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3493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五讲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五讲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五讲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五讲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第五讲,一、学术历程,1949年考入巴黎高师,学习哲学,结识福柯、德里达等人。1956年应征入伍,到阿尔及利亚服役,开始思考阿尔及利亚社会问题,认识到一个思想家如果像德国古典哲学家那样停留在精神理念的玄思中,给出很多常人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则无法解决那些困扰人们生活的实际问题,从而转向社会学研究。1958年发表阿尔及利亚社会学。1960年回法国,在巴黎大学工作,旁听列维斯特劳斯在法兰西学院的人类学课程,曾任雷蒙阿隆的助手。1964年-1968年任法国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跻身上层学术界。1968年开始担任欧洲社会学中心主任,此后一直保持着法国社会学界领袖人物之一的角色。1982年

2、获任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职位。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院颁发的赫胥黎奖章。,实践与反思(与华康德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发生和结构,中央编译2001。遏止野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1997。男性统治,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自由交流,三联书店1996。继承人,商务印书馆2002。再生产,商务印书馆2002。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单身者舞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帕斯卡尔式的沉思,三联书店,2009。,已翻

3、译为中文的著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追问社会现象的深层底蕴的同时,热切关注社会现象本身。研究兴趣广泛,如农民生活、工人失业、学校教育、法律诉讼、宗教信仰、阶级冲突、党派斗争,甚至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居民住房等。思想综合多种学术资源:马克思主义,现象学,解释学,实证主义,结构主义,人类学,政治学,当然还有社会学,哲学。,二、关系主义方法论,“关系”视角,无论是以“社会”为中心,还是以“个人”为对象,都是一种实体主义,一种机械视角,这是古典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布迪厄认为,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世界,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学的概念以及由概念联系而成的各种理论,实质上是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概括。,

4、布迪厄认为,古典社会学也谈论关系,但并不一定是社会关系,而是指个人互动和个人意愿交流的自然关系,而不能在主观意识同客观社会条件的联系中把握各种社会关系,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古典社会学用主观、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释世界。布迪厄提出一种“关系”视角,即关系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力图超越社会学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布迪厄把结构、实践、主体与客体等概念赋予关系论的含义,他指出,“概念的真正意涵来自于各种关系,只有在各种关系系统中,这些概念才获得了它们的意涵”。“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交互关系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

5、志而存在的客观关系”。,关系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真正作为现实性而存在的一定是各种社会关系,离开社会关系的各种因素只能是观念中的抽象,只有在各种关系中发生复杂社会联系的社会因素,才是真实的现实存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或者说社会学研究的各种关系,一定是社会的关系,而不是个人之间的主观性意识联系,而是向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是离开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或是否承认它,都实际存在的社会客观性。,目的:超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的对立。立论:“存在的就是关系的”。意义:从过分关注社会事实,转移到对关系及其维持和再生产的关注,超越二元对立。,关系主义方法论,三、场域的结构,前提,社会是

6、一个支配关系被隐藏起来的分化空间,隐藏的原因是支配关系被每个个体深层内化。任何社会中都有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社会组织的基础原则就存在于这种区别之中。支配取决于形势、资源和行动者的策略。某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是支配者,当他进入新的领域就变成了被支配者。这种角色转换或地位差距,来自于两个不同领域间的分化对照。这些领域被布迪厄称为场域。,场域(field),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是一些相对均质、自主、有合适社会功能的小世界,如艺术场域、新闻场域、大学场域等。包括三个关键词:网络(network)、位置(position)、构型(configuration)

7、。,网络(network),场域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网络,这是从网络结构理论借用的概念。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都是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网,也即是社会成员的主观性互动交往形成的关联形式。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虽然场域中包括社会行动者、机构、制度和规则等因素,但场域的本质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场域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网络。,位置(position),场域是由不同社会要素联系而成,不同社会要素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都占有特定的位置,或者说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位置是客观的,它是场域中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结,再同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行为选择

8、的关系中,位置起着客观前提或社会规定性作用。位置含有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社会成员或团体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而且他们也只有获得某种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才能占有某种社会位置。位置是变动不居的,因为位置包含资源和权力,所以成为场域内矛盾冲突的焦点,在复杂的社会斗争中,位置处于持续的变易中。,构型(configuration),尽管不同位置、不同社会成员有其自身的能力,但在场域中,这些能力要经过场域结构调整之后才能发挥作用。构型说明场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用自身的特殊结构重新构造各种进入其中的关系或力量。场域的构型表明它有自身的运动逻辑,它可以通过调整各种要素的功能,从而使自身获得特定

