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kt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53844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kt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30kt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30kt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30kt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30kt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kt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kt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xx公司30kt/a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以下简称:项目)。1.1.2项目业主单位xx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1.1.3 建设背景及意义近年来,二氧化碳市场需求量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二氧化碳市场生产应用和销售注入了活力和生机。预计未来几年,钢铁、化工、电子、制造加工、食品、保健等气体用户对二氧化碳气体的需求增长至少为15%。高纯度的食品级/工业级二氧化碳属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x地区的碳酸饮料、造船、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也需要大量食品级和工业级二氧化碳。食品饮料行业前景广阔: 饮料和啤酒行业是食品级二氧化碳的最大消费市

2、场,目前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在该领域二氧化碳消费水平极低。食品级二氧化碳在饮料和啤酒、烟草、蔬菜等的防腐保鲜领域表现尤为活跃。根据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提供的数据,中国饮料年人均消费量仅为美国的1/25,这预示着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烟草行业目前已逐步采用食品级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进行烟丝膨化,这为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应用提供了很好机遇。采用食品级二氧化碳膨化的烟丝不仅质量好,而且节约烟丝原料,我国不少烟厂近两年都相继将原来的氟利昂膨化设备改为二氧化碳膨化设备。同时,啤酒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南宁青岛啤酒有限公司、燕京啤酒(玉林)有限公司落户xx,其装置产能不断提升,对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的需求亦相应增加

3、。工业应用需求:CO2在工业焊接等生产应用上已日趋成熟,工业用户也从原来集装箱厂、造船厂等,发展到了家具厂、电子厂、汽车制造厂、生物萃取工程等各行业用户。xx市场对工业级CO2的需求也从2000年的约4万吨/年发展到了2008年约8万吨的用气增量。另外CO2在速冻食品、采油、超临界流体萃取、气肥、降解塑料、碳酸二甲酯等方面是重要原料。xx公司利用原有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副产CO2气体生产液体二氧化碳,增长延伸xx公司新的液体二氧化碳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通过对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回收,进行废气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利国利民,必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年平均利润总额1

4、291.90万元,年平均利税总额1614.88万元;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年平均利润总额604.28万元,年平均利税总额755.35万元。1.1.4 任务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关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相关规定,xx公司与xx签订了30kt/a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服务合同,委托xx对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1.2 评价依据1.2.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主席令2001第60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务院2003第376号令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352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2006年卫生部第49号令职业病危害

5、因素分类目录 卫法监发200263号职业病目录 卫法监发2002108号.1.2.2 技术规范与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158-2003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188-200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93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5083-1999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 12801-2008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GBZ194-2007建设项目职

6、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 GBZ/T196-200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J87-8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1.2.3基本技术资料30kt/a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服务合同。xx公司30kt/a液体二氧化碳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GMS080303)。xx公司30kt/a液体二氧化碳技改项目总平图。xx公司提供的合成氨脱碳装置废气成分分析表、工作场所检测资料、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等相关资料。1.3评价目的1.3.1评价目的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国家相关的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产业政策,从源头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治

7、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识别和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从职业病防治角度评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 1.3.2 基本原则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排除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遵循风险评估的原则,综合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遵循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1.4 评价范围评价范围以xx公司30kt/a液体二氧化碳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工程内容为依据,

8、主要针对项目投产后运行期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治内容进行评价。评价范围主要包括如下: 主要生产系统:精脱硫工序、有机物脱除(脱烃)工序、干燥工序、液化工序、提纯工序、过冷工序。 公用辅助工程:气体动力、暖通空调、产品充装系统。维修及生产生活辅助设施依托于工厂现有资源,不在本评价范围内。本预评价工作只涉及评价与预测项目竣工投产后可能遇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而不包括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也不包括因设备和工艺重大更改后所遇到的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1.5 评价内容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的评价内容:项目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9、、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1.6 评价方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等技术要求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特点,本次评价主要采用xx法等进行评价。 xxx法依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理化性质、强度、暴露方式、接触人群、接触人数、接触时间、接触频率、防护措施、毒理学资料、流行病学相关资料,按一定准则,对建设项目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可能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危害程度考虑有关消除或减轻这些风险所需的防护设施,使其降低到可承受水平。 检查表法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等

