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银行)五级分类攻克“四难”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社(银行)五级分类攻克“四难” .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用社(银行)五级分类攻克“四难”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正全面展开,并初见成效。但是笔者深入基层农信社调查了解,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存在“四难”。 观念转变难。一方面,部分农信社习惯于期限管理,包括少数管理人员对推行五级分类积极性不高,认为可有可无、可早可迟;另一方面,贷款五级分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分类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较为丰富的信贷管理经验,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现实情况是分类人员对贷款五级分类核心定义理解不透,主观感性判断取代财务、非财务和担保分析,专业知识缺乏,分类的准确性难以保障。 资料搜集难。
2、长期以来,农信社的信贷管理都是粗放型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流于形式;贷前调查报告不翔实,贷后检查是一句空话,有的贷款放出去之后,就从来没有人过问,客户财务信息不连续、不完整;借款合同要素不齐全,有的甚至就是填张借款借据,而且还有涂改现象;借新还旧、展期手续不规范,担保抵押手续不完善。同时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会计报表不规范、不完整,大多数甚至没有会计报表。导致贷款分类信息来源单一或不及时,财务信息不准确,定量分析难以进行。 现场函证难。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要求,对有疑问的贷款要求上门函证,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大多数是农户、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有的贷款拖欠已长达10年以上
3、,而农户、个体工商户流动性很强,有的主要节假日或特殊情况才回家,有的甚至长年累月不回家;乡镇企业大多数是人去楼空,无账可查、无档可阅;行政事业单位和村委会借款有的是“新官不理旧账”,有的只是口头认账,既不愿在催款单上签字,更不愿还本付息。信贷人员管辖的客户一般都有四、五百户,在收贷收息任务相当繁重、交通工具落后,而力量又有限的情况下,短时期内完成贷款现场函证工作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操作规范难。一是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是手工操作,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较大,且不能及时完整传递和共享,更不能实现动态管理;二是由于借款人财务信息的缺失,分类人员只能倚重于担保抵押物,定性分析远远高于定量分析;三是存在
4、片面追求进度或担心不良贷款比例上升的现象,导致分类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加大分类指标的弹性。 为使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由期限管理完全过渡到风险管理,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拓宽培训面,加强分类人员对分类知识的理解,同时指导分类人员把握贷款分类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切实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考虑到农信社贷款客户的特殊性和历史性,目前暂采取以定性为主的分析分类方法,通过一定的时期,在系统内建全贷款管理责任制、贷款“三查”制度等内控制度,尽可能收集到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建立健全贷款档案,从而完全过渡到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分析分类方法。 要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把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与电子化运用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分类数据集中规范管理和机构间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高分类结果运用率。 要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在各项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五级分类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贷款户信用等级评定相结合、与贷款本息清收盘活相结合、与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与案件专项治理相结合。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充分突出风险管理水平这一核心,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奖罚,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