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9076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0130101301394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1994-03-30发布 1994-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 布- 955 -DZ 0130101301394 目 录 DZ 0130194 总则 DZ 0130294 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 0130394 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 0130494 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 0130594 煤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 0130694 15万和120万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 0130794 非金属矿的

2、物化性质和工艺性能试验 DZ 0130894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DZ 0130994 选矿冶金试验 DZ 01301094 石油地质实验测试 DZ 01301194 海洋地质实验测试 DZ 01301294 地质实验测试样品副样管理 DZ 01301394 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 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Z 01301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1 总 则 1.1 主题质量保证1.2.1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工作总的质量目标,是为了保证量值的统一和测试数据的准确可靠, 能真实地反映测试对象的特征,满足用户对测试数据质量的期望;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或规定。1.2.2 地质矿产

3、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各基本要素的要求是确保测试质量的基础。1.2.3 本规范是对这些主要要素的基本的、具体的要求和规定。1.3 样品1.3.1 地质矿产实验室的测试主要为委托性的,对来样进行测试。因此,对送来的样品必须按样品性质、用户要求、包装、编号、样品重量等逐项查对、验收、填表和登记。1.3.2 对某些评价性的样品,应参与采样,并了解采样规范和抽样方式等。1.3.3 对送来的样品应按明了、统一、便于查找等原则编排批号和样号。1.3.4 岩矿分析、化探分析样品按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中的要求和规定进行制样和保存,在制样过程中防止损失、污染和不均匀性。确保用于分析测试的样品代表原始样品。其它样品的制

4、备,在本规范中有关部分分别列出。1.4 测试1.4.1 按照样品性质、用户对测试质量的要求和测试数据利用的对象等,分别选择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所规定的测试方法。1.4.2 所选用测试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检出限(或报出率)等均应达到或优于用户对该类样品的要求。1.4.3 新制定的测试方法,对其各项质量参数(准确度、精密度和检出限等)和对该类样品的适应性进行测量,确证其达到要求。并按规定程序经过审批确认为具有质量保证能力,方可使用。1.4.4 计量器具应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或自校,标准溶液或测量参比应保证其准确性。1.4.5 药品试剂、纯水等的质量,电压、温度、湿度、环境条件均应满足确

5、保该类样品测试质量的要求。1.4.6 分析测试人员在测试过程中的各步骤,均应进行认真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检查、核对、计算、处理等,确保各项条件受控。1.4.7 使用仪器测量,应首先对测量值的稳定性进行考查;对长期稳定性进行比较,凡是直接出数据的测量仪器应有一定的溯源性考查。1.4.8 对比较性的测试方法,标准曲线点数、各点浓度、空白等均应合理、有效。1.4.9 在干扰校正中,由于干扰元素量大或校正系数大等原因,对待测元素引起的测量误差,影响结果的可靠性不容忽视。1.4.10 在痕量或超痕量测定中,当空白值与测定值接近时,由空白值大小及其波动性对痕量元素结果可靠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95

6、9 -1.5 质量监控1.5.1 标准物质监控与双份分析监控,精密度监控与准确度监控并重。1.5.2 质量监控方式主要有标准物质(或监控样)、双份分析祥和空白试验。如没有合适的标准物质(或监控样)时,可以用加标准回收代替。插入的标准物质和空白试验以及随机抽取双份检查数均视各类样品重要性和用户要求区别对待。这几种监控方法,对由样品性质不适合该分析方法而引起的误差而不起作用,则需对分析方法是否能用于该类样品作认真考查。1.5.3 监控样的测定值分别表示如下1.5.3.1 标准物质的测定值X1、X2Xn1.5.3.2 样品的测定值为A1、A2An1.5.3.3 空白试验的测定值为B1、B2Bn1.5

7、.3.4 标准物质的标准值为X01.5.3.5 标准物质第i次测定值为Xi1.5.3.6 标准物质n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为01.5.4 监控样的计算式如下1.5.4.1 标准物质测定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Ei=Xi-Xo REi=Xi-Xo Xo1.5.4.2 标准物质测定平均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 E=Ei/ni=1nRE=REi/n i=1n1.5.4.3 标准物质测定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S=(Xi=1ni-X)2n-1 RSD=S 1.5.4.4样品测定双差和相对双差D=A1A2 RD=A1-A2 1/2(A1+A2)在本规范中一般均用上述公式计算,如果有特殊者,则在有关部分列出。

