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分析及展望.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2327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分析及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世界经济分析及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世界经济分析及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世界经济分析及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世界经济分析及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分析及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分析及展望.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9年世界经济分析及2010年展望内容摘要: 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整体上继续保持增长,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超常规的政策干预下,全球经济衰退趋向结束,但世界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金融市场仍存隐患,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国际贸易保护升级,通胀压力较大。2010年全球经济将处于低增长的温和复苏阶段。未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一、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1.全球经济衰退趋向结束,但复苏基础并不牢固 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超常规政策的干预下,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势头减弱,但是

2、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 作为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正逐渐走出谷底,第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3.5%,显示经济复苏势头更趋明显。不过,作为最大增长引擎的个人消费支出仍然增长乏力。尽管近来出现一些有助于消费增长的积极因素,但其作用有限。虽然减税和鼓励汽车消费等政策带动了消费增长,但其持续性值得怀疑,从投资方面看,政府投资在上升但私人投资仍在下降。 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4%,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经济萎缩势头,从而有可能走出自1999年成立以来的首次经济衰退。欧元区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分别环比增长0.7%和0.3%。伴随着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增长,欧元区其它国家也将恢复经济增长

3、,尽管失业情况还会给市场带来冲击,但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由于金融业惜贷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信心缺失造成的需求疲软及劳工市场僵化等三大因素阻碍着经济的回升,欧元区复苏程度仍然不明朗。日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6%,按年率计算增长2.3%,为5个季度以来的首次正增长。第三季度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环比增长1.2%。日本经济反弹,主要是因为外部需求回升和政府经济刺激方案显露成效。不过,尽管经济形势出现好转,日本失业率却连续创出新高,加之物价继续下跌,通缩迹象明显,所以未来的经济形势不容过分乐观,不排除GDP再次下挫的可能性。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从整体上看继续保持增长,为维护世界

4、经济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与发达国家全面陷入衰退形成鲜明对比。以亚洲为例,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仍保持了较强的增长态势,除我国之外,印度、越南等国在2009年始终保持正增长,印度前两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5.8%和6.3%,增速仅次于我国,8月份印度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0.4%,达到22个月以来的高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指出,在亚洲经济复苏带动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这一结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重要作用。2.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有利于经济增长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机构亏损超过1.4万亿美元,主要经济体政府纷纷出台救助方案,采取定量宽

5、松货币政策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并通过注资、购买有毒资产、贷款等措施剥离不良资产,恢复流动性。金融救助措施促使全球金融体系快速企稳,2009年 3月以来,全球期货市场和股市率先复苏,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迹象趋于明显,8月以来全球金融市场信心进一步回升,市场运行总体向上,10月美国道琼斯指数突破万点大关。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全球房地产市场出现复苏回暖迹象。发达国家的家庭和机构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股价上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财富效应,有利于消费和投资的增长。3.发达国家物价普遍下行,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衰退与通胀并存 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多数发达国家大量发行货币,但在2009年对通胀并没有形成

6、很大压力,相反,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物价普遍下行,日本还存在长期通缩的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大量货币用于为金融系统注资,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其次,由于产能过剩,企业被迫降价;第三,各国为鼓励出口大幅降低出口关税,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全球物价水平;最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降低,需求相对不足。但是,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独联体、东欧国家、拉美国家经济普遍衰退,但没有一个国家物价下降。其中俄罗斯最具有代表性,上半年经济衰退10%,但消费者价格指数始终保持在1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仍以俄罗斯为例予以

7、说明。首先,由于工业生产能力脆弱,独联体国家大量进口资本品和消费品,危机爆发后本币贬值,通胀压力自然增加。其次,由于无法争取到采购大批日用品所需的贷款,许多俄罗斯批发商面临破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通货膨胀。最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民族主义抬头,排斥外国商品经营者,国内供给不足、经营成本高昂,物价自然上升。4.就业形势普遍严峻从历史经验来看,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最为严重和持久,本次危机也不例外。危机爆发后,美国失业率逐月上升,2009年10月上升到10.3%。按照芝加哥大学的测算,如果把放弃寻找工作或是在做临时工作的失业者计算在内,失业率则在17%以上。欧元区9月失业率增至1

8、0年半以来最高水平9.7%,且未来将会继续上升。日本政府实行了就业调整补助金制度,对企业主支付补贴,防止企业解雇员工,这使日本避免了欧美国家10%左右的失业率,但也正是源于就业调整补助金制度,潜在失业者人数大量存在。截至6月底,2009财年申请就业调整补助金的人数达238.3万人,同期申请得到批准的为189.1万人。如果潜在失业者(或称企业内失业)今后转为失业,完全失业率将由目前的5.4%上升到10%左右。目前潜在失业者数量已高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的1973年四季度及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1997年四季度。潜在失业者的大量存在,使实质劳动供需不均衡,也抑制了工资增长,可能成为景气难以真正恢复的重要

