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防灾科技学院实习报告书专 业 地球物理学 系 别 地震科学系 报告题目 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实习 实习时间 2012-7-2-2012-7-6 实习单位 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杨庄小树林 教务处监制目 录一、工区位置 (3)二、区域地质概况 (3)三、工作方法(4)3.1 地震仪器介绍 (5)3.2工作流程 (6)3.3野外工作 (7)3.3认识与不足 (10)四、数据处理方法 (10)4.1 直达波速度计算 (10)4.2 静校正 (11)4.3 动校正 (11)4.4 水平叠加 (12)4.5地层厚度计算方法 (13)4.6深度剖面的获得 (14)五、资料解释 (14)5.1 时间剖面图(15)5
2、.2 时-深转换 (15)5.3 构造深度图 (17)六、结语 (18) 一、 工区位置(北务镇)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位于顺义区东南部,首都机场东侧,东西北三面分别和顺义区的大孙各庄镇、李遂镇、杨镇相邻,南与河北省三河市相邻。该镇面积为32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24.1平方公里,工业用地2.7平方公里,村庄用地4平方公里,公路用地0.7平方公里。下辖北务、郭家务、陈辛庄、林上、仓上、道口、王各庄、闫家渠、南辛庄户、于地、庄子、小珠宝、珠宝屯、东地、马庄15个行政村,拥有户籍人口10151口人。(图1-1)。图1-1.北务镇地理方位图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地属暖温带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光
3、照充足,年日照总时数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1.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4.9,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5.7。初霜期在10月下旬,终霜期在4月上旬,全年无霜期在190天以上。平均年降水量622毫米,七、八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交通优势镇域内直通首都机场的市一级公路龙塘路横贯东西;西起四环红领巾桥东至平谷的京平高速公路年底即将开工,并在北务留有出口;连接密云与河北燕郊开发区的木燕路纵穿南北。镇中距首都国际机场17公里、京哈公路10公里、北京六环15公里,距天津新港100公里,方圆20公里内建有三座铁路货运站,即:京承线顺义站、京哈线燕郊站和大秦线李各庄站,交通十分便利。 基础设
4、施优势已初步达到“七通一平”标准,镇域内建设有高标准水厂一座,日供水能力到3万立方米,水质达到国际饮用水标准。供电:镇内在现有56KVA和63KVA基础上,新建110KVA变电站一座,具备双回路供电能力。网络:镇内建有有线二级站一座,可以实现有线入户。通讯:镇内电信局具备安装4000门程控电话的能力,并引入了光纤电缆,可以实现宽带电信传输。二区域地质概况顺义区地处北京凹陷的北东部,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反射弧与阴山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造成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区内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覆盖,仅在木林、龙湾屯以及二十里长山一带分布有少量的基岩残丘,其地表以
5、下的基岩主要有中上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以及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埋深约80- 120m,大部分地区缺失第三系。区内构造以北东北西向的断裂为主,有些断裂如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良乡断裂、南苑一通县断裂以及二十里长山断裂等至今仍活动强烈。褶皱构造不甚发育,只有北西向的大孙各庄向斜及北东向的李遂背斜较具规模。 顺义区主要处在潮白河中上游冲积平扇上,北部边界环山,区内大部分为平原,平原区基岩上部沉积了多层次冲洪积物,砂、卵、砾石层与粘土层互层交错分布。砂、卵、砾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渗透、大气降水以及水库蓄水下渗等,水资源总体看来比较丰富
6、。但由于是北京市主要的水源地及农业生产基地,区内又有首都机场、空港工业开发区以及燕京啤酒集团等全国闻名的大型工业企业,工、农业需水量极大。1999年工业用水量为3 257 87万m,农业用水量为31 607 527万m,加上城镇生活用水量174 187m3,地下水资源总体上呈超采状态,且开采程度指数均为l 24,在全区19个乡镇中高丽营、天竺、李桥、仁和、南法信以及后沙峪等属严重超采区,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平均每年下降约0 5-1 5m左右。三、工作方法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生产的首要环节,它是通过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获取地震勘探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地质
