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26771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基于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基于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基于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基于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中国 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梁 明 中国-非洲研究中心近年来,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经贸发展迅速。中非贸易连年的高速增长证明,中非贸易是对双方有利的,是双方都愿意积极推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代,中国仅仅同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60年代这一数字增加到13个,1987年达到了46个,到1999年中国已经与53个非洲国家中的50个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2006年第三次中非经济合作论坛53个国家都有代表参与,同年底,中国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之后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与非洲的45个国家签订了贸易(经贸技)协定,与31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10个国

2、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44个国家成立了经贸联(混)委会。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新兴国家开展对非贸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然而,近年来中国和非洲间的贸易增长不断招致国际舆论的怀疑和争论,国际上围绕中非经贸合作引发了热议,争论褒贬不一。有观点称,中国在重复过去老牌殖民者开采非洲资源的老路;也有观点说,中非合作是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体现,中国为非洲带来了适用的技术和急需的资金,帮助非洲实现了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同拉丁美洲、俄罗斯等其他地区扩大经贸往来没有受到众多非议和批评,唯独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关系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指责,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为了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我们不能只片面地进行

3、中非贸易的总量分析,而应该把中非贸易置于各自对外贸易和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做才能对中非贸易合作关系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一、中非全球贸易总体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和非洲的对外贸易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1984-2008年,中国与世界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从1984年的510.56亿美元、248.71亿美元、和261.8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32.54亿美元、14306.92亿美元和11325.6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72%、18.39%和17.00%。2009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世界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

4、额分别下降到22072.02亿美元、12016.47亿美元和10055.55亿美元。同期,非洲与世界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则分别从1984年的1067.11亿美元、520.50亿美元和546.6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7599.38亿美元、3683.23亿美元和3916.15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52%、8.49%和8.55%。2009年,非洲对世界的贸易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减少到4896.17亿美元、2256.50亿美元和2639.67亿美元。纵观全球贸易,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非洲的对外贸易都远远小于中国,但二者对外贸易的高增长

5、趋势都是相同的。值得指出的是中非各自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平衡情况。1984-200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由1984年-13.13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变成2008年2981.3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2009年下降到1960.91亿美元。而非洲的对外贸易则从1984年-26.21亿美元的贸易字扩大到2009年的-383.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34%,增幅较为明显。非洲对外贸易赤字的长期扩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洲的发展。解决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实现贸易的总量平衡是非洲未来一段时间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二、中非贸易总体情况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虽然相隔万里,但中非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非

6、洲各国独立后,中非交流更加密切。该时期中国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中非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多是在政治层面上,经济层面的合作极少,合作方式也主要是中国对非洲单方面的援助。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突飞猛进,中非之间的合作已更多地涉及到经济领域。2000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FOCAC)的成功举行,拉开了中非全面经济合作的序幕。中非关系稳步发展,合作不断深化,其合作范围也逐步扩大。据统计,中非贸易额1950年为0.1214亿美元,1990年为1.6645亿美元。90年代后期发展迅速,到1999年中非贸易总额为64.84亿美元,50年内增长了533倍。进入21世纪以来

7、,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106.01亿美元,2006年达到554.64亿美元,2007年为733.11亿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68.42亿美元,2010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69.11亿美元。2000到2007年间,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2008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45.7。(一)非洲对外贸易中的中非贸易从非洲对外贸易的视角来看,中国作为非洲贸易伙伴的地位正在上升,作用正在增强,这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如图2和图3所示,欧盟一直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其所占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1990年,非洲对欧

8、盟25国的出口达到320.58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68.10%。到2009年,非洲对欧盟25国的出口增加到821.08亿元,其所占的比重却下降到36.39%,比1990年锐减了31.71个百分点。美国作为非洲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其所占非洲出口的比重相对较为稳定。1990年非洲对美国的出口额为50.57亿美元,占非洲出口总额的10.74%,之后呈现出弱上升趋势。到2006年,非洲对美国的出口为122.34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20.44%。从2007年开始,非洲对美国的出口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到2009年,非洲对美国出口所占的比重下降到13.81%,19年间增加了3.07个百分点。法国作为欧盟

9、中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其在非洲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1990年非洲对法国的出口额为75.79亿美元,占非洲出口总额的16.10%。到2009年,非洲对法国的出口增加到179.38亿美元,其所占的比例却下降到7.95%,下降了8.15个百分点。相反,中国作为非洲贸易伙伴的作用正在日益上升。1990年,非洲对中国的出口仅为0.13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0.27%。到2009年,非洲对中国的出口额增加到149.47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6.62%,增长了6.35个百分点。非洲从世界的进口同样显示出相同的趋势。1990年,非洲从欧盟25国的进口额为278.34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57.

