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84129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 目 录第一章 前 言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2 泥石流研究发展21.3 泥石流分类及形成条件31.3.1 泥石流分类31.3.2 形成条件31.4研究内容41.5 研究思路和方法5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62.1 自然地理条件62.1.1 位置与交通62.1.2 气象、水文72.1.2.1 气象特征72.1.2.2 水文特征92.2 工程地质条件102.2.1 地形地貌102.2.2地层岩性102.2.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地震122.2.4人类工程活动162.2.5不良地质作用16第三章 泥石流活动特征163.1泥石流分区特征1

2、73.1.2清水区173.1.2形成流通区及冲淤特征173.1.3堆积区及冲淤特征183.2物源特征183.2.1物源类型及特征183.2.2动储量确定193.3降雨特征203.4泥石流活动特征223.4.1活动历史223.4.2现状工程评价233.4.3发展阶段263.4.4易发程度293.5泥石流类型333.6泥石流危害方式343.7危害性和发展趋势343.7.1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343.7.2泥石流危害性363.7.3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估363.7.4泥石流发展趋势38第四章 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定量计算394.1泥石流容重确定394.1.1 现场试验法394.1.3 不同频率容重计算40

3、4.2泥石流流量及流速计算414.2.1推理公式414.2.2参数计算取值414.2.3洪峰流量计算424.2.4泥石流流量434.2.5一次泥石流总量计算444.3泥石流流速计算46第五章 泥石流治理方案建议515.1防治目标原则525.1.1泥石流防治目标与标准525.1.2泥石流防治原则525.2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535.3防治工程方案建议54第六章.结论与建议556.1结论556.2建议56致谢56参考文献56第1章 前 言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泥石流是指发生在沟谷和坡地上的包含小至粘土、大至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也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

4、其具有爆发突然、搬运冲击淤埋能力强的特点,且具有很大的破坏力1。中国大陆约占2/3的山区都有泥石流活动,其中尤以青藏高原周边山地、秦岭山脉、太行山区、燕山山脉等地最为严重2。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复杂,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都有发生。我国又是地形条件复杂,山地和高原面积大,月占国土面积的60%。大部分山地和切割高原地质构造复杂,山地起伏大,表层岩体破碎,加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极易发生。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泥石流分布在31 个省、市和自治区,约950个县市。泥石流活动区域面积430万km2,活动强烈地区达130万km2,全国有8万处泥石流活动,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在1520亿人民币,遇难者25

5、0500人,同时使人们生存和发展环境空间受到严重影响。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工厂、矿山、乡村等,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2010年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1463人遇难,失踪302人,累计门诊治疗2244人;造成舟曲县三分之二被水淹,300余户村庄被埋,周边多处路段交通阻断。同年绵竹清平乡“813”特大泥石流,以文家沟为首的11条沟发生了泥石流,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可见泥石流研究的重要性,即时的监测和预报、以及合理的治理设计都能很

6、好的减少人员和经济财产的损失。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降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地震等,其中降雨诱发泥石流灾害最为常见,俗称暴雨性泥石流。此外,各种人类工程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本次研究区荷叶正沟位于九寨沟景区内,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5.12汶川地震后,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流域内新发生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松散固体物源增加,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荷叶正沟泥石流沟口为荷叶寨、景区公路、盆景滩景点,一旦发

7、生泥石流,将直接威胁下游村寨60余户居民约400余人,建筑面积约2万m2;同时威胁沟口的盆景滩景点以及景区公路约1km,威胁资产总计超过5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考虑到游客、村民和交通道路安全,对此坡面泥石流特征及治理设计展开研究。1.2 泥石流研究发展早在1973年,我国就已经有部分学者展开了对泥石流的研究。如马蔼乃,他认为泥石流是发生在松散坡面及坡度较陡的一、二级沟谷中的,是介于水流与碎屑流之间的一种两相流体。水与黏粒构成泥浆流,可以看成是一种“液体” ;泥石流中的大块石,可以看成是“固体”,从而构成了“两相流”。紧接着陈光曦等(1983年)提出:泥石流是含大量固体物质(泥、砂、石

