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山居图.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84327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山居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富山居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富山居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富山居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山居图.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在元四家中,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

2、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卷,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时至今

3、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富春山居图是本是黄公望为挚友无用师所绘,由8张画纸连成、全长848厘米的作品,后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因痴迷决定死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这幅绝世佳品,从此变成一长一短两段。前段较短,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

4、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被清廷收藏。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是代表画家黄公望一生绘画最高成就的画作。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

5、、湿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传奇浴火重生后的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

6、所得。画家吴湖帆曾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 ,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为何身首各异?一幅画画了七年,也称得上一奇;而成作之后的250年后,幸运逃离火宅,被截为一大一小两幅名作,更是旷古之传奇。那

7、么富春山居图遭遇了怎样的变故,成为了一大一小呢?1350年,黄公望将作好的富春山居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不好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到富春山居图并珍爱至极。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留下遗言焚画殉葬。这幅在吴

8、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

9、,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但这一焚,然而,逃过死别,富春山居图再陷生离。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被列入当年故宫文物南迁名录,后辗转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入驻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从此,杭州,台北,600岁佳作隔海相望。2006年,浙江省博物馆开始多方沟通联系,希

10、望促成双画合璧。 两岸“合璧”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历经一年多的沟通接洽,通过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博物馆等方面合作,双方立意于台湾举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这其中就包含了海峡两岸收藏的富春山居图。这迈开了“圆合”第一步。2011年5月11日下午,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赴台交启运仪式举行。5月18日,在北京移交。6月9日,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在台北联合举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实现了“圆合”。 而且,“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2011年6月9日至9月25日期间,将在海峡两岸举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