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完整资料.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23942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完整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完整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完整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完整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完整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完整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完整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发展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 绪论1、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2、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摆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纷纷在政治上走向独立,在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的新兴民族国家。3、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现实差距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率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市场不发育与市场体系极不健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历史差距:资源禀赋差异即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对人均收入水平和GDP水平;气候差异;人口规模、分布、增长情况;国际移民的历史

2、作用;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基础科学的研发能力弱;政府和社会制度的稳定和灵活性;国内的经济效率。4、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沿革和主要理论: (一)、20世纪50、6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凯恩斯主义) (1)代表人物: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普雷维什的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2)背景因素的影响:一是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二是西方的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三是前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模式。“唯资本化论” “唯工业化论” “唯计划化论”(3)主要特点:1)反对单一的新古典主义传统,

3、倡导双元经济学并存;2)注重结构主义分析,主张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3)强调内向发展战略,主张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4)试图建立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适用的宏大发展理论体系。 (二)、20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的发展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复苏) 代表人物:美国的T舒尔茨、G哈伯勒、A.C.哈伯格、G.M.迈耶、缅甸的明特 三个基本观点:一是主张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二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三是主张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经济中的兴起) 代表人物:科斯为

4、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 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5、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特征: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方法论:局部均衡为主(以整个经济相互依存为背景);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主(基于垄断竞争更符合现实);总体分析法;动态区位理论和时期分析。农业国工业化的主要内容:(1)农业的贡献理论:包括产品贡献(原材料、日用品),市场贡献(买者、卖者双重身份),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外汇贡献(农产品出品)。(2) 工业化的内涵、动力和机制:工业化是指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所实现的从低级到高级的突破式变革。工业化的阶段:初期(消费工业占主导)、中期(资本品工业比例上升,但消费工业仍占主导地位)、成熟期(资本品工业占

5、主导)。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先行官作用。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3)资本密集型:我国50、60年代以成熟期开始的重工业改革,资本高耗,吸附劳动力弱,现实却是一穷二白,劳动力丰富,从而实现供给小于需求,人为的压低利率r、压低工资w、压低价格p,在政府的高度计划,同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同时微观主体缺乏活力,隐蔽性失业,消费品的开始。 第二章 发展的目标及其度量1、 罗斯托经济增长六个阶段:(一) 传统社会阶段:没有现代的科学和技术;资源大多配置在农业,而不是在工业;存在一种僵硬的社会结构,阻碍着经济变革。因此,社会生产率低下,人均收入低微,仅够维持生存。(二)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在经济上,必

6、须重视农业革命的重要性:既要提供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过渡阶段势必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还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大的市场,更要把一大部分剩余收入用于积累。(三)起飞阶段:主要特征为新工业扩张迅速,利润中的大部分被再投资于新的工业;而这些新工业又促进了城市地区和其他现代工业企业的进一步扩大。(四)走向成熟阶段:主要特征是吸引和使用现代技术成果的能力大大增强。(五)大众高消费阶段:主要特点为人均收入上升到远远超过基本需要。(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特点是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收入增长看得最重要。2、 经济起飞:是指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期( 20 30 年)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在此剧变之后,

7、经济将步入自我持续增长状态。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的条件:科学思想条件(科学文化积淀,开放文化,科学传承机制包括书籍、人才培养);社会条件(社会信念体系的形成、追求物质财富为荣,企业家阶层和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政治条件(统一国家,致力于经济社会现代化战略,强有力的政府保障实施);经济条件(工业的发展,资本积累,主导产业部门的形成)。3、 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一系列结构的转型。投入结构、产业结构、质量改进、收入分配的改善。4、现代经济增长:就是它给本国居民提供日益多样化商品的能力日益提升,这种不断提升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的调整的基础

8、之上的。一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GDP,人均GNP)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人均产出和人口增长率提高,且人均产出增长率更高;全要素生产率高且增长快;经济结构变革迅速;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革;国际经济扩张迅速;经济增长在世界扩展进程中不平衡。 5、 后发优势:表现为落后国家或后发展经济可以借鉴先进国的经验,采取赶超工业化发展战略,借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巨额资本,从而实现经济跳跃式的快速发展。 后发优势的表现: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优势;制度学习和制度模仿优势;结构转换优势;社会意识优势。实现条件:开放的文化;社会知识存量;稳定的政权结构、制度环境、开明的政策环境;适时灵活的发展战略;有利