10、,通过对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项目、检查内容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1.7 评价程序项目的预评价工作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等三个阶段开展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收集和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调查分析、编制预评价方案并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实施阶段主要是依据预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类比调查,并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及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通过分析进行评价,从而得出结论,同时提出

11、职业卫生防护对策和建议,完成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进行专家评审。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1。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报告编编制及评审阶段 接受建设单位委托1收集有关资料(法规、标准、技术资料)2初步调查分析3确定评价单元,筛选重点评价因子筛选重点评价项目拟订预评价方案确定预评价方案质控审查依据预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建设项目工程分析职业卫生调查(现场、类比)汇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国家、地方有关法规、标准编制预评价报告书提交正式报告专家评审图1-1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程序图1.8 质量控制1.5.1 质量控制原则(1)

12、评价机构xx已取得卫生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资质;通过了xx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认可资格;(2)评价人员均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职称和工作经验,并已取得相关资质证书;报告的编制人员经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3)检测过程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和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4)评价过程按照xx质量手册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管理工作手册进行。1.5.2 关键控制点(1)评价使用的依据资料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获得;使用的技术标准为最新的现行有效版本;(2)使用的计量仪

13、器经过计量检定和期间核查,并处于有效的可用状态;(3)质量监督人实行全过程监督和跟踪;(4)评价方案经技术评审后实施;(5)评价报告书内部审核实行三稿三审制,即初审、二审和最终审核;(6)评价报告书经过外部技术评审;(7)评价报告书最后经院法定代表人签发,并加盖评价机构公章。质量控制体系见图1-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控制体系图质 量 控 制 体 系检测评价人员技术保证与被评价单位签定合同或协议书按计划进行培训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考核、考试按控制效果评价程序进行评价按预评价程序进行评价合格不合格编制评价报告内部、外部审核发技术合格证上岗评价报告修改合格不合格技术负责人签发卫

14、生行政部门组织评审发送被评价单位图1-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控制体系图第二章 企业概况2.1 基本情况xx公司是由xx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国有企业,.2.2 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xx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化肥生产企业,产品多,生产工艺过程多有不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品多,部分原材料、中间产品、副产品和产品有不同程度的毒性,部分为高毒物品,如氨、硫化氢等。 xx公司定期对工作场所的尘毒浓度进行检测,每年委托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2006年粉尘监测46个点,合格率65.2%,噪声监测73个点,合格率98.6%;2007年粉尘监测79个点,合格率62.

15、0%,噪声监测86个点,合格率90.7%;2008年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xx公司大部分分厂处于停产状态,未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xx公司还定期对接触尘、毒、噪声作业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工健康监护档案。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体检工作也由xx负责,2006、2007、2008三年来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均未发现有职业病病患者。 2.3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xx公司成立了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总经理任小组组长,主管生产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其成员为职工医院、人事部、财务部、技发部、安环部的相关人员,其办公室设在安环部。xx公司的职业卫生工作纳入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并根据

16、自身生产的实际情况和使用的有害物质,对潜在的职业与安全事故、紧急情况等,制定了xx公司职业卫生工作实施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职业卫生管理文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制订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公司设有消防队,配备有完善的消防设施,厂址离xx县消防特勤站约1.5公里。第三章 工程分析3.1 工程概况3.1.1 项目性质:技改项目。3.1.2 拟建地点 3.1.2.1概况项目属于现有厂技改项目,其拟建地点位于xx公司合成氨装置北面的规划用地上。3.1.2.2 自然环境概况xx县属平原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较明显。全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项

