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84134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环评证 甲字第1807号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简本)建设单位:利川市交通运输局编制单位: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二一三年五月目录1. 工程概况 _ 1 2. 环境影响评价 _ 1 2.1生态影响评价 _12.2声环境影响评价 _ 4 2.3水环境影响评价 _52.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_ 6 2.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_ 73. 公众参与 _ 7 3.1公众参与实施过程 _ 7 3.2公众意见结论及分析 _10 3.3公众意见采纳与否说明 _ 12 3.4公众参与调查总结 _ 13 4. 环保投资 _135. 结论 _ 136. 联系方式 _ 131. 工程概况 318国

2、道在利川市境内段街道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利川市城区段,318国道已经成为利川市的城市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商业活动频繁,行人和车辆密度大,堵车现象频发,形成“肠梗阻”段落,已经严重影响318国道功能的发挥,将318国道改移至城外,修建318国道利川绕城段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目前,省道利鱼线利川绕城段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已通过审批,通过该项目围绕主城区形成半环状,有效的分流了过境交通、完善了区域路网,而本项目和省道利鱼线利川绕城段衔接,从而有效连通环城路网,完善路网结构,构建新的交通主骨架。本项目已列入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库,具有较好的规划和政策支撑。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

3、义。拟建项目采用B线方案作为推荐方案,路线长6.935km,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60km/h,路基宽为23.0m,项目起自G318国道杨柳寺,向西北展布,跨清江,设置毛坝沟隧道,路线终于石山庙。全线运营期平均折标(小客车)车流量:近期(2016年)预测车流量5985pcu/d,中期(2022年)9085pcu/d,远期(2030)年13504pcu/d。推荐方案设桥梁1座,长隧道1座,涵洞8道,平面交叉工程6处。本项目永久占地33.47hm2,其中耕地4.93 hm2、林地24.59hm2、荒山2.43 hm2、建筑用地1.41 hm2;工程共占用基本农田1.13hm2。拟建项目路基挖方量为2

4、08.14万m3,填方量为122.25万m3,弃渣场总弃渣量为85.89万m3,根据水保报告,共设置弃渣场2处。拟建项目工程总投资5017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1380.18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2.75%。工程计划2013年5月开工,2015年底竣工。2. 环境影响评价 2.1生态影响评价 2.1.1生态现状 项目区域位于属珠长江一级支流清江水系区域,属于湖北省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区内自然植被位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三峡、武陵山地,栲类区。主要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林、灌草丛。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以林业用地为主,基本农田保护率约70,人

5、均耕地面积1.61亩。林地、荒地主要集中在BK1BK6+900路段,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与野生动物分布相对较多,部分路段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苍鹰、长耳鸮、短耳鸮、穿山甲的分布和活动。腾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1989年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利川市、恩施市境内,景区总面积69km2,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而驰名中外。根据规划,该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四个景区、两个景段。拟建项目BK2+300BK4+300,BK5+500BK6+800分别穿越大明岩景段和岩洞湾景区,路线避开了重要景点500m以上。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2006年由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立

6、,位于利川市、恩施市境内,属于地质地貌类的地质公园,共计面积223.94km2,园区内的地质遗迹及构成的景观主要属于岩溶及清江侵蚀成因。拟建项目BK1+470BK4+200路段经地质公园西南边缘,属三级保护区,以路基、桥梁方式穿越。 2.1.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报告书认为,工程建设破坏的植被总面积为32.06公顷,损失生物量1194.89t。拟建项目绿化面积将达到破坏面积的30左右,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公路永久占地损失的生物量。工程所在区域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为苍鹰、长耳鸮、短耳鸮,猛禽类迁移能力较强和活动区域较大,公路建设对其影响相对较小;穿山甲一般都在半山腰以上活动,很少到谷底的村庄附近活动,拟建

7、项目在穿越岩洞湾景区时采用毛坝沟隧道(BK5+030BK6+640),周边类似生境较多。因此,在中低山路段项目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对穿山甲生境的影响较小。本工程永久占地33.47公顷,其中耕地4.93hm2,占利川市总耕地面积的0.005%,占用基本农田约1.13hm2,本项目不会改变沿线乡镇的土地利用结构。施工期间的大填、大挖使沿线的植被遭到破坏,工程沿线弃土场位置、规模如设置不合理或措施不当,将导致生态景观的破坏并引发水土流失。报告书对土石方平衡进行分析,并对弃渣场选址的环境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拟建项目BK2+300BK4+300,BK5+500BK6+800分别穿越腾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大明岩景

