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6068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系本0903班 *指导老师 *讲师摘要 忻州市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地区,有较为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畜养殖历史。随着社会不断开发建设,本区存在着农用地利用方式粗放、利用结构不合理和闲置土地的扩张等日益严重的问题,农用地能否科学、合理地利用,将直接影响到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忻州市农用地的种植结构、投入结构的定性分析和利用AHP决策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集约度的定量分析这两种方式来评价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状况,从影响农用地集约化的因素出发,针对研究区内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通过集约利用农用地,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

2、和生态效益得到有机统一。关键词 农用地集约利用;AHP决策分析法;影响因素;忻州市 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一方面非农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致使全国耕地数量不断少,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耕地资源承载力亟需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低下,耕地抛荒、撂荒、低效粗放利用等现象在国内普遍存在2,这些都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更新耕地利用观念,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走上内涵挖潜、提高集约化程度的道路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就目前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现状,通过分析影响其集约利用的因素,提出改进措

3、施,展望农用地集约化后产生的效益,为忻州市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1 忻州市概况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位置在11053E 11358E,3808N3940N,东西长约245 km,南北宽约170 km,土地总面积25 150 68 km 。北倚长城与大同、朔州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接壤,南屏石岭关与太原、阳泉、吕梁毗连,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区内地形复杂,山地较多,其中山地1.36万平方公里,约占53.5%,丘陵0.92万平方公里,约占36%,平原0.27万平方公里,约占10.5%。东部自北向南分布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系舟山,中部有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平川面

4、积较大的有忻定盆地和五寨盆地。 河流主要有黄河、汾河、滹沱河等。全市林地总面积1953.6万亩,森林覆盖率14.3%,林木绿化率23.6%,有五台山、管涔山、禹王洞、赵杲观等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东部地区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西部地区为暖温带半干旱温带干旱过渡带, 平均气温为4. 3 9. 2 。年降水量为345 588 mm。全市辖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五台县、代县、繁峙县、静乐县、宁武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14 个县( 市、区)。2011年,总人口310万,其中农业人口215万。2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化利用现状2.1 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 农用地集约利用是

5、指在一定面积的农用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的面积的农用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实质上指土地投入产出关系,即在一定的农用地上,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取最高的产出。2.2 定性分析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化利用现状2.2.1 忻州市农用地的种植结构 一个地方的种植结构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土质条件、水源供给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还与经济社会条件以及政策有关。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太阳辐射能、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是自然界生物生长的三大要素。忻州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距海遥远,又受到太行山脉的阻挡,湿润的水汽很难到达,干燥少

6、雨,年降水量在345和588之间,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由于纬度位置为3808N3940N,处于温带地区,全年的平均气温为4.39.2。四季分明且变化显著,冬、春较长,夏秋较短。无霜期120-180天。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适宜种植玉米、小麦和诸如谷子、高粱、豌豆、大豆、芸豆、莜麦等杂粮。地形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坡度因素,一般而言,坡度大于18就不宜发展种植业。地形的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操作和技术改造,从而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二是山地的垂直分异而造成水热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农业的生产。忻州市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和盆地交错分布。山地地形较多,其中平

7、原面积有0.27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10.5%,丘陵面积有0.92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36%,山地面积为1.36万平方千米,约占到总面积的53.5%。东部自北向南分布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系舟山,中部有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平川面积较大的有忻定盆地和五寨盆地。土质条件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及产量。研究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有四种:一是坡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区,山地多为岩石风化后残留的碎屑和短距离移动的岩石碎屑,土层薄,质地粗松,易遭受侵蚀。二是黄土母质,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该区域多为黄土母质,土层深厚,土质上下均匀一致,为柱状节理或者有劈裂特性。三是黄土状物质,主要分布在