10、2%。到2009年,非洲从欧盟25国的进口增加到928.73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35.18%,下降了22.06个百分点。1990年,非洲从美国的进口额为39.36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8.09%。到2009年,非洲从美国的进口增加到150.25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则下降到5.69%,下降了2.40个百分点。1990年,非洲从法国的进口额为87.86亿美元,占其出口额的18.07%。到2009年,非洲从法国的进口额增加到230.64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8.74%,下降了9.33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情况。1990年,非洲从中国进口5.33亿美元,占其进

11、口总额的1.10%,到2009年,非洲从中国的进口增加到304.67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增加到11.54%,增加了10.4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较快。(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中非贸易从中国对外贸易的视角来衡量,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较小,但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进口的角度来看,1990年,中国从世界进口533.45亿美元,从非洲进口仅3.68亿美元,从非洲的进口仅占中国进口总额的0.69%。到2009年,中国从世界和非洲进口分别增加到10055.55亿美元和433.30亿美元,从非洲进口占到中国进口总额的4.31%,增长了3.62个百分点。从出口的角度来看,1990年,中国对世界和

12、非洲的出口额分别为620.91亿美元和6.92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的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1.11%,到2009年,中国对世界和非洲的出口额分别增加到12016.47亿美元和476.37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所占的比重增加到3.96%,增长了2.85个百分点。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虽小,但是增长趋势明显。(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中非贸易从中国对外贸易的视角来衡量,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较小,但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进口的角度来看,1990年,中国从世界进口533.45亿美元,从非洲进口仅3.68亿美元,从非洲的进口仅占中国进口总额的0.69%。到2009年,中国从世界和非洲进口

13、分别增加到10055.55亿美元和433.30亿美元,从非洲进口占到中国进口总额的4.31%,增长了3.62个百分点。从出口的角度来看,1990年,中国对世界和非洲的出口额分别为620.91亿美元和6.92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的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1.11%,到2009年,中国对世界和非洲的出口额分别增加到12016.47亿美元和476.37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所占的比重增加到3.96%,增长了2.85个百分点。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虽小,但是增长趋势明显。三、中非贸易国别情况中国与非洲的贸易伙伴比较集中。2009年,中国对非出口的前十大国家合计占中国对非出口的71.76%,而中国

14、从非洲进口的前十大国家合计占中国从非进口的比重更是达到88.33%,贸易对象的集中趋势非常明显。(一)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情况从中国出口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对非出口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以及摩洛哥等国家,集中趋势明显。中国对非出口前十大国家合计占中国对非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71.08%增加到2009年的71.76%,9年间增加了0.68个百分点,总体来说比较稳定。从国别来看,中国对非的第一出口目的国南非占中国对非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20.24%减少到2009年的15.46%,下降了4.78个百分点;中国对非的第二出口目的国尼日利亚从2000年的10.9

15、6%增加到2009年的11.49%,增加了0.53个百分点;第三大出口目的国埃及从2000年的16.08%下降到2009年的10.72%,下降了5.36个百分点;第四大出口目的国阿尔及利亚从2000年的3.45%增加到2009年的8.78%,增加了5.32个百分点。第五大出口目的国安哥拉从2000年的0.67%增加到2009年的5.01%,增加了4.33个百分点。从中国进口的情况来看,中国从非洲的进口主要集中在安哥拉、南非、苏丹、利比亚和刚果布等国家。中国从非洲进口前十大国家合计占中国从非进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84.32%增加到2009年的88.33%,9年间增加了4.01个百分点,仍呈现出

