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6174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毕业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北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清源镇】 自然环境:清源镇是县政府所在地,总土地面积22.67万亩,耕地面积6.22万亩,平均海拔2246米,年平均气温5.7,平均降水量543.7毫米,全年无霜期142天。 行政区划:辖16个村民委员会,l个居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0312户,乡镇总人口38078人,乡镇从业人员14285人。 四通情况:16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3个村通自来水。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6人,病床16张。各类学校43所,教师272人,在校学生5492人。 经济指标: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粮食总产量844渭

2、源县的基本情况。属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总面积2 065 km2,共辖8 镇8 乡,3个社区, 217 个行政村,1536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 0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 79 万人。到2004 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 176 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3 12 亿元; 工业增值达到0 321 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 71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615 元。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因渭水发源于境内鸟鼠山而得名。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共辖8镇8乡,3个社区,总人口35.01万人,总耕地面积80万亩,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县

3、城海拔2080米,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左右,无霜期157天。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不同特点,全县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到2004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76亿元。1 基本概况 2 行政区划 3 历史沿革 4 自然环境 o 4.1 教育事业 5 节庆活动 6 旅游产业 o 6.1 陇上碧莲莲峰山 o 6.2 古雅通幽首阳山 o 6.3 石门夜月映碧波 o 6.4 神奇美丽天井峡 o 6.5 云端仙境太白山 o 6.6 神工鬼斧双石门 o 6.7 鸟鼠同穴源渭水 o 6.8 古老雄浑秦长城 o 6.9 渭水长虹灞陵

4、桥 o 6.10 渭源县-本地特产 渭源县 - 基本概况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因渭水发源而得名。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共辖8镇8乡,总人口35.01万人,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左右,无霜期157天。境内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到2004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76亿元。渭源县北靠定西市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接壤,县城距省城兰州174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站55公里,“316”、“212”两条国道

5、穿境而过。 渭源县 - 行政区划 渭源县辖8个镇、8个乡:清源镇、莲峰镇、会川镇、五竹镇、路园镇、北寨镇、新寨镇、麻家集镇、锹峪乡、大安乡、秦祁乡、庆坪乡、祁家庙乡、上湾乡、峡城乡、田家河乡。 渭源县2000年,渭源县辖3个镇、1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698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清源镇38943莲峰镇25951会川镇30727五竹乡13683锹峪乡15311蒲川乡18901路园乡20504七圣乡8744北寨乡18868大安乡13065秦祁乡10211新寨乡13982黎家湾乡7156庆坪乡15275祁家庙乡17443上湾乡20849麻家集乡16318峡城乡8551田

6、家河乡11176杨庄乡11324目录摘要Abstract1 现状分析.11.1 家庭层面.1 1.1.1 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背负更沉重的负担.1 1.1.2 土地保障功能“虚化”.2 1.1.3 道德缺失,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2 1.2 社会层面.21.2.1 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2 1.2.2 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专业.3 1.2.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3 1.2.3.1 资金筹集困难.3 1.2.3.2 保障水平低 .3 1.2.3.3 农村养老保险保富不保贫 .31.3 国家,政府层面 .4 1.3.1. 国家政策的倾斜.4 1.3.2 法治不健全.42 完善西部地区

7、农村养老的必要性.4 2.1 西部地区农村养老已是一个十分严峻,迫切的问题,不容忽视.4 2.2 完善西部地区农村养老,是尊重人权的一项重要举措.42.3 完善西部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求.52.4 完善西部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民小康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52.5 完善西部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执政能力的要求 .53 建议与对策.6 3.1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63.2 给予西部应有的财政补贴.63.2.1 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6 3.2.2 加大对西部农村

8、地区养老保险资金的投入.6 3.3 建立健全当前关于农村养老的法制建设,加强对农民相关法律的宣传.6 3.4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德育.74 对西部农村养老的制度探讨.7 4.1 家庭保障式养老.7 4.2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8 4.3 设立专门的养老机构.8参 考 文 献.10致 谢.11摘要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挑战,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及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由此,西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便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家庭,社会,国家与政

9、府三个层面来展现西部地区农村养老的现状,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养老,并不是只依靠完美的政策或制度所能完满的解决地,养老问题的解决,更需要人们德性的渗透!愿我们每一个人-老有所依!关键词: 西部农村 家庭养老 社会化养老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Abstract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due to the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againg population , a large proportion of old-age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f