17、目所在区域地质属于xx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内侧脊柱东侧盾地部分。地貌为溶蚀性堆积残峰平原。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项目所在地不是地方病区,不属于自然疫源地。项目区域气象条件如下:年平均气温 20.3 年太阳辐射总量 97.3103 cal/cm2最热季节 78月最冷季节 12月最热月平均气温 33.9 最冷月平均气温 6.72 年平均相对湿度 75 全年主导风向 东北偏北(NNE)夏季主导风向 南(S)全年最小频率风向 东南偏东(EES)年平均气压 100.4kPa年平均风速 2.0 m/s (相当于二级)3.1.2.3 社会环境条件.项目隶属于合成氨厂,位于xx公司总平面布局的东北面。项目南面为

18、合成氨厂的主控楼、氨铜冼等装置,东南角为合成氨造气楼,脱碳装置的二氧化碳废气由此引入本项目,作为原料进气。项目东面为维修车间及仓库;北面为xx公司气防站及草地;西面为合成氨厂停车棚及办公楼。项目周围无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地,亦非生态敏感与脆弱区。3.1.3 项目设计及生产规模项目由xx院研究设计。xx院于2008年4月完成了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项目的主要产品为液体二氧化碳(食品级或工业级),预计生产规模为:30kt/a。3.1.4 项目劳动组织及定员生产车间年操作天数为300d,日操作时数为24h,拟采用三班连续生产,四班轮换制度,每班工作时间为8小时

19、。项目系在现有生产装置基础上进行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仍然归xx公司合成氨厂管理,原有的组织机构不变。项目的劳动定员12人,其中操作人员8人,充装工2人,管理及维护2人。3.1.5 项目组成项目主要精脱硫工序、有机物脱除(脱烃)工序、干燥液化提纯工序、过冷工序、辅助公用工程组成。项目利用公司原有的给排水、暖通、动力、电力及照明等公用设施及管网组织生产,供电配电室用原合成综合楼的配电室。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气体全部通过管廊架上的管道输送,产品通过管道送往产品充装系统,在系统内充装。3.1.6 项目投资情况项目总投资,用于增添新装置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卫生装备。3.2 项目主要原料、产品和废弃物 3.2.1

20、.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产品 原料:合成氨装置脱碳装置排放的高纯度CO2气体(含CO295.6%)。合成氨脱碳装置废气成份见表3-1。表3-1 脱碳装置废气成份表项目含量(V/V)纯度95.610-2总挥发烃(以甲烷计)86.610-6氢0.6210-2氧0.7410-2一氧化碳9.910-6苯0.0310-6硫化氢0.0710-6二氧化硫0.110-6氧硫化碳0.110-6二硫化碳0.0610-6辅料:脱硫剂T104(低碱值合成磺酸钙清净剂)、EAC-4(H2S,SO2-双功能精脱硫剂)(脱除H2S、COS、CS2与SO2等硫化物)、脱烃催化剂(脱除甲烷、苯等)、干燥塔填料(化学药剂);润滑油、

21、液氨等。项目生产中所使用的辅助资源为水、电、汽等,均由xx公司原有生产系统提供。产品:液体二氧化碳。产品的品质指标符合国际饮料协会质量标准(ISBT)、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标准(GB 10621-2006)、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标准(GB/T 6052-1993)。3.2.2 废弃物本项目整体是一个减少CO2排放量,回收废CO2的环保项目,废气为原料气中带入的低沸点不凝性气体,排放量:约200Nm3/h,主要成分:CO2、N2。三废排放物为固体废弃物,主要成分为废活性炭,年产生量大约5t左右,由原生产单位回收或送锅炉焚烧处理;尚有部分废水,为原料气中的可燃性杂质与氧发生氧化反应的产物。3.3

