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房地产宏观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23419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房地产宏观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佛山房地产宏观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佛山房地产宏观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佛山房地产宏观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佛山房地产宏观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山房地产宏观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山房地产宏观调研报告.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年佛山房地产宏观调研报告108城市调研佛山市调研报告目录一,佛山市概况 . 21.1简介 . 21.2行政划区 . 21.3交通 . 31.4政治 . 3二,佛山市宏观经济情况 . 52.1经济形势概况 . 52.2宏观经济指标 . 62.3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 . 7三,佛山市规划 . 192.1佛山市规划概况 . 19四,佛山市房地产情况 . 23附则 . 301 一,佛山市概况1.1简介:佛山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简称禅、佛。佛山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经11306,北纬2302,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东倚广州,距离香港约231公里,距澳

2、门约140公里。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佛山市的常住人口为603万人(2011年数据),其中户籍人口370.89万人。佛山还是著名侨乡,旅外侨胞达240万人。佛山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中部,为“广佛都市圈”。佛山是“广佛同城”、“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1.2行政区划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原佛山辖区的城区、石湾区以及县级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2 佛山中心城区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称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近日正式实施。

3、而与上一轮出台的土地总体规划相比,该规划提出了中心城区概念,并首次将南海罗村、顺德乐从与禅城区、南海桂城一起纳入到中心城区范围里26。 佛山新城(原东平新城),佛山CBD,处于佛山市中南部,以东平河为界,跨禅城、顺德两区。由同济路、南海大道北滘环镇西路、佛山一环南线、325国道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88.6平方公里。佛山新城是佛山未来城市新中心,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智能化国内领先、浓郁岭南风貌、辐射带动力强的佛山市中心城区、广东工业服务示范区、现代岭南文化新城。1.3交通机场佛山沙堤机场,佛山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道面等级号PCN46/R/A/W/T,115、116、桂31、219、12

4、2线公交均可至机场,佛山机场巴士改为城巴客运站搭乘,行程约10-15分钟。服务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船运佛山境内设有顺德港(客运)、高明港(货运)、三水港(货运)。截止至2008年,顺德港拥有四艘设备先进,豪华舒适的大型快速客轮,分别为“顺德号”、“顺景号”、“顺风号”和“顺水号”。每日有12个常规航班往返顺德与香港,航程仅需一小时五十分钟左右,旅途方便快捷。国家铁路广茂线(由广三线、三茂线合并而成,广三线始建于1902年),设有佛山站、三水站(春运期间停止办理客运服务)。广佛肇城际线广州南站至肇庆,全长109.7公里,佛山段44.8公里;广珠城际线2011年1月7日全线开通,从广州沥窖至珠海

5、拱北、江门,全长143.0公里,佛山段29.0公里。对比地铁交通,广佛肇和广珠城际线布点更稀,速度更快。广佛江珠轻轨广佛江珠城际轻轨项目起于广州车陂站,途经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五个城市,覆盖广州主城区、佛山、鹤山、江门滨江新区及新会,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广珠交通走廊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3 广佛珠城际轻轨佛莞深城际轻轨广佛环线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三环八射”中核心一环广佛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连接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的东部线网和西部线网。 4 二,佛山市宏观经济情况2.1经济形势概况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6、以下口径相同)完成工业增加值1287.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增幅比上月累计上升0.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606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2.7%,增幅比上月累计下降0.2个百分点。1、小型工业企业生产增速较大。全市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88.11亿元,增长17.9%,高于全市工业5.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1.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9个百分点。2、轻工业生产发展快于重工业。轻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938.22亿元,增长12.8%;重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3129.48亿元,增长12.6%。轻重工产值比为48.451.6。3、工业品销售率和工业

7、出口交货值均有所提高。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0%,比上月累计提高0.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完成950.01亿元,增长0.2%,比上月累计提高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规模为746.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增幅与上月累计持平,比上年同期高5个百分点。1、农村投资相对城镇投资增势明显。全市农村投资完成349.61亿元,增长27.4%,对全社会投资增量的贡献率达88.6%;城镇投资完成397.32亿元,增长2.5%,扭转前期负增长态势。2、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78.92亿元,增长1

8、6.4%,增速比上月累计提高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65.22亿元,增长6.6%,低于上月累计8.8%的增速,主要是制造业完成投资增速略降所致,本期制造业完成投资251.91亿元,增长11.3%,低于上月累计13.4%的增长速度。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上升。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2.46亿元,增长16.0%,比上月累计增速高4.6个百分点。市场消费增长平稳,增幅略有下降。1-5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7.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1、城乡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城市零售额666.84亿元,增长11.4%,乡村零售额240.72亿元,增长11.0%。2、批发零售

