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总题库 1231.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2587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总题库 123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财政学总题库 123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财政学总题库 123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财政学总题库 123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财政学总题库 123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总题库 123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总题库 1231.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财政学总题库 2015-1-3红色题目答案标黄色的是之前发给大家没答案的,最近找学员整理的答案,希望对考财政的学员有帮助,大家加油。一、 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公共定价 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3、综合所得税 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其优点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4、公共生产 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5、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6、国债

2、负担率 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7、债务依存度 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8、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9、国家预算 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其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10、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11、增量预算 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

3、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12、零基预算 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13、 赤字率 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赤字率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14、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

4、策 15、 李嘉图等价定理 大卫李嘉图在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16、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17、课税对象 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18、 纳税人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19、价内税与价外税 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成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

5、的,成为价外税。20、超额累进税率 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分别使用几个税率。21、定额税率 亦称固定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22、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二者的相同点是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不同点是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即前者照顾的是低收入者后者的照顾涵盖所有

6、纳税人。23、直接税与间接税 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24、从量税与从价税 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为计税标准的税种称为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标准的税种称为从价税。 25、税收中性 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它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26、税收超额负担 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

7、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27、拉弗曲线 供给学派代表人物拉弗设计的用以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其经济含义如下:(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地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D点和E点,税收收入是相等的,但D点的税收负担较轻。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

8、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28、税收效应 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方面。29、增值税 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一个新兴税种。30、税收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是后转嫁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指纳税人在购买不动产或有价证券时,将以后应纳的税款在买价中预先扣除,以后虽然名义上是买方在按期缴纳税款,但实际上是由卖方负担。同样属于买方向卖方的转嫁

9、。 税收资本化,即税收可折入资本,冲抵资本价格的一部分。当然,税收资本化是有条件的。 首先,交易的财产必须具有资本价值,可长时间使用,并有年利和租金,如房屋、土地等。这类财产税款长年征收,如为其他商品一次征税后即转入商品价格,无需折入资本。 其次,冲抵资本的价值可能获取的利益应与转移的税负相同或相近。31、消费型增值税 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的增值税,称为消费型增值税。32、逆弹性命题 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是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适用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逆弹性命题的含义

10、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在扭曲效应也就越大。33、 税收替代效应 指政府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使纳税人放弃这种经济活动而代之以另外一种经济活动的效应。34、 税收收入效应 是指由于政府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产生的激励纳税人增加收入的效应35、 前转与后转税负前转,又称顺转。是指纳税人将已缴纳的税款在经济交易活动中转移给他人的行为。税负后转,又称逆转。税负前转的最终负税人是购买者和消费者,而后转的最终负税人是生产者和供货者36、 税率 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37、实际税率 是实征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率38、 边际税率 就是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

11、所占的比率39、 延期纳税 是指延缓一定时期后再缴纳税收。狭义的延期纳税专门指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延期纳税规定进行的延期纳税;广义的延期纳税还包括纳税人按照国家其他规定可以达到延期纳税目的的财务安排和纳税计划40、成本-效益分析 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收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41、转移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资金无

12、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其共同点为: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不存在交换的问题,我们将此类支出称为转移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42、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在这样一些支出安排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43、税收支出 税收支出是与“正规”的、“标准”的、“基础”的或“一般可接受”的税制结构的背离,是以一种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4

13、4、纳税扣除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从应税收入中减去一定金额)45、税收抵免 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计算出应纳税额后从中减去一定数额)46、税负转嫁 指商品销售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47、税收归宿 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8、就业创造标准 指的是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

14、要优先选择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不仅要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即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会。49、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50、社会保障 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51、 政府采购制度 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

15、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52、 转移支付制度 即预算调节制度,有纵向调节(转移)和横向调节(转移)两种形式,纵向调节的典型作法是补助金制度(分为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助和专项补助);横向调节是由“富州”直接向“穷州”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53、 结构性财政赤字 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不4%和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是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的,是一种外生变量,它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54、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本身财力有意识