10、amily ,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system is not perfect , and the country are lack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pension insurance flawed , which leads the western rural to elderly as a pension will be solved problems .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problem of rural old-age, s

11、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family, society, State and Government the three levels to show the status of rural old-age western region, then analyze the problem, and finally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I believe that old age, not just rely on the perfect policy o

12、r the system can perfect solution, the pension problems, need more people to the penetration of virtue! hope each of us - old age!Key words: western rural social old-age family support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西部地区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与对策引言“假如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就把我埋在,春天里.”写的很唯美 ,可谁又愿意自己老无所依?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地加快与到来,人口老龄

13、化将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地影响,如何在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又使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将近一辈子的老年人老有所依,甚至老有所乐,安享晚年,便成了一个非常突出地问题,老无所依,他们可是咱们地父辈啊,这与过河拆桥,落井下石何异?笔者认为,这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西部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而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更是如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尚且如此,则广大西部农村养老问题便可推想而知,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西部农村养老的现状和问题,必要性,提出一些参考的建议与对策。 1 现状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养老现状总体表现为老年人口数量多,然而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甚至较差,挺差。具体现状笔者

14、从三个方面来说:家庭,社会,国家与政府。1.1 家庭层面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养老形式,笔者所居陇西县就没有一家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只有一家,这些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只能是家庭养老的方式,约占97%以上,然,家庭养老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1.1.1 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背负更沉重的负担随着计划生育的普遍推广,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大家庭结构开始大量解体,家庭人口锐减,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一对夫妇只容许生一个孩子,而一对夫妇总体上又有一对父母,由此,家庭户型便变成了4-2-1型,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负担两个老人

15、的养老问题,而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十分低下,显然,家中不只有老人,还有小孩及家中日常开支,这给子女赡养老人问题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因此,在西部农村地区,对于老人的养老问题,子女往往是力不存心。1.1.2 土地保障功能“虚化”土地对于农民兼具生产资料及社会保障双重功能 , 是农民生、老、病、死的全部保障。但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不享有土地的所有权,且土地数量有限,西部地区环境恶劣,十年九旱,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很大,加之农民对市场的把握不敏感,可以说,西部地区的农民“手上握着一张濒临破产的保险公司所开的保单”。特别的,在西部农村,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 , 非农经营不发达。农村家庭对土地经营的依赖

16、比东部发达地区更大。然,农民从土地中获取的收益太差,迫于生活,很多农民进城务工。老年人只得和孙儿相依为命或独自生活,若可以自理还好,如不能自理,则老年生活之惨,可想而知1.1.3 道德缺失,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农村养老不仅面临着经济问题的挑战,在西部农村养老问题中,道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养儿防老是西部农村地区众多农民的期盼,但,客观的说,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期盼,按理来说,依照传统的价值观念,单纯的依靠下一代养老,这是一种很正当的选择,但,很正当的选择是不是总是很可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人为了金钱而抛弃了养老敬老的优良品质。他们之中有的非但没有做到赡养老人的

17、义务,“顾小不顾老”,甚至漠视父母,将父母看做是一种负担,更有甚者虐待父母。这都对老年人的精神和生活状况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笔者所在农村,有一七旬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子女不孝,致使老人在过年期间因为饥饿,寒冷而死去。道德之沦丧,令人心寒!1.2 社会层面西部地区农村养老在社会范围的状况表现为;1.2.1 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西部地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也十分落后,西部农村地区养老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如此,很多地方是空白,以陇西县为例,整个陇西县及所辖乡,村,总人口4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9万人,农业人口42.75万人,竟没有一家养老机构,只有一家能够

18、容纳30人左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很多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就是在自家的院子里晒太阳1.2.2 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专业养老,不只是供给老人吃,穿,住,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机能的下降,对医疗,保健,卫生,精神慰藉,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还是很迫切的,但西部农村地区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体系与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则服务体系自然落后。1.2.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1992年 , 民政部制订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并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党的十六大也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尚不具备条件的地方暂缓开展。西部农村部分地区在