7、解释之用。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主要分为现场踏勘、野外施工设计、试验及正式生产阶段。野外工作中的关键是地震勘探采集系统和工作方法,它决定着能否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原始资料。根据地震勘探所要解决的地质任务,野外分为二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多用于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幅度小、二维勘探无法解决的地区。相比之下三维勘探的工作量比二维勘探大得多,无论是设备还是人员的配备都大大超过二维勘探。 地震勘探原理:用人工的方法引起地壳振动,再用精密仪器记录下爆炸后地面上各点震动的情况。利用记录下来的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为寻找油气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施工的总体设计原则:
8、施工总体设计决定着能否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原始资料。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是要有效地解决地质问题。在一个工区内能否应用地震勘探解决地质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对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a、低速带地表附近的地层,由于地质风化作用变得比较疏松,地震波在该层传播的速度一般叫下面未风化的基岩中的速度要低得多。由低速带的存在,使从深部反射上来的地震波射线,要向垂直方向偏移,因此在地表附近,纵波的质点位移几乎垂直地面,而横波的质点位移在地面作水平运动。因此,在进行纵波勘探必须设计垂直运动的检装置,而进行横波勘探的采用水平运动的检波装置。低速带的存在会使地震波经过低速
9、带后出现时间上的滞后。低速带地层的疏松性,对地震波的高频成分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在低速带内难于激发出较强的有效波,在低速带以下激发较好。b、 确定含水层的位置通常潜水面的位置往往就是低速带的底部,在含水层中能激发出频谱成分十分丰富且能量较强的地震波,可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3.1仪器介绍在这次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实习中用到的仪器有:地震仪、检波器、测线、直流电源、重锤、铁板、触发信号线、电缆线、转接器、Y型线、计算机、大长钉子(桩)。重点介绍地震仪:GEODE 地震仪(图3-1) 图3-1:GEODE 地震仪多用途24位浅层地震仪:折射、反射、地震检测、VSP、爆炸和震动测量、水上地震调查,浅层
10、剖面测量和连续记录。Geode单站324道,多采集站可扩展到1000道。工作带宽20KHz(002 u S至16ms采样率),既适应超高频工程调查,又适用低频天然地震监测。精湛工艺设计和装配保证了该仪器防潮、防震和防尘,高稳定性能,特别适合在恶劣野外地质环境中工作。仪器连接图:3.2 工作流程:a)布线:测线可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当激发点和接收点在一条直线上时称为纵测线,否则称为非纵测线。本次实训采用纵测线。触发线和电缆分居测线两侧。将检波器沿测线方向等以一定的道间距垂直插入地下b)连接线路: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连接。检波器与电缆上的接口分别相连,重锤与触发线相连,电缆、触发线连接仪器后一
11、并接入计算机。 计算机和地震仪连接电源线。c)设置参数:根据实际布线的偏移距、道间距、检波器数量和实际操作中触发方式等设置软件中的参数。d) 采集数据: 在激发点重锤敲击,检波器将信号通过电缆传输至仪器,在计算机上得到地震波的时间剖面。可将多次激发得到的波形迭加,使地震波的能量增强,从而提高剖面质量。e)注意事项:1)布线。测线布置的原则是测线方向要与探测的地质体的走向大致垂直,且要有一定的密度分布。理想的直线是平面的直线,但在工作区域并不是所有的测线都能满足这种条件。 2)检波器。检波器的安插要求直、实、牢、平、准,整个排列上的检波器必须连接畅通,极性正确,不能有漏电现象。 3)震源。实验过
12、程中震源采用重锤激发,地震仪的触发方式为外触发。3.3 野外工作日志1) 2012年7月2日(星期一) 实习地点: 实训中心会商室实习内容:对地球物理勘探实习认识和任务安排。上午老师介绍了本次实习的总体安排,让我们做好实习前相应的准备。老师对本次实习提出严格要求,我们进行分组,安排每个人的任务。 2) 2012年7月3日(星期二) 实习地点:北京顺义区杨庄小树林。实习内容:认识野外采集数据的仪器及连接方法,对软件的参数设置的学习。分组:杜继宇,张建国,杨驰,王富,樊文杰,张博,郭瑛霞,宋沅羲,许德林。岗位:灵活调整,轮换着操作,每一道工序每个同学都亲手操作。工作步骤及方法:布置测线(由于是属于
13、实习工作,没有该地区的地质资料,所以就没有按照测线需垂直走向方向布置,在比较平坦的地方布置了的测线),沿测线,在每隔两米的地方打桩,;在桩的位置插入检波器(这样使检波器在一条直线上),在插检波器时应使检波器垂直向下;把收回的桩放回指定的放置仪器区域。铺设电缆且与检波器相连接,在电缆线的对侧铺设触发线,触发线一端连接重锤另一端连接仪器;把所有的接口连接到地震仪的相应接口上,计算机开机,接通地震仪电源,启动GEODE的采集控制软件,进行各参数的设置,由于是第一天主要是对软件的认识学习实习。注意事项:1、布置测线时,测线需拉直,2、铺设电缆,不要对折电缆线,应使之平缓放置在地面上,工作人员需保护电缆