8、1.5.5 本规范中有关误差和偏差的符号均采用目前习惯,其相对值则取英文缩写。由于样品双份分析结果之差尚未有统一的、公认的名词,本规范取这一词组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组成“双差”,它可以与误差、偏差、极差相区别,也可形成一系统。1.5.6 本规范中的岩矿分析、水分析等采用了经验计算式,代替表列分档次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台阶式不合理的现象,而且还可以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岩矿分析、水分析计算式是由原暂行规定所列各矿种各项目的允许相对双差值统计、拟合,得到的二段计算式,并加0.67、1.00和1.50等系数,由新提出计算式计算得允许相对双差值与原暂行规定所列者比较均基本相近。1.5.7 本规范中仅规定了

9、样品分析相对双差或双差的允许限。同时也适用于标准物质或监控样单份、双份及多份测定的误差允许限。某些特殊样品的误差允许限,在本规范中有关部分分别列出。1.5.8 上述(1.5.7)中所列允许相对双差的换算式,是假定分析方法准确,在测试过程中条件完全受控,系统误差因素均已消除或避免,仅有随机误差,而随机误差又呈正态分布,在这样比较理想条件下推算出来的。但在有些日常测试中,有时达不到这一理想条件,会有或多或少的偏倚(系统误差)。因而,在某些测试中,会表现出样品双差容易达到允许限,标准物质误差不容易达到的现象,特别是标准物质多次测定平均误差更为明显。基于这一现象,对那些系统误差因素不可能完全消除或避免

10、的测试中,- 960 -可以对标准物质测定误差的允许限适当放宽一些,即以1 (1) RE允=RD允作为警告限; (2) RE允RD允1.5.9 样品双份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平行测定和检查测定(有时还有对照测定),其双差可能是按上述顺序增大,但两者之间无量的关系。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时,其差别比较明显,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仪器分析中,差别则比较小。因此,在本规范中仅规定了一种方式的允许限,其它的一种也可等同采用。1.5.10 质量评估为弥补质量监控的不足,确保报出测试数据的质量,应认真进行质量评估。由于目前尚无具体的、统一的模式,因此质量评估应视各类样品测试目的和数据用途区别对待和灵活运用,各有侧重

11、。1.6.1 将获得的多项信息,结合测试理论和工作经验,适当地进行合理性的、相关性的、可靠性的综合评估,其对系统误差存在是否显著,应进行t检验判断;对是否被允许,应按实用要求考查。1.6.3 对双份分析的系统误差,对外检的系统误差是否显著,也应进行t检验判断,对是否被允许,则也应以实用要求考查。1.6.4 对样品不均匀性和前后制样质量的检查,应采用F检验判断;对是否被允许,应按实用要求考查。1.7 数据处理1.7.1 凡有双份或多份结果者,一般以平均值报出,测试数据位数按约定位数报出。1.7.2 凡有4份或4份以上的结果者,除报出平均值外,还应报出不确定度,不确定度的位数一般为一位,最多不超过

12、两位,平均值的位数与不确定度位数相适应。1.7.3 某些不均匀性样品应报出各单次测定的数据,不得任意取舍,并且还要说明情况。1.7.4 对不稳定性样品或已超出稳定期的样品,对报出的数据要说明情况。1.8 质量审查1.8.1 一般进行三级审查,各级可有侧重。1.9 资料归档1.9.1 所取得的实物素材(样品、标本、光薄片、照片等)及原始资料(原始记录、野外记录、素描图、地质剖面图、实际材料图、测试报告、仪器分析记录纸等),按资料整理归档要求,进行整理归档。 附加说明:1.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提出。2. 本规范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岩矿测试标准样品及方法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13、。3. 本规范由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实验管理处、地质矿产部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地质矿产部南京综合岩矿测试中心负责起草。4.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储亮侪、周金生、董高翔、伍启钰、叶家瑜。- 96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Z 01302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2 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2.1 主题引用标准2.2.1 GB 889988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的测定方法。2.2.2 GB 694886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方法。2.3 样品的采集和送样2.3.1 样品要使用油漆统一编号。样品、标签、送样单三者编号应当一致,字迹清楚,妥善包装、运送。2.3.2 送样单上要认真填写采样