19、 1992 年就开始试点 , 开展此项工作。但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这问题1.2.3.1 资金筹集困难由于现行的保险资金的筹集的措施主要一个人出资一部分,集体补助一部分,国家资助一部分,但由于缺乏国家资金投入,集体补助又主要是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然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换句话说,这一规定已经从制度上把绝大部分没有乡镇企业的西部农村排除在集体补助之外。这样,三方共同出资变成了“完全个人缴纳”, 社会保险因此演变为“个人储蓄保险”1.2.3.2 保障水平低在西部广大农村。就笔者所在陇西县来说,由于农民的收入微薄,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对政策稳定性的担忧等因素,很多

20、农民都不愿意加入农村养老保险,即使参加,大多数参保农民只会选择最低缴费标准。按照大多数参保人员选择的一次性缴纳 200 元的投保档次,按20年投保期计算,每年所能领取的养老保险金也十分有限 ,扣除通货膨胀之后根本无法保证基本生活所需。1.2.3.3 农村养老保险保富不保贫现行制度强调农民自愿原则 , 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参保比率较高的基本是发达地区的农村 , 比较富裕的农民 , 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 , 养老也不是太大问题。而真正需要保险的西部广大农民却没参加。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现行农村现行养老保险参保比例微乎其微,业务处于停滞状态 , 难以扩大。各区、县农民养老保险

21、的工作主要限于已保人员保险费的发放。1.3 国家,政府层面1.3.1 国家政策的倾斜在传统的社会里,农民有其固定的生产资料-土地,生活风险相对较少,加之当时国家的整体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国家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时候只能把重心放在城镇,广大西部地区农村的农民,尤其是老年人的被排除或忽略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此外,国家出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考虑,通过工农业的“剪刀差”,让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城镇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间接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之上。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民的养老保障只能建立在相对贫穷的物质基础之上,这导致广大西部地区农

22、村老年人生活必需品,生活资料,精神产品等养老保障的内容得不到真正落实。1.3.2 法制不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养老保险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保险应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有严格的,系统的,权威的法律保证,但中国农村目前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依据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法规和民政部门的实施方案,缺乏法律上的保证,这就使得在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的正常有效地进行。2 完善西部地区农村养老的必要性2.1 西部地区农村养老已是一个十分严峻,迫切的问题,不容忽视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生活水平低下,人口老龄化现象

23、严重,再加上家庭结构小型化,土地保障能力的“虚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行孝”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设施不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弊端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养老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必须解决。2.2 完善西部地区农村养老,是尊重人权的一项重要举措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权概念认为,“只要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得不到保证,就谈不到权利和自由”,而权利和自由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只要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要求得不到保证,就谈不到人权。人权中还有一项重要的权利-福利(经

24、济)权:即有关提供教育和免于遭受严重的贫穷和饥饿的权利。因此,完善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西部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尊重人权的一项重要举措。2.3 完善西部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全国范围内,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农村更是如此,这就造成了我国地区间差距,城乡间差距的扩大,再加上农村老年人又是弱势群体,这就进一步拉开了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这是与国家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相违背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充分重视作为弱势群

25、体的农村老年人问题,才是缩小地区与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整个社会和谐要求的体现。2.4 完善西部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民小康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没有西部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广大农村不仅是拉动中国内需,保持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的广阔市场和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也是我国未来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复兴和民族腾飞的重要力量。因此,完善西部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建立农村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服务体系,不仅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重要

26、举措,也是实现全民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5 完善西部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能力的要求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为民”是其执政理念,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即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的能力。一个政党,能否掌握政权并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国家机器,通过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手段,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社会,从而不断巩固其执政地位,关键取决于其执政能力的强弱、执政水平的高低。科学,合理,有效地解决西部地区农村养老问题就要求中国共产党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国家机器,通过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手段,治理好西部农村,解决好西部地区农村养老问题。3 建议与对策3.1 继续

27、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农村养老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以及其它社会保障制度就具备了建立自我完善特和良性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农村经济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又用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2 给予西部应有的财政补贴我国政府最大的顾虑是西部农村地区人口多、财力负担重。但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较高 , 集体经济发达 , 地方财政实力雄厚

28、 , 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水平较高,社会养老发展快 , 农民参与水平较高。因此 ,对于东部地区 , 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责任可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应该将重点放在补贴西部农村 , 因为西部农村面临收入的双重差距、集体经济落后、地方财力较差等困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的财政补贴;3.2.1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兴建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专门的养老院等,完善当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化的,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如,医疗,保健,卫生,心理等方面的服务3.2.2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资金的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养老保险的保