14、线,避免踩踏电缆。3、检波器与电缆线连接时的极性需相同。4、插检波器时应使检波器垂直插入地面。5、在连接接头时,最后连接电源。问题处理、故障排除、分析:1、基本原理的误解:把多次放炮和多次覆盖混淆,多次锤击目的是为了增加地震波的能量,避免离炮点远的检波器接收波的能量弱,导致干扰波和有效波重合。多次覆盖的目的是更清楚地了解地下某点的地质情况。由于课堂学习对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2、在记录时,相应软件显示8道(本来属于12道),通过仔细的检查,查出了原因是:没打开地震仪的电源。3) 2012年7月4日(星期三) 实习地点:北京顺义区杨庄小树林。 实习内容:熟练仪器接口连接操作,理解软件参数及根据道间
15、距、偏移距、道 数 等以及勘探方法的不同而设置参数,认识有不同原因引起的噪音,根据记录数据 及波剖面计算直达波速度。分组:杜继宇,张建国,杨驰,王富,樊文杰,张博,郭瑛霞,宋沅羲,许德林。岗位:灵活调整,轮换着操作,每一道工序每个同学都亲手操作。工作步骤及方法:重复前一天的操作连接仪器,熟练GEODE的采集控制软件的使用,进行各种干扰实验:a.不激发,直接接收背景噪声;b、在某个检波器处进行跑动跳跃等人为干扰。3) 2012年7月5日(星期四) 地点:北京顺义区杨庄小树林。 任务:熟悉布置观测系统、软件操作,更改参数设置,仪器检查,故障排除。 工作步骤及方法:布置观测系统,道间距为4米,设置重
16、锤不同次数的激发,以及检波器与电缆线交换接等进行对比实验。分别对检波器相邻交换和隔位交换,从剖面图上识别出来。利用激发地震波在各道初至的时间不同,可以利用时间差和对应检波器的距离算出地表速度。问题处理、故障排除、分析: 偶尔会出现某道波形出现紊乱。可能的原因是检波器接口着地引起的,特别是在湿的位置。故障排除:把检波器接口架设于空中。由重锤锤击能量传到12道时衰减和噪音重合的现象:6) 2011年7月6日(星期五) 实习地点: 北京顺义区杨庄小树林实习内容:进行滚动覆盖实验方法与步骤:布线:设置道间距为2米,由于是采用12道接收,3次覆盖,由公式可得:每次炮点滚动为2个道间距,所以偏移距以及跑每
17、次移动的距离为4米,触发线和电缆分居测线两侧,将检波器沿测线方向等以一定的道间距垂直插入地下。连接线路: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连接;检波器与电缆上的接口分别相连,重锤与触发线相连,电缆、触发线连接仪器后一并接入计算机,计算机和地震仪连接电源线。设置参数:根据实际布线的偏移距、道间距、检波器数量和实际操作中触发方式等设置软件中的参数。 采集数据: 在激发点重锤敲击,检波器将信号通过电缆传输至仪器,在计算机上得到地震波的时间剖面。3.4认识与不足 1.检查电源电量是否充足; 2 .测量前先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再设置仪器参数 3.数据保存时要注意路径和名称; 4.偏移距选择过小,得到的波形都是面波的信息,
18、剖面效果并不好; 5重锤激发的能量太小,只能探测到浅层的地震信息。6探测地的土壤层太厚,再加激发能量太弱,效果不是很好。7.做滚动时,注意Y型线的连接。四、数据处理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资料处理追求“高信噪比”和 “高分辨率”,重视浅部反射波信息的保护和突出。因此,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地震记录中的有效宽、高频反射信息是资料处理的关键,压制背景干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是资料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4.1 直达波速度计算在波形图上截取任意两个检波器之间的波形波峰,读取波的到达时间并算出时间差t,计算两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s,直达波的速度v=s/t。图形及计算结果如图4-1。起始时间(m
19、s)结束时间(ms)起算道号截止道号声波速度(m/s)声波0.012850.07610112348直达波0.056630.069286192055 图4-14.2静校正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需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静校正。地震勘探的时距曲线关系理论以地面为水平面、近地表介质均匀为假设前提。在实际野外观测时,表层因素与假象往往不一致。这时观测的时距曲线不是一条双曲线,而是一条畸变的曲线。对此曲线动校正不可能将它校平。剩余静校正:由于技术上的愿意或某些人为因素,野外实测资料往往不很精确,故野外静校正之后仍残存着剩余的静校正量。有时一次静校正后的剩余静校正量可以高达数十毫秒,若不继续进行剩余静校
20、正出处理。往往使速度参数无法准确提取,或由于剩余静校正量的存在,使反射信息不能同相叠加,致使叠加剖面质量很差。4.3 动校正为了消除正常时差产生的影响,要对反射时间做时间校正。经过校正后,可以保证在叠加时各道反射波能实现同相叠加,形成发射波能量突出的叠加道。4.3.1 水平界面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0时间。即将反射波时距曲线校正称纵坐标为自激自收时间t0的水平直线。4.3.2 倾斜界面动校正(图4-2)从x/2 处的M点向界面作垂线与界面交于R,而真正反射点在R,这两者是有偏移的。反射点不在炮检距中点与界面的垂直点R上,而在R点。当倾
21、角不大时,R与R的偏离不大。近似地认为R与R相差很小,可忽略。 M点的自激自发时间为tRM。 动校正量等于波的实际传播时间t减去炮检中点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tRM (RM的旅行时),即t=t-tRM动校正:t-t=t-(t-tRM)=tRM动校正后就把t变换成tRM了。 具体地说,精确的动校正量是: 图4-2 倾斜界面动校正示意图式中h0是激发点O处界面的法线深度;tRM=2hM/V,hM是炮检中点M处界面的法线深度。但是,因为和hM都未知,无法用上式精确地计算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实际的做法是用水平界面的公式近似计算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应当注意:上式要校正的只是正常时差,是对水平界面情况提出的。
