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标准.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81888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堂好课的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堂好课的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堂好课的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一堂好课的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一堂好课的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堂好课的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堂好课的标准.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堂好课的标准作者:wenghd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5 更新时间:2005-12-7为了统一认识到底什么是一堂好课,得出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初中部参照其它已获成功学校的经验,再参照我校原有的听课评价表,定出初稿,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经几上几下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现已确定了适合初中部实际情况的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思想先进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学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知识、智能和身心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以学生

2、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缺一不可的,杜绝满堂灌,教师的本领不仅仅是占有知识,而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启发潜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在我校“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12字方针指引下,做为“保证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当成有意识、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卢梭讲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要看作是静态的固定的,而应看作是处于动

3、态变化之中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活动量越来越大,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减弱,其实恰恰相反,课堂中随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精神发挥的越来越大,对教师授课内容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知识经验逐渐提高和发展,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渐趋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心理上的独立性进入了最迅速发展时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其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及辩证观点,必须有一个高水平,高深度,高层次的主导意识,才会让学生信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教师本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只有

4、人格化为教师的知识、才能、个性,才能通向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潜能开发的目的。 (2)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不脱离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以认知目标为切入点,以智能目标为主线,以情感目标为动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完成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要分清主次轻重,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效益,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考虑可以操作和测试,能及时反馈,弥补不足与缺陷。这学期抓课堂教改,首先抓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要求备课组首先熟悉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教学工作思路,上课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熟

5、练、正确、科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脑中有大纲,要熟悉所教年级,所教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了解大纲对相邻年级乃至整个学段的整体要求,从宏观上一盘棋统筹安排教学时间,把握教学进度。 备课中要充分体现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同时强调各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是优化备课的保证。统一认识,备课时有几个知识点,哪些需要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作业的基本题统一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教学能力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新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思维。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首先要认真地记录在教案中。教学目标应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每节课

6、的目标与知识点的目标都应是具体明了,还要落实,只要知识点的目标得不到落实,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教案要求详细认真设计书写,克服上课时教师主观随意性,不认真备课写教案,拿起教材随意上课,这样也许会有顿悟和新意,可这种随意性较大地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也违背了教学计划的特点,不写教案,浮想联翩,海阔天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成串,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讲的肤浅或不得要领,就会大大抑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备好课,写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求把这种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即写好教案),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备课的科学性。 (3)教学内容科学 教学内容要把握内在联系,传授知识要准确无误,不

7、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教师胸中要有教材,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的点、线、面、体层次结构及相互关系。教师要忠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原有教材不超纲的基础上,增加或扩大现代科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求。 课堂上要明确知识的重点,巧妙地突破难点,讲述的内容要富有逻辑性,精讲精练。精讲不等于不讲。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老师不起主导作用,不讲课,不传授知识。而是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更深一步地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达到要求的更深更高层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提倡教学活动应遵循第一个法,适应第二个法,创造第三个法。教学方法的

8、选择、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当前教改实验中多采用的发现法、研究法、问题教学法、快速联想法、模拟法、演示法、讨论法、兴趣教学法、读、议、讲、练教学法等,其目的都是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内在的学习需要,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强烈要求,引发学生的潜在素质。要从实际出发,运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几种教法,引导学生对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实验与思考。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层层启发,步步引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及能力的发展。 (4)教学过程优化 教学优化是1972年苏联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和系统论引进 教学论的研究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方法。最优化是指“

9、以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提出明确的目的性,并精心组织与安排,科学地选择一种适合教学的方案。根据上述原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要得当,无论怎样的课堂类型棗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竞技课、实验课、活动课都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注意知识的逻辑性,结构的严密性。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的总称。它包含了传统教育所重视的逻辑思维,以及远没开发的非逻辑思维。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正是

