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9339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7.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姓 名: 学号:22010940236院(系): 工学院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指导教师: 职称: 教授 评 阅 人: 职称: 2013年 3 月 第一章绪言51.1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51.2研究区前人工作现状51.3选题研究意义7第二章区域地质特征72.1区域构造演化72.2区域地层82.3岩浆活动92.4区域成矿特征10第三章矿区地质特征113.1矿区地层113.2矿区构造123.3岩浆岩133.4围岩变蚀14第四章矿化特征164.1矿体特征164.2矿石矿物174.3矿石结构构造204.4小结23第五章结语255.1结论255.

2、2存在问题和建议25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研究 摘要:吉如铜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中西部,东西各临冲江、朱诺斑岩铜矿区,是一个斑岩铜矿。矿区大致圈出了3个含矿斑岩体,岩性以花岗斑岩为主,包括花岗斑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岩脉)等。根据地表的转石及钻孔编录结果,共圈出三个矿体,分别标为、号矿体。矿区斑岩型矿化主要分布在花岗斑岩体内及其与黑云二长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黑云母化及少量高岭石化等;矿石矿物有黄铜矿、自然铜、黄铁矿、辉钼矿、蓝铜矿、孔雀石、磁铁矿等,矿石结构有结

3、晶结构、交代结构(穿插结构和溶蚀状结构)等.吉如斑岩铜矿床成矿期次划分为二期三阶段,即岩浆期后热液期、及表生期,其中岩浆期后热液期又可分为硅酸盐-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关键词:斑岩铜矿,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期次划分,吉如,西藏 第一章 绪言1.1 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矿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行政区划隶属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秋木乡境内,地理极值坐标为: 东经885100-885730 北纬293745-294215。矿区向东有简易公路约26km至南木林县城,南木县城南行有二级公路约40km至艾玛大桥与拉(拉萨)日(日喀则)公路相接。矿区地处冈底斯山脉中段

4、南麓,地势西高东低。最低海拔4580m,最高海拔5360m,相对高差约800m。属高山中等切割地貌,气候属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缺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其基本特征。1.2 研究区前人工作现状 斑岩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铜矿类型之一,其铜资源储量占铜矿资源储量的一半以上,因此深受众多找矿学家的普遍重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成功提出斑岩铜矿的板块控制模式找矿理论,二十世纪广大学者运用该理论发现大量的斑岩铜矿床,成为理论找矿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斑岩型铜矿是指与浅成-超浅成相的中、酸性斑岩体相关的、并且具有钾长石等蚀变矿物晕和铜、钼、银、铅、锌、硫地球化学晕的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型细脉浸染状铜(钼)硫

5、化物矿床。其主要形成于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带和古亚洲构造成矿带,大地构造环境属于俯冲板块的上盘和陆内造山带。主要的含矿岩石类型有:石英二长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和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等,尤以石英二长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最为重要。斑岩型铜矿中矿石物质成分比较复杂,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辉钼矿次之,再次是磁黄铁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蓝辉铜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长石、绢云母、硬石膏为多,其次是绿泥石、方解石、石膏、绿帘石、金红石、赤铁矿等。 在中国, 70年代掀起了“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

6、先后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内蒙乌努克土山等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矿床,后期在国内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期间发现江西德兴铜厂,黑龙江多宝山等大批铜矿矿床。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国内斑岩型铜矿的找矿远景。 在西藏自从众多地质学家提出了冈底斯成矿带巨型斑岩型铜矿带的存在以后,西藏冈底斯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源前景颇受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关注,先后由多家地质、研究单位在该区域展开研究工作,于2000年,冈底斯地区已进入新一轮的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并先后发现了尼木县厅宫铜矿、冲江铜矿床、白容铜矿床、岗讲铜矿床,曲水县达布铜矿床、墨竹工卡县甲马赤康铜多金属矿、区龙铜多金属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

7、斑岩铜矿。之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藏实施雅江铜多金属矿勘查重大项目,冈底斯地区的地质工作进入了系统的研究阶段。 吉如矿区是在2006年纳入雅江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的重点勘查靶区,19891991 年西藏地勘局完成了日喀则幅150万区域地球化学图,测量工作积累了原始化探数据,并发现了“弱小”铜异常;1993-1996年,西藏地矿厅区调大队开展120万谢通门幅和南木林幅区调联测,基本查明了包括矿区在内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蚀变等区域地质特征,为矿区地质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2001 年,冈底斯东段地球化学原始数据进行统一背景处理时(以前地球化学图均是采用统一背景),发现在谢通门吉如一带存在多元素大面

