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

40、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可用符号表示为:MEIY。17贴现率:指将未来支付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有时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但未到期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

41、,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18相机抉择: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三种搭配方式:(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

42、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19单一货币规则:货币主义的一项政策主张。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货币政策惟一的最佳选择。他认为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即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惟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公开宣布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并且只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适应,通货膨胀就会被抑制。这种使货币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如一年)按固定的比例增长的主张被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主张包括了两重含义:(1)排除利息率、

43、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支配因素,即惟一控制指标。(2)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以既定的数量规则来防止货币政策的摇摆性。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与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相联系的,即认为,私营经济具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短期经济不稳定的基本原因就是政府当局反复无常的干预,认为政府的惟一任务就是为私营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因此,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如何界定货币数量的范围;第二,如何确定货币数量的增长率;第三,货币数量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变动。

44、弗里德曼把货币数量的范围界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亦即;关于货币增长率的确定,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并且货币增长率一经确定是不允许随便变动的,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变动,应事先宣布并尽量缩小变动范围。20公债的资产效应(assets effects of public debt):指公债发行所产生的稳定经济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公债发行在经济不景气时能够扩大消费支出,而在经济景气时能够抑制消费支出;公债发行可能导致劳动意愿、投资意愿下降以及资本积累减少;公债的利息支付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萧条时期,公债利息支付会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繁荣时期,公债的利息支付会起到抑制通货膨胀

45、的作用。21公债中性(government bonds neutrality):指在宏观经济中公债的发行不会引起投资和储蓄的变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会刺激经济扩张,且政府以债券和税收筹资的效果是等价的。公债中性需要以下条件:个人寿命无限期长;个人和政府的借贷利率相同;未来的税收具有可预见性;税收是对经济总额课税;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动态特征是已知的。由于以上条件,经济中的实际利率、投资和消费将保持恒定,不会随着税收和预算赤字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随着初始债务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债券是靠将来的税收偿还的;公债可以减少当前的税收,但会导致更多的将来的税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

46、主体会意识到公债仅仅改变了税收时间,没有减少税收总量,他们储蓄相当于未来征税的收入以备将来纳税,因而,当前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政府增加税收筹资的效果一样。政府以债券代替税收对个体决策的影响是增加了私人储蓄,经济中的储蓄总量大体不变,所有家庭多储蓄的部分恰好抵消了政府支出的扩大,经济仍然处于原来的均衡状态。公债的发行并没有引起利率的提高和投资的增加,因而是中性的。5.3.2简答题1什么是公债的货币效应?(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答:公债的货币效应一般指公债的货币供给效应。公债对货币供给的效应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债的发行引起的信用扩张效应,另一方面是公债流通产生的货币扩张效应。(1) 公

47、债的信用扩张效应公债是以国家税收为经济担保,向社会和公众负债的行为,只要国家存在就不会存在偿还危机,而且其收益率一般不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使公债具备了与货币几乎一样的信用水平。因而公债的债权人在失去原有的货币资金使用权以后,又可以用公债作担保或抵押取得银行贷款或向其他主体拆借资金,这样,公债就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信用工具,被广泛用于一般的金融信贷之中,其结果必然是加速资金周转,导致信贷规模的扩张。 公债的发行和增长,某种状况下还会突破金融系统原有的信贷平衡状态。为了吸引足够多的人们购买公债,除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强制手段外,一般都是以其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利率水平来吸引投资者。由于高利率和高信用的吸

48、引,一部分未来要存入银行的资金势必会转而流向公债,甚至会将原有银行存款取出购买公债,其结果是使银行的存款规模相对萎缩,原有的平衡状况受到破坏。(2) 公债的货币扩张效应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事实上已经由国家的强制担保赋予了公债券。因此,只有当国家明令禁止,而且可以完全禁止公债流通的条件下,才能保证公债的发行不导致货币扩张。然而,要完全禁止公债流通,在一般条件下是极难做到的。比如在1988年以前,我国的公债券既不允许上市交易,也不准流通使用,可实际上仍有不少人用国库券买东西,10元抵8元,或10元抵5元不等。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公债在相应的货币之外充当了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事实上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公债的流通成本较高,如果经济出现波动,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也会高,所以公债规模越大,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对国家调控能力的影响就越大。2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其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