22、项目主要建筑及设施布局项目依托xx公司原有的生产布局,结合现有的生产线现状进行总体布局,并充分利用原有的厂房、操作室、道路、运输、给排水等设施。项目布置在xx公司合成氨装置北面的规划用地上。项目生产区的形状为矩形,主要装置区南面为合成氨装置铜冼和主控楼,以厂道路相隔;北面为气防站、消防队及消防车库、草地;项目用地东面为维修车间及仓库;西面为厂办停车棚。项目在生产区的北部区域(靠近草地和气防站)由东向西依次布置有配电室和操作室、压缩机、冰机装置,生产区中间区域由东向西依次布置有罗茨风机、除湿器、净化水冷器、TSS塔、预加热器、精脱硫塔、脱硫加热器,靠近厂道部分区域(合成氨装置铜冼和主控楼)由东向

23、西依次布置有电加热器、干燥器、冷凝器、提纯塔、净化塔、储氨器、蒸发冷凝器等装置。项目用地东南面为合成氨造气楼,经由此处将脱碳装置原料废气管道引入本项目原料气压缩机。项目总平面布置图见附件1。3.4生产工艺及设备3.4.1 概述项目利用合成氨脱碳装置放空的工业废气本装置采用催化氧化脱烃净化与精馏组合工艺生产液体二氧化碳。在特定条件下利用催化氧化的原理,将原料气中的所有可燃性杂质与氧发生氧化反应而加以脱除,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由于燃烧反应彻底,为这些杂质的彻底去除提供了技术保证,再结合使用合理先进的脱硫技术和低温提纯技术,产品质量完全可以达到国际饮料协会(ISBT)和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

24、标准(GB10621-2006)。3.4.2 主要生产工艺精脱硫工序精脱硫工序采用干法常温精脱硫工艺,根据xx公司原料气初步分析中硫化物的形态,原则采用T104、EAC-4精脱硫剂,主要针对原料气中H2S、COS(氧硫化碳)、CS2与SO2等硫化物,将其可靠脱至指标内。有机物脱除(脱烃)工序二氧化碳原料气中除H2、CO可燃无机杂质外,还含有超量的、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烃、苯等有机杂质。本工序采用催化氧化工艺将这些杂质彻底稳定脱除。由于市场原因必须进行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产品的生产时,可通过工艺副线绕开本工序,直接生产工业级二氧化碳。干燥工序3A分子筛对气体中的微量水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本工序采用装填

25、一定体积3A分子筛的干燥塔,一开一备。过程通过水分在线分析仪提供的检测数据及时再生,满足生产要求。分子筛干燥塔通过高温空气实现再生。液化工序经干燥、净化合格后的二氧化碳气体用氨做致冷剂,二氧化碳气在冷凝器中得到足够的冷量而被液化。提纯工序液化后的二氧化碳气液混合物的提纯采用组合式提纯塔,无需外供热源,实现无外加动力自动回流。产品品质有保证,消耗低,并可最大限度减低放空损失。过冷工序为确保产品纯度、降低存储蒸发损失,通过二级氨冷器将提纯塔底采出的液体二氧化碳冷却至-20以下。主要生产工艺流程见图3-1。3.4.3 主要生产设备在满足工艺要求和保证设备性能、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6、、生产安全的原则,装置中关键设备(如压缩机、冰机、微机仪表系统)及生产过程中关键控制阀门采用国外或国内质量可靠的定型产品。项目主要设备清单见表3-2。表3-2主 要 工 艺 设 备 表序号名 称规 格 型 号材料数量备 注3.5 项目建筑卫生学 生产车间建筑构造生产装置的厂房相关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求厂区建筑造型简洁明快,整个厂区基本统一,满足工艺生产要求,平面紧凑、布局合理、便于安装、检修、生产操作与管理。 采光与照明生产装置采用露天布置方式,为自然采光,在自然采光不足处及夜间照明采用人工照明。生产厂房内的照明,采用高效荧光灯作为主要照明光源。厂房内设有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值班照明及应急照明。照