9、于自身利益增进国际环境。 6、 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的定义:就是那些从根本上阻碍或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动和经济发展演进过程的因素。 特征:长期性、根本性、纪律性。内容:人口、自然资源、制度文化因素。 构成:资源、地理环境、人口、制度、文化传统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等。 发动因素的定义:就是那些能够直接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生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根本性的决定力量。 特征:长期性、根本性、突破性。内容: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才能(首创、甘冒风险、市场预控、纠正市场失效)、创新因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构成: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 第三章 发展的前提与动机

10、1、 收入分配标准及几种度量方式:收入的功能分配和收入的规模分配功能分配:也称收入的要素分配,它所涉及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与其所得收入的关系,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资本或劳动等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 规模分配也称收入的个人分配或收入的家庭分配,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的规模关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收入分配的指标度量方式:基尼系数、收入范围系数、平均绝对差、变异系数、库兹涅茨指数(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份额,最低值为0.2,指数越高收入差距越大)、阿鲁瓦利

11、亚指数(最贫困的40%人口的收入份额,最高指数为0.4,指数越低收入差别越大)2、 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解释: 发展中国家的现象:先富起来的人未能把资金用于扩大国内的生产和投资,而是移出海外或奢侈消费或投资失效(企业家阶层及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投资边际回报率低);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营养健康状况改善、教育投入增加、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促进市场成长、减贫和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市场容量扩大;社会意识。3、 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均的政策选择: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政策,改变收入的功能分配;制定一套促进财产、权利、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分配最终发生结构性

12、转变的长远政策;制定一套改善收入规模分配的政策。4、 倒U模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那么随着人均GNP的提高,收入分配显现出一条倒U形轨迹,这个观察的结果,被称为倒U形库兹涅茨曲线。(1) 模型表达: 文字叙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收入差距显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2) 实践检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发展中国家发展程度越高国家收入差距越大;越穷国家收入差距越小。(3) 理论合理性:与一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有关;与一国政府主导战略有关;与社会利益集团地位结构变化有关。(4) 启示:认识“倒U型”的客观性,评价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间的关系(收入差距

13、扩大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降低收入差距的峰值,将其推至在合理的范围内。5、贫困:在一个给定的社会中,当一个或多个人没有达到依照那个社会的标准制定的合理的最低限度的某一经济福利水平时,我们说该社会存在贫困。 绝对贫困:就是那些没有能力获取满足基本需要资源的人群,凡生活在某一特定的最低的实际收入水平(最低生活水准)之下的人都计算在内。绝对贫困:年均收入低于370美元,极端贫困(赤贫):年平均收入低于275美元(以1985年购买力平均计算)6、贫困的原因:政策因素;环境/自然因素;文化/制度因素;政治因素;国际因素。补充:1、收入分配战略 :先增长后再分配战略、先再分

14、配后增长战略、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满足基本需要战略2、贫困恶性循环论: 1953 美 纳克斯 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内容: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和产品需求都不足,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方面,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二是需求方面,同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正式资本的供求两方面的约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战略:打破低资本形成循环,平衡增长战略。即在众多的行业中同步的投资,形成相互的需求推动,以

15、投资带动投资,供给创造需求。优点: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实,从资本形成的角度探讨了产生贫困的根源和摆脱贫困的途径,强调了储蓄、投资和资本形成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从供求两方面促进资本形成的重要思想。缺点:把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仅仅归结为资本形成不足,把加速资本形成看成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是片面的,忽视了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 第四章 制度与经济发展1、制度:是一系列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以及由此形成的等级秩序结构。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2、正式制度:由相应的权力机构经过一些列的合法程序通过并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障执行的行为准则(正式性、程序性、强制性)。非正式制度:

16、形成于人们长期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非程序性、非正式性、非强制性)关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共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但一般认为,正式制度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否则,由于意识观念等原因而导致的人们的抵制情绪会使正式制度丧失效能,这就是制度的“相容性原理”。3、 制度变迁理论诺思、戴维斯(R-D)模型:(一)相关概念:(1)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 (对象)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被称为制度安排。制度环境:社会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框架是稳定的,被称为制度环境。(2) 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 (主体)(3) 文件和一系列组织机