8、)的山洪。活动过程介于滑坡与洪水之间,为高浓度固、液颗粒流。流体重度一般在1.21.3t/m3之间。当固体物质含量低,黏度小时,流体近视一般山洪,成紊流状态;固体物质含量高,黏度大时,流体呈塑性体。而在1995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滑坡中心认为:有些滑坡运动缓慢,持续时间和灾害过程长;有些滑坡爆发突然,运动迅速,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泥石流就是这类高速滑坡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多由暴雨诱发,是位于陡坡上的岩土体经崩落、滑动、液化、加速等过程转化而成,从陡峭的沟谷泄流出至平缓的沟道,其浓度范围可从稀泥浆变化至可携带漂石、块石和树木等含有大量块石的粘稠状浆体。可见,在泥石流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对

9、泥石流的定义的表述不完全一致,但归结起来:泥石流不外乎为具有固、液二相性,含有大量块石的高速粘稠状运动物质,属于地质灾害的一种,其破坏能力巨大。随着泥石流的研究发展,现今形成了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系统理论包括泥石流地理学、泥石流结构学、泥石流形成学、泥石流力学、泥石流防止学等,体现出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水力学和结构工程学的大统一学科特性。但对于泥石流的运动特性的研究仍不够健全,尤其在定量计算方面。在现今的治理设计过程,其运动特征,如流速、流量、撞击力等计算均采用地区工程经验统计公式进行,故泥石流还需进一步研究。1.3 泥石流分类及形成条件1.3.1 泥石流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10、,可将泥石流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成因分类可分为:自然泥石流和人为泥石流;按照固体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按照沟的形态将泥石流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沟谷型泥石流一般包括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按照发育阶段将泥石流分为发展期、旺盛期、衰退期和停歇期四类;按照泥石流流体性质分为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也可将泥石流的成因、地貌条件、物质组成、流体性质、激发因素、动力学特征和发育阶段等不同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类。综合分类实际上是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所获得的基础资料对泥石流基本特征的概括,是采取防止对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对泥石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在实地踏勘和实验的基础上,对

11、泥石流准确的进行综合分类尤为重要。1.3.2 形成条件 泥石流是松散岩土体在水和重力作用下沿自然坡面或压力坡流动的现象。由此可见造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是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和一定的地形条件,因此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区,山地坡陡能为石流提供足够的运动条件,并且在暴雨情况下能快速汇聚雨水,提供短暂的快速性激流。(1) 物源条件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主要取决于流域内的地质特征。在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山区稳定性差,岩层破碎,山崩、崩塌、滑坡、分化剥蚀等地质作用能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丰富的松散土体。当然人类工程活动,如工厂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工程建设中的弃土处置不当、山体破

12、坏、森林乱砍乱发等都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条件。当这些松散堆积物、坡积物等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当遇到暴雨有足够水源的情况下,将转换成泥石流。(2) 水源条件水体主要来源于急促的大气降水,冰川积雪、地下水体、冰湖、堰塞湖的溃决等也造成泥石流的重要因素。当弃土处理不当,在含水或过饱和的情况下,如遇见强烈的震动,也可能触发形成泥石流。(3) 地形条件泥石流的法发生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动力条件,而坡度较大的地形,松散物质的重力也将是主要动力。由表面水流引起的河床堆积物发生泥石流,其坡度一般不小于14;坡面堆积物发生泥石流,坡度应接近于饱和土体的内摩擦角。坡度越大,重力作用越明显。1.4研究内容本次研究以

13、九寨沟景区内荷叶正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实际踏勘和相关勘察手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阐释,对泥石流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的治理设计研究。确保在下次泥石流爆发之际,不会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前期野外工作阶段,主要对整个研究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坡面泥石流形态,物源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坡体岩性组成特征等。由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使陡峭坡体的部分岩石结构松动,成为物源,触使了泥石流和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踏勘阶段还对泥石流后缘的危岩体及坡面滞留块石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和统计。室内工作阶段,结合勘察资料和相关的地质文献资料,对研究区坡面泥石流的物源条件,