27、明电源与电力电源分设,由变电室单独线路供电。照度要求根据工艺生产需要确定。由通过高压配电柜供电。 通风精脱硫、脱烃净化、除湿器、二氧化碳低温贮槽等均为露天布置,压缩机厂房设计为自然通风结构(压缩厂房山墙处设两台轴流风机,用于对外强制通风)。配备一台600mm的移动式轴流风机,作急需时备用。第四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4.1 评价单元划分根据项目的生产工艺划分评价单元,将项目划分为精脱硫工序、有机物脱烃工序、干燥液化提纯工序、过冷工序、其他辅助公用工程五部分单元进行评价。4.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对项目拟使用的原料气及生产工艺进行分析,发现原料气中二氧化硫、.预计项目在正常生产状态下

28、,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硫化碳、烃类(以甲烷为主)、氨、噪声、高温等,化验时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试剂,在维修管道、罐泵等是可能接触到粉尘、二氧化锰、电焊弧光等。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二氧化碳、氨、噪声。生产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和人员接触情况见表4-1。表4-1 项目各工段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工段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存在岗位精脱硫工序有机物脱烃工序干燥、液化、提纯工序过冷工序公用辅助工程4.3 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通过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硫化碳、甲烷等有害物质的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可见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

29、氢、甲烷均为气态毒物,二硫化碳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为液体,但很容易挥发。这些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而对人体造成危害,二硫化碳还可通过皮肤吸收对人体造成危害。由于采取了管道密闭、负压运行、DCS自动控制和工艺参数调节、现场岗位集中监控、安全联锁等措施,上述有毒物质在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很少有泄漏。即使有轻微泄漏,由于生产装置露天化布置,气体也会很快逸散在空气中。氨主要存在于过冷工序的氨冷器,净化提纯工序的冷凝器、提纯塔,以及储氨器、氨冰机等装置。正常生产状态下,气态液态氨在密闭管道内来回输送,接触低温输氨管道可能导致皮肤冻伤。可研中提及管道进行保温(保冷)设计,低温冻伤的可能性很低。但在维修、检查管

30、道时,有可能在压缩机、冰机、氨泵的轴封处和阀门、法蓝、管件接头等处出现液氨释放,在密封处偶尔的、短时的发生,这有可能造成急性氨中毒;若事故状态下发生氨大量泄漏,会导致严重中毒事件,导致人员死亡事故。根据中华职业医学等论著及相关文献、资料,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硫化碳、氨等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职业危害多为急性中毒,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物质属于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一般被认为是非蓄积性毒物,近年来发现一氧化碳长期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损害。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可引起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乏力等类神经表现,及皮肤划痕症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接触较低浓度的二硫化碳多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对视觉、生殖等

31、其他系统也有受累报告。项目有可能造成的职业危害主要有二氧化碳窒息、氨急性中毒及噪声聋等。项目存在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硫化碳、氨等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这些物质在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中属于高毒物品。第五章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5.1 职业病防护措施5.1.1 拟采取的化学性有毒物质防护措施项目存在的毒物主要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硫化碳、甲烷、氨。(1)采用催化氧化与精馏组合法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工艺。生产过程中采用可靠的DCS控制系统对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和工艺参数调节,关键过程和设备采用安全联锁,与现场有关的参数设置为就地显示,压缩机、冷冻机在现场岗位集中监控,由设备制造

32、厂成套提供就地检测和监控仪表设备,分子筛干燥器采用人工手动切换。重要参数引入DCS控制室集中监控。作业工人主要在控制室进行操作,现场采取巡检的工作方式,减少作业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2)集散控制系统用一台UPS不间断电源给DCS和操作站主机供电,确保项目各装置处于监控状态,确保停电时工艺装置的安全。(3)装置设备、阀门和管件选用品牌优质产品,以减少有害物料泄漏的可能性,使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在密闭管道进行输送;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上设置必要的安全阀和防爆膜;同时加强日常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降低车间中的有害气体浓度。根据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生产特点,按照国家现行