8、积的高背景场和大面积的低缓异常。同年9 月,西藏地勘局组织开展了对圈出的吉如铜异常三级异常查证工作,15 万水系沉积物查证结果获得了一个以Cu、Mo 、W 为主,伴有Bi 、Ag、Pb、Zn 的组合异常。进一步对矿区“弱小”铜异常进行重新处理,分析成矿背景、成矿环境之后,正式圈定吉如斑岩铜矿床。1.3选题研究意义 斑岩铜矿已成为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在中国,斑岩铜矿在国内铜矿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西藏冈底斯地区已经成为斑岩铜矿勘查的热点地区,随着勘查工作的不断进行,该带上先后发现了多各矿床(点)。目前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由冲江、驱龙、吹败子、朱诺、吉

9、如、南木、得明顶等十多个斑岩铜矿床(点)组成。吉如作为该带上发现的斑岩铜矿,研究其矿区的各种地质特征,有着特殊的意义。前人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已经圈定的矿床(点),做了大量工作,已提出了冲江、驱龙等矿区的矿化特征、矿物组合特征以及矿石结构构造等符合斑岩铜矿床的典型特征。然而吉如同样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新圈定的矿床,其矿床是否具有斑岩铜矿床的典型特征?本文主要从该矿区的矿石结构构造及矿化特征这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2.1区域构造演化 冈底斯带位于西藏造山带拉萨地体内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带以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处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带中心部位。东西长

10、达2000多公里。冈底斯带经历了西藏造山带板块俯冲、碰撞与陆内地壳伸展等重大构造活动事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火山岩浆组合和盆地沉积体系。总体上从北向南依次发育弧后火山盆地、冈底斯花岗岩弧、日喀则前陆盆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等地质单元。 1-板块缝合带;2-冈底斯火山岩浆弧;3-念青唐古拉岛链带;4-火成岩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北缘,形成于陆内汇聚造山向造山后延伸走滑转换的过度阶段。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南接著名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邻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的所谓“措勒纳木错初始弧内盆地”及其以北的“班戈倾多拉退化弧”。在现代构造地貌上位于冈底斯和念青唐古拉

11、山脉的交接地带。他自拉郭拉堪珠乡推覆断裂与谢通门努玛脆韧性韧性剪切带,对区域内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为区域最主要构造。 2.2 区域地层 矿区地层在区域上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区之拉萨察隅分区中的南木切-邬郁小区。为晚中生代至早新生代新特提斯北侧冈底期念青唐古拉中间陆块南缘陆缘沉积和中晚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未见比晚侏罗世更早地层。由老到新,依次出露的地层有:晚侏罗世林布宗组(J3K1l)、早白垩世楚木龙组(K1c())、早白垩世塔克那组(K1t)、晚白垩世设兴组(K2s())、第三纪古新世典中组(K2E1d)、第三纪古新世年波组(E2n)、第三纪始新

12、世帕那组(E2p)、第三纪渐新世日贡拉组(E3r)、中新世芒乡组(N1m)、第三纪上新世邬郁群(N2wy)、第四纪松散堆积物(Q)。晚侏罗世林布宗组(J3K1l):林布宗组主要有一套薄中层灰黑色炭质板岩、炭质泥岩细粒砂岩组成,局部地区夹劣质煤线。产植物、菊石、双壳类化石。属滨岸充水沼泽海岸近滨带浅海陆棚沉积。与上覆地层楚木龙组整合接触,下部被洞沙单元 (E3D)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侵吞。早白垩世楚木龙组(K1C):楚木龙组以夹含砾粗砂岩、细砾岩为特征。主要岩性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杂色厚层状中细粒状复成分砾岩及灰色中层含砾粗砂岩。具典型前滨近滨冲洗带沉积特