14、水源条件和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其诱发因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本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质文献资料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2)分析泥石流的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和潜在物源条件。(3)对泥石流后缘的危岩体和山体坡面孤石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防治措施。(4)研究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和诱发因素,在对潜在物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分析。1.5 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次研究主要以实地踏勘与调查为基础,并结合相应的勘探手段槽探,进行详细的了解。后期通过查阅相关地质文献和论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情况对荷叶正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15、其成因机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规模,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理设计,防止危害进一步发生,保证当地居民和交通等公共设施的安全。研究思路图如下:防治方案建议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定性分析:从宏观的地质角度,运用地质力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及其相应的运动特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其地质运动特征进行分类,掌握其“质”的规律。定量计算:由于泥石流的计算研究尚不成熟,本次研究基于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参照相关规范,对泥石流的运功特征进行定量计算,掌握其运动过程中“量”的大小。为治理设计工程提供相应的设计计算参数,从而保证治理措施安全稳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并尽力

16、做到经济可行。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2.1 自然地理条件2.1.1 位置与交通九寨沟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西部漳扎镇境内,南连松潘黄龙,东接王朗自然保护区,西与岷江源头相连,北为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白水江,地理坐标为东经103 54104 4,北纬 32 51 33 19之间,总面积728.3km2。荷叶正沟位于九寨沟县九寨沟风景区荷叶寨,沟口地理坐标北纬33143316,东经1035610353,海拔2161m。沟口有景区公路通过,交通便利。荷叶正沟所在区研究区 县城 1 乡镇 2 九环公路3 通乡公路4 水系5 省界6 县界7图2-1 研究区交通位置示意图2.1.2

17、 气象、水文2.1.2.1 气象特征九寨沟地处我国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区与青藏高原波密川西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其北有高大的秦岭山脉屏护,大大削弱了冬季从蒙古高原来的冷高压寒流对本区域的影响;东南受龙门山的阻挡,使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多在龙门山东坡停留,使区内降雨偏少。表现为冷凉干燥的季风气候特征,气候垂直分带明显。特点是夏日凉爽,冬无强风之苦,温和偏冷,垂直差异大,昼夜温差变化大,年平均气温为6.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3.7,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16.8,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3.7( 2000年7月),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9.2(2008年2月)。年日照约1900小时,晴天多,云雾少,紫外线强

18、,年平均风速小,为0.9米/秒(m/s),风速最大的月为3月份,其次是2、4、5月份,最小的月为9月份,景区内最大风速为12.3m/s。景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646 mm,年降雨日数150天以上。降水集中在5月9月,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降水的年变化率比较小,大约为10%15%,降水量最多的季度是夏季(59月),次多的是秋季10月,其次是春季(34月),最少的是冬季(112月);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5月,其次是8月,最少的是12月。降水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最大月降水量为139.6mm(2006年7月),最小月降水量为0mm(2006年1月),最大日降雨量为29.6mm(2008年6月14日),最大时降

19、雨量为18.4mm(2008年6月29日)。半年多雪,且常有积雪,最大积雪厚度15cm以上。 图2-2:九寨沟历史气象图根据九寨沟则查洼寨气象站观测,九寨沟景区内20032006年的降雨量统计见表21。表2-1 九寨沟景区20032009年降雨量统计表(毫米)月降水量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总降水量2003年1.413.624.084.892.052.2109.0136.853.845.811.64.2629.22004年4.24.217.232.291.079.279.285.668.668.822.82.2555.22005年6.27.230.447.29

20、0.4103.651.259.8106.271.611.80.0585.62006年0.09.027.858.0108.288.6139.668.2113.090.622.45.2730.62007年5.016.653.472.2103.683.2125.0107.851.678.619.04.4720.42008年5.022.215.247.067.4147.052.4136.852.465.223.64.2638.42009年3.818.449.670.4126.462.481.695.689.2106.618.84.4727.2九寨沟景区降水的年内分配极不均衡,85%以上集中在59月的雨