9、的结构与秩序。,场域的一般特点,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场域表现为不同类型与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或阶级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作用。场域是人的活动结成的关系或发生的场所,离不开人及其活动而存在,但场域作为关系的系统,一经形成就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它不可还原为个人的心理与个人的行为,它一定是社会层面上的现象。虽然场域不能还原为个人心理与个人行为,但参与制约着个人心理、个人行为及个人的地位和作用等。,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是具有自身逻辑

10、的客观关系的空间,就是各种不同的“场域”。“根据场域原则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场域结构和运动过程都是以关系为本质特征而存在的。,场域的含义,第一,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如经济场域、艺术场域、宗教场域。第二,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如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等。第三,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其在场域中的位置。,场域的总体特征,场域变化的原动力,社会资本是场域变化的原动力,同时社会资本也不能离开特定的场域。“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且发挥作用”。一方面,只有在场域中才有社会资本,只有在场域中社会资本才能发挥

11、支配力量。另一方面,场域是关系网,而只有凭借各种社会资本才能占据场域中的不同位置,才能形成不同位置间的关系,场域这个关系网才能存在。,四、场域中的资本,何为资本?,布迪厄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资本是通过劳动形成的,本质是积累的劳动。布迪厄认为,资本是一个在特定的场域里有效的资源。资本体现了一种积累形成的劳动,这种劳动以物化和身体化形式积累下来。资本具有一种生成性,总是意味着一种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通过具体的、个别的劳动,行动者或社会团体占据了某种位置及位置上的资源,并通过个别的具体的劳动,资源被带入社会,引入实践中,资源转变成实践的根据、场域运动的能量,资源就变成

12、资本。,经济资本,布迪厄沿用了经济学的概念和定义,并将经济资本放在惯习与场域的特殊关系中,即实践中讨论,发现了经济资本的多样形式(如物化形式、符号化形式),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经济资本的非经济因素。布迪厄认为,经济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应纳入其场域理论或实践理论中。,文化资本,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与个人身体直接关联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之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修养。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是文化资本的物化形式。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经过某种权威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典型形式是通过毕业证、职称证、资格证等,来确认学术资格、文化程度。,社会资本,

13、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获得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不是亲朋关系,而是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当社会网络被行动者利用时,它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发挥作用,此时它是现实的社会资本;如果社会网络未被利用,它仅仅是静态的网络关系,是潜在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受益,但受益程度要依个人实践能力大小而定。社会成员在网络关系中获得收益要远大于他个人拥有的资本。他越进入、利用网络资源,他的收益越多,他也会因此去进一步开发、拓展、维护他所占有的网络资源或社会资本。,各种资本的转换,各种资本可以相互转换,彼此之间具有可兑换性和“兑换率”。

14、经济资本是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形成发展的根源。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又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经济资本。,(1)特定的场域是由特定的资本类型构成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资本类型构成了不同的场域,但这不意味着某一场域当中只有某一种资本类型,而是指主要的资本类型决定着场域的性质,在其中各种资本类型都是存在的,只是其作用的力量不同而已。(2)资本是和某一位置相关联的,场域中一定的位置决定着一定的资本。场域的结构也就是由资本的类型以及资本的相对数量所决定的。因此,改变资本的类型和相对数量,也就意味着在改变场域的结构。,场域与资本的关系,五、实践的逻辑,布迪厄指出,所谓实践的标志就是合乎逻辑的,它具有某种自身的逻辑却

15、不把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当成自己的准则。客观主义把行动理解成没有行动者的机械反应。主观主义则把行动描绘成某种自觉的意图的可以盘算、苦心追求,描绘呈某种良知自觉之心,通过理性的盘算,自由地筹划着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我们一开始就想摆脱这两种思路,以便说明在最细微、最平凡的形式中体现出来的那些实践行动,比如各种仪式、婚姻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经济行为等”,布迪厄论述的实践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面对各种具体的行为,如婚姻行为、交往行为等,既不能象非理性主义者那样把实践解释成完全由本能支配的反逻辑过程,也不能象传统哲学把人类历史解释为在绝对理性支配下展开的合逻辑实践,也反对亚当斯密等人

16、把人的经济行为解释为清楚自觉的理性行动。布迪厄提出“实践的模糊逻辑”,因为严格合逻辑的、理性化的社会过程是不存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乃是凭借着直觉的模糊感受生活在社会之中。,实践逻辑的模糊性,在布迪厄看来,仅从逻辑或理性层面来解释实践活动,谈到的一定不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因为真实存在的实践活动是受“前逻辑”或“前理性”的实践感支配的。布迪厄认为,当游戏者面对迅速变化的比赛时,虽然能按游戏规则采取行动,但这都不是经过逻辑推论之后而进行的,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瞬间采取某种行为,这种前逻辑、非推论的感觉就是“实践感”。,实践感,实践感是前理性的,它尚未达到对象性意识活动层面,它并没有传统意识论者