13、征。与下伏林布宗组及上覆塔克那组均为整合接触。早白垩世塔克那组(K1t):塔克那组为灰、灰绿、深灰色灰岩、泥灰岩等碳酸盐岩及砂岩、泥页岩互层体。产双壳、圆笠虫、脊椎动物、菊石、海胆、腹足类等化石。属近滨浅海之间的半局限台地相沉积。与下伏地层楚木龙组及上覆地层设兴组红层均呈整合接触。晚白垩世设兴组(K2S):设兴组一段(杂色砂岩段):主要岩性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薄层泥质粉砂岩、薄层泥灰岩。产丰富的圆笠虫化石。与下伏塔克那组呈整合接触。设兴组二段(生物碎屑灰岩段):主要岩性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灰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呈互层出现。产丰富的双壳类、圆笠虫化石。与上伏典

14、中组(K2E1d)暗紫色橄榄玄武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设兴组表现为一套障壁海岸的陆源碎屑沉积潮坪环境的沉积产物,为海进退积相序。晚白垩世古新世典中组(K2E1d):典中组以中基性中性熔岩为主,夹少量火山碎屑岩。主要岩性有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含火山角砾熔岩,熔结火山角砾岩等,中夹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该组与上伏年波组及下伏设兴组,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古新世年波组(E1n):岩性组合以中酸性火山碎屑夹沉火山碎屑岩及凝灰质沉积岩为主,中夹少量中酸性熔岩及角砾凝灰岩。宏观上以紫红色色调为特征。主要岩石类型有:流纹岩、角砾凝灰熔岩、英安质含岩屑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英安质沉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等。年

15、波组以喷发沉积相和沉积喷发相岩石为主,喷溢相和爆发相岩石较少。与下伏典中组(K2E1d)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帕那组(E2p)整合接触。始新世帕那组(E2p):岩性组合由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夹火山碎屑岩组成。宏观上以灰白色调为特征。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组成。渐新世日贡拉组(E2r):日贡拉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以紫红色调为基本特征。主要岩石类型为:紫红色复成份砾岩、浅紫红色含砾粗砂岩、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浅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炭质页岩。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相的零星山间盆地沉积。与下伏典中组及年波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与

16、上覆中新世芒乡组呈整合接触。中新世芒乡组(N1m):主要为一套含煤碎屑岩夹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的岩性组合。主要岩石类型有:灰色中层含砾长石石英细砂岩、浅灰色中层细砂质中粒钙质岩屑砂岩。灰色凝灰质砾岩、灰白色粘土质粉砂岩、炭质页岩及油页岩、煤层。中夹灰紫色碳酸盐化黑云母安山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这套山间盆地河湖相含煤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沉积,是日贡拉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的继续。与下伏地层自贡拉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嘎扎村组(N2g)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新世邬郁群(N2wy):邬郁群又分为嘎扎村组(N2g)和宗当村组。宗当村组由一套碎屑岩夹火山岩组成,并以灰白色调为特征。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凝灰

17、质砾岩、凝灰质砂砾岩、含砾凝灰质岩屑砂岩、灰白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顺最层状含砾粗砂岩、粉砂碉夹灰白色厚层状黑云母英安岩。宗当村组碎屑岩是嘎扎村组火山沉积岩的继续,从沉积特征分析,它同嘎扎村组一样,同样属陆相山间盆地河湖相沉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区内第四纪从下更新统全新统均有分布,下更新统为湖相沉积,中上更新统主要为冰川、冰水相堆积,全新统为冲积、洪冲积、风积、湖积、沼泽堆积、现代冰川堆积等。第四纪中晚更新世冰川、冰水堆积砂砾石层(Qol-fgl2-3)中赋存砂金。砂金矿层底板为早更新世湖相沉积的一套泥质粉尖岩夹灰色薄层泥灰岩,顶板为全新世残坡积层(Q4eol)。 2.3岩浆活

18、动 区域上属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的中段,细属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火山岩和侵入岩段,包括印支晚期喜山期各类花岗质深成岩。岩浆侵入活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的俯冲、碰撞、超碰撞密切相关。时代为晚三叠世中新世,因而侵入岩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岩体的平面形态,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椭圆或近圆形为主,与主构造线方向一致。 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以复式岩体出现。这种“群居体”从平面上看,一般边部为基中性,中心为酸性;从时间上看,早期为基中性,晚期为酸酸碱性;总体看,岩石类型复杂,演化系列完整,主要岩类有:闪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其次