21、季,此期间多暴雨、大雨,也容易因降水沿孔隙和裂隙在短期内大量渗入岩土体内,使岩土失稳,诱导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据荷叶寨村民介绍, 1948年5月突降3小时的暴雨,并伴随冰雹,雨后1小时荷叶正河1号支沟即暴发泥石流。2.1.2.2 水文特征 九寨沟处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流域的西部。九寨沟喂白水江的一条大支沟,其流域面积为651.35km2,有扎如沟、荷叶沟、黑果沟、丹祖沟、日则沟、则查哇沟等6条主要沟谷组成。荷叶正沟为九寨沟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25.5km2,主沟长约8.0km,主沟道最高点海拔3680m,最低点海拔2176m,相对高差约1500m,平均沟床纵比降为200。主沟河道宽度

22、呈现上游宽度小、中部宽度大、下部宽度小的发育特点。据本次踏勘调查,在荷叶正沟下游,流量约0.7 m3/s,流速0.51.2m/s。据对当地群众的调查访问,荷叶正沟雨季最大流量约1012m3/s。荷叶正沟支沟发育,共发育3条2级支沟,水系呈树枝状。这些支沟通常纵坡较大,流量较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具陡涨陡落的山溪性水流特征。其中1号支沟植被发育较差,雨季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沟域内没有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因此,泥石流暴发的水源条件主要为暴雨作用下沟谷中产生的短时洪水。2.2 工程地质条件2.2.1 地形地貌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跌的两大地貌单元

23、的过渡带,是我国第一大地形台阶的转折部位。境内最高点海拔4764m,沟口海拔1996m,相对高差达2768m。地势南高北低,山高谷深。九寨沟地貌按照现今地貌作用的不同特征和第四纪时期地貌作用的遗迹,结合各类地貌空间分布特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高山山地地貌、高山坡地地貌和高山河谷地貌。荷叶正沟流域内地形地貌主要为高山河谷地貌,最高峰岭海拔4110m,最低点荷叶村寨海拔2161m,高差约1900m。流域面积为25.5km2。荷叶正沟支沟发育,共发育3条2级支沟,水系呈树枝状,详见图2-1。图2-3 荷叶正沟地貌图2.2.2地层岩性勘查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代三叠系(P)、石炭系(C)以及新生代

24、第四系地层(Q)地层组成,出露地层从新到老分述如下:1)新生代全新统(Q)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主要位于斜坡及山体顶部,岩性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区内广泛分布。荷叶正沟上中游地形陡峻,残积层主要分布于1号支沟流域内,厚度约0.510m,局部厚约30m。该层土结构松散,灰黄色,稍湿,粘性土含量约50%60% ,碎石含量约20%30%,角砾含量约15%25%。其中碎石粒径一般36cm,少数可达10cm,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母岩成分主要为强风化-中风化板岩、灰岩。该层土表面常可见到灰白色钙质结膜、盐碱,系表层土壤中的碳酸钙淋滤向下迁移沉积以及盐碱析出的结果。第四系崩坡积层(Q4col+d

25、l):该层主要分布于陡坡及坡脚,岩性主要为碎、块石土,区内基岩出露段地形陡峻,岩体破碎,崩塌等不良地质灾害发育,该层在区内广泛分布。该层厚度约210m,局部厚约20m。该层土结构松散,常见架空现象,灰色、灰黄色,干稍湿,碎石粒径一般为512cm,少数可达20cm,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差,级配差,母岩成分主要为强风化-中风化灰岩、板岩。碎石含量约60%80%,角砾含量约15%25%,碎石之间充填约5%20%的粉质粘土。该层土表层结构松散,架空现象普遍,向下逐渐变的密实。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该层分布于荷叶正沟、各支沟及沟口区域,岩性主要为碎、块石土,次棱角状,粒径一般为38cm,