9、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零售稳步增长。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789.39亿元,增长11.6%,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0%,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上升10.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89.5%;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8.17亿元,增长8.9%,增幅较上月累计提高0.4个百分点。3、主要商品零售保持温和上升。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类值统计看,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等零售保持一定增速,分别增长21.7%、10.1%和10.9%;汽车类商品累计实现零售额116.21亿元,增长11.7%,占全市零售额的12.8%;石油价格波动,实现零售额4

10、6.13亿元,增长13.7%。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1-5月,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3.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7%,增幅比上月累计上升2.9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9.93亿元,增长20.25%,增幅比上月累计小幅下降3.64个百分点。金融存贷款保持增加。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657.59亿元,比年初增长4.6%,增幅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余额5294.26亿元,比年初增长1.6%,增幅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6929.71亿元,比年初增长8.4%,增速比上月增加1.4个5 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小幅回落。1-5月,全市居民

11、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比上月累计涨幅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4.3%,居住类价格上涨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7%,食品类价格上涨2.6%,衣着类价格上涨2.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3%,交通及通信类价格下降0.4%。2.2宏观经济指标五区上半年经济成绩单 三产结构 佛山一般贸易占出口总额比重达63.9%居珠三角第一 6 2.3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佛山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挑战和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经济规模。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产业内

12、部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传统优势产品占主导,先进制造技术引领技术结构升级,产业组织结构日趋集中,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产业布局结构呈现非均衡集聚态势,初步建成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主导、区域经济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但我市工业也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基础制造水平较低,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多数行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新产品产值比重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分工合作和区域协作水平有待加强,部分行业受制于要素成本上升和环保压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

13、突出,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产业造成负面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对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突显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我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也面临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引发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洗牌和格局重构,国际产业继续向亚太地区转移。位于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和东南亚交汇区的佛山正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关于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内需、双转移等发展战略,为我市推动工业产业升级,优化产业体系提供良好政策环境。珠三角地区新一轮改革与发展以及广佛肇一体化加速为我市产业升级提供

14、了更大发展平台。我市工业经过多年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经济实力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广阔空间。佛山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和内容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速形成以制造服务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的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和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为目标,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市场准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符合世界潮流的现代工业。到2015年,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产业集聚能力、地区专业化水平、技术结构、民营经济比重、产业布局结

15、构等方面得到优化升级。以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5%。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企业资源计划(ERP)五大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精密制造技术、仿生制造技术、清洁制造技术、制造信息技术、质量与可靠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在产业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力争将反映产业集聚能力和地区专业化水平区位商指标提高至1以上;大力提升技术结构高度,力争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提高至发达先进区域水平;进一步巩固我市的民营经济优势,

16、发挥民营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提高我市企业根植性,降低经济的外向型风险;以促进区域协调和产业配套为目标,7 发挥“三旧改造”和双转移的政策高地效应,鼓励资源性产品有序转移,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形成先进制造方式集聚与交易、服务集聚的格局,推动“四化融合”,构建“智慧佛山”。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必须落实到行业。为此,本方案以装备制造、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化工医药、塑料制品、家具、食品饮料等九个主要行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从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链条、组织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等层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技术和产品结构调整1、

17、装备制造行业(1)装备制造行业的特征及问题2009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000多家,工业总产值2661.39亿元,同比增长18.1%。我市装备制造业以轻型专业机械为特色优势,形成了陶瓷机械、电气机械及设备、压力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纺织机械、玻璃机械、印刷包装机械、金属加工机械、医疗器械、模具、机械零配件等一批特色主导行业,顺联国际机械城、东方国际机械广场、伦教国际木工机械商城、敦厚液压配件一条街、快捷汽车配件市场、粤丰汽车配件批发市场等近10个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中国(佛山)机械装备展览会”等著名专业会展品牌。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偏低,中低端市场

18、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大型知名装备制造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尚未打造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产业配套有待改进,新兴产业培育和扶持机制亟待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的环境;高端制造能力有限。(2)装备制造行业的调整目标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6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实现大中型企业中半数以上企业的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高新

