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54594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doc(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预案编号:XXXXYA01版本号: 第1版XXX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14年 月 日颁布实施编制单位:XXX有限公司批准页公司为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为适应生产场所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面临风险的变化,满足应急管理发展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以及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的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制了XXX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预案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审议,专家评审通过并修改后,现予以颁布,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公司各部门及人员应认

2、真组织各岗位各级人员学习,按本预案要求,认真做好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工作。XXX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 年 月 日目 录综合应急预案11 总则11.1 编制目的11.2 编制依据11.3 适用范围21.4 应急预案体系21.5 应急工作原则32 事故风险描述42.1 基本情况4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52.2.1事故风险分析53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03.1 应急组织体系103.2 指挥机构及职责104预警及信息报告134.1 危险源监控134.2 预警行动154.3信息发布程序165 应急响应195.1 响应分级195.2 响应程序195.3 应急结束226 信息发布237 后期处置247.

3、1 污染物处理247.2 生产秩序恢复247.3 医疗救治257.4 人员安置257.5 善后赔偿257.6 应急救援评估268 保障措施278.1 通信与信息保障278.2 应急队伍保障27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278.4 经费保障288.5 其它保障289 应急预案管理299.1 应急预案培训299.2 应急预案演练309.3 应急预案修订329.4 应急预案备案339.5 应急预案实施3310 奖惩3410.1 奖励3410.2 责任追究34现场处置方案351 火灾现场处置方案361.1 事故风险分析361.2 应急工作职责371.3 应急处置381.4 注意事项402 触电现场处置方

4、案422.1 事故风险分析422.2 应急工作职责432.3 应急处置432.4 注意事项453 机械伤害现场处置方案463.1 事故风险分析463.2 应急工作职责463.3 应急处置483.4 注意事项494 物体打击现场处置方案514.1 事故风险分析514.2应急组织与职责514.3应急处置514.4注意事项525 压力容器爆炸现场处置方案535.1 事故风险分析535.2 应急工作职责535.3 应急处置545.4 注意事项566 车辆伤害事故处置方案566.1 事故风险分析566.2 应急工作职责576.3 应急处置586.4 注意事项59附件601有关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6

5、12 重要物资装备清单633 规范化格式文本644 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675 有关协议或备忘录67XXX有限公司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 为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提高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维护本单位生产安全稳定,保护职工生命与财产安全;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组织实施抢险救援,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损失。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编制了公司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实施);(2)中华人民

6、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实施);(3)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4)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9007-2011);(5)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17号);(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的通知(安监总厅应急200984号);(8)关于修改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粤安监201235号);(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0)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

7、范(GB50058-92);(11)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1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1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549号);(15)其他。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场所范围内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火灾、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的应急救援,适用于厂区内的一、二级应急响应。也可作为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和专业救援机构对本厂区发生重大事故实施救援时的重要参考。1.4 应急预案体系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相对较少,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合并编写,生产安全事故应急

8、预案分为二个层次:综合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综合预案适用于公司内部各个位置及各种事故类别。当事故发生时,应根据响应等级条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XX市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综合应急预案火灾现场处置方案触电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机械伤害现场处置方案物体打击现场处置方案压力容器爆炸现场处置方案车辆伤害事故处置方案XX市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作为本预案的上级预案,本预案与其相衔接。当上级预案启动时,本预案服从上述预案,并作为其组成部分。1.5 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发生事故时优先保护人的安全。作为岗位人员

9、,救援人员必须做到处事不乱,应按预案要求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措施,若不能消除和阻止事故扩大,应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进行撤离,并迅速将险情上报,等待救援。(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公司应急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3)快速响应,果断处置。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扩大,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快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加强危险源管理,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开展培训教育,组织应急演练,做到常备不懈,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做好物资和技术储备工作。2 事故风险描述2.1 基本