10、这两种思维的交错进行和结合,使人们作出了创造性的成果,而非逻辑思维又往往在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逻辑思维包括了灵感、直觉、想象三个活跃的因子,若化为一个核心即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从多角度多途径地去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关键往往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们把这种培养努力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如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立体空间的想象。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对学生的进步与困难给以鼓励与帮助等等,都是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好办法 。教学过程的优化,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起来,使教师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优化,不应该只是主导作用的教师单方面能量的释放,而是让

11、主体地位的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对教师给予的信息进行反刍思考,优化教学过程,也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引导得法,过渡自然并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师生的双边活动积极有趣,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过程,还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突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5)教学能力过硬 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基本功棗情、讲、写、演、活等方面。 情:教师在课堂上要情感充沛,精神饱满具有感染力,善于用眼神、姿态、面孔来表达自己思想,庄重中见微笑,严肃中有温情,举止大方得体。在传统要求的基础上,向老师提出要重视无声语言的作用,教师上课从一进教室开始,就显得很

12、有学问,有的教师刚一踏进教室,教室马上安静哑雀无声,而有的教师则恰恰相反,这是无声语言所起的作用。眼神是心灵的窗口,表情是心灵的镜子,姿态则表达的是思想感情。课上,老师向某一位说话的同学投去一种批评的眼神,他就会马上停止讲话;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时,由于回答正确,老师不仅用语言表达,而且投去赞扬的目光,这种作用是任何形式也不能替代的。上课没有感情的教师是苍白无力的。“无声胜有声”无声语言不仅能代替有声语言,而且能辅助有声语言,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效果,美化教师形象,充分反映教师的气质和人格,深深印在学生们的心目中。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信息总量效果 = 7%(文字)+ 38%(音调)+ 55%

13、(表情) 由此可以看出,无声语言,尤其是情感对学生获得的信息量的重要作用,只要我们教师向学生们投入真情实感,真诚、和谐,课堂的质量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讲: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声音清晰宏亮,普通话标准流利,体现自己个性,要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较强的表达能力。 写:板书整洁,明了,醒目,布局合理,对揭示本节课内容起重要作用,作图美观,写字规范。要求教师要具有“两笔字”(软笔、板笔)的基本功。力争做到硬笔字过关的要求。 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电脑、电教设备等器材及演示手段,操作,演示规范。 活:课堂上善于组织教学,灵活处理偶发事件,应变能

14、力强。 (6)教学效果良好 要很好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计划,要有反馈环节,做到心中有数,达到教学目标,不拖堂,并有反馈自测,达到预期效果,做到负担轻,质量高。一堂好课的标准、评分办法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政策依据导语四则:一、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是其综合素质结构发展状况的横断面。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下,是通过学生既科学有序,又千姿百态的学习活动来检验的;学主学习的状况,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面镜子。三、通过评价一堂课质量之良莠,把广大教师引向按素质教育的法规及教育理论来规范自己的教学活动,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条捷径。四、评价者理论水平如何,是评价课堂教育质量活动能否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对评

15、价者的资格、权力做必要的限制,是应当的。第一部分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一、不少于6090 %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二、下课后,不少于6090的学生知道:本节课应当学到多少东西,已经学会了多少,未学会的,知道问谁,怎么补上。三、不少于一定数量的学生知道:自己学会了愿意帮助尚未学会的同学。四、不少于6090的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五、教师能基本上客观地运用教与学的基础理论,评价自己教与学中的优劣。其自我评价的结果,与评委的结论一般应基本符合;或对评委的结论能提出言而有据地不同意见。六、加分因素: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各加5分 (一)教师引发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超前性的特殊

16、发挥; (二)教师引发出了学生审美欲望及表达美感手段的超常发挥; (三)教师引发出了学生学科之间知识能力横向与纵向的自觉联系、沟通。第二部分 评分办法一、评价教案得分(100分) (一)对教材的基本理解,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使本学科的特点成为学生发展美好个性的一个原动力。(20分)(二)能从对教材及学生的正确理解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既正确,表达也准确。(10分) (三)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决择,既合教学大纲要求,又合于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既科学又富有艺术性:(20分) (四)创编或择选的、供课堂上教与学之用的演练修身题,符合下列八项要求 (50分)1能全面测试出课堂