19、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增加,产品附加值产品稳步提升,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和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及精密制造等有较大突破,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的重点企业,国际品牌的汽车整车及配套生产在行业中的比重实现爆发式增长。行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增强,区域机械装备工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3)装备制造行业的重点依托企业南海力丰机床、广东锻压机床、科达机电、源田床具机械、震德塑料机械、伊之密精密机械、丰凯机械、粤海汽车、顺特电气、圣都模具、盛路通信、广顺电器、南方风机、东兴风盈、一汽大众佛山整车项目等。(4)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发展高性能数控机床、加工

20、中心、数控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技术,大型及精密模具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及汽车配件系统设计及制造技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总成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宽幅EVA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及其他多层共挤复合膜生产设备技术等。重点发展的共性技术:重大成套装备、通用专用基础装备、基础配套件技术,数控技术,大型或精密轴承制造技术,大功率LED外延片、芯片、封装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柔性、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制造技术,精密仪器、精密加工工具、精密成型、与精密制造相关的新材料应用技术、零件精密加工与制造技术,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技术,数字化医学映像产品及医疗信息技术开发,新型医用精诊断及治疗仪器制造

21、技术,模具成型设计制造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设备技术,智能化、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等。限制及淘汰的技术: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限制类、淘汰类和落后产品,技术水平、生产工艺落后,能耗、对环境影响等排行处于同行末位的项目或生产线。(5)装备制造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品:数字化、成套化、高精度机械装备,提升共性水平,建立精加工中心;陶瓷机械、塑料机械、木工机械、纺织机械、玻璃机械、印刷包装机械、金属加工成套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医疗器械、呼吸机、特种导管、电梯、精密模具、机械配件、节能环保装备等专业

22、机械装备;中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精密陶瓷成套设备、精密压力成型设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嵌入式智能软件,工程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核电、风电、光伏发电成套及辅助、配套设备,智能化输变电设备,智能化、小型化高低压开关设备,新型绝缘、特种用途及其他新结构、低损耗、免维护变压器、互感器,特种专用电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轨道交通用电缆、8 电气化铁路配套电气设备、交联电力电缆及电缆关联产品;符合国家安全、节能、环保要求的整车(包括新能源汽车、轿车、载重车、专用车)以及电动汽车的公用充电设备、快速充电网络,轨道交通设备,小型、特种船舶(包括游艇)及船舶配套产品;大型、精密铸件等。限制发展的产品:限制市场已

23、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或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如2臂及以下凿岩台车制造项目、3立方米及以下小矿车制造项目、装岩机(立爪装岩机除外)制造项目、三轮汽车、低速载货车项目(含扩能、建分厂)、普通金属切削机床制造项目(数控机床除外)、普通电火花加工机床和线切割加工机床制造项目(数控机床除外)、通用类10兆帕及以下中低压碳钢阀门以及城市供水用小口径铸铁阀门制造项目等。淘汰的产品:淘汰禁止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物耗,或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如热处理铅浴炉、热处理氯化钡盐浴炉(高温氯化钡盐浴炉,暂缓淘汰)、TQ60、TQ80塔式起重机、QT16、QT20、QT

24、25井架简易塔式起重机、KJ1600/1220单筒提升绞机、3000千伏安以下碳化硅冶炼炉、强制驱动式简易电梯、以氯氟烃(CFCs)作为膨胀剂的烟丝膨胀设备生产线。(6)装备制造行业需要完善的产业链金属铸件、锻件、表面处理产业是装备制造行业的重要上游环节,应积极引导铸件、锻件、表面处理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的工艺技术,做好节能减排,以完善装备制造产业链,降低最终成品的综合成本与能耗。提高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模具的聚集发展。大力研发热处理技术和装配技术,引进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推动热处理企业提升改造。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方式的联合创新,鼓励有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

25、研院所建立各类联合研发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包括高性能数控机床、高精模具、呼吸机在内的高、精、尖产品。通过上述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装备的技术精度和无故障运行周期以及设备的可维护性能,使装备的成套水平和完整提供工程打包服务能力得到质的飞跃。2、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1)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的特征及问题2009年,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85家,工业总产值2089.74亿元,同比增长19.0%。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产业是我市重要支柱产业,该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华南地区最大和全国最重要的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基地之一。我市建筑铝型材产量约占全省的60%、全国的40%

26、;不锈钢产品产量约占全国的35%,其中不锈钢管材约占全国的80%;小五金产品产量占全省的40%以上、全国的20%以上;金属食品罐产销量占全省的近70%。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耗大,存在一定的污染;产业链不完整,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环节,上下游不配套,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定位相近,新产品和传统产品比例失调,目前占比重较大的仍为传统的不锈钢、建筑用铝型材等,新产品和高端产品比重很小,工程用型材和新型金属制品发展不强,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加工装备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大,深精加工环节的投入相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