19、是石英正长岩、斑状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二云二长花岗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等。岩浆侵入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在空间上侵入岩与火山岩伴生。时间上,侵入岩稍晚于火山岩,一般见侵入岩与火山岩呈侵入接触。其形成与火山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二者岩石成分特征十分相似,构成区内同源蒸发量相的二元结构。 区内一连串复式岩体和部分小侵入体组成一个巨大的东西向复式杂岩带。发育有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脉岩,成分上与深成岩体不相对应,多偏碱、偏中基性,如闪长玢岩、辉绿玢岩、歪正细晶岩、云煌岩类。内区不同侵入岩类具有不同的成矿系列,侵入岩为矿产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热驱动力与型、IS型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矿产有铅、铁、铅、锌

20、、金、银及花岗岩耐酸石材,与S型花岗岩有关的矿产的为钼、金、铜、铅、钨及花岗岩石材等。中生代新生代岛弧及陆缘弧各类火山岩是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少数地层单元不含火山岩外,大部分地层单元的火山岩构造主体或夹(含)火山岩。 火山岩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与区域主构造线方向一致的特征,火山活动在时代归属上,反映出早白垩世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南区,以海相裂隙式喷发为主,在局部表现为中心式,半熔透式喷发,形成岛弧火山岩。在此这后,晚白垩世古新世早中期火山活动以陆相爆发为标志,是区内强烈火山活动阶段。在北区晚白垩世古新世以裂隙式喷发为主。到始新世转变为中心式喷发为主,形成了厚度

21、较大的陆缘弧火山岩,至上新世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陆相盆地型中心式火山作用。 2.4区域成矿特征 碰撞造山-多岛弧碰撞造山对冈底斯成矿带的形成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随着区域构造格架的形成,给后期的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频繁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多期次成矿叠加,为冈底斯成矿带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冈底斯成矿带成矿时代较新,中新生代是最重要的成矿期, 尤其是与喜马拉雅期陆内汇聚和高原隆升阶段有关的浅成斑岩活动和多方向的断裂构造活动对区内大型矿床的形成、定位和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产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内,已发现的矿床(点)东起工布江达县,西到昂仁县,大致均分布于雅鲁藏

22、布江北岸2060km范围内,集中分布于2535km之间,其中西部斑岩铜矿距缝合带的距离要略远于东部(达5060km或更远);总体具有东西成带、北东成群分布的规律,从东到西,依次可以划分出汤不拉-吹败子-得明顶、拉抗俄-驱龙-松多雄、冲江-厅宫-宗嘎、吉如-雄村、朱诺等五个斑岩铜矿产出集中区,各矿床(点)集中区之间大致呈等间距分布(约在6080Km),但是这种规律在中部地段(冲江矿床附近)由于受到大型走滑断层及其它性质断层活动的影响而变得不太明显。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吉如铜矿位于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中西段 ,区域上主要隶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区)带。矿区地表共圈出3 个含矿斑岩体,岩性以

23、花岗斑岩为主。号斑岩体位于矿区中北部,长约650m ,宽约200300 m ,长轴方向为EW 向; 号斑岩体位于矿区西部,直径约850 m ,面积为0.16 km2 ,为一复式岩体,北东部被一闪长玢岩脉侵入; 号斑岩体位于号斑岩体的东部,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15km ,宽约200700 m ,面积约0.158km2 。蚀变和矿化主要见于花岗斑岩体内及其与黑云二长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硅化见于各斑岩体中。 3.1矿区地层 矿区地层仅出露第四系冲洪积物、残坡积物。冲洪积物主要沿矿区北面秋木普曲及两边的冲沟分布。由砾石、细砂组成,分选性、磨圆度较好。砾石大小相差悬殊,大者可达0

24、.5-1.5m,一般0.51-2030cm。成份以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闪长斑岩为主。残坡积物则分布于山坡及山间平缓地带,由腐植土、亚沙土和岩石碎块组成,厚0.5-15m不等。 3.2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主要为断裂和侵入接触带。3.2.1、断裂矿区内断裂主要为一组北东-南西向断裂及次级裂隙,其与蚀变矿化关系密切。沿这些断裂及裂隙,普遍见有蚀变矿化。矿区较大的断裂主要有4条,编号由西到东分别为F1、F2、F3和F4。现简述于后。F1:出露于矿区西北部。矿区出露长约2000m,总体走向45-225,倾向南东;由于掩盖严重,倾角不明,但从断裂延伸,其倾角较陡,根据岩浆出露情况和剥蚀程