16、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55、 宏观税负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或国民收入(NI)的比例来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职能的范围以及政府非税收入规模等是决定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56、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 57、财政投融资 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

17、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58、 周期性赤字 指一国财政赤字中因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部分59、 消费性支出是指政府以消费者身份在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所发生的支出。消费支出可分为公共消费支出和个人消费支出两部分60、财政平衡 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三是收支相等。二、 简答题1、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通常应用两个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

18、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款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特征;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特征。 对于公共物品来说,其第一特征是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所带来的利益而不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

19、边际成本为零。(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公共物品并不能排除他人从该公共物品中获益。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后,他人就不能享受此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二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消费者获得私人产品,必须通过市场采用出价竞争的方式。综上所述,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 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

20、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投资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还可采取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施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以及加强税收征管等重大举措来提高财政资源本身配置效率。3、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21、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1) 划清财政分配与市场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 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 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4、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

22、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1) 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不平衡是可能的也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 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

23、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组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非生产性社会。5、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卫生、文教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设施等等。 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1)非加总性。社会公

24、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无差异性。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的由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代价的非对称性。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 (4)外部性。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具有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的是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给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带来利益或损失。外部效应往往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过度与不足。 (5)社

25、会剩余产品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6、 如何理解国债的负担和限度?(和论述题第五个题目第一问一样)国债的负担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收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

26、效益高低,还债的最终来源还是税收。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 (4)代际负担。由于国债的偿还期较长,连年以新债还旧债并不断扩大债务规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借的债转化为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如果转移债务的同时为后代人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或者奠定了财富创造的基础,这种债务负担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国债收入被用于当期的消费,或者使用效率低下,留给后代人的只有净债务,那么,债务转移必将极大地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二是国

27、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7、 简述国债的功能。(和论述题第四个题目一样) 国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很小。因为:(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也不能绝对化,因为:(1)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2)社会的闲

28、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投资和消费水平。 二是筹集建设资金。首先,政府发行公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其次,即使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具体规定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可能就具有生产性。 三是调节经济。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规模也具有宏观经济稳定作用。8、 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1) 公开性。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2)可靠

29、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要依据充分,数据确实。 (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可另编预算外收支预算,也应在国家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预算科目都要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5)年度性。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度。指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365天)。9、 简述分级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

30、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相应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10、 简述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和论述题第6题题目一样)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这是经济标准。满足公共需要,首先表现为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工程,而区分公共需要层次性的基本标准是它的受益范围,凡全国的公民都可以无差别的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适应于由中央政府提供,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共需要受益范围局限于某一地区,适用于由地方政府提供。在安排公共物品特别是地方

31、公共物品的布局时要考虑“外溢性”,从财政上解决利益外溢的有效措施,就是由地方收益地区举办,中央给予补助,或中央与地方联合投资。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支出角度分析,以收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二是以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2)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这是政治标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但也有共性,即始终是以集权为轴心,分权是围绕集权进行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预算管理体制上体现为中央与地方间收支划分的比例,几乎所有的国家,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中央收入均占主导地位,这是共同的,但通过转移支付后的中央收入或支出的比重则有较大的差别。11、 简述政府干预市

32、场的理由。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会出现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1垄断2信息不充分,不对称3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政府干预经济是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12、 简述并评价李嘉图等价定理。债务和税收等价。即所谓发行国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发国债为手段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总需求。因为政府发行国债,居民家庭就会减少消费,把由于发债而不增税所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备支付未来与国债等价的税收,这样政府由发债而增加的支出与消费者减少的消费正好相等,总需求不变。扩张性财

33、政是无效的。 评价: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假设就是理性预期,这与现实不相符李嘉图定理假设人们总是留给后代一定规模的遗产,与现实不符 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债务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市最低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隐含着个人具有完全的预见能力和充分信息 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所有的税都是一次性总量税,与现实不符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推理并不复杂,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的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等价定理的逻辑基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