17、所说的那种有明确认识对象和认识目的的意识。实践感不是简单的受动性感受,它对实践行动具有引导性和预见性,并且能按照某种意义把周围世界加以建构。前理性的,又具有能动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感”,其存在的基础是“惯习”。,实践的特征:,第一,实践具有模糊性,实践的逻辑不能上升到理论的清晰逻辑层面,而只能是一种模糊性的逻辑状态,实践具有逻辑,但这种逻辑介于理论的清晰逻辑与无逻辑之间,正因如此,布迪厄把实践看作是“实践感”;第二,实践具有紧迫性,实践意义上的时间不是理论上可以被间隔的时间,而是瞬时的、即时的、即刻就要做出决定的紧迫性的时间态,行动者需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决定,采取行动;第三,实践具有策略性,

18、行动者都有着既定的目标和特定的兴趣。,实践既是自由的又是受限制的。实践既非全然有意识也非全然无意识。实践植根于连续不断的习得过程。,六、惯习,惯习,这一概念不是布迪厄创造,而是一个传统哲学概念。布迪厄对此词加以改造,用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认知结构。所谓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惯习表现为生活品位,但也可以表现在(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判断上。它不仅仅是一种标准,同时也是进行创造和发展策略的行动方法。,惯习是由积累和沉积在行动者身上的一系列历史经验所构成,是那些外在于行动者的客观的共同社会规

19、则、价值在行动者身上的内化形式(外在性的内在化),形成指导自己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动的解释模式。惯习是一种内化的、具体化的社会结构,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结构进行内化的产物。是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种主观精神结构,其表现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惯习的社会性,虽然惯习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由此而具有个别的具体性,但是存在于个人身体中并支配个人实践行动的惯习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布迪厄称,惯习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因此,惯习是在特定的场域中,被社会地建构起来,社会制度或社会规定性不断地内化到身体之中(行动意识中),成为惯习的内在规定性。,惯习与习惯的差异,习惯是传统传递下来的约定俗

20、成的行为方式;惯习虽然有约定俗成的一面,有受社会因素规定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它具有生成性,它能不断地把场域或周围环境中的新因素纳入自身,在调整、重建自身的同时,重新建构实践的对象。习惯的主要品质是延续和接受;惯习的主要品质是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创造。这种重构创造,既不是理性观念的创新,也不是本能的即时冲动,而是场域中的社会性情境在人的行动意识中的投射,并由此作出的调适。,“惯习”的特征,第一,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第二,惯习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那些在社会世界中占据相同位置的人们会具有相似的惯习。第三,惯习可以将社会环境不断演化的影响铭刻在身体中,可以互换位置,从一个场所转

21、换到另一个场所。,第四,惯习生产着历史,同时惯习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后天获得的生成性系统。第五,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逻辑、合乎理性的日常行为。第六,存在于个人身体中并支配个人实践的惯习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它在支配人以实践建构社会的同时不断建构自己。,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一方面,“场域”塑造着“惯习”,使“惯习”遵循着“场域”的规则进行行动,“惯习”也就成了“场域”中固有的属性;另一方面,“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设成一个满足主体需要、具有建构性、能动性的意义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行动者去奋斗的世界。,惯习的策略性,惯习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通过策略来

22、实现。惯习是行动方向的准则,而在具体的场域情境中,要针对具体情境,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这即是惯习范围中的具体策略。策略作为惯习的具体化(具体的行动图式),不仅是社会结构化的产物,也在结构化社会,即人们按自己的惯习,以具体的行动方式作用于社会,或重构社会。,惯习的利益倾向,利益是策略的核心要素,也是惯习、实践感、场域的构成要素。在实践中,采取何种策略,是基于利益的考虑。所以,在策略中,利益是引导策略的展开指向和展开形式。在实践与场域中,利益的特殊性,在于行动者占据的位置的特殊性,而位置是会有资源的,资源在实践中的具体形式是各种资本。,七、惯习、场域与实践的关系,场域与惯习的关系首先是制约关系,其次是认知建构关系,且后者取决于前者。实践是场域与惯习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首先要了解各种场域及其资源配置状况,其次就是要重新引入行动者的直接体验,揭示其惯习。,在社会实践中,实践受到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运用各种可得资本,通过实践不断形塑、建构起场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和再生产出惯习本身。惯习又受到场域的制约,是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域通过塑造惯习而制约着实践,故实践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