10、情况 (1)周边环境公司位于XXXX,东面为XX,南面为XX,西面为XX,北面为XX。厂区四周有围墙与外界隔开。厂区附近无重要设施。 (2)企业概况 公司是XXXXXX (3)主要建筑情况主要建筑情况表建筑物名称层数面积()用途耐火等级(4)主要生产的产品和原材料公司主要生产XXXX。生产原材料主要是XX。(5)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图:(6)主要设备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12345678(7)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供水:生活、生产用水由市政水网提供。供电:由外部电网输入到电房的变压器,变压经配电屏分配后输送至各用电单元。供气:厂内设置有空压机,为生产过程中气动等工艺提供压缩空气

11、。消防系统:厂内设置有ABC干粉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器材,设置有应急灯和疏散标志。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2.2.1事故风险分析(1)火灾发生火灾、其他爆炸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易燃物质引起的;二是电气火花造成的。易燃物质火灾公司内的可燃、易燃物品未按规定要求放置,且管理不善,人员在厂内吸烟,乱扔烟头可能造成火灾。电气火花电气设备接触不良、老化,电气线路私拉乱接、接地短路或误操作,或缺少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绝缘破损、鼠害等原因造成短路,引起火花、电弧和高温,引发火灾。设备、线路因超负荷运转、过载、摩擦等原因会产生电热效应而蓄热,甚至产生高温、高热形成火源。配电线路敷设不规范,电线未穿

12、管保护;电气线路过载、短路;接地、接零损坏或失效;使用高温照明灯具,在照明灯具、架空线路下方堆放可燃物品;电气设备维修保养不善,电缆损坏或电缆外表绝缘层老化;配电室防护设施欠缺;人为误操作或违章作业等都可能造成火灾。如果缺少防雷设施或防雷装置接地电阻过大,电气设备遭受雷击,也存在火灾危险性。另外,检维修施工动火违章作业,不正确使用气瓶进行焊接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2)触电厂区各个生产环节均与电气设备有密切关系,电气设备多,电力负荷大,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1)触电事故的规律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每年以二、三季度事故较多,69月最集中。因为夏秋两季天气潮湿、多雨,降低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人体

13、多汗皮肤电阻降低,容易导电;天气炎热,情绪急躁;电扇用电或临时线路增多,且操作人员不穿戴绝缘防护用具。低压触电多于高压触电:是因为低压设备多,与人接触机会多;而多数员工缺乏电气安全知识。事故点多在电气联结部位。2)触电事故原因凡是用电设备都有可能发生人体触电伤害。产生原因主要是缺乏电气安全知识,违反操作规程,电气设备存在隐患(如:电源配线长时间受高温、潮湿影响,易造成电线绝缘层老化,引起触电事故的发生;配电设施、电气设备、线路,在运行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使设备或线路存在漏电、过热、短路、接头松脱、断线碰壳、绝缘损坏、PE线断线等隐患,容易引发电气伤害;设备如果静电接地、跨接装置不完善,

14、或者接地设备缺乏检修和维护,容易造成静电事故)。另外,检修过程中不执行电气作业安全规程、违章作业、使用不合格工具;电气作业人员在作业中未办理作业证,检修中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随便接临时电源等情况下,人体接触带电体,将造成电气伤害事故。造成的触电伤害事故常见的原因有: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安装操作不当,保养不善导致老化,未按规定接地或绝缘不良,或接地、接零损坏或失效等,或没按规定设置漏电保护器,以及漏电保护器失灵或线路绝缘损坏、线路短路等;机械设备电器部分安全防护装置缺乏或损坏、被拆除等;开关短路放炮造成电弧灼伤;移动电器设备(如焊机、电风扇)的电源线乱拉乱接、随意拖地;违反用电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5、,操作人员疏忽大意,站位不当,身体接触带电危险部位;在检修电器故障工作时,未按规定切断电源或未在电源开关处挂上明显的作业标志(如严禁合闸等),电器开关被其他人误合闸或随意合闸;若厂区防雷电设施或接地损坏、失效可能遭受雷击,产生火灾、爆炸、设备损坏或人员触电等事故。(3)机械伤害机械伤害是反映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直接与人体接触所造成的伤害。生产场所存在着大量电工机械设备,在日常作业和检维修过程中,若生产装置的转动部件、挤压部件以及外露突出部件无防护设施、防护不当或防护设施受损,有伤及作业人员的危险。作业人员操作不当也容易造成机械伤害。检修前未按要求办理停送电手续且未有效切断电源可能因误送电等原因使