8、丘陵下的二级阶地区。四是洪积冲击物。研究区的土壤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都有显著差异。以垂直变化而论,大约在海拔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16002200米为山地棕壤,1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高阶地为褐土、灰褐土、栗钙土分布区,盆地内较低部位及河谷两岸有草甸土和浅色草甸土。地带性土壤为褐土、灰褐土。褐土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以东、恒山以南高阶地和丘陵区,是市内最好土壤。比起临汾盆地的碳酸盐褐土,忻州盆地的褐土有机质含量较少,质地较粗。吕梁山以西的黄土丘陵区为灰褐土,土质疏松,侵蚀严重,土壤肥力低。此外,在忻定盆地、五寨盆地、静乐盆地等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之地分布有盐碱土。50年代以来,部分盐碱地得到

9、改良。水源是农作物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在水源供给方面,该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水热配合良好,降水量在345和588之间,适合种植需水量不大的农作物,而在地势低平且有河流流经的地区,可种植水稻。黄河自老牛湾进入晋陕大峡谷,流经忻州180公里;汾河发源于管涔山,在市境全长95公里;滹沱河发源于五台山,在市境全长260公里。都向地势低平的山间谷地或盆地汇合,为灌溉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水源供给条件。忻州市为欠发达地区,除了开发本地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外,忻州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忻州地形地势高差悬殊,造就了多样的小气候,适合多种杂粮种植,在忻州市粮食种植结构中,除玉米外,小杂

10、粮占有绝对的比重3。忻州市政府一直以来依托本地区的特色农业优势,在政策上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试验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优质杂粮经济区建设,努力打造全省特色农业大市,跻身中国绿色食品之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了现在的忻州市农用地的种植结构。全市农作物品种繁多,共有24的种类,1400多个品种,且种植作物以玉米和杂粮为主,谷子、高粱、豌豆、大豆、芸豆、莜麦等因品质独到优异而出名。各种树木200余种,有野生草种400多种,野生中药材300多种。在忻州市的西北部地区,发展以羊为主的草食畜养殖业,并在忻州市内发展猪、牛、鸡生产。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得出忻州市农用地种植结构。如图

11、2.1。 图2.1 忻州市农用地种植结构图2.2.2 忻州市农用地的投入结构忻州市农用地的投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投入,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二是生态林业及生态环保的投入;三是畜养殖业的投入;四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表2.1 忻州市2006-2012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年份项目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2006年各级财政在“三农”上共投入资金2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0大优势特色基地380万亩,粮食总产21.78亿斤总投资30亿元的坚强忻州电网工程已完成投资10.6亿元,其中涉及8个县140个村2992户10018人

12、的户户通电工程完成投资2831万元,全市基本消灭了无电户2007年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农村沼气20120户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完成土建工程及部分设备安装;县乡公路改造完成49条537公里,村村通客车工程提前实现省定目标;加快六大水利工程建设,坪上应急引水和西岁兴水库改建正式开工 2008年投资1000万元以奖代补高效农业示范县乡村及设施农业示范园,1000万元鼓励忻定原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五台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第一台机组已试运行;河曲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累计投资过半2009年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全市新建新型下凹式节能温室3787座、移动大棚2759座;在忻定原地区发展现代农业试验区;在全市

13、建设优质杂粮经济区西岁兴水库完成枢纽工程,滹沱河灌区、峨河灌区续建配套、河曲引黄灌溉工程开工建设,6座水库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建成坝系工程96座,开发整理耕地1.5万亩;开工建设6座大型沼气工程,新发展户用沼气5105户2010年新建日光节能温室625座、移动大棚1270座,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400亩村村通油路目标基本实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人畜饮水条件进一步改善2011年发展温室大棚2.58万亩,同比增长88%1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滹沱河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忻定原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河保偏提黄灌溉工程顺利推进2012年建设219 万亩杂粮核心产业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46 万亩实施8

14、 大水利工程,河曲引黄灌溉工程通水到县城试验成功图2.2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表2.2 忻州市2006-2012年生态林业及生态环保投入年份项目生态林业投入生态环保投入2006年造林绿化6大工程有序推进,共完成植树造林49.13万亩,完成任务的108%“蓝天碧水”工程全面铺开,汾河上游2个污水处理厂基本完工,沿黄3县不符合环保政策的污染企业全部关停,五台山景区的生活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市区二级以上天气达到220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2007年城区绿化完成年度任务;林业六大工程完成造林56.33万亩,170个村庄绿化全部达标五台山“双申遗”有序推进,核心景区综合整治和服务基地前期工程全面铺开。引进香

