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作业答案.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经济学作业第一讲一、解释概念1、简单的市场经济模型:生产和消费等决策是由无数个微观决策主体厂商和家庭自主作出的。它们的行为都是市场行为,即供求和需求行为。厂商是生产者,它既是产品和劳务(最终产品)的供给者,又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家庭是消费者,它们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通过转让生产要素来获得收入,又是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产品、劳务的供给和需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就构成了两个基本的市场,即生产要素市场、或者说资源市场,与最终产品市场。市场通过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市场竟争和市场定价,引导资源的配置和产品的生产、消费。市场机制的运行同时也就是国民经济的运行,形成市场机制对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调节和推
2、动作用。2、稀缺:稀缺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和手段总是有限的。稀缺不仅包括物资资源的有限性,也包括劳务和时间的有限性。3、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人们在作出一种选择时所必须放弃的另外一种选择的收益,简言之,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的代价。4、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一个社会在既定时间和既定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及其可能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组合。它可以表达一个社会所面临的相关经济问题:资源的稀缺及由此形成的约束,资源用途的选择,资源运用的效率,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等。二、什么是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P11
3、)答:实证和规范两方法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经济观点、建立经济理论的基本方法。实证方法是一种避开了价值判断,只着眼于证明事实真实性的研究方法,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种方法是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借鉴。它一般要求研究者不把自己的主观立场、主观好恶带入分析中,在研究中,不评价事情的好与坏,只确认它的真与假,即确认它是不是事实。实证方法强调:现象不一定是“事实”,只有说明了确切的因果关系的现象才能称之为“事实”。实证方法的一般步骤是,对现象作出某种因果关系的假设性解释,然后证明这种假设成立还是不成立。规范方法是从一定价值判断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认识观点的研究方法,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这里
4、,某种确定的评价标准就成为对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得出结论的支配因素。因为经济学终究是社会科学,它必须以某种人文价值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就是说,经济学的研究必然带有某种特定的社会目的性。从西方经济学来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互相配合应用。一般说来,在涉及到政策问题时,规范分析应用的更为多一些。但是在设想政策的后果、考察政策的影响时,也需要应用实证方法来帮助作出合理的政策选择,或有效地判断政策的实施效果。三、西方经济学是如何定义经济学的?(P12-13) 答:当人们面临选择时,他就需要作出某种决策,而这种决策就是他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中、在得到与失去之间进行权衡,作出比较,最
5、后决定取舍的过程和结果。人们作出比较和取舍时,他的行为就是一种具有经济性的行为,或者说,就是可以运用经济学来进行分析的行为了。通俗的讲,正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才提出了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而关于经济学的定义也就从这里演绎出来。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第二讲一、解释概念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着眼于分析单个经济单位(也即市场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以及调节这些经济行为的机制。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对亚当斯密关于市场机制的命题“一只看不见的手”进行研究和论证。2、经济人: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
6、性人。包含三个方面的假定:经济人是具有最大化动机的人;经济人是理性人;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3、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方法是微观经济学归纳经济现象的一种基本方法。微观经济学在认识各种经济行为、经济现象时,首先把这些行为视之为一种投入产出的行为,把这些经济现象归结为一种投入产出过程,然后再进行分析。4、均衡分析方法:所谓均衡分析方法,是指这样一种方法,在设定什么是均衡状态或确定均衡状态的评判标准的前提下,分析影响均衡状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探讨能否达到所要求的均衡,怎样才能达到所要求的均衡,指出达到均衡状态或保持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或必须满足的条件。5、边际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是这样一种方
7、法,它通过对增量变化的分析,来确定资源(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边界或当事人行为的合理边界,确定实现均衡所要求的数量标准或几何条件(以几何方式表达的条件)。二、怎样理解经济人概念?(P27-28)答:1、经济人的概念是微观经济学对微观个体的行为所具有的共性的一种归纳。微观经济学侧重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关注的是人们行为的共性。把不同的消费者或生产者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上抽象的“消费者”或“生产者”。最终这些抽象就形成了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经济人概念的前提,所以经济人是一个反映了所有微观个体共同行为特征的理论假设。2、经济人是自利的,但不一定是自私的。3、最大化不仅仅是经济
8、人的行为动机,而且也是他的行为方式三、解释概念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某一价格水平下对一种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需求有两个条件:第一,消费者愿意购买;第二,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即有能力购买。2、需求函数: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与商品需求量大小之间所具有的相关性,可以归结为一种函数关系,其中,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因素是自变量,由此而导致的需求量的变化是因变量,这就是需求函数,它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需求量与决定这些需求量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Dx(Px,Py,Pz,,M,T,E)3、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商品的价格。把表