26、少数可达15cm,碎、块石母岩成分为板岩、灰岩,碎石含量约50%65%,碎石之间充填角砾、粉质粘土。该层呈带状分布于河流阶地及沟床内,厚度变化较大,在荷叶正沟主沟及其支沟上游,沟道纵坡降一般大于200,水流流速大,松散堆积物发育厚度小,一般小于2m;主沟下游及沟口处,河流冲刷能力弱,松散层厚度一般大于3m。泥石流堆积层(Q4sef):该层分布于荷叶正沟主沟下游、支沟下游及主沟沟口附近,岩性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荷叶正沟1号支沟自1948年暴发泥石流后,之后荷叶正沟再未发生泥石流。因勘查区侵蚀作用较强,沟床冲刷较深,目前该层大部分已被冲刷、侵蚀,仅在局部残留,主要集中在沟口附近。该层厚度约0.5

27、1m,局部厚约2m。该层土结构松散,灰黄色,稍湿,粉质粘土含量约40%55%,碎、块石含量约30%40%,角砾含量约10%25%。其中碎石呈次棱角状,粒径一般为412cm,少数可达20cm,块石粒径一般为3050cm,碎、块石母岩成分为板岩、灰岩。该层呈带状分布于荷叶正沟主沟下游及沟口沟道两侧,厚度变化较大。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该层主要分布于区内滑坡位置,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该层厚度约320m,局部厚约25m。该层土结构松散,灰黄色,稍湿湿,粉质粘土含量约50%60%,碎、块石含量约20%30%,角砾含量约10%25%。其中碎石次棱角状,粒径一般为38cm,少数可达15cm,碎、

28、块石母岩成分为板岩、灰岩。上述地层特征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固体松散物质。人工填土(Q4ml)黄褐色,人工堆积而成,主要由角砾夹碎石组成,局部夹杂有卵石及漂石等,碎石成分主要为灰岩等。分布于荷叶正沟通寨公路及泥石流堆积扇前缘公路位置。上述地层特征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固体松散物质。2)中生代三叠系(P)、石炭系(C)(1)二叠三叠系二叠三叠系塔藏岩组(PTt):由变质砂岩、板岩、灰岩组成,主要分布于荷叶断裂两侧。(2)石炭系石炭系下统岷河组(Cm2):上部为灰、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夹黄褐色、灰白色变质石英砂岩。下部为灰、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与含钙质绢云母板岩大套互层。2.2.

29、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地震九寨沟盆地面积为 639.5km2 ,基岩主要为泥盆、石炭、二叠 、三叠系的碳酸盐岩, 沟床堆积有第四系冰碛层、崩积坡积层和钙华层。区域构造部位为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向北扭折处之“白马弧形构造带”,构造形式为一系列NW向线型复式或倒转的背向斜褶皱,并发育着SW向和NW向两组断裂,岩石十分破碎。地质构造大体上可分出三个构造单元,即南北向构造、东西向构造和白马弧形构造,白马弧形构造对九寨沟的地貌发育、地质成景作用影响较大。白马弧形构造展布于岷江断裂以东,大雪山断裂以北,其褶皱构造发育较好,断裂构造发育相对较差,轴线总体走向北西,在北西端被岷江断裂断失和拖曳,东南端消失于东西

30、褶皱构造带内(见图2-1、2-3)。研究区区区图2-4 区域地质构造及岩性岩相展布图(1)长海复向斜方向北西南东,具有良好的线性特征。轴部和翼部次级褶皱发育,紧密陡倾。显著特点是复向斜北西端轴线及次级褶皱一致呈向北突出的弧形弯曲。同时轴面向北倒转,倾向南,反映了因断裂扭动的平面牵引现象。(2) 日寨复背斜位于扎如沟和九寨沟主沟之间。背斜由泥盆系地层组成,翼部为石炭二叠系地层。复背斜是由平行的两个相同等级的日寨背斜和信扎背斜组成,其间又有一个狭窄的石炭系向斜,整个复背斜受荷叶断裂影响较大。(3) 荷叶断裂为塔藏构造带的南界,分布于上四寨、中查、荷叶及扎如沟一带,区域内延伸约26.5km,呈NWS