33、工程建设标准进行防腐设计。定期对设备、管道、管件进行检查和维护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有毒气体的泄露或外逸,并确保施工质量。(4)贯彻工厂布置一体化、生产装置露天化、建(构)筑物轻型化、公用工程社会化的建设方针;精脱硫装置、有机物脱烃工序TSS塔、净化除湿等生产装置采用露天布置方式,以防止二氧化碳气体的积聚。项目压缩机厂房按非爆炸危险区考虑进行厂房布置,自然通风良好,减少有毒气体聚集的可能,除正常设置的门窗外,在厂房的室内地坪以上、窗框以下的部位和屋檐以下适当部位设有足够面积的百叶窗,确保厂房内良好的自然通风。在厂房的山墙处,设置固定式轴流风机,必要时可进行全室强制排风。(5)主要生产岗位

34、设置调度专用电话,拟在生产办公室、值班室及控制室、充装站等生产工序设置58门电话,便于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5.1.2 拟采取的噪声防护措施项目噪声设备主要为压缩机和一些动力泵、风机、制冷机类。(1)可研报告中提出,在设备选择阶段力求选购低噪声的生产设备,控制噪声源。往复式压缩机属于高噪声产品,项目拟采用辅助防治办法控制噪声,如CO2压缩机的防治噪声办法是拟设置独立的CO2压缩机厂房,操作室采用隔音材料装修,隔离噪声源,防止影响周边工作场所,减少对周边工作场所工人的影响。这些噪声源设备属巡回检查性操作,操作人员大部分时间可在隔音的操作室中实施监控;在进行巡回检查操作时,注意个人防范

35、,佩戴消音耳塞,以减轻噪声对操作人员的危害。压缩厂房与外侧相邻的一面,拟用实体砖封闭,以减轻噪声对周边的影响。(2)项目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作业工人拟在控制室进行远距离控制,减少工人接触噪声的时间。5.1.3 拟采取的低温防护措施项目操作工人在氨冷器、蒸发冷凝器、冰机等处存在低温接触的可能,项目拟选用新型先进的绝热材料,做好低温设备和管线的保冷绝热工作,防止人员低温冻伤,防止工伤事故。5.2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按照xx公司原有的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制度,并根据各车间工作环境的特点为工人配备各种必需的防护用品,包括:眼面防护具、工业安全帽、工作帽、防护手套、防护鞋靴、防毒面

36、具、耳塞、空气呼吸器(供气式或面罩式)等。5.3 拟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二氧化碳、氨等有毒气体若发生泄漏,在不能及时稀释扩散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窒息或急性中毒。生产区域拟设安全通道、事故出入口。在作业区现场的合适位置设计洗眼器,岗位工人每人拟配备一个氨用防毒面具。操作岗位拟配备氧气呼吸器、防护服,长管式防毒面具。发生有毒气体泄漏时,岗位上的工人使用气防柜中的防护用品进行逃生,并按岗位所悬挂的职业卫生信息卡所载明的应急救援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理。xx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制订有xx公司危险源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主要针对每套装置及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如一氧化

37、碳、硫化氢、氨等)有可能发生的泄漏事故。各领导成员及各相关部门在事故应急处理中有明确的职责分工,xx公司还建立了危险源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队伍。xx公司各种公用的应急救援资源可以为项目所充分利用。5.4 拟采取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将依托xx公司的现有机构进行管理,并沿用原有管理制度。xx公司有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了职业卫生工作实施方案,各级人员职业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尘毒作业岗位检测制度,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制度及企业职业卫生档案,职工个人健康监护档案等。项目规定,新增劳动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生产操作的培训及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知识

