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37737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单一地理解 c不要孤立地理解析读: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鉴赏: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5.

2、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比较快.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

3、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

4、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5、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

6、,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

7、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

8、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

9、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

10、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初一语文阅读题题型讲解,第十讲 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教学目标:1讲述文章分析的方法知识点精析:现代文阅读材料现在均取自课外,选材标准是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体现人文内涵和素质教育导向。按课标精神,现代文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近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已越来越重视对文章整体感

11、悟能力的考查,而摒弃了那种相互割裂的、琐碎的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理、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我们在复习中,必须充分注意在课标精神指导下这一命题思路的改变。 现代文阅读复习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地一味做题。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有缺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方案。一般的复习思路是:先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各种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先将这些基础知识复习透,在这基础上,着重突破五个考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可以运用课内外典型材料对这几点进行分项训练。从应试的角度讲,这几点训练到位了,考生

12、才有一定的能力应对考试阅读题的考查。最后再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各种文体的综合阅读训练。 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实践。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领悟,阅读的价值是创造。现在阅读题更注重对考题;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关注考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开放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将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紧密结合。写读书笔记、佳作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

13、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9 赏析文章的美点。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

14、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

15、韵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一、 整体阅读,把握中心 整体阅读一篇现

16、代文,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往往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其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识,它包括:(一)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章每一部分内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二)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跳出文章之外,博观而约取,归旨摄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大阅读而言,看不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二、提取信息,综合加工 (一)理解型试题 其主要考查的要点是:一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17、意。 1.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对指代作用的词语内容的理解,如“其”“这”等。对于此类试题从技术层面上讲先应找到指代对象的位置、范围,再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内容;最后将答案代入原文分析是否恰当。二是对运用修辞手法词语的理解。对于此类试题先要弄清修辞手法的自身特点,然后借助原文界定其具体含义。三是对术语(概念)的理解。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群,之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转化为通俗的文字。 2.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往往是针对那些内涵比较丰富,主旨比较晦涩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复杂;二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如文眼

18、句、总括句、过渡句等。三是使用修辞手法;四是信息量比较大;五是主旨含蓄或内涵丰富,如具有潜在意、引申意、双关意、多重意的句子。对于这些语句的理解都应紧密地结合语境,首先要分析文句与相邻语句之间的关系,如复指、比较、呼应、总分、分总、说明、阐述、解说等,之后结合文章的中心主旨挖掘其深层含意。 (二)分析综合型试题 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是根据试题要求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的分析综合型试题。从近年来的全国试题来看,其主要考查的要点为:第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题的实质是以信息加工为主要任务,其主要解题方法有

19、三类: 1.蚌中取珠。即答案是原文中的原句,你只要细心搜寻,将这个原生态的句子从文章中摘出来即可。 2.沙里淘金。 有的答案散落在文章里,需要我们在锁定阅读区间之后,从中筛选择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紧缩、摘引、加工组合。 3.百花酿蜜。 在文章中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进行加工时,或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或内容比较晦涩的语句,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后,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整合。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作答时应尽量使用原文原句,故而答题以前应先分清类型,区分主次,权衡轻重,或筛选引用,或摘引紧缩,或添加补充,或转化整理,要因题而异,根据字数要求及文本信息量而定。 (三)鉴赏评价型试题 所谓

20、鉴赏评价型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此类试题首先应先了解这些手法的内涵及特点,答题时应本着概念作用具体的方法解题。概念即先说明文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作用即说明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具体是指这种手法在文章中使用的意义及好处,即为什么用的问题。 三、 抓住重点,限字表述 得到答案后不可以急于动笔,要再次注意题干要求(尤其是字数方面的要求),拟好草稿,做到文通字顺,对没有字数要求的要适当多写一些相关信息,且将重要的内容前置。另外,誊写时还要力求做到字迹美观,书写工整。1、答题思路要切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21、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2、答题格式要规范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3、答题内容要精练答题语言要简洁,概括性要强。文学作品阅读知识 (供参考) 记叙 插 1. 倒 情节曲折,或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表 正面达 描写 侧面方 细节式 议论 爱、敬 抒情 恨、思 说明 望、 语言 内心独白 人物 肖像(神情) 想象梦幻 喜 心理 环境衬托 怒描 动作 言行折射 哀写 a衬托人物心情 盼望 紧张 急切

22、 社会环境 矛盾 环境 b.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自然环境(作用) 喜庆、热闹 C.渲染气氛 紧张、恐怖 悲凉、融洽 用典敬业与乐业 实虚结合沁园春雪 比喻(生动形象) 讽刺变色龙2. 拟人(亲切、有灵性、有人情味) 象征蜡烛修 排比(节奏鲜明,情感强烈,增强气势,加深情感) 对比我的叔叔于勒辞 反复(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或情感) 衬托(烘托、反衬)俗世奇人手 夸张(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法 对比(鲜明地突出、表现) 3.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走一步,再走一步 对偶(韵律美) 借景抒情春 反问(加强语气、情感强烈) 托物言志陋室铭 设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欲扬先抑阿长与山经

23、 引用(语言生动有力) 想象联想天上的街市 设置悬念 卒章显志故乡前后照应口技画龙点睛行道树 动静结合简洁凝练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 准确严密 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像瑰 朴实清淡 艺 丽神奇.(李白、岑参)4. 亲切活泼 术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语 生动华丽 风 细腻地描写现实。(杜甫、白居易)言 节奏明快 格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特 清新优美 ( 辛弃疾、苏轼)色 凝重沉郁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含蓄委婉 (李清照、李煜、温庭筠、晏殊) 通俗易懂 意味深长 幽默风趣 古香古色 豪放激昂 表现手法(描写、修辞等)5.关键词的