31、E向展布,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5070不等,为一逆冲断层。沿断裂见有断层角砾岩、碎裂岩。断层两盘地层产状极不协调,北东盘主要出露塔藏岩组及晚古生代岩块,揉皱强烈,劈理发育。南西盘为晚古生代及三叠系地层经构造作用形成的一系列轴线延伸NWSE向的褶皱构造。有的褶皱轴线与断层相抵,轴面倾向南西。图2-5 区域地质构造图2.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九寨沟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西部强烈的整体抬升,东部沿早期南北向和北东与北西向断裂产生断块的差异运动,并伴随着地震活动。新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地貌差异和台阶式的差异运动。强烈的地貌差异表现在:以岷江南北断裂为界在扎尕山西部为高原,沿断裂形成一系列地形上的裂点,在岷

32、江断裂以东为侵蚀作用强烈的高山峡谷地貌。台阶式的差异运动表现在:岷江断裂以东台阶地貌特别发育,如阶面上水流较平缓,地形略显开阔;两台阶间水流湍急,峡谷深切。自南向北亦有一系列台阶,如日则沟的天鹅海、箭竹海、五花海、珍珠滩等,台面上形成湖泊,两台阶之间为瀑布。每两台阶间的折点附近有北西向次级断裂通过。瀑布的相对高差由南至北逐渐递减,说明北西向断裂发生的差异抬升是南强北弱。“5.12”汶川大地震,九寨沟景区受到严重的影响,部分山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勘察场地在地震方面的危险性,主要受龙门山地震带的波及影响。根据国家标准九寨沟地震基本烈度调整为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由0.10g提高为0.20g

33、(图2-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研究区域图2-6 九寨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2.4人类工程活动荷叶正沟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60%,植被覆盖率达到80%,勘查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泥石流堆积区及流通区修建公路,大量公路弃渣堆积于沟床两侧及斜坡上。边坡开挖使坡体物质松散,局部产生浅层土溜、滑坡、崩塌,并且破坏植被,导致流域内大量水土流失,对勘查区内的地质环境有较大破坏。部分弃渣、滑坡堆积体直接进入沟道堵塞河道,在水流的作用下直接参与泥石流活动,部分堆积于斜坡上的松散体在降雨的作用下产生坡面泥石流,从而进入主沟道参与泥石流活动。照片2.2-1 公路开挖切坡引起崩塌照片2.2-2

34、 弃渣挤占河道整体而言,勘查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2.2.5不良地质作用 荷叶正沟流域内河流切割强烈,受荷叶断裂等构造因素的影响,荷叶正沟流域内地形陡峻,尤其是荷叶正沟主沟及1号支沟上游,河道狭窄,呈“V”字型,岸坡坡度大于45,局部大于60,岩体破碎,发育多处崩塌、浅层土溜、滑坡。受5.12地震的影响,沟域上游、中游崩滑现象较多,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第三章 泥石流活动特征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包括泥石流形成的物源特征、泥石流形成的降雨特征、冲淤特征和泥石流的形成模式与机理。3.1泥石流分区特征按照流域、沟段的纵坡特征及泥石流在形成运动堆积过程中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可

35、以将一个流域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荷叶正沟泥石流流域可划分为清水区、形成流通区、堆积区。3.1.1 清水区形成区(清水区)分布于荷叶正沟主沟及各支沟上游段,该区面积18.6km2,占沟域面积的73.0%。地形陡峻,斜坡坡度多为3540以上。植被覆盖率约60%90%。该区松散堆积层厚度较薄,主要为基岩斜坡,地震中不良地质现象较少,分布零星,大多不会参与泥石流活动。主要为泥石流的形成汇集水源和提供水动力条件。综合上述因素,将该区划分为清水汇流区。3.1.2 形成流通区及冲淤特征泥石流的物源区分布于荷叶正沟主沟及各支沟中上游段,沟域内该区面积4.17km2,占沟域面积的16.4%。该区平面形态呈叶脉状

