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课标版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72749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课标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课标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课标版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井田制崩溃,

2、封建经济发展;诸侯士大夫崛起,“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启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的产物,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争这些学派互相批驳、诘难,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及主要代表人物,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2、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3、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多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4、百家

3、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地影响。,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其人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退而修诗书。,2、孔子的思想思想核心:

4、“仁”、“礼”、“中庸”政治思想:“以德治民”、“为政以德”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孔子的地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孟子的思想,2、荀子的思想,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3、孟子和荀子的贡献,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其更能适应社会,比较孔子、孟子、

5、荀子思想的异同,爱 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仁,民本,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仁政,仁义王道,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教育:私人讲学;有教无类。,法家,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6、;无恭敬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公孙丑上,“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从道不从君”,练: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的继承人,但又有很大的分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孟子主张“性本善”,施行仁政荀子主张“性本恶”,施政用“仁义”、“王道”孟子和荀子的分歧在于“人性论”的截然相反

7、荀子主张除“礼治”、“德治”外,还提倡“法治”、,D,比较孟子和荀子的异同点,同:1、发挥孔子的“仁”的思想,2、民本思想异:1、人性论 2、荀子法家思想 3、孟子理想主义 荀子现实主义,儒家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礼治: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德治: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仁义理智信人治:重视,关心人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材料: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孔子所说的“礼”实质是指

8、什么?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材料: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材料:中国的王道(儒),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问:概括材目的上的同;方式途径上的异。问:材料说明什么?,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材主张严刑重罚治国,儒法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探究学习,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

9、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请回答,道家、法家、墨家,“兼爱”,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非攻”,“尚贤”,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辩证、相对,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节俭,权术御臣,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之前的儒学境遇,春秋:

10、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沉重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的背景(1)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2、无为而治的表现 减轻田租 释放奴婢为庶人 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和徭役3、无为而治的影响 恢复和增强了汉朝的经济实力 安定了人民生活,社会繁荣,国力日盛,积极有为思想提出的背景:(1)西汉存在的社会危机 边境不宁(匈奴)诸侯国势力膨胀 土地兼并严重(2)目的: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一,威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阶级矛盾尖锐,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的新儒学体

11、系: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发挥仁政思想,提出了改变社会弊病的措施4、三纲五常,董仲舒的著作,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3)仁政思想: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4)“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权的需要,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背景: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大一统

12、的政治局势,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适应汉武帝采纳“独尊儒术”的建议,维护封建统治法、道在实践中不成功,汉武帝的具体做法,1、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兴办太学3、儒家典籍成为教科书4、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影响:1、正统;2、主流,评价:儒学独尊,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儒术地位上升后,封建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的意义。,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探究练习,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请回答: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

13、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拙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举贤良对策 重用文学儒者 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 B C D,A,C,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比较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

14、 B、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C,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是限制君主的暴政大一统的思想 天人感应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 BC D,B,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C D,D,汉代时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A、发展经济的需要B、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C、巩固统一的需要D、维护民本思想的需要,C,“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D,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

15、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探究学习,第3课 宋明理学,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儒学的困境2、儒学的发展,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隋)儒学重获尊崇地位“三教并行”的政策(唐),二、宋朝的程朱理学(儒学新的发展理学),1、何为理学?,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宋代儒士解经,大都不顾旧有传注,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

16、义理性命(即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为“理学”。由于宋儒认为这种理学是经孔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自己则继承了孔孟的道统,因此又称其为“道学”。理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义理。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等,他们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流派合称为“程朱理学”。此外,还有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他们以“心学”的形式同程朱理学展开辩论。理学以道体(所谓道体就是指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道理,即形而上的存在)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明末至清代,理学受到了批

17、判,逐渐走向衰落。,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2、理学的创立成熟发展,北宋,南宋,心学,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二程,更具束缚性,3、二程的观点“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论,程 颢,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

18、、上帝的意志。,程 颐,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理学的方法论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朱 熹,理学的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理气论”理先于气“心性论”性无不善,应克制自己的情感,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2)主要思想观点,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 道德伦理,体

19、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3)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注,4)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存天理而灭人欲,程朱理学,“理”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心即理/寻求理的方法是反省内心。(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自省,三、陆王心学,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材料二 王守

20、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知行合一”王阳明,王 阳 明,它的方法论是什么?,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

21、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比较程朱理学与

22、陆王心学,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评价宋明理学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

23、求。,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唐太宗时期,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尊孔子为A、先圣、宣父 B、先圣、国父 C、先圣、师傅 D、国父、宣父,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A、理学 B、心学 C、玄学 D、伦理学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A、朱熹 B、程颢、程颐二程 C、李贽 D、王阳明下列关于朱熹的说法正确的是:A、他发挥了孔子“仁政”的学说B、他的

24、著作是五经正义C、先有物后有理是其思想的核心 D、他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内容有:A、“理气论”“心性论”B、“心学论”“心性论”C、“理气论”“心学论”D、“心学论”“理学论”,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A、理学 B、心性学 C、心学 D、理气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A、本质上是相同的B、内容上是相同的C、观点上是一致的D、存在时间相同,唯心主义哲学,说一说,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提示:从儒学的社会性和渗透能力,社会局势和民众心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汉化,农耕传统社会的需要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它与传统的相对

25、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对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

26、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思想西学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程朱理学的僵化,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 起义频繁发生,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萌芽缓慢发展(根源),大背景:,李贽的进步思想内容,一、挑战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思想,敢于打破对孔子的迷信,提出新的是非观,六经不是至尊理论而是史官的赞美之词、孔孟之徒的记忆师说。揭露道学家的伪善无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例如他反对男尊女卑、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等等。,“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自称“异端”,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号称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代表作:藏书续藏书

27、焚书续焚书,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提示:16、17世纪东西方社会思想领域的新变化?,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共同的生活背景:处于动荡的年代,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各自的思想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读通鉴论船山遗书,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三大思想家的进步主张(详讲)政治:经济:思想:,反对君主独裁统治,提倡“人民为主”,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

28、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批判君主专制,认为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继承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经世致用,反对空疏浮泛的学风,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主张实践中获得真知,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不断变化,有规律可循。/可知论/朴素的辩证法,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