16、上升趋势,从国别来看,中国从非洲的第一进口来源国安哥拉占中国从非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33.17%增加到2009年的33.87%,增加了0.70个百分点,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中国从非洲的第二进口来源国南非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18.67%增加到2009年的20.06%,增加了1.39个百分点;中国从非洲的第三进口来源国苏丹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13.17%下降到2009年的10.81%,下降了2.36个百分点;中国从非洲的第四进口来源国利比亚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0.45%增加到2009年的7.32%,增加了6.87个百分点,增长幅度较大;中国从非洲的第五进口来源国刚果(布)所占

17、的比重从2000年的5.83%减少到2009年的4.01%,下降了1.81个百分点。(二)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平衡情况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平衡情况也极不均衡。非洲对中国贸易顺差前十国依次是安哥拉、苏丹、刚果布、南非、利比亚、赞比亚、刚果金、赤道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和加蓬,十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分别达为122.90亿美元、29.79亿美元、13.72亿美元、13.28亿美元、11.71亿美元、11.20亿美元、8.15亿美元、6.97亿美元、6.12亿美元和5.59亿美元。非洲对中国贸易逆差前十国依次是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里亚、贝宁、摩洛哥、加纳、肯尼亚、多哥和埃塞俄比亚,十国的贸易逆差分

18、别为45.79亿美元、43.55亿美元、32.34亿美元、18.78亿美元、18.59亿美元、17.54亿美元、14.54亿美元、12.48亿美元、10.93亿美元和10.38亿美元。值得指出的是,非洲国家对中国顺差的前十国中,安哥拉、苏丹、刚果布、利比亚、赤道几内亚和加蓬等都是非洲重要的产油国。非洲对中国逆差的前十国中,除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外均为非石油输出国家。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和能源产品仍是非洲对外贸易中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出口在非洲的对外经济中仍然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否是资源能源富集国家直接决定着其贸易的平衡状况。四、中非贸易产品情况中非之间的产品贸易都是基于各自比较

19、优势的体现。非洲以大宗资源出口为主导的出口模式是全球性的,并非只针对中国;而中国的进出口结构也是全球性的,没有对非特殊的贸易战略。(一)非洲对中国产品贸易情况从非洲对中国产品贸易的角度来看,非洲对中国贸易的产品结构与非洲对世界贸易的产品结构基本相同,非洲大宗资源出口为主导的出口模式是全球性的,是非洲基于其资源比较优势的体现,并不是仅对中国倾斜。从非洲出口的产品角度来看,非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上。2009年非洲出口中国的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3)占到非洲出口中国总额的50.20%,所占比例超过半数,与此同时,非洲对世界(除中国外)该类产品的

20、出口,也占到其对世界出口总额的48.34%,所占比例相差无几。非洲对中国出口排在第2-10位的依次是非食用原料(SITC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未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SITC5)、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饮料及烟草(SITC1)、食品和活动物(SITC0)、杂项制品(SITC8)、动植物油、脂和蜡(SITC4)、未分类的商品和交易(SITC9),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1.73%、13.40%、2.44%、0.83%、0.61%、0.49%、0.18%、0.11%和0.03%。这与非洲出口世界以及除中国以外的世界的情况基本相同,中国不是特例。稍微特殊的是非食用原料,其出口

21、中国所占的比例为31.73%,而其出口世界(除中国外)的比例为5.66%,中国高于世界26.07个百分点。从非洲进口的产品角度来看,非洲的进口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上。2009年非洲从中国进口机械及运输设备达到154.56亿美元,占其从中国进口总额的50.73%。同年,非洲从世界(除中国外)进口机械及运输设备金额为798.50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34.20%,比重相差不大。非洲从中国进口排在第2-10位的依次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杂项制品(SITC8)、未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SITC5)、食品和活动物(SITC0)、非食用原料(SITC2)、非食用原

22、料(SITC9)、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1)、和动植物油、脂和蜡(SITC4),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2.17%、15.45%、7.26%、2.65%、0.65%、0.58%、0.32%、0.15%和0.04%。非洲从世界进口的产品结构与其从中国进口的结构也基本相同,稍微特殊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该产品非洲从中国进口所占的比例为50.73%,而非洲从世界(除中国外)进口所占的比例为34.20%,中国高于世界16.53个百分点。(二)中国对非洲产品贸易情况从中国对非洲产品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对非洲贸易的产品结构与中国对世界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基本

