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情况.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86790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情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情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情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情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情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情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情况.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情况 一、对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定位和要求 国家定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自治区农畜产品资源优势,提高开发和深加工水平,努力打造成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乳品和羊绒生产加工业,加快培育肉类、粮油、果蔬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绿色知名品牌。加强原产地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自治区定位:自治区党委第九届全委会议提出,提高农畜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把我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

2、现代化“三化”互动战略,提高农牧业机械化、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我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明显。我区拥有耕地1.07亿亩,人均占有4.3亩,居全国第一,粮食产量已进入全国10强;全区草原面积13.2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2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拥有国内著名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三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建设,我区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二是农牧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我区已具备年产500亿斤粮食、24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50万吨禽蛋、10万吨绒毛、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中,粮食生产

3、方面我区已经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畜牧业方面,牛奶、羊肉和绒毛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三是农畜产品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支柱产业。2012年,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9亿元,增长18.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6.1%;利润总额200.9亿元,增长34.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5%。拴区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375家,实现销售收入2966.5亿元,实现增加值892.4亿元,实现利润206.1亿元,实际上交税金80.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占

4、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的97%以上。亿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461家,实现销售收入2514.8亿元,占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83.3%。10亿元以上企业有33家,实现销售收入1350.5亿元,占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的44.8%。 四是拥有了一大批知名品牌。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培育了一批知名度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大的龙头企业和驰名品牌,目前,我区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403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已达45个,伊利、蒙牛、鹿王、鄂尔多斯、河套等知名品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乳业、绒业、马铃薯加工业均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和拉动效应日益凸显。 三、工作进展和现状 近

5、年来,我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惠农惠牧政策,深入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农牧业基础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区积极加大农林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近10年,全区灌溉面积增加了1202.8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80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增加了2147.2万亩。通过灌区间的整合,万亩以上灌区由170处变更为160处,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48万亩。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开工建设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72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894处,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草原得到全面保护

6、环境的基础上,连续8年牲畜存栏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 二是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区近年来积极推动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2012年畜牧业产值约10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3%,畜牧业成为第一产业的主要增长点。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自治区5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奶牛存栏比重由2007年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45%以上。全区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达到70%,比2011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2年新建设施蔬菜3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8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42%。 三是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我区已初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农畜产品加工业

7、初步形成了以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粮食、羊绒、肉产业为支柱,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17.5亿元,增长13.5%。产业化经营覆盖全区一半以上农牧户,农村牧区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099家,入社成员达到19.4万户。 四是农牧业生产加工布局得到优化。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粮食、羊绒、肉产业为支柱,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乳产业形成呼市、包头、呼伦贝尔市三大优势集群;玉米产业形

8、成以通辽和呼市为中心的两大生产和加工基地;中东部地区成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锡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鹅、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羊绒产业形成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的产业集群;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我国又一重要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鄂尔多斯的沙地资源(沙棘、柠条、甘草等)、乌海市的葡萄、呼伦贝尔市的林下产品(黑木耳、蓝莓等)等区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五是农牧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12年底,我区累计投资建设了503个乡镇农技推广站,77个旗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10个有害生物预警站,14个农机推广服务体系,13个农机安全监理体系。科技推动和支撑作用日益

9、明显,农牧业科技对现代农牧业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5%。围绕特色和主导农畜产品生产,大力推进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高产创建”和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培育出了一批在区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畜产品优良品种。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我区60%以上的农田属于旱作田,雨养农牧业、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牧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田、草牧场基础建设滞后,物质装备水平较低,粗放经营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要保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农畜产品加工水平整体不高。加

10、工企业总体上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品牌建设薄弱。除乳、绒产业发展比较成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先进的加工企业集群,粮油、肉类等其它产业缺乏领军企业,更没有创出国际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发达国家农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深加工农畜产品占80%以上,我区农畜产品加工率只有52%左右,深加工不足20%,差距较大。原料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与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不同品种供应总量和地区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并存,在数量、品种、质量安全等方面不能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 三是面临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仍然不健全。目前我区80%以上的耕地和90%以上的草牧场仍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种生

11、产模式吸收运用新技术、新农艺、新设备的能力差,不适应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全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问题日益明显,农牧业资源单位产出率低,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3斤,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旗县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限,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农牧业科技普及率不到位,覆盖率低,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五、下一步的具体战略和措施 (一)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东部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和西部黄河流域两大粮食核心产区,继续组织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全面实施“四个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

12、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节水增粮工程实施力度。到2015年,全区农田草牧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0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250万亩。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确保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500亿斤以上。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2011-2015),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促进蔬菜产品有效供应和质量提升,到2015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保持300万亩以上。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区农牧结合的双重优势,稳定牧区牲畜头数、逐步增加农区牲畜存栏数量,确保牧业

13、年度全区牲畜存栏继续保持在l亿头只以上 大力实施“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以推进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提高优势畜种品质和个体产出效益,到2015年,确保肉类、牛奶产量分别达到270万吨和1100万吨。 (三)努力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水平 加快政府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牧业基地建设、农畜产品品牌建设、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引进和培育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提高乳、肉、绒、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番茄等优势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高端化、生态化、标准化、安全化,打造深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达到65%以上。大

14、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牧户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农牧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农牧业生产与农畜产品加工协同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 (四)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好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牧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扶持鼓励制度,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引导和规范草牧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流转,不断提高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牧民土地准入和监管制度。 (五)加大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目前,我区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仅为4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要把科技推广和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根本保障。一是健全推广体系。加快推进旗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确保旗县和乡镇科技推广机构具备较好的服务能力。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牛羊配套一直、牛羊人工受精、畜禽标准化饲养管理等技术。三是加大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重点加大对种养大户、农牧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 责任编辑:杨再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