17、教学活动及其结果在发展知识、能力及智力方面完成了本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能从学生使用过程中看出他们是否达到德育大纲提出的要求。2学主要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它,使用时既人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3能从学生使用过程及其结果中,发现他们知识能力乃至智力方面的建构状况及人格心理素质方面的建构状况。教师要借以找到点拔、诱导,激励学生全面完善自我的依据。4在编制和使用中,都要强调让学生运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武器,借以使其认可、分析、体验在使用方法和使用结果方面的差异,并进而使学生产生消除(差者与优者比)或拉大(优者与差者比)差异的强烈欲望。为此,要因人而异地既注重引导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感

18、性体验,也注重引导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理性体验。5在编制和使用中,既要注意到如何使学生的心智活动与体力活动和谐发展,也要注意到各类学生均有充分发展自己的可能;既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也要注意到个性与共性互为依存、互为发展的条件。6在编制和使用中,既要严格地按照序列(即学科知识能力之发展序列和人格心理素质的发展序列),也要突出重点(发展学科知识技能的重点和发展人格心理素质的重点)。7在编制和使用中,既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的使用,也要考虑课前和课后因人而异地预习和复习;既要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8编制和使用中,既要充分考虑大纲的规定,也要兼顾到本地区、本校、本年级

19、、本班的特殊情况。二、评价实施教案的水平得分(100分) (一)符合标准第一条,给50分。每增多一个学生,加一分,每少一个学生,减一分。 (二)符合标准第二条,给20分,每增多一个学生,加一分,每少一个学生,减一分。 (三)符合标准第二条,给10分,每增多一个学生,加三分,不足一定数量,每少一个学生,减二分。 (四)符合标准第四条,给15分,每增多一个学生,加一分,每少一个学生,减一分。 (五)符合标准第五条,给5分,每增多一个学生,加一分,不足一定数量,每少一个学生,减一分。 (六)前五条合计得分加所加之分,为实际得分。三、教龄不同的得分差异 (一)因为评价课堂教育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使

20、各类教师寻求、发现、发展,提高与完善自己的动力来源,所以因教龄不同,对教案及实施教案水平的得分,应当定出不同的加分因素。 (二)不问教师教龄多少,教案水平及实施教案水平得分,只要符合标准要求,均各得满分。 (三)以15年教龄为界,不足15年的,每少一年,教案得分加一分,教龄与教案水平分数之间的关系如图:超过 15年的,每多一年,实施教案得分加一分,实施教案得分与教龄关系如下:制定教案与实施教案两项实际得分相加被2除,则为教师的实际得分。教案水平(分)教龄(年)115100 80604020102030(四)可以因地因人制宜的变通上述各项规定,但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有利于全体教师的自我提高,不

21、可稍有偏废。第三部分 限定与保护 (一)教师法第 条之规定,给予被评教师依法对评估结果自我辩护的权力。 (二)对教案评价者的资格限制1应有教本学科三年以上的教龄,或有二年以上主管本学科教学工作的经历。2非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小学,须有本学科大专以上学历;中学,须有本学科大本以上学历。3学校“一把手”,视为当然资格具有者。 (三)对实施教案水平评价者的资格限制1教学人员,须有教本科三年以上教龄,非教学人员,须有二年以上主管本学科教学或研究本学科教学的经历。2学校“一把手”,视为当然资格具有者。 (四)评价者与被评价人,对结果出现分歧时,只给双方各一次申述的机会,不为此展开讨论。对分歧,备案留存。

