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24762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章节编号章节名称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知识点1、产业分类2、配第克拉克定律3、霍夫曼定律4、产业结构高度化5、产业结构分析方法6、主导产业选择7、产业结构趋同本章重点与难点1、三次产业产业分类、要素密集度分类法、产业地位分类法。2、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法则及其原因。3、霍夫曼定律,即产业结构重化工化规律。4、产业结构高度化5、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与高级化5、产业结构分析方法6、主导产业及选择方法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类型;1、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类型。2、掌握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3、掌握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4、理解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本章课前思考1、为什么要强调

2、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研究?2、产业的称谓似乎很多,例如三次产业,农、轻、重工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等,这些产业称谓到底是怎样形成的?3、人们往往强调对某地区的产业结构要进行调整,那么理论上如何研究某地区的产业结构呢?4、产业结构演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5、怎样来确定某地区的主导产业呢?章节具体内容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产业(industry)是按社会分工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群体的总称。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过程和相互关系,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一、两部类分类法马克思:按社会产品实物形态的最终使用方

3、向进行划分,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并相应地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类也分为两大类,即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缺陷:1、有些部门难以归类,如运输、商业等。2、物资资料使用的多样性,难以界定。如合成氨,既是生产氮肥的原料,又是生活消费品腈纶的重要生产原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属性。二、农轻重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是前苏联为应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而采用的分类方法。由于化学工业在近代工业发展中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往往把化学工业独立出来,形成工业结构的轻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三大部分。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轻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家具、印刷、制革等部

4、门。重工业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等。缺陷:1、遗漏了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部门。2、非物质部门都没有包括进去。3、农轻重的界限较模糊,如家用电器、橡胶、医药工业,徘徊于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三、霍夫曼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产业作了如下分类: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工业等;资本资料产业,包括冶金工业等;其他产业,以上两产业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分类原则是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则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的就是资本资料工业。四、“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使用的分类法划分为7类:基础材料工业;加工组装工业;生活消费品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其他产业。五、三

5、次产业分类法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所谓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难以用三次产业定位的行业,西方国家称为第四产业,即对传统产业通常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某些新兴产业的概括称谓,主要包括:设计和生产电子、计算机软件的部门,应用微电脑、光导纤维、激光、遗传工程等新技术部门,以及高度电子化和自动化的产业部门等。六、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

6、国颁布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以下再分中、小、细项,按四级分类。每级每项都有统计编码,便于计算机处理。其中十个大项是: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矿业和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煤气、供水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大项下划分中项,如“制造业”的中项有:(31)食品、饮料、烟草 (32)纺织、服装、制革 (33)木材及木制品七、我国国民经济部门划分我国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中,划分为16个行业:1、农、林、牧、渔业;2、采掘业;3、制造业;4、

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7、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通信业;8、批发和零售业;9、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业。八、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亦称资源集约度产业分类法。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的差异,将产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亦称土地密集型产业,指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以及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

8、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这里的土地资源是泛称,包括各类自然资源),如农业、采矿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指活劳动消耗量大,体力劳动占较大比重的产业,如食品、服装等,这些产业在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中,劳动力投入比重较高。这是相对于资本而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资金有机构成低,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少,一定量资金吸纳的劳动力较多。资本密集型产业:指资本有机构成高,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钢铁、化学、机械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中,资本(资金)投入比重较高。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资金有机构成较高,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多,一定量资金吸纳的劳动力较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

9、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或者在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的知识密集程度高的产业,如计算机、核工业、航天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设备技术水平较高,技术人员在劳动者中的比重较大,单位产品价值中技术含量较高。九、功能分类法根据各产业地位及相互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指区域经济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将关联产业分为三类: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

10、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基础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和社会性基础产业。与之相关的还有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支柱产业不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这有助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制订和实行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有

11、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十、产业状态分类法按照产业处于增长或衰退状态,分为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朝阳产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兴盛状态的产业部门。主要指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微电子、激光、新材料、新能源、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卫星通讯、生物工程等产业部门。其特点是技术先进、知识密集、低能耗、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各项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朝阳工业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12、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如早上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故形象地称为“朝阳产业”。夕阳产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在开发创造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衰亡状态的产业部门。它主要指发达国家的传统基础产业,如煤炭、纺织、钢铁、汽车、铁路等。其特点:主要以简单的电力机械原理为基础、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低,劳动作业重复,产品标准化,以及高度的集中控制。就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传统产业正在明显衰退,设备利用率低、生产能力过剩、就业人员减少。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为“夕阳产业”,有“夕阳西下”之意。尽管如此,这些工业在西方国家的

13、经济中仍占主要地位,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为所谓朝阳产业所取代。西方国家也采用新技术对夕阳产业进行改造。也有的西方经济学家主张将夕阳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科林克拉克(C.G.Clark)于1940年在威廉配第(W.Petty)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威廉.配第(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在著作政治算术指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这会促使劳动力向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

14、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进一步研究的结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大体上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ACB ABC;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BAC BCA;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CAB CBA。二、库兹涅茨进一步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 Kuznets)在配第克拉克

