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产量的影响.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61720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产量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学论文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产量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学论文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产量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产量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产量的影响.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号产量的影响 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号产量的影响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号产量的影响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号产量的影响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研究贵州省遵义县海拔900 m 地区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移栽4.505.

2、2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到9.87010.280t/hm2。关键词 玉米;益玉1号;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174-01益玉1号是由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的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近年来在贵州省推广的面积较大,该品种对贵州省遵义市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品质的改善以及对当地农村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出杂交玉米益玉1号的最佳移栽密度,我所于2005年度在遵义县进行了相关的试验,为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品种益玉1号由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1.2

3、试验安排及试验设计本试验于2005年在遵义县三合镇进行,该地海拔900m,阳光充足,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为油菜,移栽前用耕牛耕地1次,人工整地1次。试验设4个处理密度,分别为:3.75万株/hm2;4.50万株/hm2;5.25万株/hm2;6.00万株/h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33 m2。试验四周设置2m保护行,该试验所有处理的施肥和田间管理措施一致,用45%高效复合肥450kg/hm2于移栽时施用。移栽后用辛硫磷灌根防小地老虎。5月22日用300kg/hm2尿素追第1次肥;6月26日用300kg/hm2尿素追第2次肥,并随即中耕除草培土。6月16日用杀虫双颗粒1

4、5包/hm2(800g/包)丢毒沙防玉米螟。该试验采用育苗移栽方式,于3月28日育苗,4月25日移栽。2结果与分析2.1对产量结果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4.50万株/hm2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单产达到10.280t/hm2;其次是5.25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达到9.870t/hm2;第3位是6.00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9.375t/hm2;产量最低的是3.75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9.045t/m2。因此,益玉1号在贵州省遵义县海拔900m 地区的最佳移栽密度为4.505.25万株/hm2,移栽密度过高或过低,产量都下降。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组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产量

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由此说明,同一玉米品种在同一施肥水平下,要获得玉米高产,必须有一定的密度基础。2.2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穗长和穗粗均以4.50万株/hm2密度处理最佳,分别为20.8 cm、4.8 cm。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穗行数的影响很大,其中以以4.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穗行数最多,为16.4行。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行粒数、千粒重和单穗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以4.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其行粒数、千粒重和单穗产量比其他处理多,分别为40.5粒、368g、244.4g。3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我所自育玉

6、米新品种益玉1号在贵州省遵义县海拔900 m 地区移栽的最佳密度,以4.505.25万株/hm2比较合理,单位面积上株、穗、粒、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协调,理论产量为10.50010.988t/hm2;实际产量为9.87010.280t/hm2,均为最高值。4参考文献 1 王伟. 生态农业的希望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2 南京农学院.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7、.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

8、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9、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