17、构 (载体)(二) 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和诱因:(1) 基本动力:人们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增进。(2) 诱因:外部利益或外部利润。规模经济(银行制度、工厂制度、市场制度);外部效应;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克服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三) 制度变迁的过程:(1) 层次:NGO 政府 个人(2) 过程:认知、发现时滞;发明、设计时滞;菜单选择时滞;执行时滞。(四) 制度变迁的供给分析:4、 诱制性变迁及发生条件:拉坦(由人们在响应制度不均衡时引致的获利机会对自发进行的一种行为)人们自发、自应制度不均衡带来的获利可能的一种行为。发生条件:(1)搭便车:强迫参与;物质刺激。(2)社会知识存量。5、 强制性变

18、迁 (林毅夫)定义:由政府主导,依靠强制力推行实施的变迁。发生条件:强制推行一种新制度安排的预期边际收益不小于统治者的预期边际成本时,他才会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以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6、 路径选择:路径依存理论(诺思)定义:原有的制度对未来制度的生产、发育、成长方向的效果产生的影响。路径依存:如果一国在起始阶段时能够使制度产生规模效益,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使这种规模收益普遍发生,则经济就有可能步入一条良性的发展轨迹,这被称为“路径依存”。(属良性正效应)路径依存:如果这种收益递增不能普遍发生,则新制度变迁会朝无效的方向发展,甚至可能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状态,这称为“路径依存”。(属恶性反效应)7

19、、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基本制度的缺失;制度供给的不足;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存。解决对策:建立一套法制体系;改革政治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增加社会知识存量;防止新制度演进中出现“路径依存”的状况。补充:制度的经济职能(功能):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货币、期货市场)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费分配的框架的制度(高速公路)。 第五章 计划、市场与体制转型1、 市场成长: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市场,它的发育、成熟的过程。具体包括:市场主体成熟、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体系的完善。2、 发展中国家市场成长不足的表

20、现:(1)市场主体不成熟:包括产权不独立,不清晰;主体间地位不平等;反应灵敏度差;自我决策能力弱。(2)空间的破碎状态:区际隔离。 (3)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层次结构不清晰;多层次内部发育不良;产品市场和需求市场;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市场成长不足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分离产权的缺位,市场运行要以分立的有保障的产权为其制度前提,要实现市场成长,产权还必须是正规化的、以普通接受的、超个人的、法律法规的形成表现出来。3、 发展计划:就是为了达到一组预定的发展目标、协调长期经济决策、影响和指导乃至控制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变量的增长水平所做的经济规划。类型:市场化国家计划:宏观、指导性、周期长;计划化国家计划:

21、微观、指令性、周期短。 发展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因:市场调节经济本身存在失灵;资源配置、资源动员与分配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制度很不发达;观念与心里观点;外援观点。4、发展中国家发展计划失败的原因:计划者制定目标往往十分宏伟,但却没有考虑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特定政策;许多发展中国家资料残缺不全,不可靠,甚至根本没有,这就大大降低了对整个经济所作的定量计划的精确程度及其内在一般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计划过程中存在许多制度上的缺陷;许多第三世界的领导人和高层的决策人物缺乏“政治愿望”和不承担义务;预料不到的国内外经济干扰。 5、有效政府:就是关注于做那些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公共活动的政府。(职能边界清晰、分

22、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协调配合)这就意味着:有效政府不等于规模巨大的政府;有效政府不等于小政府;有效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合作者、催化剂、促进者来体现的。政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管理好与自己能力相当,在其职属范围内的各项事务,各部门之间职责清晰,各司其职,有效配合。6、有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那些可以发挥市场功能的领域,或者是通过一些办法能够促进市场运行的地方,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同时,在那些不能依靠市场的领域,政府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并不一定要做到规模最小,而应该更重视通过促进市场或引导市场来发挥其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经济发展

23、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建立那些支持市场而不是反对市场的制度,与此同时,根据发展情况的变化,促进市场和引导市场来发挥其作用。7、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根本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基本职能: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保护穷人中型职能:解决外部效应、规范垄断企业、克服信息不完整问题、提供社会保险积极职能:协调私人活动、再分配。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1)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营养健康状况、智力资本、道德素质);(2)使微观经济充满竞争(前提条件是产权明晰、信息公开、防止恶性竞争);(3)促进对外开放(对国外企业以国民待遇对待、充分利用政府资源);(4)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宏观调控是一个间接性手段