14、地点、年代、层位、产状、野外定名和岩性描述等项对需重点研究或系统鉴定的岩矿鉴定样品,必须附有相应的采样图(地质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及水系分析图)。委托鉴定的疑难样品,应附原始鉴定报告和其他相应资料。2.3.4 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对于重要矿区、矿点、标准剖面、岩体和物质组分、专题研究的重点样品,鉴定人员必须深入野外与地质人员共同观察、采集。2.3.5 岩矿鉴定样品的块体积一般不小于3 cm6 cm9 cm(小口径岩芯标本不小于岩芯直径的二分之一,长度不小于6 cm)。结构不均匀岩石或有特殊要求样品应适当加大块样体积。松散和粉状样品一般不小于100 g。2.3.6 煤岩样品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

15、采取连续柱状样、分层块样或全层混合样。煤岩样品的采取应符合煤炭工业部行业标准煤岩样品采取方法的要求。岩组分析样品应在野外采集定向标本,并在标本上标明产状。块样应大于普通岩矿鉴定样品。2.3.7 原始重砂样品,原始重量或体积要准确。经野外淘洗的重砂样品,应淘洗至灰色,重矿物含量少时,送样重量不小于15 g。2.3.8 人工重砂原始重量应根据研究目的、地质情况和有用矿物含量多少等因素确定,一般以510 kg为宜。送样时应附有采样位置、样品产状及素描图。2.3.9 矿石选冶试验所需的岩矿鉴定样品,选取有代表性的标本。参予采样实地观察,搜集有关资料。2.3.10 X射线分析、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样品

16、,根据不同测试的目的对样品的具体要求送样。2.3.11 电子探针测试样品。送样单位应按测试单位的要求制备一定规格的光片或光薄片(不加盖片)。送样时要附有样品产地和有关地质资料以及详细的常规鉴定、测试数据,并且标出样品测试区,画出该区素描图,注明测试点(线)。2.3.12 热电系数测定样品应是新鲜单晶体硫化物和氧化物,粒度为0.20.5 mm,数量3050颗。矿物显微密度测定样品亦应是单体,粒度大于0.1 mm,重量10 mg以上。2.3.13 矿物晶体形态测定样品应保持晶体形态完整,可以明显辨认其单体的颗粒应达到100粒以上。 国内已开展的某些测试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电子显微镜、激光光谱分析等)

17、以及特殊测试鉴定项目对样品的要求,可协商制定。- 962 -2.3.14 凡与上述要求不符的样品,由送样单位与测试单位协商解决。2.4 岩矿制片2.4.1 光薄片根据要求选择岩石、矿石上有代表性的部位,并按规定或在特殊标定的方位切片,不能随意切割。制片时应确保样品编号无误。2.4.2 普通薄片面积应为22 mm22 mm、厚0.03 mm,厚薄均匀,清洁整齐;煤岩薄片沿垂直层理方向磨制(小口径岩芯样除外)。厚度为0.010.03 mm,薄片透明,片面完整。薄片应无气泡、无裂纹、无掉块,无特殊要求时应加有盖片。盖片应略大于相应的矿(岩)片面积,碳酸盐类薄片留出三分之一部分不加盖片,以备染色。载玻

18、片厚度以不大于1.5 mm为宜。粘片树胶的折射率应保持在1.5371.540范围显微定量用砂片,其矿物含量和粒度大小应具代表性;制片前,必须采用四分法缩分取样,按粒度确定制片数量,并根据粒度变化,分级取样、制片。2.4.4 岩组分析薄片,其标本定向方向应平行于载玻片的某一边。如垂直b方向磨片时,要将b端平面粘在载玻片上。防止岩片扭动、破碎。定向标记必须清晰、准确地标注在薄片上。载玻片厚度不超过11.2mm。盖片面积为26 mm47 mm或24 mm32 mm,磨去盖载玻片四周棱角,以防损坏费氏台玻璃半球。2.4.5 气液包体薄片要两面抛光,厚度0.10.7 mm,以保持含包裹体矿物的透明度良好

19、为宜;制片过程中温度不超过80,以保证低温气液包裹体不致爆破。2.4.6 一般含金属矿物的矿石光片,较硬矿物应无擦痕,较软矿物可略有不妨碍观察的轻微擦痕,软硬矿物之间的突起界线差别不宜太大;中心和边部磨光程度应基本一致,表面光滑,具有镜面反射特点,细小矿物和胶结矿物应能显露良好。煤岩光片直径为2025 mm,煤样粒度小于1 mm,胶结物与煤粒面积之比为12。胶结物无一般样品不煮胶,若需煮胶的样品,无论采用烘烤注胶或浸泡注胶,温度以不超过100为宜。2.4.8 立方体体积应为40 mm40 mm40 mm或30 mm30 mm30 mm,古地磁样为20 mm20 mm20 mm,允许差为土0.5