9、原因之一。5.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下降 尽管世界各国都采取了鼓励出口的经济政策,但无法抑制国际贸易普遍下滑的局面。正如危机爆发前全球贸易增速远远高于经济增速一样,全球贸易下降幅度同样高于经济衰退幅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将下降11.9%。与此同时,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也在急剧下滑,不过,伴随着经济的复苏,海外直接投资也有回暖趋势,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利用外资额在不断上升。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潜力较大,国际资本流向新兴市场经济体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判断1. 2010年世界经济将处于低增长的温和复苏阶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

10、呈现触底企稳迹象,已经开始进入复苏进程。但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告一段落之后,私人部门需求的启动仍然需要时间;在2009年剩余时间和2010年,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信贷供给都将下降,银行愿意发放的贷款看来可能不足以满足即使是疲软的私人部门需求。无论从私人部门需求以及欧美银行信贷功能需要时间恢复,还是从政策刺激力度的边际效应来看,在2009年负增长的基础上,2010年全球经济更大的可能是低增长的温和复苏。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2.5-3%,其中发达经济体为1%左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为5%左右。IMF在其最新发布的2009年秋季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给各国政府提出的四项政策建议中,第一项是“确保充

11、分的信贷增长,以支持处于萌芽状态的经济复苏”;第二项则是“制定适当的退出战略”。但是这些政策建议显然和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情况有较大差异,也正因为如此,全球很难就刺激政策的退出时间表达成明确的共识,但是即使不退出,除非各国推出更大规模的刺激计划(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否则政策刺激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各国大规模公共干预政策有退出的需要,经济复苏存在反复的可能。一旦市场对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性恢复信心,则应结束目前的超常规刺激政策。但是,如果退出的时机和力度把握不当,则存在令经济复苏出现反复的可能。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况的确存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实施,1934-1937年美国GDP实现

12、了连年增长。但是由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1937年美联储开始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两度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这种背景下1938年经济再度出现负增长(图1),跌至1929年的水平,同年私人投资萎缩了41%。这说明,扩大财政支出、兴建大型工程等举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但不可能取代经济增长本身所需的动力,当前世界经济仍面临类似困境,最主要的问题是各国公共投资增长对私人投资的带动不足。图1 1929-1953年美国GDP与重大事件(以2000年价格折算)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仍然存在隐患,如果爆发新的金融动荡,世界经济存在陷入二度衰退的可能。首先,不良资产尚未全部核销。次贷危机爆发后,

13、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次级债券相关的不良资产核销,但是金融机构表内、表外的所谓“有毒资产”,包括次贷、次债及相关衍生品等引发的损失尚未全部核销。另外,为挽救金融机构,欧美政府改变了原有的会计制度,这在表面上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但很大程度上掩饰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将给未来全球银行系统带来较大不稳定因素。其次,虽然各国政府及央行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大笔流动性,但金融机构由于惧怕再遭受损失,反而收紧了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条件,导致实体经济部门仍面临信贷紧缩,进而拖累经济复苏。如果经济形势得不到迅速改观,一些负债累累的家庭和非金融企业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并将导致银行的损失进

14、一步扩大,加剧金融机构惜贷局面,形成恶性循环。第三,商业房地产贷款可能对中小美国银行形成较大冲击。2009年9月10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了芝加哥的Corus银行,这是首家在当前经济衰退中因建筑和商业房地产贷款恶化而倒闭的美国大型银行。Corus的倒闭是一个最新信号,标志着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地区性银行,除住房抵押贷款恶化以外还将面临新一轮冲击。据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统计,截至2009年10月23日,倒闭的美国银行数量共计106家。当前,商业地产价格下降速度加快,小银行有很多商业房地产贷款,未来受到的冲击可能较大。第四,东欧金融危机隐患仍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元区发达国家公司在东欧地区过度

15、投资,银行过度放贷,东欧金融危机的爆发给相关企业和银行带来巨大损失。2009年,东欧面临4000亿美元的贷款还款压力,占该地区GDP的三分之一。一旦东欧违约,债务就会传导到西欧,对国际金融市场形成巨大冲击。第五,房地产市场尚未触底。由于就业情况继续恶化,住房止赎案很可能会增加,进而导致违约率和止赎进一步上升,金融业的坏账还可能继续攀升。最后,全球股市可能存在泡沫。在全球经济衰退尚未结束之际,股市率先复苏,2009年10月美国道琼斯指数重上万点。这种复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提高而非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的泡沫可能破灭,从而影响实体经济复苏。2.影响2010年世界