9、现商品需求与价格相关性的“需求规律”,用图形表现出来,就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表示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4、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或卖者在一定时间内对应不同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供给是在市场上与需求相对应的力量。它是一个量的概念。5、供给函数:影响供给的因素是很多的,各个因素与商品供给量之间变化的相关性,也表示为一种函数关系,即供给函数。供给函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商品的可能的供给量与影响这些供给量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即: Sx(Px,C,Po, T,E)6、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表示商品价格与生产者供给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正常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10、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它反映了一般商品的供给规律。7、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一致时的价格。8、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商品需求数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它要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价格的单位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或幅度。9、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消费者收入的变化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10、交叉弹性: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是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需求交叉弹性就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11、供
11、给弹性:供给弹性也就是供给价格弹性,是指因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的相应的变动率。根据供给规律,一般商品的供给是与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动的,但是不同的商品,其变动的幅度却大不一样,也就是说,它们具有不同的供给弹性。四、说明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的区别。(P42-43)答: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的含义是不同的。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在决定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完全由于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单纯反映需求量变化与价格变化的相关性,在几何图形上,它表现为在同一条需求线上不同点之间的变化或移动。需求变化也称需求水平的变化,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之外的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
12、数量的变化。它反映了社会对于某种商品需求水平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即由这条需求曲线向另外一条需求曲线的变动,出现了新的需求曲线,显示了一种新的需求水平。五、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并以此说明市场价格机制如何调节资源配置。(p49-52)答: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及价格的波动而形成的。价格过高,会刺激生产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但是却会减少消费者的需求数量,导致该商品的供过于求。形成一种迫使市场价格下降的压力,进而促使生产者减少该商品的生产或供给,把供给规模降至均衡水平。价格过低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而供给量则会减少,需求数量多于供给数量,造成供不应求。
13、形成提高价格的推力,抑制需求而刺激供给,使供求趋向于均衡点。 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表明,均衡是市场的必然趋势和正常状态。脱离均衡点的价格,必然造成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通过均衡价格的形成,促使供求关系由失衡状态转向均衡状态,就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价格机制。通过这种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着有效的调节作用。六、解释概念1、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2、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消费所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一单位新增消费所带来
14、的边际效用在递减的趋势,这一趋势被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增加,每一新增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4、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其消费的商品组合的排列,反映的是消费者个人的兴趣或嗜好。5、预算约束:消费者所能够得到的商品数量要受到商品价格和他自己的可支配收入的限制,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或需求能力。由价格和收入所决定的对消费者需求水平或满足程度的限制就是预算约束。6、无差异曲线:所谓的无差异曲线,就是把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效用差别的各个商品组合连接起来形成的一条曲线,在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种商
15、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都是相同的。这样,无差异曲线即可以反映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又可以描述他们所能够追求的效用最大化。七、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分歧在哪里?(P73-74;78-79)答:这两种效用论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效用能不能或者应该不应该用准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基数效用论认为可以,序数效用论认为不可以,甚至不应该。第三讲一、解释概念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要素投入与产量产出的函数关系,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某种产品的产出数量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及其组合比例,或者说,产量是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及投入比例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Q(K,L,T, ,N)2、边际产
16、量(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条件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连续投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当达到一定点后,边际产量(报酬)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至下降到0,甚至为负数。3、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是进行长期生产分析的一种工具,它是从生产函数中得出的。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都能够生产出同等水平的产量,把这些组合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就是等量线那些能够生产出同等产量的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就是处在同一条等产量线的组合。如果各种组合可以形成多个水平的等产量,就会形成多条等产量线。4、等成本线:生产者在生产时,要考虑技术上的合理性、经济性、防止技术上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对产量最大化的