20、1 mm。2.4.9 单体珊瑚。根据标本大小切制不同形状薄片。薄片完整,中心对称,厚薄均匀。群体珊瑚在薄片中至少能见到35个个体。2.4.10 科。一般肉眼可见的蜒科切片时可在偏离蜒的中心一边切片,肉眼不可见的蜒科可按标本两个方向切片,胎房两端对称,厚薄均匀清晰。2.4.11 光面要能清晰反映出需要观察的现象。一般达到细磨即可。2.4.12 可溶性矿物(钾盐、岩盐及矾类)、吸水膨胀性矿物(粘土、蒙脱石等)样品的制片应使用饱和盐溶液、油类、有机试剂磨制。薄片除要求解理清晰、厚薄均匀外,其他要求与一般薄片相同。2.5 矿物分离2.5.1 重矿物分离质量要求见表21。2.5.2 单矿物分选纯度,应满

21、足各种矿物分析、鉴定的质量要求。其纯度应达到98以上,可镜下目估确定。2.6 岩矿鉴定2.6.1 系统岩矿鉴定2.6.1.1 岩石、矿石的系统鉴定,必须结合标本和野外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力求作到野外宏观与室岩石、矿石中矿物种类要鉴定正确,尽力定出种属,并提出鉴定依据,重要矿物需取得确定 - 963 -进行测试,力求发现新矿物。2.6.1.3 根据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样品测定矿物含量。2.6.1.4 根据送样目的要求,详细描述岩石、矿石结构一构造,确定矿物间穿插、交代、包裹等先后顺序。阐明岩石、矿石蚀变类型、变质程度和形成特征,注意蚀变与矿化的关系;提供有用矿物粒度大小、嵌布特征等资料。2.6.

22、1.5 岩石按统一命名方案,并结合野外地质现象综合定名。对难以鉴定的岩石,应进行岩石化学或其他特殊方法研究,恢复变质岩石的原岩名称,要求岩石大类不定错。2.6.1.6 岩石、矿石的结构特征与重要现象,应附一定量照片或素描图。2.6.1.7 系统岩矿鉴定应视实际需要与地质人员共同商定,或作详细鉴定,或作一般鉴定。均应提交综合性的系统岩矿鉴定报告。2.6.2 零星岩矿鉴定岩矿综合专题研究质量要求2.6.3.1 除使用常规方法外,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还应选择适当的先进测试方法和手段,以取得准确的定性、定量数据及有关信息,提高研究水平。2.6.3.2 进行岩石、矿物化学全分析的样品,应有详细的鉴定资料

23、和地质描述,单矿物样品挑选富集- 964 - 后,要检查纯度,当连生矿物不易剔除时,应详细描述,作相应的处理。2.6.3.3 专题研究报告岩矿鉴定质量检查岩矿鉴定应进行重砂鉴定2.7.1 区调、普查阶段自然重砂样品目的在于了解区域性矿产分布,研究矿物伴生组合,圈定重矿物机械分散晕。以矿物定性分析为主,重点鉴定有用矿物。并进行一定数量的矿物全分析。2.7.1.1 有用矿物和有指示意义的矿物不得定错和遗漏,有用矿物含量大于1(体积分数)者,不得定错和遗漏;有用矿物量少者(1或100粒),遗漏不得超过一种;有用矿物微量者(10100粒),遗漏不得超过两种;有用矿物只有数粒(小于10粒),遗漏不得超过

24、三种。贵金属、金刚石不得遗漏,批量送样中的矿物绝不能有系统遗漏,以免影响找矿效果。镜下难以銮定的矿物,应尽量采用多种手段综合鉴定。2.7.1.2 矿物含量可采用目估和数颗法测定。贵金属、金刚石等,一般应选用精度在110万以上天平称重,小于0.0001 g时,可用颗粒表示。其它有用矿物含量在0.01 g以上者,以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表示;小于0.01 g者,可用含量级代号或颗粒数表示。一般造岩矿物或副矿物则用体积分数表示,不足百分之一者,可用含量代号表示。2.7.1.3 有用矿物含量大于工业品位者,基本、检查测定的允许相对双差不得超过30,在工业品位至其十分之一之间者,允许相对双差不得超过40,小