15、定律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时间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趋势。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其劳动力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基本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库兹涅茨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所谓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等于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所谓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是指某部门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所谓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指某部

16、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之比。他指出,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都低于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呈普遍的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则因不同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综合起来看变化不大。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呈下降趋势,但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上升的。库兹涅茨的解释: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1、需求方面: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各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幅度是不同的。这可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来分析。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增加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第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要小于第二、第三产业,生产要素将从第一产业

17、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供给方面:主要是技术进步影响生产成本及相对价格,影响到劳动力和资本的分配,从而对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要比工业生产的技术进步更困难。产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差距。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而劳动力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原因:这种现象只是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以后才会出现,它与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关。工业技术的进步排斥着本身的劳动力,但工业行业内部的扩大和增加又吸纳着相当的劳动力。所以,当对劳动力的两股力量趋于平衡时,即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相对比重就会大体不变。三、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

18、1、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霍夫曼定律霍夫曼定理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 Hoffmann)在1931年提出的。它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数值下降幅度是递减的,并逐渐趋于稳定。这与重工业内部结构有关。以霍夫曼比例数值的5、2.5、1和1以下为依据,霍夫曼把工业化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

19、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2、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工业结构演变的第一个特征是重工业化,第二个特征是高加工度化。高加工度化:工业结构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高加工度化意味着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意味着在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将远远超

20、过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3、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向组装加工业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的重心也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的相应转移。要顺利完成工业化,需要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劳动力,以进入轻工业部门,需要积累足够的资金,以支持重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开发和获得先进技术,使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发展。4、雁行形态说雁行形态说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

21、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为,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这个模式还有两个变型,一个是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另一个是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就使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与雁行形态说相似的另外一个产业结构变化学说是产品周期理论,它是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来分

22、析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其目的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个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的均衡度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合乎规律地推动现有产业结构向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转变,提高产业结构的高级度。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韩国经济成功“起飞”,都与政府把产业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内容有密切关系。1、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产业结构实现协调与平衡,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

23、几个方面的内涵:a、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一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b、产业结构优化是相对的、具体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普遍的衡量其水平高低的标准。c、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益原则。d、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需要,但直接目标却是整体经济效益最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起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其衡量标准有:1)

24、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2)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3)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化能力和应变能力;5)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6)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3、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顺序由较低阶段或层次向较高阶段或层次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分工深化使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高度化有密切关系,产业结构不断从一种低水平均衡状态上升到高水平均衡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始终处于发展运动中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技术进步能突破资源条件的制约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不

25、断升级。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基础之上的,反过来,高度化又是更高层次上的优化。因此,产业结构高度化既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又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要求。从工业化过程来看,产业结构高度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阶段和知识技术集约化阶段。知识技术集约化指各部门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技术,导致以知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指标(一)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两个指标1、比较成本:B1=C1/C2c1代表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销售成本;c2代表较研究区域层次更高的区域同行业同产品的销售成本。B11,说明研究区域该行业该产品的成本低于高层次区域

26、的平均值,B1小于1越多,该行业的优势越大。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B2=L1/l2L1代表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L2代表较高层次区域同行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B21,说明研究区域该行业劳动生产率高于较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说明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二)工业化结构比重Z1和S1分别代表研究区域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劳动者数;Z2和S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社会总产值和社会劳动者数;G反映区域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和工业结构的素质。G值越大,则说明区域工业化水平越高。(三)产业专门化率式中g1和g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及其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的净产值;Q1和Q2分别代表研

27、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Z代表研究区域产业专门化率。Z1,说明该产业是专门化部门,Z值越大,则专门化程度越高。(四)区位商式中,j1和j2分别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某同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Q代表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1,则区域在该产业的集中度大于较高层次区域水平。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五)产业专门化系数 式中,Qi代表其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小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区域,代表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的百分数绝对值加总,C1代表区域产业专业化系数。该系数在0-100%之间,和值越大,区域产

28、业结构特色越明显。(六)产业结构变化率 式中,Qj代表区域某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小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代表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2代表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率。C2越大,说明在考察期内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七)相关系数式中,xik和xjk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自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xi、xj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平均值。Rij=1当时,两区域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八)相似系数 式中,xin和xjn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产业n在本区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S代表两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当S=1时,说明两区域产业结

29、构完全一致。通常情况是S介于0和1之间。(九)产业结构效益(以工业结构为代表)式中,ei代表第i行业的产值,E代表区域工业总产值,Pi代表区域第i个工业部门的资金利税率,P代表区域各工业部门的平均利税率。H代表产业结构效益。H0,表示区域经济结构恶化;H0,表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十)结构影响指数Pij代表区域j的i部门的资金利税率; qji代表研究区域j的i部门的资金占其全部产业部门资金总额的比重;qoj代表对比区域O的i部门的资金占其全部产业部门资金总额的比重,J1,说明j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高,使其整体效益高于对比区域O。(十一)效益超越指数a代表区域净产值的增长率,A代表区域总产值的增长