25、度分析,推测具逆冲性。破碎带宽度约20-30m,在地貌上形成明显负地形,由于掩盖,其断裂破碎带及构造岩特征有待工程揭露。该断裂从切割关系看,形成时代晚于细粒花岗岩侵位。该断裂为矿区重要含矿构造。其与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之侵入接触带交汇或重叠部位则是主要含矿部位。本次圈定的两个地带铜、钼矿化带均位于该断裂与侵入接触带交汇和重叠处。F2:出露于矿区北部,规模不大。走向约45-225,倾向南东,倾角较陡,约75-80。破碎带约5-8m。破碎带见有孔雀石化;具明显平移性质,错距约150m,其北西向北东平移,南东盘向南西平移。与F1一样形成时代晚于细粒花岗岩。F3:亦出露于矿区北部,走向

26、亦45-225左右,倾向南东,倾角较陡。根据岩浆出露情况和剥蚀程度分析,推测具逆冲性质。破碎带宽度约15-20m。从破碎带宽度看,具一定规模。破碎带内见有含孔雀石闪长斑岩脉被破坏现象,其形成时代应晚于铜成矿期。其两边岩石碳酸盐化强烈,对矿化起破坏作用。该断裂对矿化进行了改造与破坏。F4:出露于矿区东部,纵贯南北。呈北北东和南南西展布,倾向南东东,倾角较陡,根据岩浆出露情况和剥蚀程度分析,推测具逆冲性质。在16-18勘探线之间其对含孔雀石闪长斑岩脉的错断最为明显。其形成时代与F3一样,晚于成矿期。据钻孔及填图资料,沿该断裂碳酸盐化强烈,引起了早期矿化中铜的流失与贫化。3.2.2、侵入接触带矿区另

27、一种主要构造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接触带。接触带两侧岩石节理发育,破碎强烈。尤以外接触带(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为甚。破碎带宽度几十二百米。在外接触带(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中)常见有烘烤、褪晶现象,显示明显的侵入接触特征。在该侵入接触带,多种蚀变强烈,并伴有铜钼矿化 3.3岩浆岩 矿区范围内岩浆岩大面积出露。以花岗斑岩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花岗斑岩(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以岩脉形式侵位于上述各种岩石中,具多次侵入特点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地表可划分出三个不同的岩相带,粒度由南向北明显变粗,岩石主要成分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等,KAr法年龄为63.1

28、3 Ma。斑状二长花岗岩具似斑状结构,斑晶半自形或他形,粒度约0.151cm ;基质为细粒结构,成分与斑晶相当,暗色矿物极少。本区岩浆侵入时序为:斑状二长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脉,其侵位深度由深成浅成超浅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岩浆系统。 3.3.1、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整个矿区及外围。主要以岩基形式出现,部分地区则呈残留顶盖形式。灰白色、浅肉红色,由于风化及蚀变,多呈褐黄色及紫红色。中粒不等粒-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及斜长石。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大小1.5-2.5mm,含量一般20%;钾长石:浅肉红色,多为半自形厚板状,少量自形晶,常见接触双晶,成分多为微斜长

29、石,偶见条纹长石,大小2.5-4mm不等,局部可达1-3cm,含量达55%以上,热液蚀变常变为高岭土,而表生变化则为高岭土和水云母;斜长石:白-灰白色,半自形厚板状,大小约2-3mm,含量约15%,地表蚀变为绿帘石,镜下往往可见其环带结构和双晶结构。 次要矿物为黑云母:黑色薄片状,玻璃光泽,大小约2mm,含量约10%。该岩体与细粒花岗岩的侵入接触带,常见矿化,为主要赋矿岩体。3.3.2、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矿区中部,总体呈岩株出现(大范围内),边部呈岩枝侵位于中粒黑云花岗岩中。灰白色。细粒等粒结构。但不同地段粒度有变化。粒度变化范围为0.5-1.5mm。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及斜长石