25、于工业品位十分之一者,应以不影响圈定扩散晕为原则。2.7.1.4 有用矿物和有指示意义的伴生矿物,应详细描述其主要物理特征;如变化不大,可分地段或综合描述。2.7.1.5 轻砂部分取25样品进行检查,以免漏掉有用矿物。2.7.2 详查、勘探阶段自然重砂样品在于求得一种或几种矿物的准确含量,研究其伴生矿物含量和矿物组合规律,为计算有用矿物工业储量及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一般要求以目的矿物定量为主,适当选择一部分样品作矿物组合鉴定。2.7.2.1 对矿物组合样品中的目的矿物含量应准确测定,不得漏掉伴生有用矿物;对重要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物,应尽可能获得各种有关鉴定、测试数据。2.7.2.2 目的矿

26、物的定量应在高度分离富集后,称重,也可视情况用颗粒统计法,或称重与目估相结合的方法求得。2.7.2.3 目的矿物测定允许的相对双差列于表22。2.7.2.4 详查、勘探阶段的自然重砂样品,有用矿物含量在边界品位以下者,其测定允许绝对双差为不大于该矿物边界品位值的40。2.7.3 人工重砂样品目的在于研究和查明岩石、矿石中的有用矿物;探明各类扩散晕的有用矿物的来源;研究岩体中副矿物的特征,为地质对比提供资料;考察稀散元素在岩石、矿石中的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寻找和评价稀散元素矿床。2.7.3.1 各类人工重砂的鉴定以满足野外地质工作要求为原则。2.7.3.2 区调、普查阶段采集的一般人工重砂,可根

27、据肉眼观察或岩石类型确定破碎粒度;岩石或矿石中稀散元素赋存状态和其他地质规律研究的专门样品(重量大于10 kg),破碎前应对标本磨制光片和薄片进行矿物成分、嵌布关系观察和粒度测试,或以小样进行破碎加工试验,确定其破碎粒度和试样重- 965 -量,选择合理的破碎加工流程,要求达到有用矿物单体解离、晶形完好和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收率。2.7.3.3 岩体(含沉积岩)研究的人工重砂,应查明矿物共生组合及含量,具有对比意义的标型矿物,必须进行晶体素描,必要时应附有照片,尽可能获得该类矿物的物理光学数据以及微量元素等方面的资料。2.7.3.4 岩石、矿石含矿性研究的人工重砂矿物分离和鉴定可参照区调、普查的自

28、然重砂的质量要求。 2.7.3.5 用于考察矿体物质成分的人工重砂,其矿物分离和鉴定质量应高于一般人工重砂的要求。在查明物质组分的同时,还应考虑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分配情况。2.7.3.6 对于岩体对比和物质成分样品的试验研究,应编写综合性鉴定报告。 2.7.4 重砂鉴定质量检查 2.7.4.1 重砂样品的质量检查 2.7.4.1.1 区调普查样品根据水系分布、矿物组合变化,并结合不同的地质条件以及认为有可能漏掉有用矿物的样品等因素,予以选择。2.7.4.1.1.2 详查勘探样品,外检样品数量为35,合格率要求达80。 2.7.4.1.3 外检合格率在80以上者,即可认为基本分析结果达到质量要求,

29、不必用外检结果来改正基本分析结果;外检合格率在6080范围,可按上述重砂分离样品,一般应按35比例检查尾砂。 2.8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物质组分研究- 966 - 2.8.1 鉴定人员应了解选冶试验的目的与要求,并参加选冶试验样品的采样和资料搜集工作。岩矿鉴定样应在采取选冶试验样品的地段和工程区一般样品应提供矿区地质概况、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矿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大致含量、有用矿物嵌布粒度、各粒级粒数百分比和体积(或面积)分数及相应的分布曲线图、连生体特征等资料,并提出矿石组分与结构影响矿石工艺性能因素的参考意见。对矿石结构、构造、有用矿物嵌布特征要附显微照片,必要时还要附电子探针或电子显微