17、追求还要受到他所能够支付的成本的制约。如果增加劳动的投入,就必须减少资本的投入,反之亦然。它们必须保持在同等的成本水平限制之内,即不能突破生产者的预算约束。等成本线就是表示等量的成本所购得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投入组合的轨迹。5、生产扩张路线: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生产者扩张自己的生产规模,即扩张产量水平时,必然是选择既定的目标规模(产量水平)下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即选择代表每一个规模下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切点,也即每一个规模下的生产者均衡点。我们把这些切点连接起来,就得到生产的扩张路线。6、成本: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即生产费用。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
18、家才能,这四个部分构成成本。7、不变成本:是厂商用于所有不变投入的支出,它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即使不生产,这笔费用仍然要打入成本,而产量再大,这笔费用也不增加。8、可变成本:它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产量为0时,可变成本也为0;产量越大,可变成本也就越大。它受边际产量(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9、总成本:总成本是生产一定产量所付出的全部成本,由于全部投入在短期内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因此总成本在短期内也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总成本是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10、平均成本:平均成本的概念是成本除以产量,即每一单位产量或产品所分摊的成本。11、边际成本:边际成本也是产量的函数,它反映每一单
19、位产品增量所引起的成本增量变化,即总成本的增量与总产量的增量变化之比。12、总收益:总收益是指生产者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也就是商品的总卖价。以TR代表总收益,以Q代表总产量(假定所生产的全部产品都售掉),以P代表价格,则:TR(R)QP13、平均收益:平均收益是指生产者出售每一个单位商品所获得的平均收入,也就是总收益与总产量之比,或者说每个单位商品的平均卖价。以AR代表平均收益,则: ARTRQ14、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是指生产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出售所新增加的收入,即总收益的增量。边际收益以MR来表示,则: MRTRQ二、短期生产函数下生产阶段是如何划分的?(P104)答:通过对短期生
20、产函数所表现的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对生产过程作出阶段性的划分。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总产量在加速增加。这个阶段表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它们的平均贡献率是在增长的。这种情况说明,与可变投入相比,对不变投入的利用还很不充分,继续增加产量是有利的。理性的生产者一般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产量水平上,他还会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扩大产量。第二个阶段,平均产量递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是正数,总产量也还在增加,表明增加投入仍然会增加收益,产量最大化的目标是在这个阶段实现的。第三个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的阶段,总产
21、量陷于停滞或趋于下降。这种情况表明,可变要素的投入数量已经超过了不变要素能够吸纳的程度,出现了可变要素过剩(如劳动力出现冗员,或原材料超过了机器能够加工的数量),需要减少或停止可变要素的投入,一般说来,第三阶段是生产的禁区。三、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是如何确定的?(P114)答:等产量曲线表明了生产者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和比例上的选择范围,等成本线则表明了生产者在生产要素投入成本上的选择范围,把这两方面的选择结合起来,确定生产者在生产要素投入上的最佳选择,即确定最佳的要素投入组合。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组合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之点所表示的那种组合,它可以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出既定的产量,或者以
22、既定的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量。 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把握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确定问题:第一,把握对最大化产量和最小化成本的追求。第二,确定最佳组合所要求的各个要素的投入数量及相应比例组合。四、如何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P129-133)答:微观经济学家认为,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或经营原则应当是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一原则被称之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或利润最大化条件。1、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由此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大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还会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生产者会继续扩
23、大产量水平或者销售量水平,以获得更多的利润。2、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由此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小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会使生产者不断亏本。他必然减少生产或销售,直到边际收益不再小于边际成本为止。3、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减少生产或销售,就仍然存在利润增加的潜力,生产者没有得到可以得到的全部利润如第一点;如果增加生产或销售,则生产者就会亏本,损失利润,如第二点。因此,当MRMC,生产者把可能获得的利润全部得到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五、解释概念1、市场:微观经济学所说的市
24、场,是指围绕某一特定商品的供求而形成的交易场所或交易活动。只要围绕某一特定产品的供求出现交易场所或发生交易活动,这就是一个市场。因此,有多少种商品供求交易活动,就有多少个市场。2、厂商:厂商是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向市场提供产品和劳务的独立生产经营单位。厂商在市场上拥有决策主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并承担决策的市场风险和享有利润。3、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竟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无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只是单纯的价格接受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厂商它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和条件强加于市场,而只能接受市场的交易条件,主要是接受市场价格,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完全竞争市场是经济学