8、段和岩洞湾景区,BK2+300BK4+300路段以桥梁、路基方式穿越,BK5+500BK6+800以路基、隧道的形式穿越,均避开重要景点500m以上。工程实施对腾龙洞景区森林景观无显著影响。对风景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主要表现为占压和破坏风景区景观环境。拟建项目BK1+470BK4+200路段经地质公园西南边缘,属三级保护区,根据专题调查,项目沿线无重要地质遗迹。本项目在地质公园所经之处主要为山谷或河床沟谷地带,拟建设清江大桥一座(240m),无大型隧道工程。工程线路在地质公园范围内所经之处主要为山谷或河床沟谷地带,会对地质公园内的生态植物景观资源造成破坏。2.1.3生态环保措施 腾龙洞省

9、级风景名胜区:施工期产生的土石方应定点堆放,不得随意乱弃乱堆,严禁在风景名胜区设置预制场、弃渣场、灰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和施工营地。风景区路段的路基和大桥的施工场地和物料堆场位置、范围须与旅游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划定红线,禁止越界施工,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的土壤和植被的破坏。风景区路段应尽量利用现有道路、用地范围路基作为施工道路,调整BK1+500、BK2+350施工便道,禁止新修施工便道。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必须全部收集处理;严格施工管理和环境监理,应重点抓好腾龙洞风景名胜区路段(BK2+300BK4+300,BK5+500BK6+800)施工监理,尤其是毛坝沟隧道弃渣应按指定地点进

10、行弃渣。下阶段进一步加强优化沿线的桥梁、桥墩、路基、防护、绿化隔离等设计,使之与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呼应。腾龙洞省级地质公园:建设期应聘请地质公园管理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在地质公园内,利用拟建项目的毛路和现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不再新建施工便道;在地质公园内,不设沥青搅拌站,灰土搅拌站及施工场地、施工营地;路基清表工作应严格控制在公路用地范围以内。杜绝在公路用地红线以外乱砍乱伐;严格按设计要求取土和弃渣,不可图方便就近在地质公园内取弃土。施工单位要制定相应的规章,业主监督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在地质公园开展施工活动时,加强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严防破坏地质遗迹、地貌;对公路沿线包括中央隔离带、路基边坡等

11、用地范围绿化,按生态学原理,利用乡土植被进行自然绿化,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沿线景观恢复与地质公园建设规划密切结合、统筹兼顾。动植物保护措施:BK1BK6+900路段植被相对较好,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红线,避免对用地红线以外的林地造成不必要的占用和破坏。优选施工时间,避开野生动物活动的高峰时段。春末至初夏是鸟类的繁殖季节,早晨、黄昏和晚上是野生动物活动、繁殖和觅食的高峰时段,应避免在早晨、黄昏和晚上进行爆破、打桩等高噪声作业。报告书提出的减少耕地占用的主要措施有:施工期临时用地,如料场、拌合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等,尽量选择在公路征地范围内,禁止在耕地内设置临时施工用地;建设单位根据国家要求

12、,对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补偿,可采取缴纳耕地开垦费,委托开垦方式补偿基本农田,以达到耕地的占补平衡;临时占用农田时,保留弃渣场表层约30cm厚的土层,施工结束后恢复成耕地。弃渣场:弃渣场设置应按照集中、优化和就近设置原则,弃渣场弃渣后应及时恢复成原有地类,利用山间凹地,确保不会改变景区地形、地貌,以便公路路域景观和谐。高边坡:采取综合措施,如工程上采取砼圬工、锚梁、锚索钻孔、锚索、锚杆等进行防护处理,采用土工格室处理,并在坡面上方距开挖边缘10m处设截水沟,距最终坡脚1m处有排洪沟;在工程措施的基础上,注重植物措施的配置,应符合当地的景观,与公路沿线的景观相协调。临时施工用地选址要求:腾龙洞省级