15、港巨遨集团整体开发芦芽山景区,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开展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 取缔土小企业591家,关停污染企业357家,炸毁烟囱125根。环保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有5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2008年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共完成营造林面积51万亩,完成育苗4万亩,义务植树600万株。坚持“栽大树、栽好树,一次成林、一次成景”,完成五台山申遗考察线路通道绿化236公里,荒山绿化0.54万亩,景点绿化1000亩;忻州城区环城绿化1500亩,7.5公里的环城绿化带初具规模以“水、气、河、山、路”为重点,加快污染治理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滹沱河流域整治、汾河流域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等“三大战

16、役”,取得明显成效。全市1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建成10座,在建和立项6座;定襄纪元、原平昊华、静乐煤焦化、五台山化工、忻府区禹王、河曲上榆泉、宁武潞宁以及云马焦化等企业的工业污水处理工程相继完成2009年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共完成营造林面积78.72万亩,各县市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全面启动全市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烟尘控制区建设全面推进,忻州城区集中供热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实现了两年翻两番、基本全覆盖的目标。城区综合污染指数下降到1.48,全省第一;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8天,全省第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全省第三,蓝天碧水工程进入全省优秀等次2010年大力开展植树造

17、林活动,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2.97万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集中供热普及率70%,矿区资源回采率8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控制目标任务2011年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5.3万亩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淘汰19户企业160万吨落后产能,万元GDP能耗下降3.57%,忻州城区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9天,其中一级天数157天,污染指数比上年下降1.39%2012年营造林面积68.67 万亩。认真实施大运高速、忻阜高速通道绿化工程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等检测指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造林2953万公顷,治

18、理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196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万平方公里,政治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图2.3 生态林业及生态环保投入表2.3 忻州市2006-2012年畜养殖业的投入年份畜养殖业的投入2006年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畜产品总量16.5万吨,增长2%,其中肉、蛋、奶产量分别为9.74万吨、6.05万吨、4.85万吨,增长0.3%、10.8%、1.1%2007年加快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全市肉蛋奶分别比上年增长19%、8.9%、4.5%2008年积极应对“三鹿”奶粉事件冲击,迅速出台对奶农的财政补贴政策,保持了奶牛业稳定发展。全市畜牧业总产值22亿元,占

19、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0%,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600元2009年建设养殖示范村60个,规模养殖场达到135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3.2万户。积极推进农业丰产方建设,在忻定原地区发展现代农业试验区,在西八县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2010年完善基础设施,人畜饮水条件进一步改善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10%,河保偏提黄灌溉工程顺利推进2012年启动神池、五寨、岢岚等养羊重点县人均5 只羊建设规划,全市新发展羊60 万只;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 图2.4 畜养殖业的投入表2.4 忻州市2006-2012年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年份人力资源的投

20、入2006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全年劳务收入16.6亿元2007完成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1.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12万人,累计转移49.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8.96%2008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完成引导性培训14.7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13万人2009狠抓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实施“温馨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一批培训项目,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1万人201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小学、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9%2011转移农村劳动力4.37万人2012全年培训农民13万

2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图2.5 忻州市农村人口分布(单位:人)表2.5 忻州市20002010年人口质量变化情况时间受教育程度大学程度(大专以上)高中程度(含中专)初中程度小学程度文盲人口(15岁以上不识字)2000年69202人313247人1093191人1076741人192773人2010年201531人409656人1321811人817564人107877人注1:文盲率:由6.56%减少为3.52%注2: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图2.6 20002010年忻州市每10万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情况2.2.3 忻州市农用地与其他用地的比较利益忻州市农

22、用地主要是指农作物种植区、畜养殖业区、林业区(本文不包括天然的森林植被),其他用地主要是指城市建设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发展区、旅游区、产品加工区等。城市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最有利的见证。忻州市的GDP大多由城市创造,各种农产品也必须通过城市进行农产品的交换以实现价值。根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在不考虑保鲜技术、地形地貌、水文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条件下,商业中心在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农业类型的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表2.6是忻州市主要的城镇的职能和产业,从一个城镇及其邻边的农村来看,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仍然符合部分事实。与农业