36、,沟谷岸坡陡峻,山洪泥石流汇流速度较快,纵坡比降211331.6,沟道呈典型的“V”型,上部沟道深窄,最深地方可达10米,沟道两岸小冲沟发育,形如叶脉,地形起伏大,上游沟床底部基岩出露,两侧山坡坡度大多在2560之间,局部岸坡基岩裸露,植被覆盖率约45%。形成流通区的沟段沟谷纵比较相对较大(平均270.58),沟床相对狭窄,一般为312m左右,局部地段沟道宽度仅510m左右。该区沟段表现为水流强烈的下切侵蚀作用,为泥石流主要物源及流通区。沟域形成流通区的沟床及岸坡分布大量松散的碎块石土、含碎石粉质粘土。沟床堆积物非常丰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沟道堆积物源。沟域内区域性抬升剧烈,沟道下切较为

37、强烈,沟道两侧为崩塌堆积体,上部为松散的含碎石粉质粘土、下部为松散稍密的碎块石。这些特点决定,在具备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时,泥石流下蚀作用通常大于堆积作用,其冲淤特征表现为以冲为主的特点。综上所述,该区地形地貌条件及岩土层结构决定其成为泥石流的主要松散固体物源分布区,同时,山高坡陡的特点也为这些松散固体物源易于参与泥石流活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3.1.3堆积区及冲淤特征根据现场调查,荷叶正沟流域泥石流主要有两个堆积区域,均位于主沟沟道。从上游至下游分别为第一堆积区和第二堆积区:第一堆积区位置:主沟沟道海拔2850m到沟道海拔3035m沟道范围为泥石流堆积区,该区域平均纵坡108.6。该

38、区域沟谷为U型谷,呈不规则带状,长约1680m,沟底宽度约80110m。主沟上游段和3号支沟形成流通区内固体物质被冲刷、侵蚀搬运后,主要堆积于该区。该区土体呈现杂色,稍湿,上部为碎石土,下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土,碎石粒径多为812cm,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分选一般,级配差一般。下部颗粒平均粒径明显大于上部颗粒的粒径。含碎石粉质粘土中碎石占20%,块石占5%,母岩主要成分为灰岩、板岩等,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410cm,块石粒径一般3050cm,结构松散稍密。该区堆积面积约0.45104m2,堆积方量约2.10104m3。第二堆积区位置:主沟沟口到海拔2450m沟道范围

39、为泥石流堆积区,该区域主沟平均纵坡87.3,该堆积区沟谷平缓开阔,为宽U型谷,该区呈带状,长约3100m,宽60150m,平均宽约80m。主沟中上游段和2号支沟形成流通区内固体物质被冲刷、侵蚀搬运后,主要堆积于该区。该区土体呈现灰色,稍湿,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其中碎石占20%,块石占10%,母岩主要成分为灰岩、板岩等,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312cm,块石粒径一般2040cm,表层结构较松散,由上至下逐渐变的密实,下部颗粒平均粒径明显大于上部颗粒的粒径,堆积厚度约36m。该区堆积面积约26.9104m2,目前堆积方量约80.5104m3。荷叶正沟沟域堆积区分布于以上沟段,该区

40、沟道宽阔,沟床纵坡较平缓,沟道纵坡87.3108.6,这种条件决定该沟段主要以淤为主的特点。3.2物源特征3.2.1物源类型及特征通过调查,除1号支沟外,荷叶正沟植被覆盖率较高,沟内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覆盖率达7080%。沟域内物源主要为沟床松散堆积体以及岸坡两侧堆积体。沟床物质结构松散,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和碎石土。岸坡两侧堆积体较厚,表层松散,岸坡陡峻,在地震、强降雨及卸荷作用下,土体松动易垮塌,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源。3.2.2动储量确定沟道堆积物源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主要为沟床的揭底冲刷,荷叶正沟沟域内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主要为沟底冲刷下切沟底的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土,冲刷下切的同时大