16、设备转动伤人;在设备的安装、检修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站位不当,个人防护不到位,可能导致人被工具或设备挤压、碰撞等伤害。在与机械相关联的不安全场所停留、休息;任意进入机械运行危险区域,都可能造成机械伤害。(4)容器爆炸储气罐、油气分离器属于压力容器,可能因设计不合理、制造缺陷、使用或维护不当、检修不良、安全阀失效或操作失误等,而导致超压爆炸,从而造成设备损毁或人员伤亡。造成容器爆炸的主要原因为:压力容器没有进行定期检验,其压力承受能力在不确定状态;压力容器使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强腐蚀环境等,压力容器被强烈腐蚀,造成其耐压能力大幅度降低;泄压装置失灵;违章对压力容器进行检修或改造,造成压力容器耐

17、压程度降低。由于空气压缩机采用压缩机油作润滑油,压缩机油随压缩机压气过程,沿着整个排汽通道形成油沉积物积碳。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自燃,从而导致空气压缩机装置爆炸。汽缸、汽阀室、管路、冷却器和储气罐等有积碳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爆炸。空压机连接的空气管道属于压力管道,空气管道可能因材质不良、安装质量差、腐蚀等原因,造成管路破损、爆裂。(5)物体打击在装卸、搬动物料的过程中若物料放置不稳,摆放不符合规范要求,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或者作业人员不遵守安全操作过程,可能造成物体坠落、跌滚,打击伤人。在设备检修与维护的过程中,若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野蛮操作、粗心大意、相互间配合不当,使用工(器)具的方法不当、

18、或工(器)具的放置不妥或其它意外因素引起重物坠落、跌滚,都能引起砸伤、压伤人员的事故。(6)车辆伤害车辆伤害主要包括车辆对人员的伤害、对建筑物或设备的损坏两类。车辆在厂区内行驶、倒车、停靠、起动行驶的过程中,若车况不良、路况缺陷、场地狭窄、光线不足或视线受阻、转弯过急、车速过快、驾驶员违章操作或操作不当、制动失灵、来往行人违章或麻痹大意等情况出现时,以及车辆本身结构件强度不足或超载等,则均有可能发生人员被车辆碰撞的伤害或车辆碰撞建构筑物。2.2.2危险源分布及主要危险源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规定,本公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有:火灾、触电、机械伤害、容器爆炸

19、、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2.3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本公司未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3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体系 【领导机构】公司应急指挥部是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内部领导机构。公司总经理领导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公司有关领导按照业务分工和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中担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公司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综合协调信息发布、情况汇总分析等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专业应急救

20、援小组】 专业应急救援小组由公司有关部门领导和员工组成。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公司应急组织体系图如下: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通讯联络组警戒疏散组抢险灭火组医疗救护组副总指挥 (现场指挥)后勤保障组3.2 指挥机构及职责3.2.1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发生紧急事故时,迅速在事故现场附近安全地带设立临时应急救援指挥部,由总指挥负责全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调度,总指挥不在时,副总指挥为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现场指挥,事故应急处理期间,全公司范围内一切救援力量与物资必须服从调派,现场指挥协助应急指挥小组下达命令,组织调动人力增援。3.2.2应急救援小组公司所有部门都有职责参与应急救援,根

21、据各自职能特点和现场应急需要,公司成立应急救援小组,人员组成详见附件。3.2.3职责3.2.3.1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1)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保障和人员的应急救援教育培训;(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3)建立并管理应急救援的信息资料、档案;(4)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5)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6)由总指挥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7)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8)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9)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10)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3.2.3.2事故应急救援人员的职责分配总指挥:负责发出指令、监控全面救援工作。副总指挥、现场指挥:负责现场各组人员的调配及