23、用地相比,城市建设用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高。目前,忻州市探明的矿藏有60余种,尤其是煤炭、铁矿、铝土矿、金红石等矿种储量大、分布集中、品位高且易开采。能源矿产的分布往往是有一定的集聚性。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宁武煤田大部、河东煤田北部和繁峙煤产地、五台煤产地,储煤面积达为4386平方千米,占全省储煤面积的11.1%;铁矿至少有16.46亿吨储量,占全省的44.6%;铝土矿现探明1.38亿吨,占本省的17.8%;金红石保有储量6935万吨,居全国第二。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全市初步建立起煤炭、电力、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体系。煤炭资源整合后保留矿井81座,产能9496万吨。电力装机容量529万千

24、瓦,按规划全部建成后可达1800万千瓦。铝工业已建成200万吨氧化铝生产基地,正在推进100万吨氧化铝和60万吨铝型材项目。忻州市能源矿产资源发展区就近其储藏地而分布,所占面积不多,但为本研究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不小,以2011年为例,在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基本完成后,原煤产量达到4625万吨,煤炭工业增加值完成110.5亿元,占GDP总额554.5亿元的19.93%,所以与农用地相比,经济效益也比较高。忻州历史文化悠久,遗存丰厚,有众多的名胜,是著名的旅游度假休闲胜地。全市有旅游景点294处,其中,世界文化景观遗产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全国重

25、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各类文物19780处(件)。近几年来,初步形成了以五台山为龙头的五大旅游景区。旅游业在忻州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可以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以2011年为例,忻州市在大力推进以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等重点景区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后,全市旅游总收入127.9亿元,同比增长20.4%,占当年国民成产总值的20.07%。可见,旅游业已经成为忻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如图2.7所示。表2.6 忻州市主要城镇的职能和产业城镇名称职能产业忻州市山西省北中部重要的重要城市之一,是旅游度假服务、

26、轻型加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城市。旅游业、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精细化工原平市忻州市次级中心城市,是以有色金属、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有色冶金、化工、机械、建材、交通运输业宁武县晋西北经济区重要的城市,是以煤炭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小城市。煤炭开采、洗选及加工、旅游、商贸服务五台县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河曲县重要能源基地,在“西电东送”中起重要作用,是发展电力和旅游的小城市。煤炭、电力、旅游定襄县中小城市,法兰锻造专门化方向。法兰锻造、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代县上馆镇小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为主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服务繁峙繁城镇小城镇,职能是冶金工业、农副产品加

27、工冶金锻造、农副产品加工神池龙泉镇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服务、旅游业保德东关镇小城镇,煤炭工业为主煤炭开采、农副产品、旅游偏关新关镇小城镇,煤炭、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煤炭开采、农副产品、旅游静乐鹅城镇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岢岚岚漪镇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五寨砚城镇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产品加工区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大城市近郊区或小城镇,在忻州市,这类用地常常用作农副产品的加工地。综合忻州市农用地与其他用地的比较利益的分析,当前忻州市农用地的经济效益不高,又由于山地广布,农业发展一方面受到土地坡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其他

28、用地诸如城市建设用地、能源矿产资源发展用地、旅游用地、产品加工用地等不断扩张的压力。所以要提高忻州市农用地的集约化程度十分必要和迫切。通过定性分析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化的利用,忻定原区的种植结构合理,在生环保、畜养殖业、人力资源及农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大,集约化利用程度最高,静乐区、代县繁峙条带区较次之,五寨神池区比较集约,五台区、河曲偏关交错区集约化利用差。定性分析的结果见图2.8。图2.7 2012年忻州市不同用地类型GDP产值(单位:亿元)图2.8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的地域42.3 定量分析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化利用现状2.3.1 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构建忻