22、对倾斜界面的反射波进行动校正,不是(也不应当)把t校正成为t0,而是要把t校正成为tRM。4.4. 水平叠加共反射点叠加法实际上是对地下同一反射点作多次观测,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使一次反射波加强,而多次反射波和其它类型的干扰波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共反射点道集内正常时差各道记录的是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波,因道集内各接收道的炮检距不同,其反射波存在时间差。以M点自激自收时间t0作为基准时间,可得各道反射波到达相对于中心道t0的时间差,其值为从各道反射波到达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则共反射点道集时距曲线变成一条t=t0
23、的直线,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图4-3)。图4-3 共反射点道集动校正示意图经动校正后,共反射点道集中各反射波不仅波形相似,且没有相位差,此时进行叠加,反射波将得到加强。把叠加后的总振动作为共中心点M一个点的自激自收时间的输出,就实现了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输出。4.5 地层厚度计算方法4.5.1 分层根据同相轴的连续性在时间剖面图上划分出七个地层,并用蓝色铅笔在图纸上画出分层线以便识别。4.5.2 分点沿测线方向将剖面图十等分,过每一个分点做垂直于测线的直线,用铅笔标出,以此得到十条直线,这时每一条直线将与各层分界线分别交于一点,每条直线可与地层相交共得到七个点,十条直线总共得出七十
24、个点。4.5.3 均方根速度(Vr)的计算逐点进行计算,对水平层状介质,叠加速度Va(假设值)就是均方根速度Vr,不再做倾角校正(当倾角=0时,Va=Vr)。对倾斜界面(即a0),要做倾角校正,此时Vr=Va*cosa。4.5.4 层速度(Vn)的计算利用均方根速度求层速度的Dix公式表示如下: t0,n表示从第一层到第n层的双程回声时的累加;t0,n-1表示从第一层到第n-1层的双程回声时的累加;VR,n表示第n层的均方根速度;VR,n-1表示第n-1层的均方根速度。4.5.5 第n层地层厚度H(n)的计算H(n)=Vn*t*, t*=t0,n-t0,n-14.5.6 地层深度h(n)的计算
25、h(n)=H1+H2+H3+Hn4.6 深度剖面的获得根据时间剖面图,不仅可以得到观察到断层、不整合等多种地质现象,并且可以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变化特征在时间剖面图上把地下介质分为性质不同的多个地层,从而求出各地层的层速度、层厚度以及深度,为地震预测的长期工作及地震前期预报提供重要的依据。五、 资料解释 经过数字处理后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尽管能直观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但它毕竟不是地质剖面,为了给地质人员提供地质剖面或构造图以及岩性方面等地质信息,必须对地震时间剖面进行地质解释,也就是将地球物理信息转换为地质信息。因此,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出成果的阶段。地震资料解释是综合运
26、用地质、钻探、测井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提交各种构造或岩性的地质图件。5.1时间剖面图地震野外数据采集采用水平多次覆盖放方法,对所获得原始记录经计算机处理,将同一个共反射点的记录道抽取在一起组成共反射点道集记录,其同相轴为双曲线形状,经过动校正后把双曲线同相轴拉直变成工中心点处的t0时间,再进行叠加,经剖面显示仪显示输出就得到一张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时间剖面显示可有五种形式,即波形曲线、变面积(如图5.1所示)、变密度、波形加变面积及波形加变密度。 图5-1 时间剖面图 根据时间剖面图,不仅可以得到观察到断层、不整合等多种地质现象,并且可以根据反射波同
27、相轴的变化特征在时间剖面图上把地下介质分为性质不同的多个地层,从而求出各地层的层速度、层厚度以及深度,为地震预测的长期工作及地震前期预报提供重要的依据。 5.2时-深转换根据时间剖面图(上图),可以确定连续性较好的同相轴,再根据同相轴的分布可以确定地层剖面分界线。依据反射波的三条识别特征(强振幅、波形相似性、同相性)选择条件较好的波形划分出地层分界线,把此图划分为四个层以下是计算出的各个层的层速度以及各层的厚度:x=12000t0t0,n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层厚度总厚度第一层0.410.82150015001500615615第二层0.351.52200020002459.675860.8
28、91475.89第三层0.622.76300030003889.612411.563887.45第四层0.483.72400040006010.42884.996772.44x=10000t0t0,n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层厚度总厚度第一层0.430.86150015001500645645第二层0.381.62200020002445.458929.271574.27第三层0.733.08300030003795.9152771.024345.29第四层0.664.4400040005686.243411.747757.03x=8000t0t0,n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层厚度总厚度第一层
