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论文(20XX级) 如何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 浅谈技术创新问题研究生姓名XXX专 业 名 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提交日期20XX年9月20日. 1978年11月,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之久,让全世界瞩目。这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很多发展专家和理论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发展模式”。 著名社会经济学家何清涟女士指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两个因素,第一就是依赖于中国的血汗工资制。中国的血汗工厂世界闻名,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中国劳工更低廉的劳动力了。比如在中国生产一双鞋
2、的成本,加上运费与各种中间环节费用,只要3到4美元。而西班牙生产一双同样的鞋子就要20美元左右。除了劳工工资低廉以外,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依靠中国为世界资本家承担环保成本;比如鞋子需要皮革,而皮革是一个高污染产业,在外国工厂要付出大量的排污费与其它治理污染的费用,而现在大量的污染都留在中国了。 中国是世界第3大经济体,目前占世界GDP的约5%,然而却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和棉花,以及将近一半的水泥。中国的煤炭消费量比美国、印度和俄国的总和还要多;1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石油出口国,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国家环保总局承认,中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相当
3、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并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窘境,环保总局承认:中国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局部范围内,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都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损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农业收成的损失。根据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最近的报告,空气和水污染使中国损失了5.8%的GDP。 世界上污染最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呼吸着不达标的空气。尽管到处水源短缺,但中
4、国一半以上的河流污染严重,四分之一因为污染过重而无法用于工业和灌溉。大约4亿中国人民缺乏清洁的饮用水。中国的土地资源同样短缺:58%的土地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只有五分之一的耕地属于优质土地。英国权威杂志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经济投资过度,投资占GDP比率高达40至45%,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承受。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如果算上生态成本,中国经济增长将为负值。所谓的“先进生产力”,正是挥霍本已面临枯竭的生态资源而拼出来的。这样的经济增长既无法持久,也对世界和后代子孙贻祸无穷。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发展的背后却面临着越来越多问题。如
5、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如何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面临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用新的方法。因此,进行技术创新就显得迫在眉睫。 在漫长的经济思想发展史中,技术创新并不是一开始就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不断加深,技术创新逐渐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并在今天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对世界各国、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创新( Innovation)”一词由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熊彼特
6、将发明创造(包括通常所说的科技成果)与技术创新严格区分。他认为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表现为试验品。但是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到生产经营体系中,利用其原理、方法或手段等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因此,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诺思(North,1962)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中说:“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文明的选择、资本投入的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美国科学基金会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迈尔斯和马奎斯(Myers & Marquis,1969)在成功的工业
7、创新中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应用。Utterback (1979)把技术创新的定义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发明相似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新强调创新的起源和新颖性;第二类是某种硬件及其设计和生产,这一概念重视市场或生产过程中的有形形式和使用;第三类是选择某种事物,包括它的使用和扩散,这种观点强调接近用户的重要性。美国经济学家卡曼和施瓦茨以垄断竞争理论为依据,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将科技进步视为“技术创新”提出:(1)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是决定技术创新的三个重要因素或变量。竞争引发
8、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企业规模影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2)最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之间的市场结构,既有竞争对手的威胁,又能维持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3)与以上两点相一致,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企业因预期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前景而采取的创新。另一类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企业担心自己目前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弗里曼(C. Freeman,1982)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与新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美国经
9、济学家曼斯菲尔德(EJ. Mansfield,1988)认为,技术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出发,以新产品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变化。谬尔塞(R. Mueser ,1985)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我国技术创新大师傅家骥教授(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
10、及建立企业新的组织,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的综合过程。浙江大学许庆瑞(2000)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的一个阶段。技术变革过程大体可分为技术发明、创新和扩散三个阶段。发明是指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某种技术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原理;创新则是继发明之后实现新技术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是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阶段。王明友(1997)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l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
11、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熊彼特曾经论述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他认为,技术创新的出现造成了对生产资料和银行信用的扩大需求,引起了经济高涨;而当技术创新扩展到较多企业后,赢利机会减少,对生产资料和银行信用的需求减少,致使经济收缩;经济衰退又促使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这又导致了经济的下一轮的高涨和收缩,形成经济周期的下一个阶段的循环。同时,因为经济领域不会只存在单一的技术创新,而是总会存在多种的技术创新。其中有的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很低,出现的频率很高,创新风险很低,创新持续的时间很短,对经济
12、增长的影响也很小,这类创新属于渐进性技术创新;有的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很高,出现的频率很低,创新风险很高,创新持续的时间很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这类创新属于革命性技术创新,即技术革命。渐进性的技术创新影响着某个国家(或区域)某一时期内经济增长的周期,而技术革命则决定了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阿罗(1962) 从内生技术角度来解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接着以Rome和Lucas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创了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先河。到了20世纪90年代,内生增长理论开始从产品多样化模型和产品质量升级模型两个方面来探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问题。这些代表性作品中,Romer罗默(1990),Gro
13、ssmanandHelpman (1991),AghinnandHowitt(1992)等人继承了熊彼特模型(关于创新和经济周期 )的思想,他们的内生增长模型都以R&D为基础。 近年来,国外关于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开始涉足更多新的研究领域,一些学者甚至从分析政府技术创新政策角度入手,来研究技术创新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如,Deek & Kee(2003)详细剖析了政府研发、教育支出的动态经济效应,发现当政府研发支出增加后,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知识和产出的稳定增长率都得到提高。Morales(2004)扩展了基于“创造性毁灭”思想的模型框架,将政府部门从事
14、公共研发、资助企业研发以及对企业研发进行补贴全部内生化。其结论是:当政府资助企业研发时,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政府对企业研发的单位补贴率不仅不会挤出企业研发投资,还能产生一种提高社会应用研发与基础研发的汲水效应,从而有助于提升长期经济增长率。 国内对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研究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其二是采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 “资源消费产
15、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
16、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
17、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中国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把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大科技投入,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75%提高到2.2%。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力争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