25、家比较推崇的一种市场结构。4、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供给方或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是价格制定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由于企业与市场上的竞争者、与其需求者或供给者相比,具有某些方面独占的优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控制市场,提出和实现自己的交易条件,而不经济是接受市场的条件。这样的厂商,就是一个“价格制定者”,这样的市场结构就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5、垄断竞争:垄断竞争市场又称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市场类型,是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着比较充分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6、寡头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简称寡头市场,是少数厂商控制的一个行业的市场类型。在一种行业中,主要由少数几家厂
26、商供给产品,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被称为寡头。汽车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等行业的市场,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寡头市场。7、垄断:是指由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如政府垄断的一些公用事业、自然垄断企业,以及特许经营的私人垄断企业等六、市场有哪些类型?它们各有什么外在特征?(136-137)答:以厂商与价格竞争的关系来划分,市场可以分成两大类型:一是完全竞争市场;一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其中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垄断竞争市场,一是寡头垄断市场,一是完全垄断市场,或简称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无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只是单纯的价格接受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
27、。从厂商方面看,由于企业的规模(生产规模或市场份额)与整个行业或市场相比比较微小,不足以控制市场,也就是说,它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和条件强加于市场,而只能接受市场的交易条件,主要是接受市场价格,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完全竞争市场是经济学家比较推崇的一种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供给方或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是价格制定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其中所包括的三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又分别有其不同的特征。垄断竞争市场又称狭义上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市场类型,是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着比较充分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简称寡头市场,是少数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类型。在种行
28、业中,主要由少数几家厂商供给产品,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被称为寡头。汽车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等行业的市场,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寡头市场。完全垄断市场是由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类型。如同政府垄断的一些公用事业、自然垄断企业,以及特许经营的私人垄断企业等。七、经济学家为什么推崇完全竞争市场?(P140)答:经济学家推崇完全竞争市场,是出于以下的分析:首先,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由于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他们无法形成对市场的垄断。这样市场调节的力量就能够充分的得到发挥。第二,竞争会刺激效率不断提高。由于商品都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因此,生产者的竞争
29、就只能是价格的竞争,而价格竞争的背后就是成本的竞争。这就促使生产者追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量。因此,会激励效率不断的得到提高。第三,消费者主权会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一方面消费者拥有关于商品和市场的充分知识;另一方面,生产者无法垄断市场,而只能展开价格竞争和成本竞争,形成降低成本和价格的压力。这些都有利于消费者权益得到更为充分的实现。第四,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竞争充分、信息通畅、流动自由,这些条件都有助于资源实现合理的流动和有效率的配置。第四讲一、解释概念 1、引致性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形成了要素市场。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者对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需
30、求。因此,这种需求又被称之为派生需求或引致性需求。 2、边际生产力:所谓边际生产力,从实物形态上来看,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要素一个单位的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3、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提高,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即闲暇的损失加大,这样人们就愿意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时间,从而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 4、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进一步提高,在减少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这时,人们会希望多享受闲暇而少工作,导致劳动者劳动供给意愿的降低和供给量的减少。 5、基尼系数:根据洛化、伦茨曲线可以制定出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
31、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G.基尼首先提出来的,并因此而得名。基尼系数也被称作洛伦茨系数。计算基尼系数的公式为:基尼系数=A/A+B二、以劳动为例说明要素价格的决定(166-168)答:一般产品的供给是价格的函数,即与价格是成正比的,因此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但是即使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劳动的供给也不仅仅是价格的函数,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比较特殊的。劳动的供给不仅仅是价格也即收入的函数,它还是闲暇的函数。劳动给劳动者带来收入,带来效用,但是也带来负效用,闲暇虽然不带来收入,但是也带来效用。从给劳动者提供效用的角度来看,收入与闲暇之间存在着替代的关系。劳动是收
32、入和闲暇两种因素的函数,劳动供给曲线是一种先向左上方倾斜,到一定点又向右上方倾斜的弯形的曲线。在工资率较彽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率提高会使闲暇减少,劳动供给增加,当进入较高的工资率水平后,收入效应就可能大于替代效应,工资率提高这可能会使闲暇增加,而劳动供给量减少。三、解释概念 1、一般均衡:所谓一般均衡是指市场机制运行的最优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无数微观决策者追求最优化的行为可以协调并存,形成社会的最优化,各个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能够同时实现。 2、岶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评价资源配置效率、或者说确定资源配置最优化状态的一种经济学标准,其基本涵义是:在不减少其他任何人效用或福利的情