29、州市农用地集约化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该研究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状况,又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忻州市实际情况,社会经济因素指标确定为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家庭收入、农业收入比和户均农用地面积,自然本底条件确定为地形条件、灌溉保证率和土壤质量6,见图2.9。各指标的数据来源:劳动力数量、家庭年收入的数据来源于各乡镇农户调研数据;农业收入比、户均农用地面积的元数据基于各乡镇调研,最后通过整理得到;劳动力质量通过引用劳动力质量投入指数(LQI)来表征,劳动力质量投入指数的模型见文献5,其计算的元数据也来源于各乡镇农户调研数据;通过调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专家的意见,将忻州市农用地的平原、半

30、山区、山区按3:2:1的比例赋值,3种地形条件的赋值分别为0.5、0.33、0.17,地形数据来源于忻州市地形图;将灌溉保证率分为充分满足、基本满足、一般满足和无灌溉条件四个等级,各等级按照4321的比例进行赋值,各等级赋值总和为1,灌溉保证率由高到低各等级的赋值为0.4、0.3、0.2、0.1;土壤质量指数的大小通过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多少的评定来确定(如表2.7、2.8、2.9)。级别越高、土壤质量越好,指数越大。各等级按照654321的比例进行赋值,各等级赋值总和为1,由高到低各等级的赋值为0.29、0.24、0.19、0.14、0.09、0.05。表2.7 有机质的分级标准

31、级别123456数值(g/kg)2520.012515.012010.01155.01105表2.8 有效磷的分级标准级别123456数值(mg/kg)2520.012515.012010.01155.01105表2.9 速效钾的分级标准级别123456数值(mg/kg)200151200101150811005180502.3.2 评价方法(1)指标标准化6。为统一指标量纲、缩小指标之间的数量级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表达式为: (Xij-Xjmin)/(Xjmax-Xjmin)(正效应)Xij= (2.1) (Xjmax-Xij)/(Xjmax-Xjmin)(负

32、效应)图2.9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化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2.1)式中Xij为农用地地块i 第j 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农用地地块i 第j 指标的实际值;Xjmax为农用地地块j 指标的最大值;Xjmin为农用地地块j 指标的最小值。具有正效应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土地利用集约度越大,具有负效应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土地集约度越小。表2.10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指标指标说明单位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数量每户农业劳动力数量农用地面积人km劳动力质量农业劳动力投入质量指数(LQI值)无量纲家庭收入户均家庭年收入(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元年农业收入比农业收入家庭年收入%户均农用地面积农户家庭

33、人均占有的农用地面积hm2户自然本底条件地形条件按等级赋值无量纲灌溉保证率按等级赋值无量纲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指数无量纲注:该指标体系参考文献6(2)指标权重确定。本文采用AHP决策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这种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思路清晰,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条理化、数量化,便于计算;二是所需的定量化数据少,但对问题的本质、所涉及的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分析得较为透彻。(3)集约度计算。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集约度。具体方法:在确定各参评因子权重的基础上,将各评价单元的每一参评因子的标准化值与其权重相乘,之后再进行累加。其计算表达式为: nf(w)= (WjAj) (2.2) j=1式(2.2)中f(w)表

34、示农用地集约度;Wj为各指标权重;n 为评价指标的数量;Aj表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得分值。2.3.3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2.3.3.1 指标标准化本文在研究区域上选取6个典型样本区,每个样本区选取10个样本地块,样本1样本6分别是河曲偏关交错区、五寨神池区、静乐区、忻定原区、五台区、代县繁峙条带区,见图2.11。各样本区分别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家庭收入、农业收入比、户均农用地面积、地形条件、灌溉保证率、土壤质量各个指标做了调查与统计,经数据处理后得出各样本区各指标值的平均值,见表2.11;将各个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各样本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见表2.12;根据平均值和标准化值,结合实际

35、情况得出样本区各个指标值标准化后得分,见表2.13。2.3.3.2 评价指标权重根据AHP决策分析法分别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7。(1)明确问题。本部分是为了确定影响农用地集约化利用各指标的权重。(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这一步骤中,要求将问题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把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的形式排列起来,常用结构图来表示。本部分层次结构模型。如下:目标层:A-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度准则层:C1-社会经济因素 C2-自然本底条件因子层:P1-劳动力数量 P2-劳动力质量 P3-家庭收入 P4-农业收入比 P5-户均农用地面积 P6-地形条件 P7-灌溉保证率 P8-土壤质量根据以