22、 (五)评价活动,由一具有权威人士任组长,既组织其活动,又终评给分。第四部分 理论及政策依据一、是否科学有序地处理好了课堂教学活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课堂教学活动三要素,是指教师、学生及教科书。 (二)以上三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 学生 教材 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对于学生及教科书,都必须根据教育法规及教学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借以形成课堂内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以利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尽量扩大知识、能力的范围、加深其程度,更要在掌握知识、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中,找到

23、发现发展提高与完善自我的动力来源。教材看来是死的,但学生、教师本身或他们间的不同的相互关系,可以使教材产生不同的中介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同一教材的不同处理,对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意见,借以寻找发展自己的独特道路。教师是通过学生对教材的不同态度,来展示自己独具的水平的;学生,是通过自己对教材掌握的不同情况,来展示自己身心及智能结构的不同水平的。对课堂教学活动三要素,还应该提及的问题:1三要素之间应有的法定关系不能变 (1)由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末成年人保护法、纲要等法规规定的内容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原则,不能变; (2)由国家教委颁发的

24、各科教学大纲的内容,不能变; (3)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教学法规,教师、学生、无权变更。2课堂教学的质量目标,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法规允许的变化: (1)不同地区、教学的质量目标,可以有所不同; (2)同一教材的教授办法可以不同; (3)教学制度等,也可以因地制宜地有所不同。3师生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因其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双方都应尽力使其不断向良性方向发展: (1)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从自身形象和智能结构及外形、习性的特点出发,科学艺术地设计提高与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形象; (2)诱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独特情况及发展自己的独特道路。设计优化提高与完善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自我形象

25、; (3)教师通过形象的自费设计与自我完善,能动地影响学生设计自己的良好形象,是提高课堂上教书育人的捷径之一; (4)教师通过自己课堂上良好的、为学生所接受的形象,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之所在。4学校外部、教室外的社会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有良莠不同的影响:(1)任何时代的任何一堂教学活动,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完全消除社会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2)教师及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能否主动地利用或限止教室外的各种有利或不利因素,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3)教师及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能否以自己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优化、净化教学的社会心理环境,也是教师教学

26、质量高下的一个标志。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具体体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 (一)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体现了其哲学特点1教师及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是否将教与学的活动规范到了师生感知认识理解体验自身条件与客观现实矛盾特殊性的轨道上来了;2哲学在教育学中应用的一个主要的规定性是师生肯定或否定自己,都是人前进或改变自己现状的一个巨大动力。因此,教师及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应当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发现肯定或否定自我存在现实的过程。 (二)教师及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是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了心理学特点:1因为思维能力如何,是衡量智力发展水平如何的核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是否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在进行积极的心智活动,应

27、当是评价教师水平下的一个重要方面。2因为学生心智活动水平的高下,只有通过他们五官活动状况的良否来体现,所以学生内部心智活动与外部体力活动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状况如何,也应视为师生素质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因为人之思维发展水平总是高于行为的发展水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如下态势。和 谐 发 展 水平 35岁 年龄上图启示我们:因学生年龄之不同,而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参数,是合理的。 (三)教师及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是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社会学特点:1从人的个性发展史来看,少年儿童时,学校的学习生活=未来社会生活的演习,所以,教师应当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艺术地纳入他们感知理解体验升华到人生

28、哲理的高度上来,进而感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2课堂教学活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把课堂学习活动,艺术地引人学生感知认识理解体验个人与群体间互为依存、互为发展条件的轨道,也是教育水平高的标志之一。(四)教师及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是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了美学特点:1是否从“美育=艺术教育、美育=智育的一部分、美育=德育的一部分”的误区中解脱出来了;2是否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认识,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对教学中美育概念的科学界定:美育,是教育学与美学两大门类的科学中,可以互相沟通与彼此影响的那些内容。3教师是否拓宽了,加深了教材中蕴含的、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已有的“真”、“善”、“美”的内容。4教师及教师主