30、,含量分别为20%、55%、15%。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含量10%,副矿物为磁铁矿。由于后期闪长斑岩的侵入及蚀变,其成分有较大变化。靠近闪长斑岩接触带,常含5-10%角闪石,并含碳酸钙(局部可见方解石晶体)。由于碳酸盐化,岩石中常含方解石、菱铁矿及菱锰矿。3.3.3、脉岩:主要沿构造薄弱地带侵入,同时切割细粒黑云母花岗和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从岩性来看基性中性酸碱性均有出露,以区域性脉岩为主,次为专属性脉岩,皆为岩浆成因。 3. 4 围岩变蚀 矿区内主要的蚀变有:黄铁矿化、青磐岩(绿泥石化、绿帘石、碳酸盐化)化、绢(黑)云母化、硅化、粘土化。蚀变在宏观上主要沿断裂破碎带及次级裂隙,岩石节理面和侵入接

31、触带等构造薄弱部位分布,在微观上则沿岩石各种微裂隙呈细脉网状分布。从整体来看,矿区蚀变为带状展布,具中心式面状分布特征:以斑岩体为中心向外为硅化(泥化) 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1. 黄铁矿化: 黄铁矿化为矿区分布最广,最普遍的一种蚀变,常伴有硅化,主要沿各种构造薄弱带分布,由于矿区岩石受多期构造影响,普遍较破碎,矿区绝大部分岩石中均见有黄铁矿化。尤以断裂破碎带和侵入接触带最为强烈。只有少量较完整的岩石中不见黄铁矿化。从分布范围看,矿区西部最为强烈,往往在地表形成大面积的“火烧皮”,中部次之,东部最为微弱。此外据野外填图及钻孔编录资料蚀变表现为多期性,可分为成矿前、成矿期与成矿后。黄铁矿在成矿前

32、和成矿后多呈半自形晶,粒度2-3mm不等,在成矿期则呈他形微粒状,约0.1-0.2mm。主要沿各种裂隙呈细脉状产出。 2.绢(黑)云母化:黑云母化则主要分布于侵入接触带,与黄铜矿化最为密切。蚀变黑云母以细小鳞片状集合体形式沿构造薄弱带在岩中呈斑状、团斑状产出。黄铜矿则与之共生,并伴有黄铁矿化。3、青磐岩化:青磐岩化分布于矿体外围,主要表现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等,有些部位同时叠加了较弱的硅化。(1)绿泥(帘)石化:主要为斜长石和黑云母的表生变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较为密切,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ZK2401附近。与黑云母多处共同出现的绿泥化表现为黑云母表生变化,因此,在黑云母化强烈地段,绿

33、泥石化亦强烈。其分布部位为侵入接触带。(2)碳酸盐化形成较晚,晚于成矿期和其它蚀变,主要分布于F3和F4断裂及次生裂隙中,往往沿裂隙呈脉状产出切割其它蚀变脉,并对矿化起破坏作用。 4、硅化: 硅化亦为矿区较普遍的蚀变,主要分布于各种为裂破碎带及次级裂隙中,一般都沿各种裂隙呈石英脉产出。据钻孔编录资料其期次表现为多期性。早期石英脉较细,一般1-2mm,成份单一,纯净。中期与黑云母、黄铁矿化和铜矿化共生。后期则与钼矿化关系密切,并伴有黄铁矿化,亦呈脉状产出,但脉较宽约1-4cm。5、粘土化: 粘土化则主要表现为花岗岩中钾长石和黑云母的高岭土化,局部见有水云母化。大多分布于地表,钻孔中深部基本未见。

34、第四章 矿化特征 矿区内矿化有铜矿化和钼矿化两种,铜矿化在深部为黄铜矿化,地表经氧化形成蓝铜矿和孔雀石。钼矿化为辉钼矿化,辉钼矿在地表经氧化形成钼华。 产于侵入接触带中的矿化,铜钼矿化互相叠加。厚度20-100多米,Cu平均品位约0.43%,Mo几乎全部达到伴生元素工业品位,局部地段达到边界品位或工业品位。 产于闪长斑岩脉中矿化仅为铜矿化,地表氧化为孔雀石和黑铜矿。品位一般0.6%-1%,平均品位约0.8%。据观察,铜矿化较早,仅为一期,与闪长斑岩脉岩同源同期。与黑云母化关系密切,并伴有硅化和黄铁矿化。钼矿化较晚,表现为多期,与硅化密切相关,并伴有黄铁矿化。 4.1 矿体特征 吉如矿区地表初步