34、入假说。即假定能遇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国债而不是征税为政府支出融资,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的税收负担,唯一改变的是推迟了征税的时间。13、 简述马约对赤字率与债务率的规定及对我国的参考价值。 答:欧盟于1992年制定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里的三个重要内容之一,是从1994年起,实现各成员国的经济趋同效应,要求在通货膨胀、利率及财政政策稳定方面加强协调管理,其中包含重要的财政风险参考值,即要求加入欧盟的国家赤字率必须低于3%、债务占GDP的比重不高于60%。由于债务率=赤字率/经济增长率,意味着5%(或超过)的经济增长率是

35、这两个参考值成立的必要条件。马约的参考价值:首先,应当肯定这是一种在经济正常运行条件下约束、协调和防范政府债务的有效措施。将作为参考值前提条件的经济增长率定位为5%,说明这是一个经济正常运行情况下的参考值。其次,该参考值是不是绝对标准,其间存在一个波动的弹性区间,而实际债务率取决于赤字率与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动态。第三,参考值是约束和防范债务危机的措施,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治理债务危机的根本措施。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单纯依靠削减债务是无能为力的,必须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即经济复苏和恢复增长态势。14、 简述国债的经济效应。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的功

36、能主要包括:1弥补财政赤字: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财政赤字一般是指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在诸多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如发行国债、增税、改革税制、增发货币和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理想方法。由于国债发行只是暂时转移了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且遵循自愿购买原则,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也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同时还易为纳税人所接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发行规模会影响国家所支配财力的规模,国债收入的投向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结构。15、 简述公共物品的特征。 (1) 非排他性。

37、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2) 强制性。公共物品是自动的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3) 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讨价钱。(4)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再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16、 简析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因素。 一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倘若物价水平的上升主要由财政赤字导致的,在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事因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结果,国家财政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

38、GDP只有因物价上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在分配机制实现的。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档次爬升。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17、 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 即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

39、基本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成为税收。 (1)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2)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18、 简述所得课税的特点。 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课税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税负相对公平。所得课税是以纯收入或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并一般实行多所得多征、少所得少征的累进征税办法,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同时,所得课税往往规定起征点、免征额及

40、扣除项目,可以在征税上照顾低收入者;不会影响纳税人的基本生活。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只要不存在两个以上课税主体,则不会出现重复征税,因而不致影响市场的运转。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不构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且不易转嫁,因而一般不会干扰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在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情况极为普遍,于是就必然存在跨国所得。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主权国家应有的权益,这就需要利用所得税可以跨国征税的天然属性,参与纳税人跨国所得的分配,维护本国权益。4课

41、税有弹性。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也会不断增长,因而所得课税不仅税源可靠,而且可根据国家的需要灵活调整,以适应政府支出的增减。19、 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规律)。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其规律如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

42、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税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20、 简述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即税收的经济效应,指的是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

43、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代替征税或重税商品。21、 简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 商品课税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有以下四方面特征:(1) 课征普遍。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对商品征税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2) 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由于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与成本和费用无关,因此,商品课税又称流转课税。(3) 实行比例税率。 (4)计征简便。商品课税的优点在于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其功能体现在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

44、于经济发展。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足,课征方便,并可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但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关,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22、 简述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全额累进税率的负担重,超额累进税率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的情况,超额累进税率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23、 简述增值税的类型。 一般而言,增值税的

45、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价款中的增值额,但各国的增值税制度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有所不同,据此增值税可分为三种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即计税依据中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值税,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2)收入型增值税。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的增值税称为收入增值税。 (3)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费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的增值税称为消费型增值税。24、 简析财政赤字的融资机制。 答:债务融资和货币融资是政府为

46、财政赤字融资(弥补财政赤字)的两种常规方法。1、向公众借钱,即发行国债,称为债务融资或赤字债务化。2、通过货币创造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种直接方式是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另一种间接方式是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随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两种方式本质上一样,都是政府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称之为赤字货币化。25、 简述税收中性与税收额外负担。 税收的“中性”原则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政策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

47、对市场经济正常远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个可能的,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税收中性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取得最优结合。26、 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内容。(1)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2)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称为“横向公平”(或“水平公平”)。(3)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强的人应当缴纳更多的税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