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假日文化的经济学取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假日文化的经济学取向.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假日文化的经济学取向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假日 论文摘要假日文化并非纯文化的范畴,本文从假日文化的产生、现状、分类、发展等方面入手,具体从的取向上对假日文化创新的特征及基本思路进行了探讨,了解中国假日文化与的共生,与商业的共赢。 一、假日文化的产生 人们对节日的期待就是对是人类日常生活精华的期待,不同的赋予了节日许多美妙的诠释。1994年3月5日,一个星期六。这是我国新工时制实行的第一个休息日,人们感到了一个不小的“解放”。但显然人们对当时第一个五天半工作日还不习惯,当时一家报纸有这样的:轮到第一个双休日(当时是隔周休息一个星期六),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照
2、常一大早赶到单位。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重新发布修改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每周工作时间改为40小时,即实行双休日工时制,从5月1日起实施。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星期五成了周末,台也纷纷调整节目编排,每逢周末,安排许多综艺娱乐、文艺晚会之类的节目,人们觉得像过节,上增加了花样繁多的双休日活动,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双休日制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和提高。1999年5月,中国首次实行七天长假制度算起,但只算“五一”和“十一”。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令第270号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国首次实行七天长假制度算起,每年“五一”、“十一”
3、、春节三个节日。2000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46号)后算起,每年三个“黄金周”。“黄金周”是现代中国大陆节日的延伸,它与传统的节日共同续写着假日文化的辉煌,见证着假日经济的繁荣。 二、假日文化的模式 假日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从内容和形态来看,它有以下这么一些模式: (一)“春节”模式 含除夕在内的春节7天假日,中国传统的传统的大团圆,现代的一年大事回顾和对新年的祈福。团拜、访友、回乡、送礼等是老百姓的活动轨迹,而媒体则通过的大型综艺晚会,年度颁奖晚会,喜剧类节目汇萃,文艺娱乐节目的展示,轻喜剧或正剧影视节目串播,各特色
4、频道的专题节目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政府和文化机构举办的各种新春茶话会、文艺活动等。商家年终促销、公关等活动。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亲情认同被强化,家和万事兴得到空前的渲染,家、国概念的连接被赋予浓厚的情绪性。 (二)“黄金周”模式 1999年定的为拉动内需而设置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时间分别为7天。休闲、游乐是“黄金周”的主题,暗含鼓励消费和培养中产阶级的观念形态。政府和旅游机构大力推出的旅游产品,营造游乐休闲氛围,商家举行各种夏、冬季的产品促销,大综商品房屋、汽车的促销。媒体通过旅游探险直播,各种服务类节目的导入,喜剧节目,主题周等来烘托假日气氛,当然仍然会有劳模颁奖晚会和国庆大型庆典现场直
5、播或晚会。新兴的假日经济如影相随,彰显出小康社会的富裕和康宁景象。 (三)“周末”模式 1995年国家根据国际惯例实行五天工作日和周末双休日,一年52次。休息与购物,调整工作与生活节律,使百姓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政府或部分民间机构在周末进行一些服务性的咨询活动,突出地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体现政府对百姓民生的关怀。文化机构和其它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会安排一些文娱活动,近郊游乐的宣传,商家主要以直销形式进行促销。 (四)“长假”模式 学校的两个假期,主要是暑假(冬假已被春节冲淡),为期一般在2个月左右,学生是假期的主体的人群,突出爱心、注重智力开发、加强意志锻炼是传统的主题。政府倡导的减压舆论,
6、各教育和团委机构主持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贫困帮扶活动,夏令营活动,暑期各种文化补习班,艺体班等使学生终于摆脱了课堂的阴影。媒体大量的卡通片、校园青春剧、智力游戏节目、生存体验和探险专题,各类自然、人文专题片,暑期社会实践的新闻报道等。 (五)“短(节)假”模式 象“三八”、“五四”、“六一”、“七一”、“八一”、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元旦等一天或随地方惯例安排半天活动或休息,或不间断正常工作日程的各种重大节假日,主题基本上是庆祝、纪念、欢乐。党政重视,基层动员,讴歌时代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之精华,展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成就。各种知识,参观游览各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组织各种文娱
7、活动、表彰大会,和商家针对目标人群的赠送促销活动形式。 三、假日文化的经济学取向 文化消费是对产品中文化含量部分的消费,是一种精神消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消费主流,具有多层次性、极强的文化性、时间的延展性、高弹性以及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等特征。倡导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假日文化消费观念,优化合理的假日文化消费结构,对发展成熟的假日经济具有积极意义。一年中近三分之一的假日成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假日的议论也一度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商家则看好众多的假日所蕴藏的巨大商机,要提高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得加强建设与文化创新,知识经济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8、、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从消费领域来看,知识经济刺激了新的消费需求,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文化消费的地位不断上升.知识经济赋予文化消费新的内涵,使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彰显其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充分利用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国民感受自豪的社会模式和生活价值观,提高国民的欣赏力和文化品位。我国现阶段的假日文化还停留在购物与旅游等方面,有许多企业与景点在假日赚了钱,他们看到了商机却又忽视了文化与文化服务,由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地域、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因而对假日时间的支配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政府与企业开发出差异化的文化品牌,满足大众的消费
9、需求。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下,假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假日经济的逐步繁荣对疲软的消费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假日经济不是纯粹的商业贸易,它也是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人们的一种文化消费,是对消费中文化部分的品茗,是一种精神享受,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综合体现。 假日文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带薪休假的实施与对“黄金周”的调整,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增多了,假日消费层次也不断提升,这是企业发展的机遇,更是面临的挑战。各级政府与企业应努力打造假日文化品牌,把假日当成是推介与弘扬各种文化的最佳时机。政府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形成团结向上的凝聚力,企业表达人文关怀,带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切忌因短视而盲目追捧,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假日文化建设,才能获得合理的经济学取向。 参考文献 1洪名勇,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2002年01期 2吴芙蓉,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假日文化消费,经济问题2001年06期 3张玉玲,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消费的特征,理论月刊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