35、圈定出较大的地表铜矿体1个,编号为号矿体;钼矿体1个,编号为号矿体。另根据钻孔资料,在ZK201和ZK101孔之间及南部存在着一定规模的Cu、Mo盲矿体,编号为矿体。再者,圈出了20余条闪长斑岩脉型矿体。主要矿体特征如下: 号矿体:位于矿区西南部,形似扁豆状,沿F1断裂和侵入接触带成北东-南西向展布。长420米,宽150米,其深度有待工程揭露。赋矿岩石主要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闪长斑岩,在中粒黑云母花岗中矿化向南逐步减弱。发育有黄铁绢英岩化,地表普遍见有孔雀石及少量蓝铜矿化。含孔雀石氧化矿超过工业品位(0.66%)。向深部则变为原生硫化物(黄铜矿)。 号矿体:位于ZK201和ZK101孔西面

36、神山,呈脉状产出,长约250m,宽约30m,倾向72,倾角70-75。赋矿岩石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产出部位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之侵入接触带。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方铅矿、孔雀石、斑铜矿等,结晶结构和交代结构发育。号矿体:据ZK201和ZK101钻孔资料,两孔之间存在较大的铜钼盲矿体,深度约160m-280m。另根据其它孔情况和赋矿部位分析,推测其形态大致沿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接触带向南延伸,呈长椭圆状。4.2 矿石的物质成分地表矿石主要以氧化矿石为主,地表未见原生矿。矿石类型为孔雀石和黑铜矿,孔雀石在闪长斑岩中呈土状、浸染状产出;在黑云

37、母花岗岩中多数表面不见矿化,而在岩石内层呈同心圈状分布。黑铜矿则沿两类岩石表面呈薄膜状产出。根据浅井和钻孔资料,地表氧化矿石深仅2-3m,此外镜下特点来看,地下较深处磁铁矿被氧化,表面形成赤铁矿(图4-1)。 图4-1 磁铁矿(Mt)外围被氧化形成 图4-2 团块状原生黄铜矿(Py) d=0.8mm 灰白赤铁矿(Hm)d=0.4mm 原生矿则见于钻孔和浅井中,矿石矿物为黄铜矿(图4-2),脉石矿物在闪长斑岩脉中为角闪长石、斜长石和石英;在黑云母花岗岩中为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和黑云母。黄铜矿多以他形微粒状(约0.1-0.2mm)沿岩石微细裂隙分布,主要与蚀变黑云母共生,呈斑状和团斑状产出。

38、钼矿化矿石矿物为辉钼矿和钼华,沿裂隙与石英脉共生。辉钼矿在地表多呈菊花状,而在钻孔中则呈薄片状集合体,钼华仅在地表出现,属辉钼矿氧化所致。(见图43)。 图 43菊花状辉钼矿 图4-4 他形黄铜矿Cp(黄色)沿石英脉裂隙交代 , 代表石英硫化物的矿化 d=1.6mm 从地表观察结合镜下光、薄片的研究结果来看,矿石矿物的物质成分描述如下:矿石矿物主要有 黄铜矿(Cp)、黄铁矿(Py)、自然铜(Cu)、磁黄铁矿(Po)、辉钼矿、钼华、磁铁矿(Mt)、赤铁矿(Hm)、孔雀石(Cup)、蓝铜矿(Azr)等。黄铜矿Cp:铜黄色,反射率小于黄铁矿,低硬度,表面可见擦痕,常以他形结构为主(图4-4、图4-5

39、、图4-6);黄铁矿(Py):以高反射色为显著特征,高硬度,呈完好的自形 黄图4-5 铜矿Cp填充于黑云母、石英粒间,代表 图4-6 黄铜矿Cp沿裂隙充填,代表细脉状矿化d=1.6mm 浸染状矿化 d=1.6mm 或半自形晶(图4-7);自然铜(Cu):铜粉红色,高反射率,硬度低,呈片状(图4-8); 图4-7 黄铁矿Py(淡黄色)自行晶 d=1.6mm 图4-8 稀疏星点状分布的黄铜矿Cp(铜黄色)d=1.6mm磁黄铁矿:强非均质性为特征;磁铁矿:高硬度,用细磁针接近光片见矿部位,具有强磁性;赤铁矿:灰白色,强非均质性,见于磁铁矿表面或边缘;辉钼矿:低硬度,呈弯形长板状晶形,表面不光滑;钼华