30、镜照片。2.8.1.2 重点矿区或难选冶的矿石试验样品,在可能条件下应提供目的矿物人工重砂的准定量测定结果,目的矿物和有用元素单矿物化学分析资料,详细研究其矿物成分,以及目的元素、伴生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当有益元素的赋存状态比较分散,必要时应进行元素平衡计算。疑难矿物和某些重要矿物应尽可能采用X射线分析、红外光谱、电子探针等手段鉴定,以取得可靠数据。2.8.1.3 在各种非金属矿产工艺及加工技术性能研究中,岩矿鉴定与选冶试验人员共同对样品拟定鉴定物质组分研究中,除查明可供综合利用元素的赋存状态及矿物形态外,并注意发现新矿物。2.8.3 有用或有害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证据必须充分,尽量

31、采用二种或多种方法,互相验证,作出正确结论。2.8.4 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的测量,一般需磨制1020块光片或薄片,所测颗粒数不少于1000颗。低品位矿石及非金属矿物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2.8.5 岩矿鉴定、人工重砂鉴定等,按2.6和2.7条质量要求。2.8.6 各阶段的选冶试验中间产品检查,需根据选冶试验人员的要求协商确定。对微细粒选冶中间产品进行矿物定量测定时,应配合其它手段综合考察。2.8.7 岩矿鉴定工作完成后,必须正式提交矿石物质组成研究的综合性报告。鉴定成果要经常与选冶试验人员交流信息,以利于及时指导选冶试验工作的进行。2.9 煤岩鉴定2.9.1 样品肉眼观察描述2.9.1.1 对样

32、品的采样质量和风化、氧化程度作出初步评估。2.9.1.2 确定煤的宏观煤岩类型,按平均光泽强度可分为;光亮煤、半亮煤、半暗煤和暗淡煤。划分宏观煤岩类型的最小层厚度一般为5 cm。2.9.1.3 观察描述煤的结构、构造特征。2.9.1.4 准确描述煤的其他物理性质:颜色、光泽、硬度、脆度、裂隙、断口和燃烧试验,必要时应做视密度和导电性等测定。2.9.2 样品显微观察描述2.9.2.1 有机显微组分和显微煤岩类型的分类命名应统一采用国际煤岩委员会的分类标准。2.9.2.2 焦煤以下的低变质煤,应尽可能进行透射光和反射光的综合研究,无烟煤等高变质煤,应在正交偏光下加以研究。2.9.2.3 显微观察描

33、述时,首先应对整个样品进行概略性描述,然后再进行显微结构、构造、有机显微组分和矿物的基本组成、分布状态和彼此关系等的详细描述,必要时应对显微煤岩类型进行初步划分。2.9.2.4 在透光下研究煤的薄片,主要是观测煤的颜色(透光色)、在反光下研究煤的光片,主要是观测煤的颜色(反光色)、进行荧光观测时,首先注明观测条件,主要是观测煤的荧光色、强度、组分形态、对于矿物,首先要确定其种类,并对形态、大小和分布状态作出描述。- 967 -2.9.2.8 显微煤岩类型的最小分层厚度不小于8 m,最好能达到5 m。2.9.2.9 对主要的显微煤岩类型还应描述显微描述要求“反映全面,突出重点”,既对特征性组分做

34、重点描述,又不遗漏组分。2.9.2.11 煤岩照片要编号清楚,结构清晰,反光照片的灰度、透光照片的颜色都必须反映真实,并注明所反映样品组分定量2.9.3.1 本规范采用GB 889988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的测定方法,规定了在反光显微镜下用白光测定煤的晕微组分组(或显微组分)和矿物的体积分数的方法。适用于各种煤所制成的粉煤光片和块煤光片。2.9.3.2 对煤祥和试样的要求2.9.3.2.1 制粉煤光片的煤样应有代表性,重45 g,粒度小于1.0 mm,但不应过细,直径小于10m的微粒不多于10。2.9.3.2.2 粉煤光片直径不小于20 mm,其中胶结物所占体积应小于13。抛光后表面光洁、无明

35、显麻点、基本无擦痕和污物,显微组分界限清晰,特征分明。2.9.3.3 将有代表性的煤样所制成的光片置于反光显微镜下,用白光入射。在部分偏光或单偏光下,用油浸物镜观察有机显微组分,一般根据反射色、反射率、结构、形态、突起、对粉煤光片的测定,要确定移动尺步长,保证500个以上有效测点均匀布满全片,点距、行距一般以0.50.6 mm为宜。2.9.3.5 对块煤光片的测定,在块煤光片上测定显微成分的含量,其结果代表性较差。但确有必要测定时,应垂直层理布置测线,参照粉煤光片的测定方法进行,适当放宽行距,缩短点距。2.9.3.6 各种显微组分和矿物的体积分数,以它们的统计点数占总有效点数的百分数表示,数值