29、导下的学生审美及表现美感的个性化倾向如何,也是评价教学质量良否的一个方面。三、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是否体现出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观点 (一)因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及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呈同步态势,故此点应成为评价教学质量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人的成长,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智力行为,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的保证,那么其智力行为,既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有什么智力效果可信;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行为如果不渗入智力因素的内容,那么其智力行为的效果等于零。没有智力效果的行为是呆痴者的独有品。 (三)心理发展正常的人,其智力与非智力行为效果的良否,既无不以其心理素质

30、结构的良否为基础,更会呈互为发展条件,互为制约因素的态势。二者的关系,恰如一根车轴连着两个车轮,一个轮子,休想单独转动。四、课堂中教与学的话动,是否具体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德智体美四者的合理关系 (一)学生的劳动技能及其品德,既应涵盖在智力因素及德、体、美诸因素中,又是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结构状况良莠的一种外在表现。 (二)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德育,对其他三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三)美育对体育、智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德育的影响,是局部的。 (四)智育、体育、对德育的影响,是局部的。 (五)智育与体育之间,是互为发展条件,互为制约的关系,以上各点,可图示为:五、课堂中的教与学的活动,应

31、当在实际上体现出学科教学之间纵向与横向的知识、能力乃至智力的相互渗透与彼此促进的良性关系。 (一)人类社会的所有知识、技能都是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的。(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各学科间知识,能力,智力的纵横联系及其渗透水平的高低,应视为教师教学质量高下的标志之一。 (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智力倾向,常常不是先天秉赋的自然流露,而是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不同使之然。因此,教师过早地肯定或否定学生某种学科的智力倾向,都是不利于学生终生的健康成材的。如纲要中规定的那样:各科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是对学生健康成材的负责态

32、度。 (四)教师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迅速而准确地发现判定,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天然倾向,在哪个领域,并不失时机地积极地为其良性发展创造条件,也应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第五部分 评价者,事前应在认识上解决的几个最基本的理论认识问题:一、要在评价中确立知识、能力、智力三项协调原则知识是学生在了解主客观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和经验。同样的认识和经验,既会因人而异地表现出理解、领悟、联想、想像的不同层次,更会表现出运用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和不同结果。能力,是学生参与某一活动表现出来的本领。由于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不同,会导致活动方式、发展程度、活动结果的不同。能力、是学生个人较为稳定、难变,且获取

33、较慢的一种个性特征。能力与知识,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但却是不可彼此替代的。学生知识的量及其结构,主要地,是后天学来的;学生的能力及其结构,一方面会受到先天素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后天教育情况的影响:知识量的多少,对能力之大小、多少有影响,但却远不如能力的大小、多少对知识量的多少的影响大。从学生素质水平发展的意义上讲,能力较知识,是更为可贵的。智力,亦称智慧:它是认识主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与能力内涵的不同侧重点是:1它主要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个人努力地学习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能力。2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区分点是反映主客观事物的属性正确、深

34、刻、完全,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快、质量高。在评价、量化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下时,除了要在认识上明白:知识、能力、智力的内涵和不同点、联系点之外,其中心和重点,应对识别、判定学生间在知识、能力、智力的表达方式、进程、结果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巨大的耐性,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法。二、要掌握好道德、智能、审美三维统筹原则统筹者,统一筹划也。筹划什么呢?为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想办法、定计划。学生的道德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对于其智能结构、审美结构的发展所能产生的制约作用,是尽人皆知的。审美结构的状况、审美情趣的倾向,审美的价值取向,对于道德、智能结构之发展产生的潜在影响,既是不可低估的,也是还不为更多人理解

35、的,因此,需要特别作如下说明:道德结构发展水平越高,对审美结构状况,审美情趣的倾向及其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越大。学生智能的外化过程,(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自始至终,都会受到其审美结构状况、审美情趣倾向、审美价值取向的重大影响。由于学生审美结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不同面对道德、智能的影响会因年龄、阅历的增多,而呈现出日甚一日的状况。教师在评价及量化学生素质水平的发展状况时,特别要搞清楚道德、智能、审美三个范围内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道理。三、要在实际运作中贯彻有序性原则 (一)教师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部心智活动及外部体力发展状况的信息,也要善于把种种反馈信息,按着事物本身