41、颗粒侧蚀两侧边坡坡脚,造成两侧岸坡失稳,岸坡堆积体坍塌进而参与泥石流活动。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主要取决于沟道冲刷深度和可能冲刷的宽度,而冲刷深度又由沟道形态特征、宽度、纵坡降、水力条件、堆积物颗粒级配及结构特征等决定。由于流域中上游沟床纵坡较陡,沟床堆积物较松散,且粒径较大,如遇大暴雨,沟床水动力条件将大大提高,可能将沟床刨蚀,裹挟大量沟床堆积物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造成巨大的危害。荷叶正沟主沟中上游稳定沟道平均宽度约6.0m,沟底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和碎石土,沟床揭底冲刷深度可达1.2m。沟谷深切,岸坡主要为松散碎石土,地形坡度为4560。1号支沟中上游沟道平均宽度约3.0m,沟底主要为含

42、碎石粉质粘土,沟床揭底冲刷深度可达1.0m。岸坡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表层松散,地形坡度为4055。2号支沟中上游沟道平均宽度约3.0m,沟底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沟床揭底冲刷深度可达1.0m。岸坡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表层松散,地形坡度为2535。3号支沟中上游沟道平均宽度约4.0m,沟底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和碎石土,沟床揭底冲刷深度可达0.8m。岸坡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土,表层松散,地形坡度为3045。根据上述数据进行计算沟床及两侧边坡动储量,计算结果详见下表。表3-1 荷叶正沟泥石流物源类型及方量表流 域沟床堆积体(万方)沟岸堆积体(万方)物源总量(万方)动储量(万方)物源总量动储

43、量物源总量动储量荷叶正沟主 沟2.150.602.60.44.751.01号支沟2.400.252.10.154.500.42号支沟2.550.302.70.25.250.53号支沟2.200.251.50.353.70.6总 计9.301.48.91.118.22.5根据上述分析,荷叶正沟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方量约18.2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物源主要有沟内松散堆积物和崩塌堆积体,动储量约2.50104m3,表3-1。物源补给方式根据形成流通区的地形条件及松散物质的堆积特征,其补给方式有以下三种:1)沟床侵蚀补给:沟床内及两岸的松散堆积物,受径流的长期侵蚀作用,易局部垮塌,尤其在泥石

44、流作用下,随短时径流量的增加,侵蚀能力增强,使得这些松散固体物质被裹挟或冲刷沟床中的松散堆积物补充泥石流物质来源,是泥石流的主要补给区。2)边坡补给:山坡存在的临空面及岸坡堆积体长期受侵蚀后,在雨季地表水冲刷下,土体自重增加,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形成崩塌。调查表明,主沟上游、1号支沟上游内有多处崩塌发育,是形成区泥石流物源补给的重要方式。区域内沟谷深度下切,两岸松散堆积体表层松散,在强降雨、地震等作用下失稳,沿斜坡源源不断地汇入沟道中。3)地表迳流侵蚀补给:1号支沟、2号支沟沟域内,在山脊坡度较缓的地方多有粉土分布,可见土层厚达25m,局部厚达10m以上。这类土体粒度细,具有一定湿陷性,雨水浸泡

45、易遭冲刷,是泥石流体中细颗粒成分的主要来源。3.3降雨特征根据四川省水文手册及九寨沟县相关气象资料,搜集该地区近几十年24小时最大降雨量,最大小时降雨量,最大10分钟降雨量。通过对本流域近几十年降雨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该流域降雨特征和发生泥石流所需的临界降雨条件。荷叶正沟泥石流激发临界雨量分析流域的暴雨强度指标R采用下面公式计算: (3-1)式中:前期降雨修正系数,无前期降雨时K=1;有前期降雨时:K1;但目前尚无可行的成果可供应用;现阶段可暂时假定:K=1.11.2;:24h最大降雨量mm;:1h最大降雨量mm;:10min最大降雨量mm;(D)、(D)、(D)分别为该地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24h、1h、10min的界限值表(见表3-3)。表3-2 可能发生泥石流的24h、1h、10min的限界值表年均降雨分区H24(D)H1(D)H1/6(D)代表地区(以当前统计结果为准)12001004012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及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等山区1200800602010四川、贵州、云南东部和中部、陕西南部、山西东部、辽东、黑龙江、吉林、辽西、翼北部、西部等省山区80050030156陕西北部、甘肃、内蒙古、京郊、宁夏、山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