33、况下,如果任何生产与分配的重新安排都不能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或福利,这时的资源配置状态就属于最优化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3、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考察最优化状态的判断标准及判断方法。根据这个标准,如果一种状态的改变,在其他人利益至少不减少、不受损的情况下,可以使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得到增进,从而使得社会经济福利总水平也可以相应增加,这就说明原先的状态不是最优化状态,还有提高效率、增加福利的余地。这种改变被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四、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困难主要有哪些?(P205-206)答: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困难主要发生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性问题。二是即使完全竞争市场是现实存
34、在的,它也有内在和外在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问题。三是它有意或无意忽略了一些对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的方面。具体来说,最为突出的有四个方面的困难:1、垄断的大量存在和发展使得完全竞争显得越来越不现实了。2、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存在。3、帕累托最优没有考虑政府的存在及其对经济生活的作用。4、帕累托最优回避了收入分配问题。上述的问题,反映了帕累托最优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脱节和矛盾之处,反映了它的弱点和局限性。第五讲一、解释概念 1、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这样的一些现象和领域,市场价格机制在其中不能发挥或者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以使其实现有效率的状态。如垄断、外部性等现象,公共产品等领域,
35、它们既是导致市场失灵存在的原因或条件,也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2、微观规制:社会、政府直接调节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政策和措施,就是微观规制。政府实施微观规制的主要手段有行政干预和社会管制,法律法规,经济杠杆调节等。 3、经济剩余:经济剩余的概念最早来自马歇尔,他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后来相继提出生产者剩余、社会剩余的概念,形成了经济剩余的系列概念,用来表示生产和消费所带给社会的经济福利。 4、外部性:所谓外部性,也称外部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所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5、私人产品:私人产品是指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为赢利目的而生产和交换的产品。 6、公共产品:
36、公共产品是指私人产品市场部门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是不具有或者很难形成排他性、竞争性的产品。 7、“搭便车”现象:由于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特性,即它并不排斥非付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搭便车”现象,即不付费而享受公共产品的现象。 8、公共产品的需求刚性:由于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消费者往往有扩大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的动机。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大家都欢迎,但是如果减少供给和消费,就会招致不满。这种在公共产品消费的品种、数量上只许增多、反对减少的现象,就是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上的“刚性”。这会造成对公共产品生产过多地投入资源,不利于私人产品的生
37、产,也不利于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 9、“寻租”现象:所谓“寻租”现象,是指利用价格差等机会来使潜在收益显性化并谋取这一收益的行为或现象。二、外部性有哪些基本特征?(P220)答:外部性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或者说是规定性:1、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2、外部性是市场行为的副作用且具有伴随性。3、外部性与受损者具有关联性。4、外部性具有某种强制性。5、外部性不可能完全消除。三、治理外部性问题,可采取哪些方面的政策措施?(P222-224)答:针对外部性所采取和考虑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行政措施:管制与指导。对于外部性问题或造成外部性问题的企业,政府可以采取直接的行政干预的措施,其
38、中包括强制性的行为管制、强制性的企业合并、指导与劝告 、国家计划、强制性标准等措施和政策。对于一些突出、严重、紧迫或具有普遍性的外部性问题,政府多采取实施强制性行为管制或推行强制性标准的措施来治理。政府还常常运用限制措施对资源配置进行直接的安排和处置。2、经济措施:税收和补贴 即采用税收或补贴的方式,来修正私人成本,使其与社会成本相一致。其具体设计是:对造成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外部性,即造成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征收相当于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价值的税收,使得私人成本达到与社会成本一致,这样,就会把原先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外在成本的社会成本就内在化为当事人自己的成本,迫使其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调整或
39、控制外部性。3、法律措施:规则及普遍性 法律措施的优点是其规则的普遍性,即它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可以伸张自己权利的手段,不必依赖政府出面解决。法律是更为普遍适应的公共产品,谁都可以运用。法律的这种普遍适用性的特点,正好与外部性无所不在的特点相吻合,是解决外部性的十分有效的手段。4、自愿协商:科斯定理与权利界定外部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界定产权的方法,把应当由谁来承担成本,应来有谁来享有收益的责任、权利关系给明确下来,人们就可以此为初始条件,用市场交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通过界定产权的方式,市场机制也可以调节外部性问题,关键是通过界定产权把外在成本和外在收益内在化为当事人所必须承担的成本和所可以占有的
40、收益。四、公共产品有什么基本特征?分为什么类别?(P225-228)答:公共产品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需要阻止、或者不能阻止、或者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才能阻止他人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2、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从消费者来说,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会造成另外的人失去或减少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从生产者来说,不会由于公共产品消费者的增加而增加额外的成本。3、是一种公共选择,带有一定强制性。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很难根据需求者的修改需要而做出区别。公共的供给是一种公共选择,而不是个人选择,一旦确定,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经济学一般把公共
41、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具有完备公共产品特征的公共产品,它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法律、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与政府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信息供给有关的特殊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一类是如国防、灯塔、水利设施等显示意义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具有一定“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又被称为“有限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它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规模经济有联系的产品,如铁路运输系统、电力输送网、城市供水、供暖、供气系统等;一类是所谓的绩优产品,指那些不论人们收入水平如何,都应该消费的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等。五、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选民喜欢什么样的投票原则?(P232-23