24、);(5)保护环境。8、租(经济租):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寻租:对经济租的不当追逐。(人为限制要素自由流动)寻租的三种类型:政府无意创租、政府被动创租、政府主动创租。寻租的三个层次:(1)直接追逐经济利益展开的寻租;(2)围绕争夺官职高低权利大小展开的寻租(影响力成本);(3)围绕部门利益展开寻租。寻租的实质:寻租者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取得占有资金的垄断寻租。寻租的原因(对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权利与租的结合(政府由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性政府);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政府管理公开化,透明化,并有效监督);公民素质缺乏(公民社会成长);违法成本低

25、(加大惩处力度)。 9、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内在比较:市场:产权独立,产权边界、利益边界清晰,决策分散,自主负责,动力为经济利益和物质激励(收入与生产成果相关),信息多维。计划:产权集中,产权和利益边界不清晰,决策集中,动力为行政权力和精神激励(收入与生产成果无关或关系不大),信息纵向。10、 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市场体制的优点:(1)资源配置效率高;(2)灵活性、弹性强;(3)信息相对充分;(4)激励有效。缺点:(1)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2)行动统一性差;(3)滞后性。计划体制的优点:(1)集体行为;(2)速度快;(3)事前性。缺点:(1)资源配置效率低;(2)灵活性、弹性差;(3)信

26、息失真;(4)激励不足。补充:1、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相比的优点:调节的灵活性和自动性;激励作用;相对价格反映相对成本;分散权利。 2、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状况的评价:劳动力在生产中的社会分工;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市场交换准则的遵守。P132 第六章 资本形成:资本的累积和积聚的过程1、 哈罗德多马模型(H-D):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模型表达:g=s/vS:储蓄率 g:经济增长率 v:资本产出比:每一单位产出增量中,所消耗的资本量大小。结论:(1)v缘于技术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短期内保持不变;(2)在v,一国的g与s呈相关关系(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指导意义:(1)充分认

27、识了资本形成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性;(2)引入v,考虑资本贡献率及使用效率的问题。缺陷:(1)把v看作常量与现实不符,将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因素摒弃在分析因素之外;(2)将资本形成的作用神话;(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悖论。 政策指导:(1)客观认识资本形成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技术进步及v);(3)储蓄率到投资转化渠道建设,提升资本的横向积聚。2、农业剩余转移:(1)直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务输出(存在两种方式:显性和隐性)例如外向型企业;(2)利用廉价劳动力加强企业积累;(3)劳务税; (4)工农业品剪刀差;(5)农民的自愿

28、性储蓄;(6)农产品出口创汇。3、政府如何扩大财政收入: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税收收入(税收规模低,税收效率差)、非税收收入(包括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企业利润上交等)、债务收入(内债和外债)。 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税收适度的原则,但政府要想扩大财政收入就必须开发税收潜力,即完善税收制度,强化税务管理,减少偷税漏税,还可以改进税收结构,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发展中国家税收结构的特点: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在直接税中,公司所得税较个人所得税重要,社会保险税的份额很低;在间接税中,高度依赖进出口关税。 政府如何减少财政支出:政府财政支出包括生产性支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办企业

29、)和非生产性支出即消费性支出(包括军费、行政费用(冗员、机构庞呆;公共接待费用;行政办公费用)、教育费用)。 为了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应尽可能减少政府的非生产性支出,增加生产性支出。 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发债和通货膨胀。4、“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理论: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农 金融压抑:又叫金融浅化。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力量人为地将利率规定在远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水平,而且在通货膨胀时期,实际利率不断下降甚至变为负值。金融压抑的表现:金融机构不发育,不成长,资金融通能力较弱,金融市场狭小,货币需求扩张无度。 根本原因:人为压低利率。解决方式:金融深化(利率市场化