27、发能力不强,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较少。(2)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的调整目标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保持14%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1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600亿元、工业增加值1040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建筑用和民用产品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增加,工程用、工业用、军事用、航天航空用的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稳步提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在重点共性技术和行业关键技术方面取得若干重大突破,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的重点企业,把佛山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产

28、业生产基地、研发基地、销售基地、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形成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型企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品牌国际化,国内一流水平的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密集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整治小熔铸,用低碳技术改造窑炉,推动能耗高于同行业水平、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全面整治,实现清洁化生产、低碳生产,企业节能减排有根本性的转变。(3)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的重点依托企业兴发、世创、坚美、广亚、凤铝、银一百、澳美铝业、华昌、伟业、新河、宇航不锈、基业冷轧、津西金兰、三英铝业、泰裕不锈钢等。9 (4)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的技术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大

29、型工业铝型材制造与加工技术,稀有、稀土金属深加工技术,新型合金材料技术。 重点发展的共性技术: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技术,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及技术,高精铝板、带、箔及高速薄带铸轧生产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深加工产品和陶瓷材料生产技术,高性能磁性材料制造技术,超细粉体材料、电子浆料及其制品生产技术,轿车及化学化工用不锈钢管技术,大断面铝型材模具设计及挤压技术,不锈钢管在线减径等关键技术,无铬化表面处理及其他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光亮磨抛、节能控温等技术。限制及淘汰的技术: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广东省工业产业

30、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限制类、淘汰类和落后产品,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指标的项目和生产线。技术水平、生产工艺落后,能耗、污染等环境影响等排行处于同行末位的项目或生产线。(5)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品:提升建筑用和民用产品水平,大力发展工程、工业用、军事用、航天航空用的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包括新型汽车用铝、钢及复合型材,高档建筑复合铝型材,新型五金制品,包装用金属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钢、铜、铝及其他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等。限制发展的产品:限制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或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淘汰的产品:淘汰禁止技术

31、工艺落后、高能耗、物耗,或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如铝自焙电解槽、100KA及以下预焙槽、密闭鼓风炉炼铜工艺及设备、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等。(6)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需要完善的产业链逐步推动企业将产品从目前以装饰材料为主向工业型材占更大比率这个方向转型。该产业的发展会对地区物流运输能力产生较大需求,重点建设物流加工配送中心与交易中心、物联网、电子商务等辅助性现代服务业,建立并完善我市的大型物流货运场和交易市场,完善流通环节,加快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的集约式产能扩张步伐。引导和鼓励大企业或企业联盟到省内外合作开展矿山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上游资源供应渠道。3、家

32、用电器行业(1)家用电器行业的特征及问题2009年,家电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77家,工业总产值1747.68亿元,同比增长10.1%。我市家电产销量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规模庞大、品种齐全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产业链,配套企业数千多家,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部件生产供应基地,集群效应明显,配套服务业发达。我市家电品牌建设成效突出,成为拥有驰名商标、名牌产品最多的家电产区之一。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所掌握的技术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一些先进技术如节能技术、电子控制技术、静音技术开发与应用进程较慢,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投入比重失衡,公

33、共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产品研发与设计环节比较薄弱,制造环节的优势相对明显,但一些核心零部件仍然需要依靠进口。自主品牌国际化宣传推广不够。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能力弱。(2)家用电器行业的调整目标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560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60亿元、工业增加值750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增加,产品附加值产品稳步提升,开发适合农村使用环境和消费习惯的家电产品成效明显,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家电产品智能化水平明

34、显提高,在重点共性技术和行业关键技术方面取得若干重大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家电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全球前列,微波炉、家用空调、电饭煲、电风扇、饮水机等一批主导产品位居全球第一,洗碗机、波轮电机、电磁炉、电压力锅、中央空调等一批主导产品位居全球前列,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在更多主导产品领域掌握国家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在国际标准尤其是能耗、回收处理的标准竞争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家电产品与其它行业产品的融合发展明显增强,与家电相关的研发、设计、创意、会展、营销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家电产业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改善。(3)家用电器行业的重点依托企业美的、格兰