40、:呈白色、淡黄色、桔黄色粉末状,附于辉钼矿表面(辉钼矿氧化);孔雀石:紫红色色调,不显著的翠绿色内反射为特征(图4-9);蓝铜矿:粉红色色调,显著天蓝色内反射为特征(4-10)。 图4-9表生蓝铜矿化(蓝铜矿内反射色)d=0.8mm 图4-10 表生孔雀石内反射色,代表表生矿化 d=1.6mm 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斜长石、正长石)、黑云母等,其中随着深度的加强 ,石英含量也随之增多,薄片里长石表面经常见到强烈的绢云母化,少见黑云母化,以及硅化等蚀变现象。长石主要以正长石和斜长石为主,长石表面发育有双晶,解理,典型环带结构等,为识别岩石成分方面有一定的便利。石英是镜下含量最多的矿物,随旋转物

41、台,呈现黑白不断交替现象,此外多处见到沿着长石颗粒之间的缝隙呈细脉状分布。黑云母在镜下是褐色-深褐色,正交镜下多色性极为明显,有时表面被蚀变,有时附着在长石表面,表现云母化特点。薄片鉴定过程中,没有对三种矿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理由是不同薄片表现出三种矿物的含量具不规则性变化。 斜长石:板状、长条状晶形,正低突起,干涉色低,发育聚片双晶,少见复合双晶,见有环带结构等特征(见图4-11);黑云母:镜下大多为淡黄褐深褐,呈片状,近于平行消光,干涉色明显(图4-12);石英:含量占优,镜下无解里为特征(图4-13、4-14)。 图4-11 长石不同方向的双晶在镜下不同 图4-12 黑云母(红褐色)单偏光

42、 d=0.1mm消光特点 d=2.5mm 图4-13 石英颗粒明显,表现斑状结构 d=2.5mm 图4-14 石英细脉 d=0.1mm4.3矿石结构构造吉如矿区矿石构造跟该带上已经发现的其他矿区(朱诺,冲江,区龙等)矿石构造之间有相似之处,主要以细脉浸染状,浸染状及斑状,团斑状为主,其次还有(粒)块状、土状和菊花状(辉钼矿)。矿区内按照岩浆侵入具多期多阶段特点,将其矿石结构分为结晶结构、交代结构和脉状充填结构等,交代结构和脉状充填及细脉穿插是矿石的主要结构类型。(1) 结晶结构:自形结构、半自形结构和它形结构均常见(见图4-15、4-16)。呈现自形结构的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磁铁矿,另外局部少见

43、有辉钼矿细小颗粒(长板状略弯曲),其它矿物少见;呈现半自形结构的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等。从光片在镜下的结构来看,总体上表现为它形结构的矿物居多,并在交代过程中尤为突出。 图4-15 完好的自形黄铁矿(Py、浅黄色) 图4-16 半自形粒状结构黄铁矿(Py淡黄色) d=0.8mm d=0.8mm(2)交代结构:交代结构是镜下最多的矿石结构类型(见图4-17、4-18、4-19),包括交代残余结构(见图4-20、充填交代结构(见图4-214-24)、交代骸晶结构(见图4-25)以及交代穿插结构(见图 4-26)。交代残余结构主要表现为辉钼矿交代磁铁矿,黄铜矿交代磁铁矿等;充填交代结构是

44、最普遍的交代结构,几乎所有光片都能见到此结构,其表现为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蓝铜矿等金属硫化物沿石英脉裂隙填充交代或者沿脉石矿物(如黑云母、长石、石英等)粒间或晶隙进行充填交代,构成微裂隙充填交代结构(图4-18);交代骸晶结构主要表现为黄铁矿表面被后期的石英所交代;交代穿插结构是在裂隙充填过程中矿物先后填充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证据。图4-18 黄铜矿整体上呈尖角或边缘不整齐, 黄铁矿(Py)黄铜(Cp)交代黄铜d=0.4mm 图4-17铜矿(Cp)呈尖角状交代黄铁矿(Py),黄铁矿形成早于黄铜矿 d=0.8mm图4-19 交代结构,黄铁矿(Cp)交代磁铁矿(Mt) d=1.6mm图4-20 辉钼矿(灰白)交代磁铁矿(灰亮), 形成交代残余结构 d=1.6mm 图4-21 黄铁矿(Py),黄铜矿(Cp)沿裂隙填充 图4-22 黄铁,黄铜沿石英细脉充填交代 d=1.6mm 交代d=1.6mm图4-24 黄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