42、3)答: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目前已有的选举制度中,没有一种是十分完美的,都不能使社会达到最为充分民主的最佳状态。选民投票,实际上是期望从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很强的正的外部性中获得收益,参与投票的人都是经济人,都是从目标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出发来投票的,这与个人在市场上的行为并无原则上的区别。而在选举过程中,个人是参与集体决策或公共选择来实现自己的最大化追求,个人是期望从公共产品的正的外部性中获得收益,这样在公共产品的决定过程中,就存在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成本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产品的外部成本,另一个是公共产品投票过程中所需付出的决策成本,这样就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因此公共选择过程的规则必须有利于动员
43、和吸引尽可能多的选民参与投票,降低外部成本,如果决策成本过高,也会打击选民参与投票的积极性。因此,选民喜欢的公共产品决定规则、或者说投票规则,是预期成本最小化的规则。六、如何改进公共产品的效率?(P236)答:改进公共产品的效率,一般有以下对策: 1、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分离化,形成政策制定与监督部门与实际管理运营部门的相互制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效防止“搭便车”和“寻租”现象。2、引入市场部门,即私人产品生产部门来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或代理公共产品的供给。引入私人部门,有助于降低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成本,提高效率。3、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如果既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市场
44、供给,可以允许私人部门进入,形成和推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提高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效率。另外,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第六讲一、解释概念 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所以又称总量经济学,与微观经常学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在某一时期内的经济活动(经济流量)和特定时点上的经济成果(经济存量)的总量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反映国民经济所涉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
45、费等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的状况,是进行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和政策研究的重要依据。 3、国民生产总值:按照国民原则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国民原则是指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无论是否是在国内创造的,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按照这一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要加上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减去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 4、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土原则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又称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国土原则是指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无论是否是本国国民创造,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按照这一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要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5、中间产品:中间产口是处在即期生产过程
46、或重新进入即期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燃料、动力、半成品等。 6、名义国民收入:由于市场物价是波动的,所以即期(如一年)内的国民收入总量受到物价的影响,物价的波动以物价指数来衡量。如果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国民收入,不扣除物价指数的影响,就是名义国民收入。名义国民收入与实际国民收入的关系是: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国民收入/物价指数 7、实际国民收入:如果确定某一年为基期,以基期的市场价格为不变价格,以此计算的国民收入,会扣除掉物价指数的影响,就是实际国民收入。二、国民经济是由哪些基本部门构成?(P252-253)答:按照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认识,国民经济由四个基本部门构成: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
47、府部门、对外部门。居民是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所有者,企业获得要素投入生产,生产出产品和劳务,相应的,居民从企业获得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等),并用所得收入购买企业供给的产品和劳务。事实上,国民经济的运行不会如此简单,国民收入会有一系列的“漏出”。政府会向居民和企业收取税收和举借债务。企业和居民纳税和购买国债,国民收入就又出现了一种漏出,同时,政府也要发生财政支出,如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由此也多了一份注入。因此,政府部门对国民收入和支出是有重要影响的。如果一个国家程度不等的存在对外开放,发生收入支付关系、资本资本借贷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等,对于一个国民经济实体来说,也会出现一系列的漏出和注入
48、。因此,在开放条件下,还需要考虑对外部门。第七讲一、解释概念 1、萨伊定律:萨伊定律在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中最简单的一个阐述就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个定律的基本出发点是否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存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它的涵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要素的收入和要素价格可以形成需求和调节需求;社会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从萨伊定律的上述认识所得出的结论是:否认生产过剩的存在,否认非充分就业状态的存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供给方面,即如何更为迅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形成更多更好的供给。刺激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都是市场机制能够自发调节、自动做好的事情。因此,政府对经济要自由放任,而不要进行干预。 2、磨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引起的磨擦所造成的暂时性的失业。这些失业现象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磨擦调整的正常表现,是一些暂时性的失业。 3、自愿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主观的原因或一些客观原因,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