35、仕、海信科龙、志高、万和、万家乐、康宝、东菱等。10 (4)家用电器行业的技术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节能技术、环保与资源再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变频技术、制冷系统的优化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混合能源技术、热泵技术等。支持高端及高效节能型家电生产线技术改造、家电行业核心技术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重点发展的共性技术:嵌入式技术,广泛采用模糊控制、嵌入式软件等技术,加快信息家电、智能家电的发展。应用太阳能技术、余热循环利用技术、热泵技术、无放射无毒害技术,推动发展绿色家电。采用大容积、多门、多温区、无霜、超级节能等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改造电冰箱生产线。采用大容量、节能、节水等技术改造洗衣

36、机生产线。磁控管生产加工工艺技术改造,多功能小家电技术开发等。限制及淘汰的技术: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限制类、淘汰类和落后产品,如以氯氟烃(CFCs)为发泡剂或制冷剂的冰箱、冰柜、汽车空调器、工业商业用冷藏、制冷设备生产线等;技术水平、能耗、对环境影响等排行处于同行末位的项目或生产线等。(5)家用电器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品:提高绿色设计和环保认证水平,开发节能、节材、环保的家电产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家电产品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大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品牌的工业产品。如电冰箱

37、重点发展节能、风冷型、智能型、大容量、多间室的高档次产品;空调器重点发展环保型、舒适型的变频产品及高能效等级的定频产品;洗衣机重点发展洗净度高、节能节水效果好、低噪音的全自动产品;重点开发适合农村使用环境和消费习惯的家电产品。限制发展的产品:限制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或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如达不到国家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冷藏箱、冷冻箱、冷藏冷冻箱(电冰箱、冷柜)项目;达不到国家电动洗衣机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洗衣机项目;达不到国家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的空调器项目,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自动电饭锅、交流电风扇、储水式电热水器

38、项目。淘汰的产品:淘汰禁止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物耗,或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如直排式燃气热水器、以氯氟烃(CFCs)为发泡剂或制冷剂的冰箱、冰柜、汽车空调器、工业商业用冷藏、制冷设备生产线(未能通过国际环保贸易壁垒,以及根据国家履行国际公约总体计划要求进行淘汰)。(6)家用电器行业需要完善的产业链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实行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的整合,提高家电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前沿、共性技术,逐步推动行业协会组织整个行业的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同时规范行业的有序、合理、公平竞争;鼓励引进家电产业的重要技术,以及相关的新材料、节能环保技术,完善产业

39、链。拓展家电营销渠道,龙头企业或企业联盟要建立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向二、三线城市,农村市场开拓,延伸营销环节价值链。鼓励龙头企业向采矿等原材料环节发展。4、纺织服装行业(1)纺织服装行业的特征及问题2009年,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065家,工业总产值928.55亿元,同比增长20.5%。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行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善,从纱线、针织布、梭织布、经编、染整纱布、化学纤维、各类服装(包括童装、内衣、运动服、牛仔服装、皮衣、西服、衬衣、羽绒服等)、鞋、帽、袜子到纺织机械(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大圆机、商标机等)均有生产,在面料、针织、牛仔布、童装、袜业、内衣等多个

40、产品领域已具备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产业集聚发展明显,拥有西樵轻纺城、盐步内衣城、张槎针织城、环市童服城等一批专业市场,有七个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和一个区县级产业基地。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耗多、水耗大、存在一定的污染;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少,以来料贴牌加工为主,普通产品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经济效益较低;工业设计、文化内涵、创意能力不够;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较多;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市场。(2)纺织服装行业的调整目标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保持13%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4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40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30亿元、工业增加值49

41、0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形成在国内位居前列的纺织服装自主品牌群和区域品牌,主要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名列国内前茅,11 自主品牌出口比重明显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重点纺织企业设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的重点企业,以时尚创意为核心,打造集设计、加工、制造、销售、会展等为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行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增强,产业布局趋于合理。重点整治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生产环节,市内的印染企业全部进工业园区,推行热电联供、循环经济、集中整污,实现清洁化生产、低碳生产、生态纺,企业节能减排有根本性的转变。(3)纺织服装行业的重点依托企业溢达、金丰、波顿、列度、美思、光大、英威达、前进、佳利达、金纺、东亚、安东尼等。(4)纺织服装行业的技术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高精度驱动、智能化控制、高可靠性技术,纺织技术复合化,印染后整理技术现代化,化学纤维原料的大容量聚合技术,纤维的熔融直纺技术,差别化、功能化纺丝技术,碳纤维、芳纶、纤维素纤维、溶剂素纤维等特种纤维加工技术,特种天然纤维新型加工生产技术,多种原料复合纺纱技术、新型纺纱、织造技术,高档针棉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高仿真化纤面料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