36、发展固有的序列有效地组织起来,还要把新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使学生及时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学生既要善于从教师“教”的话动中发现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更要善于通过教师、伙伴们“教”与“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期扩大学习效果。经验告诉我们,智力发展正常的人,总是以自觉发现自己学习活动效果的反馈信息为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依据的。这点,正是学生在学习问题上成熟的标志之一。使学生在学会学习方面日趋成熟起来,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三)有序性原则的另一个目的是:为各类超常学生、特别优秀的教师提供发展中可以逾越的时空领域,在不改变课堂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缩短课

37、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四、要正确运用动态性原则课堂教育活动是发展的,因而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师生应当使其内部的矛盾运动,通过调整而稳定在一个比较合理或最为合理的状态中,与课堂教育活动有关的各因素,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就会失去课堂教育诸因素的平衡、稳定,因而会给教育活动带来消极影响。因此,首先要从矛盾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师生的课堂教育活动:他们如何能动地在矛盾发展的意义上组合与教育活动有关的诸因素,其次是从稳定与平衡的角度去观察师生如何能动地在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的意义上组合各因素。课堂教育活动中充满着种种变化,因此师生双方在各种相关因素的动的状态中调节自己的活动,巧妙地

38、组合各种因素,为得到最佳“教”与“学”的效果创造条件。五、要在评价过程中体现最优化原则:课堂教学中最优化原则是指 (一)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即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技能和智力、健康心理的全面最优化。 (二)同一个班级的几十位或一个年级的几百位中学生的最优化标准不应当是唯一的、统一的,而应当是多变的、多样的。这是因为:1任何与课堂上教与学的有关条件都是相对的,因此在实际上,课堂学习成绩最优化并不存在唯一、一致的理想效果。2最优化的标准应当是因人而异的。相同的考题,重点学校平均90分不是最优化;基础差的学校平均85分就可能是最优化。这里强调的重点是师生自我调节、自我砥励的能力和水平。3某一学科学习成绩

39、的最优化,应当成为其他学科学习成绩最优化的条件,反之亦然。第六部分 教师要解决的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理论问题一、要深谙本学科教学在建构学生智能结构和人格心理素质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必修学科,都是在建构学生综合智能结构的前提下设制的。因此,教师深谙本学科在建构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方面的独特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科学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体验、领悟本学科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在建构自己综合素质结构中的特殊位置,是学习本学科的重要方面。二、教师应当把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视力学生寻求完善自我动力来源的钥匙:课堂学习之于中小学生,应当成为他们发现自我,提高与完善自我契机的

40、钥匙。为此,单单从让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角度出发使用教材显然是不够的。正确的途径是:在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开发智力的过程中,使他们不断寻找到提高与完善自我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在哪里呢?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的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当把他视为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毛泽东选集l996年人民出版社低294页)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指出:“儿童(中小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特殊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北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中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总是处

41、在不断的矛盾统一中。这是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基础。课堂学习活动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学生心理矛盾的不断发展。学生无论从发展自我的需要出发,还是从满足家庭、教师等社会的需要出发,都特别重视客观(教师、集体、家长等)对其主观努力的过程、结果的反映(即他人对他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的评价)。这种反映,必然引起学生内部心理状态的种种变化(即因自我评价而产生的种种心理状态)。基于此种现实,教师只要不断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人为地“制造”矛盾,解决矛盾,就会推动学生的心理不断向前发展。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心理发展的强大的力量源泉。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是特指其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与自己