22、指挥抢险灭火等事故救援工作。当总指挥不在现场时,担当总指挥职责;协助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达命令,组织调动人力救援、增援。通讯联络组:接到当班值班员报警后,立即向总指挥报告,及时传达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指令,及时向政府部发出求援信息,协调各救援小组的关系。当通讯工具因故障或其他原因中断联系时,通讯组成员应成为指挥部与现场的联络员。警戒疏散组:接到疏散指令后,根据事故严重程度迅速行动令区域内车辆驶离,无关人员撤至安全地带,如确有困难不能离开的要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维护现场四周秩序,划定警戒区并保持交通通畅,看护抢救出来的物资、设备;事故现场保护。抢险灭火组:接(听)到事故警报后,按照指挥员指令迅速参加事故救

23、援;救援期间要服从指挥,配合岗位人员做好事故抢救、灭火工作,同时要注意相互保护与自身安全;如发现有人受伤或被困,应急组人员要首当其冲,协助救护组抢救伤员或解救被困人员;事故得到控制后,按领导指令做好现场保卫及其他相关工作。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提供在发生事故时现场救援人员所需物资、器材的保障工作;并组织好事故现场的通信联系、人员撤离、安置,以及车辆的调配等保障工作。医疗救护组:接到报警后,按指挥员指令携带防护、救护用品(具)立即赶赴现场,选择好停车救护地点;负责将受伤人员救离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救护或送医院治疗;情况紧急时可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帮助。4预警及信息报告4.1 危险源监控4.1.1安

24、全管理措施(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2)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强化危险源的管理。对危险源进行定期安全检查,高温季节、雷雨季节、节假日前实施专项检查。(3)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每日对危险源进行巡查,做好巡检记录,发现问题提出安全隐患整改要求,各部门按整改要求限期完成。(4)加强对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对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5)抢险、救护人员掌握必要的灭火器材操作技能和人员急救技能。(6)加强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强化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7)做好有关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及记录、改进工作。(8)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安全指

25、示标志明显连续。(9)在可能发生触电、机械伤害、火灾爆炸等危险的场所,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作业场所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10)定期对特种设备及其附设的安全附件、安装保护装置进行检测、校验,保证安全附件、安装保护装置有效。(11)特殊工种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4.1.2技术措施(1)防火、防爆措施1)对全厂进行经常性的安全防火检查。2)配置安装断路器和漏电保护装置。必要的场所安装带报警装置的漏电保护器。3)安装火灾报警装置及配备消防灭火器具。4)严格控制明火作业和杜绝吸烟现象。5)定期对厂区内的建、构筑物的防雷接地进行检查、检测。6)动火作业必须进行审批,并设专人监护。施工作业时氧

26、气瓶、乙炔瓶要与动火点保持10m的距离,氧气瓶与乙炔瓶的距离应保持5m以上。(2)防触电措施1)电工持证上岗,非电气专业人员不准进行任何电气部件的更换或维修作业。2)电工作业人员按规定穿戴绝缘胶鞋、绝缘手套,使用电工专用绝缘工具。3)保持配电线路及配电箱和开关箱内电缆、导线对地绝缘良好,不得有破损、硬伤、带电裸露、电线受挤压、腐蚀、漏电等隐患,以防突发事件。4)所有绝缘、检验工具应妥善保管,严禁它用,并定期检查校验。5)电力传动装置系统及高低压各型开关调试时,应将有关的开关手柄取下或锁上,悬挂标示牌,防止合闸。6)配电箱及开关箱的周围应有两人同时工作的足够空间和通道,不要在箱旁边堆放建筑材料和