36、取到小数点后一位。结果以含矿物基和去矿物基报出,即以下几种方式:含矿物基:a、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矿物=100;b、镜质组半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矿物=100,c、显微组分组粘土硫铁矿碳酸盐氧化硅其他矿物=100。去矿物基:上述a、b二式中,分别去掉矿物的含量,以显微组分组之和为100。2.9.3.7 精密度(监控)2.9.3.7.1 再现性(不同实验室的允许差),应为表23中允许差的1.5倍。2.9.4 样品反射率测定- 968 -本规范采用GB 694886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方法。适用于单一煤或混合煤,也基本上适用于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镜煤色体和其他固体有机质)的反射率测定。2.9.4.1 测

37、定对象在烟煤和无烟煤中选择无结构镜质体中的均质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在褐煤中选择均匀凝胶体或充分分解腐木质体作为反射率测定对象。2.9.4.2 测点数目的规定,单一煤的测点数目见表24。ran混合煤样的测点数一般不少于100500点,视测值的离散程度而定。2.9.4.3 结果的表达,按单个测值计算最大反射率或随机反射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按阶或半阶计算最大反射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分别统计各阶(或各半阶)的测点数及其占总数的百分数,作出反射率分布直方图,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以及校正后的试样的标准反射率。测试报告要附有室温、浸油折射率、标准片名称及反射率。2.9.4.4 煤的镜质组反射率的平行

38、测定允许差及不同实验室之间允许差规定见表25。* 至少应有30的样品室煤的显微硬度测定2.9.5.1 显微硬度测定主要用于无烟煤。2.9.5.2 所测视域测点不少于20个,并按自然序列分为两组,由任意一个对角线的平均分度格分别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2.9.5.4 测定结果要标明载荷重量和切片方向。2.9.5.5 煤的显微硬度Hr平行测定允许双差应小于1 kgmm2,相对双差小于5 。 - 969 -2.9.6 煤的荧光性定量测定2.9.6.1 煤的荧光性定量测定包括荧光强度、荧光光谱和荧光“光度”。其中荧光光谱应用较多。2.9.6.2 荧光光谱测量的对象为壳质组和镜质组。其中孢子

39、体分布广泛、荧光性稳定,最具有定量和类比的意义。2.9.6.3 荧光光谱主要给出以下信息: 光谱商(Q):又称红绿比(650500); 光谱最大值(max):又称最高峰波长; 半峰宽(M)。2.9.6.4 样品要新鲜,避免强光照射和酸、碱或有机溶剂的浸蚀。2.9.6.5 样品制备加热温度不得超过60。2.9.6.6 光谱测量前应减少一般观察时间,切忌加浸油。2.9.6.7 光谱测量时应缩短照射时间。2.9.6.8 测量点数一般为510个。2.9.6.9 测试结果要附有实测光谱图,计算Q、max。和M值,并计算全部测点的平均值。2.10 X射线分析2.10.1 物相分析2.10.1.1 对原始资

40、料的要求2.10.1.1.1 照相法 应根据测试的样品选择合适的波长,使背景淡、谱线清晰; 样品柱直径小于0.5 mm,样柱转动时最大摆动幅度不超过0.02 mm; 定影后水冲时间必须充分,保证底片质量; 片上应刻上有关标志及样品编号,以防差错。2.10.1.1.2 衍射法 根据样品特性的需要,确定起始角和终止角; 衍射图谱清晰,图线连续、正确; 每张图谱应附样品编号和测量条件; 测角仪精度应调0.022的范围分析结果的要求2.10.1.2.1 照相法对强度大于20的谱线的d值不能遗漏;衍射法应对每一个衍射峰给予物相定性。2.10.1.2.2 一般应配合其他资料,如地质产状、生产制备工艺过程或

41、镜下鉴定资料进行综合研究。2.10.2 定量分析2.10.2.1 根据样品不同情况和要求选用适宜的定量方法,如采用必须通过反复试验确定实验条件,使记数速率、扫描速度、接收狭缝度三者匹配适当,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条件。2.10.2.3 根据不同要求考虑择优取向、颗粒效应、消光效应以及微吸收等因素的影响。(,)2.10.2.4 测量结果的绝对差一般不超过10 minIc0.06(百分量),其中C为被测物相含量分数(1,真值或准确度较高的分析值)。2.10.3 进行晶胞参数的测定时,测量2角(或d值)要准确,2值的绝对差应小于土0.01。测定结果的相对差应小于0.05。2.11 差热分析2.11.1 基