16、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1)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金融市场稳定之后,世界各国将会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将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会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衰退,但技术进步只不过放慢步伐,发达国家在电信、新能源、环保、高档生活用品方面的技术优势仍然是其他国家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仍可能促进经济复苏,并让发达国家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由于外需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会进一步刺激内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仍将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变化。上

17、世纪大萧条之后,前苏联迅速崛起;两次石油危机加快了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亚洲四小龙由此崛起。当前,二十国集团(G20)将可能代替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力量,这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步发生新的变化,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这种变化显然是往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方向发展。尽管经济总量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但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增量全部来源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这充分说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对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作用。南南合作的提出已近半个世纪,起初并无太大进展,根源在于以前这些国家经济的互补性

18、较弱,各国都缺乏资本、技术和熟练工人,而资源相对丰富。现在这一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的互补性明显增强,南南合作具有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印度与非洲的贸易2003-2008年5年中增长了5倍, 2012年达到1500亿美元;东亚的合作步伐在不断加快,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正式成立,2012年日本和韩国将纳入“东盟加三”。南南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自身的经济增长,同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对推动发达国家出口贸易的复苏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3)失业率上升影响信贷消费,美国已经不能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消费需求,养老金与医疗问题将困扰欧美经济在经济系统中,

19、失业率是一个滞后指标,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衰退结束之后两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失业率仍将处于较高水平,这将对信贷消费造成严重冲击。一方面,失业和半失业居民基本丧失信贷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未失业居民也会提高防范意识,降低消费,增加储蓄。事实上,这一问题已经凸现。根据美联储的报告,截至2009年8月末,美国消费信贷已连续7个月下降,这是自1991年底以来出现的最长连续下降期。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高达70%,这正是以消费信贷为支撑的。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从1947年的不到5%上升到近年的18%;私人消费信贷占私人消费的比例从1947年的7%上升到近年的25%。换言之,如果没有消费信贷,私人

20、消费将减少1/4,GDP规模将下降近18%。尽管金融危机不可能终结信贷消费模式,但过度消费的模式必将终结,经济增速随之下滑。美国经济危机将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已经不能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消费需求。这将迫使各国扩大国内消费,分担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责任,但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同退休人员高度相关的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占美国政府支出的四分之一。但是,美国财政赤字在2009财年达到1.42万亿美元,占GDP比例升至10%,达到“二战”后的最高水平,庞大的医疗费用对财政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欧洲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经济周期理论表明,长周期主要由人口因素决定。数

21、据显示,美国人口结构拐点将在2010年出现,欧洲发达国家人口周期与美国基本一致,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二战后婴儿潮一代逐渐退休,即便没有金融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潜在的经济增速也必将下滑。在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同时,欧美国家养老金却因金融危机而大幅缩水。(4)全球通胀压力阻碍经济复苏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为金融系统大量注资,货币流动性充裕。在实体经济没有复苏的情况下资产价格、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首先上涨。历史经验表明,资产价格上涨和物价下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并存,但资产价格上涨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从现实情况来看,2009年10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再次上升到80美元以上,美元长期走弱,各国缺乏收回流动性

22、的有效手段,2010年世界各国都将面临通胀压力。在经济低迷和物价上涨的环境里,经济政策都将陷入两难境地。(5)国际贸易保护升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影响经济发展,目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升级的趋势将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 世界经济复苏有助于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虽然较低,但毕竟开始复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经济增长

23、的外部环境,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增长。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可能还要经历两、三年低迷期,我国进出口环境依然严峻,外贸增幅不会太大,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 顺应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变化的大趋势,积极深化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朝着多极化和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方向发展。我们应顺应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变化的大趋势,积极深化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首先,应积极稳妥地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参与和话语权,主动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第二,应加强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合作和交流。由于我国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相互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

24、变化,这种趋势在未来将不断加强。因此,一应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东亚等邻国的经济合作,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二应加强对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与金融支持;三应继续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利用外汇储备,支持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3.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引起我国资产价格的上涨,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时期尚未结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仍很巨大。全球资产价格不断膨胀,会通过贸易或资本交易渠道传递到我国,从而推高我国初级产品和资产价格,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际油价上涨过快,国际上生物能源的开发不断推进,将使越来越多的粮食用于生产燃料,并进而引发国际粮价的飞速上涨,对我国经济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执笔:张亚雄 程伟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