38、的教育,经考试合格后可持证上岗操作。5.5 拟设置的辅助用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见辅助用室方面的内容。项目操作工人辅助用室拟主要利用合成氨厂原有的相关工序的操作室,包括脱碳操作室、铜洗、冰机操作室、净化主控操作室、氨库操作室,操作室及中控楼的空房均兼作相关工序操作工人的休息室;中控室旁设有专门的房间放置存衣柜,并作为更衣室使用;厂区及中控楼内均设置有厕所,食堂则位于生活区内。项目定员12人,操作工8人,每班增加的人数不多,原有的厕所及食堂也能满足项目操作工人的使用要求。5.6 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概算项目劳动保护和安全卫生方面的投资适应液体二氧化碳生产特点,安全、卫生及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配套专业

39、设计在工艺、电气、仪表、土建、总图等专业设计中已有体现。本项目单列专项资金3万元,用于增添新装置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卫生装备。第六章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6.1 概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是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对作业者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概率。根据经验,各种化工企业的设备在露天或半露天设置,通风良好,在各种生产设备完好、生产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毒物在生产场所的蓄积较小,工作场所化学性有毒因素大多未超过职业限值,而发生事故则会导致大量有害化学品的泄漏或逸散,易导致工人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影响。参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的风险评估原理,以及项目发生职业

40、病危害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使用风险评估来评估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危险性。6.2 风险评价指数法6.2.1 方法概述风险评价指数法是将决定危险事件的风险的两种因素:危险严重性和危险可能性,按其特点划分为相对的等级,形成一种风险评价矩阵,并赋以一定的加权值来定性地衡量风险大小。危险严重性等级:由于系统、分系统或设备的故障、环境条件、设计缺陷、操作规程不当、人为差错均可能引起有害后果,将这些后果的严重程度相对定性地分为若为四级,如表6-1所示。表6-1 危险事件严重性等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后果说明灾难性的人员死亡或系统报废严重的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或系统严重损坏轻度的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

41、或系统轻度损坏轻微的人员受伤和系统损坏轻于级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等级:根据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将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地分为五级,如表6-2所示。表6-2 危险事件可能性等级等级等级说明个体发生情况总体发生情况A频繁频繁发生连续发生B很可能在寿命期内会出现若干次频繁发生C有时在寿命期内可能有时发生发生若干次D极少在寿命期内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不易发生,但有理由可预期发生E不可能很不容易发生,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在风险评估中对伤害可能性的判断,主要考虑如下因素:(1)暴露人数;(2)持续暴露时间和频率;(3)设备和机械部件以及安全装置失灵;(4)暴露于恶劣气候;(5)

42、个体防护用品所能提供的保护及其使用率;(6)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不经意的错误或故意违反操作规程)。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件的后果等级制成风险矩阵,并给矩阵以定性的加权指数,形成风险评估指数矩阵。通过对风险定性的分析,给出矩阵元素对应风险的定性加权指数,最终形成风险评估指数矩阵。矩阵中的定性加权指数也称为风险评估指数,用来衡量矩阵中每个元素所对应风险的严重程度。风险评估指数矩阵的两点说明:一是风险评估指数矩阵对故障风险的大小进行了定性的比较并给不同类别的风险赋予风险评估指数,编制风险排序表。风险评估指数越小,风险越大。比如,最高风险的风险评估指数为1,对应于频繁发生且后果不能接受的故障;最低

43、风险的风险评估指数为20,对应于几乎不可能发生且后果轻微的故障;二是通过风险评估指数矩阵将故障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级,并确定了高、中、低风险区。高级别故障风险是指可能有重大危害的故障风险,中级别故障风险是指有某种危害的故障风险,低级别故障风险是指危害轻微的故障风险。本文将风险评估指数1到5范围的风险定义为高级别风险,风险评估指数在6到16范围内的风险定义为中级别风险,风险评估指数在17到20范围内的风险定义为低级别风险。高风险属于不可接受风险。中风险是否可接受须考虑到该项目的生产工艺以及设备、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职业卫生投资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是否可接受的风险。低风险是可接受的风险。高风险和中风险故障项目应是重点预防或维修的项目。将上述危险严重性和可能性等级制成矩阵并分别给以定性的加权指数,形成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