42、、家庭、教师等社会需要之间的种种差异。毛泽东说:“世界上的每种差异中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毛泽东选集66年人民出版社第295页)。学生对学习中产生的种种差异即矛盾的感知、认可、理解、体验的的过程,就是他们获得心理发展动力过程。教师为了使每一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就得沿着如下程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差异诱导(或制造)他们发现种种差异的产生及发展诱导(或激发)学生感知、认可、理解、体验差异的状况,并进而缩小或消除差异。 (二)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差异(即矛盾)诱导(或创造条件使其与他人之优缺点相比较中产生的差

43、异)他们发现此种差异的产生及发展(即矛盾)利用学生对自己之优点与他人缺点的比较中的差异(即矛盾)状况的感知、认可、理解、体验缩小(与他人优点比)或消除(与他人缺点比)差异。进而给其优点的能动发挥以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置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差异于不顾,那么就无法把学生引入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之中;学生如果置自己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差异于不顾,那么他就从根本上堵塞了发展自我的强大的动力源泉。教师要在教学中使每个学生健康地发展自我,就必须使他们时时处处置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比较、评价而产生的矛盾(即差异)之中,并且不失时机地深化、升华学生对差异的认定、评价、体验。只有这样,教书育

44、人的双重目的才能达到。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其内部心智与外部体力和谐统一的运动,在这个和谐统一运动的产生、发展、深化的过程中,就必然不仅会因有对自身矛盾的认定、评价而充满着感情的体验,而且也会因有对其自身矛盾的认定、评价充满着理智的思考,进而既会充分调动起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也会调动起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而种种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定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三)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个性与共性互为依存,互为发展的条件。学主获得个性发展动力的最佳环境,是同龄人和谐的群体生活。因此,每一个教师必须懂得:发展学生个性的每一个措施,只有与学生内部心理特点相互作用,并又影响到学生良好个性的形

45、成和发展时,才可能使学生获得向上的力量。课堂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既会采取或是外露、或是内涵的形式顽强地表现自己知识能力及智力的建构情况,也会顽强地表现其人格心理素质的建构情况。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群体生活中得以充分表现的必然结果是:自己在群体中的合理位置首先被自己确认,其后被集体确认。我们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主在群体不同的、确定难变的位置,一般地讲,主要是由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形成的。教师艺术地诱导每一个学生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判断、总结、体验、升华,实在是发展学生美好个性的强大动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好地发展,那么集体的良好发展就一定会成为现实。教师要通过学生课堂学习的种

46、种活动(不是僵化的说教),使每一个人深切认识到:个性与共性的发展,只有成为集体发展的一个因素时,才能在集体里获得应有的位置;集体为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因而使每一个成员的个性优势得以良好发展,是集体成长壮大的根本途径。集体使每一个成员的缺点得以减少或消除,不仅是集体成熟的标志,而且是集体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原动力。中小学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是通过使用教材的创造性劳动,使每一个学生感知、理解、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果教师和学生,人人都在教与学中创造地发挥能动作用,就一定既会使师生同时感到:在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历程中,既会充满着艺术家的劳动美感,也会使每一个人体味到:人是美好的。实践证明

47、:教学中师生有了此种体验,便获得了教与学的共同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来源。四、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既为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逐步发展创造条件,更应当使学生找到自己积极协调失衡的方法与契机。智力因素的内容,既有其抽象的一面,更具有其具体的可以视听,可以感觉的一面。正常的人,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所不同的是表现方式的差异。中小学生的表现欲尤甚。对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在对人、对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状况,加以因人而异的科学引导,使他们内化了的或潜在的各种智能,通过肌体各器官(耳、目、口、手及其他器官)表现出来。教师不仅要通过观察学生各器官在学习过程中时活动情况,知晓他们智力发展的水平,更必须适时点拔,诱发学生科学有序地使用器官,以促使脑的智力因素的发展。恩格斯这样陈述这个道理:“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还是劳动的产物。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以越来越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借魔力似的产生了拉非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如果不是随着手的发展,头脑也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单靠手是永远也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