42、线标定,应和仪器设计要求标准吻合。2.11.2 应用有关标准物质的反应温度标定仪器的温度,绝对误差应小于土1。2.11.3 单矿物样定名应准确,能够划分亚种的尽量划分,难以确定种属的矿物应结合其他手段综合考察。 - 970 -2.11.4 混合样中具有特征热谱线的主要矿物应准确定名,含量较少而又具有特殊意义的矿物应提供必要信息,不漏掉主要矿物。2.11.5 测试用样品粒度为0.0970.074 mm。一般用量小于50 mg,特殊情况可视仪器分析精度和样品性质而定。2.11.6 失重分析,样品一般为1030 mg。2.12 红外光谱分析2.12.1 除单矿物定性分析外,应重视混合样的定性分析,其

43、主要矿物或次要矿物的定性需定出矿物亚种,对少量或微量矿物可不做此要求。2.12.2 红外光谱法测定长石、钾长石时的矿物种属确定与红外有序度必须一致,斜长石应能定出平均牌号。2.12.3 金刚石类型的测定要根据图谱区别I型、型和过渡型。2.12.4 按照不同要求,应进行矿物多型、键型和检查各种原子团的测定。2.13 矿物气液包体测温2.13.1 要基本了解样品采集地点的地质情况,按照不同时代和期次分别进行观察实验。2.13.2 爆裂法样品的矿物颗粒为0.200.25 mm,重量大于1 g,单矿物样纯度应大于95。均一法成矿温度的测定数每个样品至少测15个以上包裹体。2.13.3 均一法测温。镜下

44、观察时,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出现和消失的读出温度应小于30,并对其类型、形态、大小、相比、数量、颜色、分布及成因等进行详细描述,典型包裹体要进行素描或摄影;特殊包裹体如含液体二氧化碳、有机质、子矿物等的多相包裹体,测定时相变和相变温度要详细记录或摄影。同一液体包裹体两次测得的均一温度,温差不能超过5。测试报告应包括包裹体特征描述,各相相态变化、相变温度、均一温度及测试次数,并附素描图或照片。使用热台要做出标准物质的校正曲线。2.13.4 爆裂法测温。测试前仪器必须经过全国标准石英样或化学试剂分解点的温度进行校准;利用双温度计法做出每个炉子的校准曲线;测试中注意监听和监视,以区别爆裂信号和干扰信号。

45、测试结果应提供爆裂曲线,爆裂温度(起爆温度,峰值温度)和爆破脉冲数。每批样抽取10样品进行孢粉分析2.14.1 保持样品干净,防止从各方面造成的污染。2.14.2 样品处理前应仔细观察其岩性特征,如变质程度、胶结物质等,依次采取有效处理方法,避免因方法不当而不能获得正确的分析结果。2.14.3 处理完的样品要尽量干净,化石透明,防止因杂质过多,或化石颜色暗淡而影响化石的正确鉴定。2.14.4 化石鉴定至少到属,大多数化石要鉴定到种。2.14.5 孢粉化石数量每个样品一般须统计200个颗粒,化石不多的样品则统计10个盖片的孢粉颗粒。2.14.6 新属、新种要具有与相近属、种明显区别的特征,标本数

46、量至少在三个以上。2.14.7 鉴定报告应满足送样单位提出的要求。2.15 电子探针分析2.15.1 样品制备。样品表面必须光滑平整,应能比较容易找到直径大于100m的无擦痕、麻坑的镜面区域。切忌各种污染。非导电样品的镀膜厚度要足以保证电子束束流的稳定,并需采取一定措施,保证与标准物质的碳膜等厚。用于图象观察的样品制备,切忌人为破坏,以保证能观察到样品的真实自然状态。2.15.2 定量分析2.15.2.1 定量全分析的总和为97103。2.15.2.2 含量为5以上的主元素,允许相对双差不大于5;15的元素允许相对双差不大于10;1以下的元素,允许相对双差不大于20。- 971 -2.15.2.3 用于储量计算或综合利用评价的有益或有害元素的分析结果,必须同时报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