30、、汇率自由化)。金融深化又叫金融自由化。(即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国度行政干预,让其自由发展) 第七章 对外贸易1、 为剩余产品寻找出路理论:通过出口市场生产本地没有需求的商品,以较低的成本扩大生产能力和提高GNP,通过贸易可以为一国的剩余资源提供被利用的出路。首先是由亚当斯密提出,而后经缅甸经济学家迈因特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内容:是对已经充分就业的资源进行再配置,对以前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资源进行利用,为国外市场生产更大的产出。 (说明与解释见P267)2、 贸易条件理论:是由普雷维什辛格提出,贸易条件通常是指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就是商品贸易条件或纯易货贸易条件

31、。评价:出口换取进口的能力。 类型:商品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是摒弃恶化从而出现了进口替代战略。 (解释见P269)3、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进口替代的两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国内的消费品您能够替代进口商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出口促进战略:要经历的两个阶段:(1)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以重工业化产品出口代替轻工业产品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进口替代战略保护措施:主要是关税和配额。具体是:(1)关税保护,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32、2)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3)使本国的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4)进行外汇控制和配给,以控制进口数量,并配合进口配额制度。(5)其他保护措施,如技术、资本、价格、税收等方面。出口促进战略的政策:贸易保护、补贴和汇率。进口替代战略的优点: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信息准确;独立性。缺点:消费者剩余减少,社会福利损失较大;本国的竞争力弱化;产业升级。出口促进战略的优点:比较优势;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升级);后发优势。缺点:本国经济受外部冲击加大;信息准确度不高;保护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扭曲;影响内部有效竞争。 第八章 外资利用1、 两缺口模型: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数量

33、与其国内的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着缺口,利用外资可以有效地填补这些缺口。代表人物:钱纳里和斯特劳特 模型表达:I-S=M-X 分析前提(三个约束条件):储蓄缺口;外汇缺口;技术约束。 缺口不平衡的调节:(1)不利用外资,当储蓄缺口大于或是小于外汇缺口时,都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2)利用外资,当储蓄缺口大于或是小于外汇缺口时,可以得出外资利用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结论:外资利用使经济增长。评价:(一)有效:(1)充分认识到了外资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利用;(2)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3)廉洁高效政府的作用;(4)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二)缺点:过分强调引进外资的作用,而忽视发展中国家挖掘国内

34、资源填补两个缺口的潜在能力;它的分析方法是总量分析,缺乏对两个缺口的结构分析,因此无法确定引进外资的具体类型及其数量;它只分析了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而未分析更为重要的技术约束或吸引能力约束;它只强调了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外资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2、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首先,以外资为推动力的贸易体制对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盟四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了三方面的不良后果。第一,东盟四国的外资主要来自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过分迎合外资流向,不仅导致了东盟国家本国的出口集中系数高,还造成各国与其周边国家的产业结构趋同,电子、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出现严重生产力过

35、剩。第三,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不高,即使是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也只限于低附加值工序。其次,对外资“来者不拒”的资本积累体制造成了外资规模的过度膨胀,其表现形式是:第一,生产要素的价格迅速攀升;第二,信贷膨胀与高利率。最后,过早过快对外开放的金融体制从两个方面促成了金融危机的生成。第一,金融市场的开放造成外资流动性上升,是外部冲击生成的前提;第二,金融市场开放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降低了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补充:外资利用的经验教训:注重外资评估,引进优质资产;注重本国无形资产保护;(3)规模控制;(4)注意选择外资的方式和债务结构;(5)注意外资利用的效率,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6)

36、循序渐进,谨慎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第九章 技术进步1、技术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此类新组合有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采用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引入新的生产组合形式。技术创新分类(以层次来分类):(1)渐进性创新:指对已存在的一组产品或其生产过程的改进;(2)根本性创新:指在观念上有根本性突破的创新;(3)技术系统的变革:是由一个产业开始传导形成多个产业的发展;(4)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该种经济不仅伴随着许多根本性的创新群的出现,而且包含着许多技术系统的变革,几乎对

37、所有经济分支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并改变人们的常识。2、技术创新的诱导性因素:企业家的利润动机和企业家精神;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国家创新体系:就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类型:政府主导型(日本)和市场主导型(美国)3、技术选择的标准:高产出量标准;社会极限性生产标准;高积累率标准;时间系列标准;技术进步关联作用标准;相容性原则。4、发展中国家技术战略遵循的原则