13、风景名胜区(BK2+300BK4+300,BK5+500BK6+800)、腾龙洞省级地质公园(BK1+470BK4+200)范围内设置预制场、拌和站、施工营地;风景区、风景名胜区路段,应尽量利用用地范围路基作为施工道路,禁止新修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灰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预制场等)尽量选用荒坡和劣质的土地,远离村庄、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一般都要选在处于上述敏感目标下风向200m以外;远离河道,以减少对河道水质的影响。隧道路段环保措施:尽可能“早进洞,晚出洞”,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加强水文地质调查,强化隧道治水技术研究和实施;按照设计的弃渣场位置进行倾倒,严禁随意堆置。环境敏感路段景观要求:建

14、议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单位开展公路绿化设计和景观设计工作,特别是位于腾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路段(BK2+300BK4+300,BK5+500BK6+800)进一步加强优化沿线的隧道洞口、桥梁、桥墩、路基、防护、绿化隔离等设计,使之与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呼应。 2.2声环境影响评价 2.2.1声环境质量现状 工程沿线共3处敏感点,全部为村庄。根据3处敏感点的声环境常规现状监测结果,昼间等效A声级LAeq介于53.161.6dB(A)之间,夜间等效A声级LAeq介于40.252.3dB(A)之间。陈家坝现状声源仅为生活噪声,无其它噪声源,声环境现状良好,昼夜均可满足2类声环境质量标准。杨柳寺和石山庙沿现有3

15、18国道两侧分布,声环境受到现有道路的交通噪声影响,但影响不大,其中杨柳寺声环境现状常规监测仍可满足2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石山庙常规监测可满足4a类标准。总体来说,项目沿线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2.2.2声环境影响预测 施工期昼间施工机械在距施工场地60m外可以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200m外可达到标准限值,但施工期往往多种机械共同作业时其达标距离要大于上述距离。 营运期报告书预测:拟建项目全线共有3个敏感点,至营运中期,杨柳寺4a类区昼间预测值为63.0dB,夜间为54.5dB,昼夜均不超标,2类区昼间预测值为56.6dB,夜间46.9dB,昼夜均不超标;陈家坝2类区昼间预测值为53.3dB,夜

16、间40.7dB,昼夜均不超标;石山庙4a类区昼间预测值为67.8dB,夜间59.0dB,昼间不超标,夜间超标;2类区昼间预测值为65.2dB,夜间55.9dB,昼夜均超标。由于该村庄位于本项目新建路段与现有318国道的平交处,根据24小时噪声监测结果,现有318国道对其已经产生一定噪声干扰,本项目在该路段与现有318国道平交,该村庄沿现有318国道两侧分布,营运期受到拟建项目和现有318的双重交通噪声影响,且现有318国道对其影响更为明显。2.2.3声环境环保措施 施工期的主要噪声防治措施有:在离路线近距离内有集中村镇居民区的路段,强噪声施工机械夜间(22:006:00)停止施工作业;对需要安

17、装通风隔声窗的房屋要求在施工期之前实施;在利用现有的道路用于运输施工物资时,应合理选择运输路线。报告书提出运营期为石山庙采用通风隔声窗的降噪措施,噪声治理费用为10万元。 2.3水环境影响评价 2.3.1水环境质量现状 拟建项目长江水系一级支流清江水系区域。项目以桥梁方式跨越清江,为渔业用水,水质控制目标为类,无饮用功能。水质现状监测表明:项目沿线水体SS、高锰酸盐指数、NH3-N和石油类均满足地表水类水质标准。 2.3.2水环境影响预测 (1)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施工期:由于清江均比较窄,拟建项目桥梁基本一跨而过,水中不设桥墩,因此正常情况下桥梁施工不会搅动水体和河床底泥,不存在悬浮物影响,

18、但如果施工管理不善,桥墩施工产生的钻渣随意抛入河中,将严重影响河流水质。除了桥梁施工外,拟建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施工场地的生产废水排放以及隧道施工的废水排放也将对水环境产生影响。此外,堆放在水体附近的施工材料由于管理不慎被径流冲刷或由于吹风起尘进入水体,也将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营运期:营运期水污染源主要来自桥面初期雨水径流及危险品运输泄漏废液对清江水质的污染。其中,桥面初期雨水径流影响较小;环境风险事故在采取措施后可得到有效控制。(2)地下水环境现状及影响预测 根据对终点附近出岩溶裂隙水进行水质监测表明:沿线地下水水质现状良好,所监测的各项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9、T14848-93) 类标准,其中3项监测因子达到类标准。本项目不涉及法定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对地下水环境影响主要来自隧道施工及后续排水。 2.3.3水环境环保措施 施工期:清江大桥施工时,沿河一侧应设置临时挡墙,防止泥土和石块阻塞河流、水渠或灌溉排水系统;所有桥梁施工营地应尽量远离水体,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粪便要设化粪池集中处理,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物料垃圾等尽量分类收集,废弃物应在施工中尽量回收利用;施工机械不定期严格检查,防止油料泄漏。实施施工期环境监督工作,重点抓好跨清江大气施工环境监理;施工营地在隧道口施工场地修筑沉淀池,集中收集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沙并调整pH值后排放,禁止将未