36、上各个要素,可以建立如图2.10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3)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模型计算。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相对重要性的状况。其形式如表2.14。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的目的是对于上层次中的某些元素而言,确定本层次之间与之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它是本层次所有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而言的重要性排序的基础。表2.11 样本区的各个指标值 样本指标123456单位劳动力数量85200192273114225人km劳动力质量17.217.818.219.516.916.7无量纲家庭收入2954477682761219538606537元年农业收入比53

37、6970756278%户均农用地面积6.97.257.67.857.057.4hm2户地形条件0.10.30.40.40.20.4无量纲灌溉保证率0.10.10.40.40.20.3无量纲土壤质量0.050.140.240.290.090.19无量纲表2.12 样本区各个指标值标准化 样本指标123456劳动力数量-0.550.0580.0160.446-0.40.19劳动力质量-0.35-0.320.260.65-0.20.05家庭收入-0.38-0.180.190.62-0.28-0.01农业收入比-0.630.010.40.37-0.270.13户均农用地面积-0.47-0.260.47

38、0.53-0.320.05地形条件-0.6700.330.33-0.330.33灌溉保证率-0.5-0.170.50.5-0.50.17土壤质量-0.5-0.1250.290.5-0.330.083表2.13 样本区各个指标值标准化后得分 样本指标123456劳动力数量0.430.860.750.950.550.76劳动力质量0.20.250.30.340.270.28家庭收入0.460.650.970.990.560.98农业收入比0.550.590.810.80.580.67户均农用地面积0.470.50.670.710.480.55地形条件0.470.50.990.990.490.99灌

39、溉保证率0.390.40.790.790.390.99土壤质量0.10.220.270.30.150.25图2.10 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影响因素指标层次结构图表2.14 判断矩阵的构造AkB1B2BnB1b11b12b1nB2b21b22b2nBnbn1bn2bnn注:bij表示对于Ak而言,元素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Bij一般取1,3,5,7,9等5各等级标度,其意义为:1表示Bi与Bj同等重要;3表示Bi比Bj较重要一点;5表示Bi比Bj重要得多;7表示Bi比Bj更重要;9表示Bi比Bj极端重要。而2,4,6,8表示相邻判断的中值,当5个等级不够时,可以用这几个数。 层次

40、单排序的任务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于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BW=maxW.该式中,max为最大特征值根,W为对应于max的正规化特征想想,W的分量Wi就是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值。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max-n CI= (2.3)n-1在式(2.3)中,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愈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2.15)进行比较。一般,1或2阶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对于2阶以上的判断矩阵,其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

41、一致性比例,记为CR。一般的,当CICR= 0.10 (2.4)RI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当CR0.1时,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指导满意为止。表2.15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阶数1234567891011RI000.580.901.121.241.321.411.451.491.52层次总排序。利用同意层次中所有的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就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这就称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顺序进行。对于最高层,其层次单排序也就是总排序。若上一层次所有元素A1,A2,Am的层次总排序已经完成,得到权重值分别为a1,a2,am;与A

42、j对应的本层次元素B1,B2,Bn的层次单排序结果为bj1,bj2,bjnT(这里,当Bi与Aj无联系时,bj1=0);那么,B层次的总排序结果见表2.16。表2.16 层次总排序表 层次A层次BA1A2AmB层次的总排序a1a2amB1b11b21bm1B2b12b22bm2Bnb1nb2nb3n显然 (2.5)即层次总排序为归一化的正规向量。为了评价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的一致性,类似于层次单排序,也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为此,需要分别计算下列指标 (2.6) (2.7) (2.8)在式(2.6)中,CI为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CIj为与aj对应的B层次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在式(2.7)中,RI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j为与aj对应的B层次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在式(2.8)中,CR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同样,当CR0.10时,则认为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本层次的各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至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达到要求为止。计算方法-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2.9)计算Mi的n次方根Mi=(i=1,2,n) (2.10)将向量M=W1,W2,,WnT归一化 (2.11)则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