38、:(1)坚持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技术扩撒相结合; (2)注重自身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转移以能力转移为根本目标;(3)在技术引进的同时重视国内的研究开发工作,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本国的技术进步体系。补充:1、技术:是指应用于生产活动中,提供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只是总和。2、技术进步分类:中性技术进步:是指使得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率不发生变化的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使得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利于资本,即资本要素的所得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相对增加。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有利于劳动要素的技术进步,和节约资本型的技术进步。3、技术转移的方式:(1)专项的贸易方式(如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组装出口)

39、;(2)咨询、 技术贸易方式;(3)合作生产;(3)许可证贸易;(5)交钥匙工程;(6)国外直接投资。 第十章 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城市化:人口从空间上从农村向非农村区域集中,人们生活方式现代化,生产方式社会化的过程。2、聚集经济效益:是指企业适当集中后,在市场、成本、交易、创新等诸多方面给企业带来正的外部效益。表现形式:(1)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及销售费用;(2)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和管理者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3)在大城市中成熟和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机构,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特殊要求;(4)城市的集

40、中所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有利于加速人力资本的形成;(5)更好地满足工商业者面对面打交道,使管理过程更有效,能促进信任,使思想自由交流。(6)竞争更充分。3、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一)代表人物:阿瑟刘易斯,1954年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二)假设前提:(1)绝对剩余劳动力存在即劳动边际产出小于等于零;(2)劳动力供给无限;(3)二元经济结构。 (三)模型表达:P389(四)结论:资本积累是决定乡-城人口流动规模及二元结构一元化的根本力量。(五)评价:优点:(1)提出二元结构概念,是比较有创造性的;(2)认识到了资本积累对乡-城人口流动的影响。缺点:(1)对绝对剩余劳动力的提

41、出与现实情况是不相符的;(2)模型未考虑到其他外因,如技术创新、资本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等因素。4、托达罗模型: (民工荒问题、城市病与农村病)代表人物:托达罗,1969年美国经济评论“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假设前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成本-收益对比(人口流动成本);预期收益=收入就业概率;“三部门”:正式部门、农业部门、第三部门(非正式部门)。模型表达:Q=W1LU1+W2LU2 LU=Q2/Q1内容:对迁移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分析是人口流动的决策基础;预期收益是决定乡乡城人口流动的核心变量,预期收益大小与收入和就业概率大小有关;当收入差距过大时人们会忽视就业概率的影响;扩

42、大城市就业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压力;不加区别发展教育也会加大人口流动压力。结论:(1)人口流动的规模取决于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大小是由收入与就业概率决定的;(2) 收入差距过大时,人们就会忽视就业概率大小;(3)就业概率大小主要取决于传统部门就业人数与正式部门所创职位之比。指导意义:(1)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加大人口流动的压力;(2)不加区别的发展教育,也会带来人口流动的压力;(3)盲目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尤其是非正式部门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大人口流动的压力。解决方式:(1)根本途径:发展农村,发展农业,缩小城-乡差距;(2)梯度教育,教育差异化战略;(3)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统筹。政策:减轻以偏向

43、城市发展为核心的不平衡发展状况城市就业的扩大应以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减少倾斜和补贴;发展农业农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体系。5、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中呈现的问题及发展战略:问题:(1)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2)严重的失业与贫困问题;(3)日益对立的乡-城关系;(4)过度城市化还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 战略:(1)重视乡-城共同发展,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2)消除在城市中实行的一切扩大乡-城收入差异的人为措施,控制人口流速;(3)在扩大就业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应当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4)在扩大就业方面,还应注意适度教育的问题;(5)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

44、,尤其要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补充:1、传统农业:是工业化以前的农业阶段,是一种低端的均衡状态,生存农业状态,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不变。2、传统农业的特征:(1)技术均衡:农业技术长期停滞,生产率底下;(2)要素均衡:以土地和劳动为主要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低;(3)农民回避风险的倾向性强,担风险能力弱。3、传统农业改造的基本要素:(1)提供刺激性体制:包括建立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制度和刺激制度;(2)建立非营利性农业研究机构:包括地方实验站,农业推广站、学校、慈善基金会、宗教团体、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站等;(3)改造传统农业,不能停留在原有技术水平的生产要素的累加和组合上,而必须向农业投入新的生产要素;(4)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系;(5)要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其人力资本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