23、相同,中国对非洲出口的商品结构和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的商品结构也是一致的。中国并没有专门针对非洲市场制定特殊的出口政策,也没有对非洲刻意倾销廉价制成品的嫌疑。从中国出口的产品角度来讲,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杂项制品(SITC8)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上。2009年中国出口非洲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到中国出口非洲总额的41.68%。与此同时,中国对世界(除中国外)该类产品的出口则占到其对世界出口总额的49.63%,超过对非7.95个百分点。排在后两位的依次是杂项制品(SITC8)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中国对非洲出口该两项产品的比重分别是18.2

24、6%和30.56%,与中国对世界(除非洲外)的24.99%和14.92%相差不大。因此,从中国出口的角度来讲,中国对非洲的出口结构和对世界的出口结构是基本一致的。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角度来讲,中国从非洲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3)、非食用原料(SITC2)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上。中国从非洲进口该三种产品的比重分别占到从非洲进口产品总量的64.37%、18.80%和11.32%,这一特点与非洲出口产品的结构也是相符的(图8)。不难理解,非洲目前工业体系不健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以及原材料上。即便如此,中国从非洲获取的能源和资源无论是

25、绝对量还是所占比重都远远小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见第五部分非洲资源出口情况)。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角度来讲,中国从非洲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3)、非食用原料(SITC2)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上。中国从非洲进口该三种产品的比重分别占到从非洲进口产品总量的64.37%、18.80%和11.32%,这一特点与非洲出口产品的结构也是相符的(图8)。不难理解,非洲目前工业体系不健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以及原材料上。即便如此,中国从非洲获取的能源和资源无论是绝对量还是所占比重都远远小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见第五部分非洲资源出口情况)。从图11可以看

26、出,中国从非洲进口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国从世界进口的比例。其中,中国进口的SITC3类中原油(SITC333.0)占绝大多数。为此,我们研究世界主要原油进口国从非洲的原油进口情况。如图12所示,巴西和法国从非洲进口原油的比例占其原油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从1992年的3.52%和27.88%,增加到2009年的71.41%和32.88%,分别增长了67.89和5.00个百分点。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占其原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不大。1992-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占其原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从1992年的4.49%增加到30.39%,增加了25.90个百分点。中国从非洲原油进口所占

27、的比重远远小于巴西和法国的水平,与紧随其后的加拿大(28.12%)、美国(23.49%)和欧盟(23.02%)水平也相差不大。五、非洲资源出口情况为了进一步分析非洲出口的商品结构,我们继续选择非洲原油、非金属矿石以及金属矿石和金属屑等资源品出口的国别情况,对非洲出口商品的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从非洲原油的出口来看,美国和欧盟一直是非洲原油出口的首要目的国(地),中国从非洲获取的原油同欧美国家相比,所占比重很小。非洲原油出口美国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当年美国所占的比重高达44.08%;非洲原油出口欧盟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4年,当年欧盟所占的比重也达到42.5%。与此相反,非洲原油出口中国的

28、比重并不是很大,2000-20006年,非洲原油出口中国的比重在0.61-1.19%之间变动,所占份额很小。从2007年开始,非洲原油出口中国的比重开始逐年上升,到2009年最高时,中国所占的比重也仅仅为10.07%。同发达国家加拿大、法国以及新兴国家巴西、印度相比,非洲出口中国原油并没有特殊的不同和倾斜,非洲出口中国原油的比重与这个几个国家基本持平。非洲的原油出口是基于其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体现,其资源出口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模式是全球性的,而不是仅仅对中国倾斜。从非洲非金属矿石的出口来看,非洲对中国的非金属矿石出口与其他国家没有太大差别。2009年非洲非金属矿石出口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美国