30、率,X代表效益超越系数。该指标可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素质,X1,说明结构素质较好,结构性效益较大。(十二)偏离份额分析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一、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对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是通过三方面来实现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所谓回顾效应,是指当一个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由于其技术经济联系的要求,会对后向关联的部门提出新的投入需求。而这些新的投入需求,将会促进后向关联部门技术、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所谓的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趋向于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例如,棉纺织业革命彻底改变了

31、曼彻斯特、波士顿;汽车工业改变了底特律,并引起了老都市中心的改造和新城市中心的产生。前向效应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激发了一种刺激力,即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的出现,改善了自己提供给其他产业产品的质量。英国18世纪棉纺织业的扩张,直接而有力地增加了刺激力,使棉纺织制造业摆脱了对水力的依赖;而且还奠定了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瓦特在波尔顿的精心培育下,完成了结果远超出纺织业的任务;棉纺织业的扩张甚至更直接地增加了寻求新运输途径的刺激力,以更便宜的方式在港口和工厂之间运输棉纺织品材料和最终产品;而且加速了曼彻斯特-利物浦或波士顿-罗威尔的铁路建设。主导产业正是通过这三种扩

32、散效应的组合,来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选择,并设计四项指标定量评价。1、产业的市场潜力式中,x1和x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高层次某产业的年销售额,r1和r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高层次区域同产业的人均年销售额。S数值越大,说明区域这个产业产品的市场容量越大。2、产业的比较优势度g1和l1分别代表区域某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g2和l2分别代表区域国民收入总额和劳动力总数;B代表区域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是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3、产业规模一是产业的绝对规模;二是区域内的相对规模;三是在其较高层次

33、区域内相同产业的相对规模,即占较高层次区域相同产业的比重;四是产业的产品的输出规模。4、产业关联度影响力系数: 代表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代表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数。感应度系数: 代表某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代表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数。波及效果: 上述四个衡量主导产业的指标可汇总为一个综合指标:加权平均法: 权重分别取0.2,0.25,0.35,0.2。几何平均法: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1、概念: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共同倾向。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这种现象集中表现为:(1)产业结构差异的缩小;(2)各地区工

34、业产品结构趋于相近;(3)主要工业产品生产的区域分布集中度下降;(4)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缺乏。2、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1)趋同造成经济效率损失。(2)趋同加剧资源短缺与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3)趋同增加了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困难。(4)趋同引起地区间市场封锁。(5)趋同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效应。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客观合理性(1)国情特点。(2)运输成本和运输条件。(3)市场需求变动。(4)正常的趋同因素。(5)产业导向的动态化。(6)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的特点。4、界定正常趋同与非正常趋同的标准(1)技术的先进程度。(2)规模的经济程度。(3)市场的饱和程度。(4)预期单位产品成本高低。

35、本章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区域产业结构研究在区域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区域经济发展依托就在于产业及其结构,产业及其结构对区域的影响是其他因素难以替代的。产业的分类、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分析方法和主导产业选择问题都是重点问题。本章课后练习与作业1、什么是产业与产业结构?答:产业是按社会分工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群体的总称。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过程和相互关系,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2、什么是马克思两部类分类法?马克思按社会产品实物形态的最终使用方向进行划分,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并相应地

36、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类也分为两大类,即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缺陷:1、有些部门难以归类,如运输、商业等。2、物资资料使用的多样性,难以界定。如合成氨,既是生产氮肥的原料,又是生活消费品腈纶的重要生产原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属性。3、什么是霍夫曼产业分类法?答:霍夫曼产业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产业作的分类,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以上两产业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分类原则是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则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的就是资本资料工业。4、什么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答:三次产业分类法由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把全部经济活动

37、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指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指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5、什么是要素密集度产业分类法?答:要素密集度产业分类法是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的差异,将产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亦称土地密集型产业,指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以及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这里的土地资源是泛称,包括各类自然资源),如农业、采矿业等。劳动密集型产

38、业指活劳动消耗量大,体力劳动占较大比重的产业,如食品、服装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指资本有机构成高,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钢铁、化学、机械制造业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指脑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计算机、核工业、航天工业等。6、什么是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答:主导产业:区域经济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处于主要支配地位的产业。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域经济的主体与核心,二是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能承担区域分工的职能。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支柱产业不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

39、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7、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即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进一步的研究。库兹涅茨的研究结论是结论:(1)农业部门(即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2)工业部门(即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其劳动力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即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基本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40、。8、什么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向组装加工业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的重心也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的相应转移。要顺利完成工业化,需要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劳动力,以进入轻工业部门,需要积累足够的资金,以支持重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开发和获得先进技术,使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发展。9、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利弊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1)趋同造成经济效率损失。(2)趋同加剧资源短缺与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3)趋同增加了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困难。(4)趋同引起地区间市场封锁。(5)趋同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效应。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客观合理性:(1)国情特点。(2)运输成本和运输条件。(3)市场需求变动。(4)正常的趋同因素。(5)产业导向的动态化。(6)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