27、杂物。7)电动工具的使用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工具的电源线、插头和插座应完好,电源线不得任意接长和调换,工具的外绝缘应完好无损,维修和保管有专人负责。8)线路上禁止带负荷接电或断电,并禁止带电操作。(3)防机械伤害措施1)按技术性能要求正确使用机械设备,随时检查安全装置是否失效。2)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机械设备。3)处在运行和运转中的机械严禁进行维修、保养或调整等作业。4)按时进行保养,发现有漏保、失修或超载带病运转等情况时停止使用。(4)其他预防措施1)厂区设置监控摄像装置,实行全天侯监控。2)机械设备的传动部位设置防护罩。3)作业人员工作时应集中精力,严禁互相打闹。4)加强对司机的教育培训,

28、提高司机安全意识及职业技能。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员工职业危害防护意识。4.2 预警行动 4.2.1预警级别及条件根据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将预警级别分为以下三个级别:(1)三级预警:发现事故可能出现的征兆;或事故已发生,发现者已经开始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表明已进入现场应急小组预警状态。三级预警,二级响应。(2)二级预警:事故已经发生,已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公司进入预警状态。二级预警,一级响应。(3)一级预警:事故影响超过本公司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控制的范围,有扩大、发展或者影响到企业周边社区的趋势,已调动全公司应急力量进行控制,应急总指挥向周边企业、社区、社会救援力量、政府部门发

29、出警报信息,使其能够及时获取警讯,进入预警状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4.2.2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内容和程序1)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当发现事故征兆时,发现人可以通过大声喊话传递事故信息,使岗位人员进入预警状态;当岗位人员已经进入应急响应状态时,操作人员可通过喊话或电话方式向应急指挥部报警,公司应急进入预警状态;当事故已经扩大,全公司进行救援时,总指挥可根据救援情况通过拨打110、119、政府部门应急通讯电话、周边企业、社区、外部救援机构电话告知,必要时指派人员上门告知周边企业、社区,使上级应急组织机构进入预警状态。2)预警信息的内容预警信息应说明清楚:事故发生的时间、岗位、类型;事故已造成的人员伤亡

30、和财产损失;事故是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预警信息发布的程序预警信息传递流程图4.3信息发布程序4.3.1信息报告与通知24小时有效的报警电话拨打“119”与消防部门联系;拨打“120”与医院联系;拨打“122”与交管部门联系。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见附件。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如下:1)报警;2)接警;3)启动预案,通知人员紧急行动;4)如必要,通知外部救援机构;5)建立和保持现场应急组织、外部机构和其他应急组织之间的通讯联络。事故发现人及报告人必须如实通报,事故报告内容必须包括:事故发生具体地点,事故内容(火灾、触电、机械伤害等),人员伤亡情况等。4.3.2信息上报总

31、指挥和副总指挥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在1小时内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消防部门等报告。发生较大突发事故时,公司应急已不能有效控制事故,由组长立即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尽量提供事件的有关信息,请求支援。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的简要经过;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消防等部门报告

32、。当突发事故可能影响到厂区旁边的单位时,应向其负责人发出警报信息。决定实施疏散时,应通过公告确保公众了解疏散的有关信息,如疏散时间、路线、交通工具及目的地等。4.3.3信息传递事故发生后,现场负责人通过现场喊话或电话等手段,快速汇报应急指挥部。并按照时限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当发生的事故可能波及周边的社会时,应由总指挥通过电话、人工信息传递等手段,迅速向周边企业、单位通报事故简况。在向周边企业、单位发布消息时,必须发布事态的缓急程度,提出撤离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撤离方式有步行和车辆运输两种。撤离方法中应明确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注意事项、撤离方向和撤离距离。撤离必须是有组织性的。事故发现人及报告人必须

33、如实通报,事故报告内容必须包括:事故发生具体地点,事故内容,人员伤亡情况等。5 应急响应 5.1 响应分级公司应急响应级别分为两级:1)二级响应:当班力量或单个部门(课)按现场处置方案在短时间内进行处理,并不影响其它区域人员或设施的安全。当突发事件超出本级响应力量控制时,现场指挥应立即向公司应急总指挥报告,由其决定是否启动综合预案。同时,本级响应力量需坚守岗位,持续进行救援工作,直至公司应急总指挥接管现场指挥权为止。2)一级响应:由公司应急总指挥指挥,各专业应急救援小组和各当班力量等全体力量按照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能力范围内立即进行救援和处置,并报区安监、公安等部门。当发生较大突发事故