20、经处理的隧道污水直接外排。 营运期:项目跨越清江路段有危险品运输车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但几率很小。提出的主要措施为:加强清江大桥两侧防撞栏加固,限速警世标志;对桥梁所跨西河河堤两侧须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计划。地下水环境:由于工可阶段的地质勘查较为简单,建议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阶段地质勘查中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勘查,特别是隧道附近的水文地质情况。对于水文地质复杂的路段,施工时应采取超前探水查明前方地下水的分布与水量后,辅以预注浆疏水和堵水措施,将地下水尽可能封堵在围岩外,避免出现大量涌水现象,同时必须避免封堵地下水行进路线,必要时采取隧道改线等工程措施。2.4环境空气

21、影响评价 2.4.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对沿线代表性敏感点陈家坝(位于腾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内)现状监测结果表明:该敏感点NO2、TSP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项目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2.4.2环境空气影响预测 施工期:公路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是扬尘、粉尘和沥青烟。其中,扬尘和粉尘的主要来源是开放或封闭不严的原料堆放和混凝土拌和、灰土拌合与施工车辆、筑路机械等运行产生的二次扬尘以及隧道施工产生粉尘;沥青摊铺时的烟气和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采取措施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营运期:营运期根据类比分析,汽车尾气排放的CO、NO2对大气污染贡献值较小,随着

22、机动车尾气标准不断严格,项目建设对沿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项目营运期汽车尾气对腾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轻微。 2.4.3大气环保措施 腾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BK2+300BK4+300,BK5+500BK6+800)、腾龙洞省级地质公园(BK1+470BK4+200)禁止设置灰土拌和站和沥青拌和站;在工程建设期经常洒水保湿;灰土集中拌合,设置封闭性围栏,采用先进的沥青拌合装置,并配备除尘设备、沥青烟净化和排放设施;遇恶劣天气加蓬覆盖;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建议采用封闭式沥青熬炼设备。 2.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2.5.1社会环境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是分流G318东西向穿城的过境车流

23、,疏解进出城车流,减轻城内交通压力,保持318国道畅通的需要;是连通利川城区周边国省道和城市主干道,完善路网结构,构建交通主骨架的需要;是形成旅游景点间快捷、舒适的行车通道,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抢抓机遇,响应国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具体体现。2.5.2减缓措施 项目永久占地和拆迁对受影响的群众影响较大,在采取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措施后,将大大减轻公路建设占用土地和拆迁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在施工期及营运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沿线居民的声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出行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施工期应做好环境监理;严格执行本报告所提出

24、的噪声、生态等各项防治减缓措施。3. 公众参与 3.1公众参与实施过程 3.1.1信息公开及实施程序 按照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本项目采用张贴公告和网上公示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公开,以便广泛征询沿线群众、单位、当地政府部门对该项目建设的环保意见。 a、网上公示 网上公众参与第一次公示:建设单位于2012年9月在中国利川网(http:/www. L公示1网上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建设单位在中国利川网(公示2b、张贴公告环评项目组在现场踏勘时,在受影响群众集中分布的部分村庄张贴了信息公告,对本项目工程概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及程序、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及其反馈方式对公众进行了告知。

25、张贴公告3.1.2公众参与调查2013年3月,课题组先后走访了恩施州、利川市相关职能部门(国土、环保、林业、文物、规划、建设、旅游等部门),征询相关单位对本项目建设的意见,并在项目沿线向受影响群众广泛开展了公众参与调查;2013年4月又对利川市居民进行公众调查。公众参与调查表见附表1。考虑到沿线公众职业、身份、文化层次等的不同,其与本项目建设的关系不一,所关心的问题必然不同,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具体见表3.1-1。表31-1 公众参与对象、方式及主要内容对象主要方式内容结果统计受影响的群众现场咨询、座谈调查表、打电话等1.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2.征地拆迁户对赔偿、拆