29、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让农村养老保险成为能够切实保障西部农村的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3.3 建立健全当前关于农村养老的法制建设,加强对农民相关法律的宣传国家应建立健全当前关于农村养老的法制建设,尽快以法律形式明确农村养老问题及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如;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基金管理、监督等事项 , 让农民对政策建立起稳定预期。同时应加强宣传和农村养老问题相关的法律, 让农民了解该制度,进而参与进来。3.4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德育养老,不只是而且不应只是经济,政治方面的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正所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

30、”。“食而不爱,豚交之也。爱而不敬,禽兽之也。是犬马亦得人之养,可见徒养口体不足为孝!”。为父为母生养我们一生,临了,养老却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的确,这里有各种客观的原因,但我认为,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主观方面,当前养老的主要问题,并不只是老年人的吃,穿,住等问题,如何让老年人打心眼里感觉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让他们精神上感到快慰,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受尊敬的,这个世界是需要他们的,亲人需要他们,社会需要他们,这个世界是离不开他们的,亲人离不开他们,社会离不开他们。我们爱他们,我们依恋他们,就像我们小时候对他们的依恋是一样的,不曾改变!4 对西部农村养老的制度探讨4.1 家庭保障式养老家庭

31、保障,即养老场所,经费,主要由家庭来负担,但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福利政策予以扶持,例如实施家庭养老补贴等来支持和帮助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当前西部农村地区养老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不仅符合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目前中国社会现实格局和法制规范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无法完全承担建立和供养数量庞大的养老机构的重任。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和这一局面,因为居家养老的成本远低于国家兴办机构养老的费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家庭养老是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方法。我国宪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对赡养老年人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家庭养老的方式有着

32、其他养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因为,老年人在骨子里无法摆脱对家的依恋,家庭是农民的精神寄托地,对老人来说,生活在熟悉的生活场所,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既符合心理需求,又利于身体健康。特别的,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温暖和心理慰藉,因此,许多老年人仍希望能依靠家庭养老度过晚年。所以,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应大力宣扬孝义,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继续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的优势。4.2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社会化养老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方式,但,单纯的社会化养老又有其明显的不足,在农村,这种不足更显得突出,如,社会化养老需要国家或集体建立相当数量的基础设施,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因

33、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兴建成本太高,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再加上单纯的社会养老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家庭是农民的精神寄托地,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无法摆脱对家的依恋,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家庭养老又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如经济上的困难,子女外出打工,老人无人照料,子女不孝由此看来,单一的家庭养老或是社会养老都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农村建立起适合西部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养老模式-一种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养老模式。通过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单一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创新。建议政府,集体,家庭三方出资,建立一种“以家

34、庭养老为基础、以社会养老为依托”类似老年活动中心的社会养老机构模式,老年人白天,既可与社区和不同年龄层次人员接触、交流,又可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只是到晚上便又回到家庭保障的模式,这样一种模式既可以摆脱家庭养老经济供养的困境,又不脱离家庭,迎合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生活;又很好的避免了由于完全的社会养老而引起的老年人情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满足老年人对家的依恋,实现老年人安全及归属的需要,提高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4.3 设立专门的养老机构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对于那些有特殊情况的老年人,如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失去亲人,老无所依,农村“五保”户。

35、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养老院,配套专门的养老人员,如附近村民,这样,既增添了工作岗位,有利于解决当地就业。又满足了有特殊情况老人的养老需求。 虽然设立专门的养老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对专门养老机构的需求确是必须的,毕竟有特殊情况的老年人相对来说还是少数的,因此,这种做法对政府,对集体,对家庭来说,还是可行的。 总之,笔者设想的当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会养老为依托,配之以必要的专门的养老机构。 结束语:养老,并不能只依靠完美的政策或制度所能完满的解决地,养老问题的解决,更需要人们德性的渗透,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参考文献1郑造恒.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M 人民出版社3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 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4李华.俞卫.钟仁耀.郭士征.张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和谐发展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5苏 B-奇希克瓦泽.E -卢卡绍娃.范习新 译.社会主义人权概念J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