34、,靠公司力量不能有效处置和控制,将对整个厂区的生产安全和作业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可能影响厂区临近的企业和周边社区时,由公司应急总指挥报请安监部门支援,请求启动政府应急预案。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指挥人员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指挥机构到达现场后,应根据应急救援的需要,公司应急总指挥移交应急救援指挥权,并协助政府应急指挥机构进行救援。5.2 响应程序5.2.1应急指挥及应急行动按照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并根据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指挥机构及对应的预案见表5.2-1。表5.2-1 预警、响应、指挥机构、预案对应表序号响应级别指挥机构预案1二级响应各部门主管现场处置方案2一级响应应急指挥部综合应急预案3镇

35、应急管理办公室XX市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本应急预案的响应程序:事故发生后,各车间主管根据事故类别立即启动现场处置方案;若超出二级响应,则上报应急指挥部,并请求启动一级响应;一旦超出一级响应,则请求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响应并给予支援。事故应急响应程序见下图所示:5.2.2 资源调度程序事故发生后,各级响应级别的现场指挥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救援资源进行调配。需要调动其它单位(部门)资源时,及时请示上级领导,支援事故救援。5.2.3 医疗救护程序5.2.3.1 事故中,发现有人员受伤,将受伤人员转移至安全地点,采取简单的救助措施。伤势较轻的,利用运输工具将受伤人员送往附近医院救治;如伤

36、势较为严重,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医疗支援,并将情况汇报给救护小组和应急指挥部。5.2.3.2 医疗救护组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往现场,查看伤势情况,采取简单救助措施,伤势较为严重的,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医疗支援,并将情况汇报给应急指挥部。5.2.4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程序5.2.4.1 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必须穿戴安全防护用具进行救援作业。5.2.4.2 一般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等,可由应急人员所在单位自行提供;专用防护用具由事故发生单位提供。5.2.4.3 防护用具数量不够时,由应急指挥部紧急从仓库中调拨,涉及部门及人员应本着“安全大于一切”的原则,从快从简办理手续,及时将防

37、护用具分发到救援人员的手中,以免耽误救援工作的开展。5.2.5 应急避险程序发生事故后,为防止无关人员误入现场造成伤害,由警戒疏散组根据事故的大小划定警戒区,设立标识,在其位置设置一个警戒人员。警戒人员必须穿着正规服装。警戒人员负责对警戒区内的人员进行疏导,带领至指定的安全地点(厂区大门外空旷地),同时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警戒区。 所有人员到达指定安全地点(厂区大门内空旷地)后,由警戒疏散组长或指定专人对人员进行清点,并将清点情况报告给上级领导,确保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危险地点。如发现有人失踪时,必须第一时间通知指挥部,说明失踪人员最后出现的地点及当时正在从事的工作等详细情形。5.2.6 扩大应

38、急程序事故发展较快,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立即启动上一级应急响应程序,以便得到更好的援助,控制住事态的发展。如二级应急响应立即上升为一级应急响应。若超出本公司控制能力,由总指挥上报相关的职能部门,请求支援。5.3 应急结束5.3.1应急终止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事故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事故造成的危害已被彻底清除,无继发可能;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5.3.2事故终止程序由总指挥下达解除应急救援的命令,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通知事故单位解除警报,由保卫部门通知警戒人员撤离,在涉及到周边社区和单位的疏散时,由总指挥通知周边单位负责人员或者社区负