26、迁、安置政策的态度、要求;3.沿线群众对公路施工期环境影响的识别及态度;4.沿线群众对公路营运期环境影响的识别及态度;5.沿线群众对环境保护措施的意见和要求;6.对本项目总体的看法如何。现场发放调查表60份,有效问卷56份。政府部门及环保、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及相关学校个人专访、发邮件、传真等1.项目的建设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是否有改善;2.项目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如何;3.项目的建设会产生的环境问题识别,是否会造成水土流失;4.项目的建设对农林业生产、饮用水源、旅游业发展、风景名胜区、城镇规划是否产生影响;5.针对上述环境和社会影响,应采取那些措施来预防和消减;6.对

27、本项目总体的看法如何。现场发放调查表7份,回收7份。3.2公众意见结论及分析 3.2.1沿线群众意见 考虑到项目沿线居民文化素质较低,调查时选择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村民进行调查,适当兼顾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调查年龄一般介于2371岁之间,家庭人口在45人居多,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本次公众参与现场共发放调查表60份,有效问卷56份,其中4份群众忘记提交;另有7份为沿线有关政府部门、可能受影响的单位访谈,回收7份。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2-1。表3.2-1 沿线居民公众参与调查表意见统计问题选项人数百分比1.您认为目前拟建工程现交通状况如何:良好2035.71 一般2544.64

28、较差1119.64 2. 从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改善沿线交通角度出发,您认为项目建设是否必要:十分必要4783.93 不必要35.36 无所谓610.71 3. 项目施工期间,您觉得会有哪些环境问题(可多选):施工噪声4376.79 施工污水3460.71 扬尘污染4173.21 水土流失1730.36 生态影响1628.57 其他00.00 4. 如果您是征地、拆迁住户,您希望:不能拆迁、征地814.29 愿意拆迁、征地,但需按相关规定给予拆迁补偿4580.36 无所谓35.36 5. 道路建成后,您认为主要的有利及不利环境影响是(可多选):方便出行3562.50 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4682.

29、14 交通噪声1425.00 汽车尾气1526.79 其他00.00 6. 您希望采取何种方式缓解道路建成后产生的交通噪声影响(可多选):绿化3664.29 声屏障1425.00 低噪声路面3053.57 限速、禁鸣等管理措施3358.93 通风隔声窗1017.86 其他11.79 7. 对您来说,我们提供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可以接受:可以接受4071.43 基本可接受1628.57 不能接受00.00 8. 您对项目建设的态度:赞成4783.93 无所谓916.07 反对035.71 根据表3.2-1统计结果,沿线群众意见总结如下:对目前项目区域现交通状况:沿线35.71%的群众认为良好,44

30、.64%认为一般,还有19.64%的群众认为较差。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沿线83.93%的群众认为十分必要,5.36%认为不必要,还有10.71%的群众认为无所谓。对修建该公路的态度:沿线83.93%的群众对修建该公路持赞同态度,认为公路的建设有利于改善路网结构,便于出行及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无所谓的占16.07%,主要是不希望本项目的建设打破其原有的安逸生活,并担心担心征地拆迁补偿无法到位。没有反对本项目建设的群众。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线的群众认为公路施工期过程中,群众比较担心环境问题依次是施工噪声(76.79%)、扬尘污染(73.21%)、施工污水(60.71%)、水土流失(30.36%

31、)、生态影响(28.57%)。对于公路在运营期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数群众最关注交通噪声、汽车尾气,希望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绿化(64.29%)、限速、禁鸣等管理措施(58.93%)、低噪声路面(53.57%)、声屏障(25.00%)、通风隔声窗(17.86%)。对于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可以接受,71.43%的群众认为可以接受、28.57%的群众认为基本可以接受。3.2.3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意见通过对项目所经地区的当地政府及环保、林业、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征询可知,均认为本项目建设非常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7份调查表均赞成本项目建设,支持率100%。主要意见归纳如下:(1) 沿线各级政府意见沿线各级地方政