24、含义 感情色彩:(步骤)和作用 联系语境 结合中心 例:春中“钻”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的情态,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抒发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1.语言6. 2.结构、层次、条理、详略、过渡写 3.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作 4.人称特 5.事例、材料色 6.情感 表现手法和基本意思7. 含义 联系人物形象、中心思想、作者情感及上下文等理解词句的语境义关 键 a.总领全文或总结全文句 b.贯穿全文,是叙事的线索段 结构上的作用 c.承上启下 a. 同一意思的两种表述的 d.为下文写做铺垫 b.同一句子反复出现含 c.一问一答义作 e.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用 a.点明主

25、题,突出中心.(并阐述) 内容上的作用 b.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c.从侧面衬托出d.深化中心,引人深思 一题目的作用:1.吸引读者关注一篇好文章的题目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2.文章主旨的归纳文章的题目要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目了然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文章的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题目的含义不同的文章自然有不同的含义,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三、句子的赏析1: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 2:修辞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什么

26、生动形象之类的套话) 3:描写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4: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这个有的不需要)这句话的作用,比如渲染,做铺垫,买伏笔之类的。四、句子的作用开头: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开篇设疑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结尾照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五、句子的含义首先指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其次是指句子蕴含的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是指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从命题范畴来看,句子的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27、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从考题类型来看,大多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这一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等方式出现。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2)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3)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4)要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

28、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等等。六、句子的表达效果无非就是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句子更好生动什么的。下面有两个句子请参考,所以不做太多解释:1.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2.那雨很小,很细。 (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七、加点词的作用答:第一句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比第二种更生动、具体。第一句上半句用“小得听不见”形容了声音大小的程度,又用“沙沙”拟声词表现了雨声的特点;下半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细细密密的雨丝比喻成蚕丝,表现了雨的细腻。第二句仅仅是用了“小”和“细”两个形容词,虽然描述的雨的特点与第一句是相同的,

29、但却效果平平,远不如第一句生动。 例: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加点字:横2.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加点字:飞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加点字:欢喜 凄凉 答:1一个横字,更加突出了村庄的萧索悲凉2飞,表现了宏儿对同龄人的好感,有孩子的天性3凄凉是因为想到与我的巨大差异,欢喜是因为想到与我儿时的欢乐情景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带点字是往往)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带点字是大多)答:1.往往是几乎,常常的意思,而不是绝对,一定的意思;如果删去,就与实际情况不符;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30、性.2.大多指大部分,大多数,也就是说还有小部分是不同的;如果删去,就与实际情况不符;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这类说明文的问题时:先要说出意思,如果删去回怎样,后面还要加上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八、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一样的。不多说九、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加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先大概的理解词语所在的句意、段意甚至文章主旨。那么,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读是必需的,而朗读最为凑效。朗读能产生语感,语感能使人对某种意念或表达作用心领神会。如“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

31、”(论雷峰塔的倒掉)。诵读几遍后,作者对雷峰塔那种深深的恶感,以及还只是“听说而已”便情不自禁发文议论的快感自会感染我们,同时,我们也分明感觉到“听说”与“听说而已”为句子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定位。一般的说,加点词语常常归属于以下几种类型: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近义词辨析;词语带感情色彩;生动传神的动词还有一些意味深远的短语或句子。要想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得认准它属于以上哪种类别,能做到这一点,就等于给“问题”定了位,找到了深入分析的突破口。 然后是分析。这一环节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或查阅工具书,对已“定位”的加点词语进行类别属性的分析。

32、如修辞类别中,比喻是为了形象化的表现事物的某种特点,反问可增强肯定语气。修饰限制类别中副词出现的最多,表达效果最明显,要辨清它是表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类别中,褒义词有有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意。近义词辨析关键在于找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有一丝之差,表达效果往往大相径庭。还有给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加点的,也都有它一般性的表达作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是揉合。经过以上几个环节,词语所属的类别辨清了,各类词语又有其特殊的表达作用,再结合阅读过程中对句意、段意或文意的理解和朗读中的语感,这时,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就不难说出。如“大自然,已到处发出紧急警号”,“到

33、处”是副词,表示范围广,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这里运用“到处”说明野生动物锐减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范围相当广,问题相当严重,已到了非重视解决不可的时候。又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都有拟人色彩,赋予了小村庄和雪以人的情态,形象地表达出了济南的冬天那种暖和、安适、平静的气氛。在对这几乎个加点词语的解析中,朗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内容是基础,确定“到处”是副词、“卧”运用了拟人手法是关键,分析运用副词和拟人手法的一般作用很必要,最后的揉合及语言表述才是我们的终结目的。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尽一致,所以表述结果也会各式各样,但只要能够按照

34、这个思路,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我们就不至于面对题目无从下手或无话可说。 汉语语言丰富多彩,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因一个词语的换用,而使表达效果千差万别,所以能掌握一种分析词语表达作用的方法,不仅便于平时的作业、练习、考试,更有益于理解汉语言本身及其运用的奥妙! 十、正叙,插叙,倒叙的的作用顺叙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常用的叙述方式. 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

35、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1.比喻: 根据事

36、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37、: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

38、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

39、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