39、责人解除警报。5.3.3应急结束后续工作(1)将事故情况按规定如实上报主管部门。(2)保护事故现场。(3)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事故发生及应急处理过程一切记录,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取得相关证据。(4)由应急指挥部负责总结评审整改,编制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并上报镇安监局。6 信息发布 应急指挥部负责协助地方有关政府部门做好事故现场新闻发布工作,对事故的情况和采取的应急行动,应本着“真实及时、信息公开、统一发布”的原则,统一由地方有关政府部门指定的专人向社会各界公布事故信息,正确引导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舆论。7 后期处置生产安全事故经应急救援抢险并得到控制后,应在各级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组

40、织事故善后工作,尽快消除事故不良影响,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并认真查找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制定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查找抢险过程失误与不足的地方,重新进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7.1 污染物处理清理和洗消工作由消防队负责处理,由应急救援人员和参加过训练(培训)的指定人员参加。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处理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后使用大量水冲洗。洗消废水统一收集到污水处理收集系统。含有油类和化学品的废弃物集中运输到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理。对突发性毒物泄漏等导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由当地环保部门组织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指导抢险抢修组进行现场清洁、净化等工作。较大突发事件应启动政府应急

41、预案,由政府事故应急组织专业救援人员负责现场污染物处理。7.2 生产秩序恢复如果事故只造成人员轻伤、设备损坏等,影响较小。对受事故影响的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先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分别采取报废、拆除、重置或积极修复等措施,达到安全生产条件才使用。如果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较大。事故应急结束后,应保护好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划定事故现场范围,并配合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同时,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处理部门查清事故原因、经过,制订和落实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防范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该情况下后期处置工作需在政府部门全面指导下进行,在取得政府同意的情况

42、下,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快恢复生产。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稳定员工思想;二是对事故造成损坏的设备设施、建构筑物和场所积极修复,尽快使设备设施满足生产条件;三是做好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做好员工的安全教育,确保安全生产。7.3 医疗救治救护组派人跟随医护人员将伤员送往最近医院救治。当伤员运送到医院后,跟随人员需向接收伤员的医院提交之前的抢救记录或情况,做好现场协调工作,并将救治情况及时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汇报。为了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公司给予资金支持,保证医疗救治费用。7.4 人员安置对因工致残人员,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按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2010第586号)的相

43、关规定享受待遇。7.5 善后赔偿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事故调查报告,进行相应的赔偿和事故处理。应急指挥部负责对事故进行总结,对值班记录等资料进行汇总、归档,并起草上报材料;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上报。财产损失由财务部进行统计,事故发生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发生人员伤亡的,由公司组织人员对受伤人员及家属进行安抚,商谈救治期间的费用问题。总务部准备工伤认定材料,按照工伤上报程序进行上报。7.6 应急救援评估应急指挥部在事故预警解除或应急救援结束后,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应急救援相关人员或聘请专家到公司事故现场考察,对抢险过程进行总结,对应急抢险的程序、措施、人力、物力等是否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进行评估,总结

44、评估结果并形成评估报告,根据评估报告及时修订应急预案。8 保障措施 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为保障信息通畅,采用公司内部固定电话及涉及本预案人员的手机等多种渠道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应急救援指挥部人员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确保能够及时沟通信息。发生较大事故而无法控制时,需外部支援,要求员工熟知常用的救援电话:应急中心:110 消防:119 急救:120 环保:12369关键部门(人员)通信应急联系表具体见附件。 8.2 应急队伍保障 公司分为通讯联络组、警戒疏散组、抢险灭火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5个应急救援小组,一旦发生事故,公司的各应急救援队员可紧急集合,参与救援。外部应急力量主要有各级安监、公安消防、医疗、环保等政府部门及周边单位。(各保障组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号码详见本预案附件)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配备一定的应急设施和防护用品,包括消防设施、清污设施等,以便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快速、正确的投入到应急救援行动中。应急设施与物资配备情况具体见附件。8.4 经费保障 (1)财务部门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监控设备定期检测、应急救援物资采购、应急救援演习和应急人员培训等。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2)灾害发生过程中所需经费由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解决,专款专用,只能应用于事故应急救援。8.5 其它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