32、府十分支持本项目的建设。本项目的建设是区域路网合理布局的重要一环,将大大减轻市区内的交通压力。同时也提出希望公路建设能保证沿线群众的切身利益,依法办理征地拆迁手续,合理发放补偿款。(2) 利川市的环保部门为保障本项目的建设,拟建项目在落实好报告书提出的施工期间的环保措施等,加强施工环境监理和营运期环境管理并且运营期对较近的敏感点采取环保措施,解决好营运期的噪声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前提下。同意该项目的推荐路线方案建设。(3) 国土资源部门和住建部门当地的国土资源部门表示积极支持本项目的建设,注意做好征地的补偿,注意对沿线基本农田的保护,考虑农业灌渠连通性和耕作通道。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另外,湖北省国

33、土资源厅(鄂土资函2013147号)就本项目穿越恩施腾龙洞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出具了同意函;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鄂建函201327号)就本项目穿越腾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出具同意意见。3.3公众意见采纳与否说明 3.3.1沿线群众意见采纳或不采纳意见说明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评价单位、建设单位经过分析后,作出如下答复:(1) 公路建设带来的征地、拆迁、补偿、再安置问题本项目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按照鄂政发200946 号文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湖北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及恩施州国土字文201011号的精神,制订补偿标准,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项目征地的补偿和安置工作。工程征地和拆迁后,及时

34、安排被征占地和拆迁农民的补偿和再安置工作,同时拟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征地拆迁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沿线群众了解相关政策。建设单位对于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将依据上述政府相关文件,与相应的村委会、农户签署补偿协议,力争做到公正、公平、合理,并将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直接打入征地拆迁户个人账户。 (2) 公路施工及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噪声问题施工期间,建议施工单位进行高噪声作业时,避开沿线群众的夜间休息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3) 施工期的社会及环境影响问题拟建公路施工期为30个月,建设单位将要求施工单位应遵循以下施工原则: 施工单位要签定文明施工合同; 在与现有道路交叉时,要先修好临时通道,防止出现交通堵塞、割段现象;

35、村庄附近的施工场地应设围栏、隔声板等降噪防护措施,并设警示牌; 合理组织交通,保证现有县级、乡镇公路的畅通。 (4) 营运期环境影响问题群众主要担心营运期交通噪声以及汽车尾气,认为应该采用绿化、限速、禁鸣、低噪声路面等措施。对此,设计单位已在本项目设计中考虑了绿化;本次环评通过预测,石山庙(BK6+850BK6+986)由于受本项目噪声影响较大,设置通风隔声窗措施,其他路段经过预测,没有超标,故本项目不设置低噪声路面及声屏障措施。3.3.3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意见采纳或不采纳意见说明(1) 人民政府意见答复拟建项目建设将按照相关规定,测算征用土地费、拆迁补偿费,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建设单位要求每

36、个施工单位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2) 沿线环保部门意见答复建设单位表示,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严格落实环评报告书提出的施工期及营运期的各项环保措施,确保使沿线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3) 沿线国土资源部门和住建部门意见答复尽管线路设计时本着尽量减少占用耕地的原则,但是占用农田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轻施工期临时占地对耕地的影响,建设单位将严格实施本报告提出的耕地保护措施。建设单位承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路段景观保护和绿化工作。3.4公众参与调查总结环评开展过程中,在沿线区域开展了公众咨询和信息公开,广泛征询沿线公众对该项目建设的环保意见。公众调查

37、结果表明:公路沿线绝大多数公众(包括地方政府、沿线群众)支持该项目的建设,认为项目的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公众希望得到合理的补偿。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征地、阻隔和扬尘、噪声等方面的环境影响有较好的认知,公众希望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采取的相应环保措施,要得到有效的落实,使公路建设与沿线环境保护和群众利益相协调。4. 环保投资 该工程的直接环保设施投资约为1380.18万元,占总投资比例为2.75%。 5. 结论 综上所述,318国道利川绕城段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已列入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库,与沿线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推荐方案B线产生

38、的不利环境影响通过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营运阶段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对策后,其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降低至最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6. 联系方式 (1) 建设单位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利川市交通运输局 地址:利川市清江大道301号(邮编:445400) 联系人:谌华韦 联系电话:13808641860(2)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证书等级:甲 证 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1807 号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民生路600号(邮编:200135) 联系人:郑先生 联系电话:021-58856638-2804 传真:021-58211402 电子邮箱:hjpjb(邮件主题请注明:318国道利川绕城段公众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