29、、荷兰、中国和法国的比重分别占到9.86%、7.51%、5.78%、5.67%、4.88%、3.88%、和2.55%。中国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3.40%增加到2009年的3.88%,9年间仅仅增加了0.4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不高且增长缓慢。从非洲金属矿石和金属屑的出口来看,伴随着非洲出口欧盟比重的减少,非洲出口中国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2009年,非洲金属矿石和金属屑出口欧盟的比重从2000年的53.06%下降到16.80%,下降了36.26个百分点。非洲金属矿石和金属屑出口中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5.49%增加到2009年的42.75,%,增加了37.26个百分点。非洲金

30、属矿石和金属屑对其他国家出口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非洲金属矿石和金属屑的出口来看,伴随着非洲出口欧盟比重的减少,非洲出口中国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2009年,非洲金属矿石和金属屑出口欧盟的比重从2000年的53.06%下降到16.80%,下降了36.26个百分点。非洲金属矿石和金属屑出口中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5.49%增加到2009年的42.75,%,增加了37.26个百分点。非洲金属矿石和金属屑对其他国家出口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六、中非贸易:互利共赢,前景广阔日益升温的中非贸易引起了东西方的广泛关注。外界对中非贸易的负面观点认

31、为,中国对非贸易与以往的“殖民主义”无异,中国只不过是将非洲视为其便宜且丰富原材料的供应地以及其便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然而通过对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下中非贸易的研究,我们发现:非洲和中国的贸易结构都是全球性的,中非贸易是互利共赢的,发展中非贸易对非洲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一)中非贸易前景广阔中非贸易额1950年仅为0.1214亿美元,到2008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68.42亿美元,1950-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6.95%。2000-2007年,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2008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45.7。2010年1-11月,中非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历史

32、新高1148.14亿美元。中非贸易互补性很强,结合度高。中非贸易不仅使非洲的资源、能源优势变成了资金优势,而且中国也为非洲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优质商品,提升了非洲的生活水平。随着非洲国家对中非贸易认识和理解水平的不断加深,中非贸易额必将会达到新的高度。(二)中非贸易是平等互利的中非经贸合作一直秉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中非贸易一直是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中国与世界的贸易、非洲与中国的贸易以及非洲与世界的贸易都是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体现。中国对非洲并没有制定特殊的贸易战略,也没有刻意的资源和能源倾向。与此同时,非洲与中国的贸易也是自然的、自发的,这跟非洲与世界的贸易并

33、无不同。(三)非洲出口结构是全球性的非洲以能源、资源、原材料等大宗资源输出的结构是全球性的,而并不是仅仅针对中国。中国从非洲获取的原油、非金属矿石以及金属矿石和金属屑等资源品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水平都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或相差不大)。非洲对中国大宗资源品的出口完全是其基于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体现,并没有对中国有任何倾斜。(四)中国出口结构也是全球性的中国的出口结构也是全球性的,中国对非洲和世界的出口也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的体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从出口资源、能源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过程。中国对非洲并没有制定不同的出口战略,非洲也不是中国廉价产品的倾销市场。相反,中国物美价廉的优

34、质商品不但为非洲国家节约了有限的资金而且也提高了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五)非洲应注重自身能力建设非洲目前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都无法支持其在世界的高端市场有所作为。非洲国家除少数石油输出国、资源富集国对外贸易呈现顺差意外,其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差,中非之间的贸易也是不平衡的。非洲应该学习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劳动力和国外投资等要素发展生产或提供服务,并在市场上通过其具备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来实现其价值。非洲应该充分利用官方发展援助和国外投资来发展生产,延长产业链,提升自身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截至2009年底,我国与科摩罗、塞舌尔、毛里求斯、莱索托没有签订贸易协定;与斯威士兰未建交,未签订贸易协定;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在1997年断交,与布基纳法索在1994年断交,与冈比亚在1995年断交。故共有8个非洲国家与中国没有签订贸易协定。 商务部统计数据。 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中国对非洲各国数据计算。 原油选择SITC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的SITC333.0原油(石油原油和自含沥青矿物中提出的原油)。 非金属矿石选择SITC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的SITC273+SITC274+SITC277+SITC278。 金属矿石和金属屑选择SITC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的SITC28。 中国海关数据。(作者:梁 明 中国-非洲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