29、0.40.8150015001500600600第二层0.411.62200020002388.999979.491579.49第三层0.743.1300030003804.3362815.214394.7第四层0.995.08400040005192.264673.0310867.73x=7000t0t0,n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层厚度总厚度第一层0.390.78150015001500600600第二层0.381.54200020002407.5914.851514.85第三层0.77 3.08300030003741.662881.084395.93第四层0.4644000400062
30、79.712888.677284.6X=6500t0t0,n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层厚度总厚度第一层0.40.8150015001500600600第二层0.421.64200020002380.48999.81599.8第三层0.733.1300030003823.152790.94390.7第四层0.413.92400040006516.42671727062.42x=6000t0t0,n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层厚度总厚度第一层0.40.8150015001500600600第二层0.41.6200020002397.92959.171559.17第三层0.62.83000300039
31、58.112374.873934.04第四层上盘0.23.2400040008062.261612.455546.49x=5300t0t0,n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层厚度总厚度第一层0.430.86150015001500600600第二层0.41.66200020002397.916959.171559.17第三层0.763.16300030003787.12878.204437.37第三层不确定40004000x=4900t0t0,n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层厚度总厚度第一层0.541.081500150014771033.91033.9第二层0.492.06200020002495.7
32、69873.521907.42第三层0.653.36300030004113.772673.954581.37第四层不确定400040004000x=4500t0t0,n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层厚度总厚度第一层0.731.4615001500150010501050第二层0.372.2200020002657.5361063.012113.01第三层0.73.6300030004262.2372557.344670.35第四层不确定400040005.3构造深度剖面图 根据时-深转换得到层面分界线的深度,可绘出层面的构造深度剖面图(图5-2)。 图5-2 构造深度剖面图 由上述构造深度剖面图
33、可知:从上到下大致可以分为4层:1-3层为水平层,4层为倾斜层。水平层中第1,2,3层的同相轴连续性较好(3层没1、2层好),可见地下介质较为均匀稳定。第3层可看作是水平层和倾斜层的过渡带。第2层与第3层交界附近,X=7000m,H=1710m,x=8000mH=1710m,X=8500,H=1710m附近位置有三个小的正断层发育,上盘向下,下盘向上错动;在X=8004300m,H=10657000米区域里有一发育良好逆断层,与第一、二、三、四层构成角度不整合。在X=4300m,H=6959m位置出现了地层歼灭点。 六、结语通过一周的野外地震勘探实习,我对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的相关原理及工作流
34、程有了更深入了解,比如野外地震勘探施工前的准备、野外原始数据采集技术及工作方法,室内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解释。本次实习我们还掌握了仪器的连接,测线的布置,检波器的插拔、数据的接收和处理等,GEODE的采集控制软件的使用,掌握用多次覆盖的方法获得地震时间剖面图,包括故障分析以及排除等。 本次实习过程中,各项实习任务均是在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本组同学互相合作完成的。在整个实习中,大家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又各司其职,不仅增加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还促进了同学、老师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团队协作。磨练了意志力,使我们有信心战胜更大挫折。经历这次实习后,我对地震勘探相关专业知识有更深理解,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其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要学好,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是比较辛苦的,但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让我们更加顺利完成任务。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很多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在开始实习到写好报告,我遇到很多问题,同时让我深深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把知识学得更好!最后,再次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指导。指导教师评语: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