坯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9479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坯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坯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坯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坯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坯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坯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坯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年产350万米坯布项目承办单位:山东美合纺织有限公司项目拟建地点:曹县工业园区汉江路项目性质:改扩建1.2 可行性研究指导思想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和法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报告公正、科学可靠。主要的技术原则是经济适用,技术先进,符合国情,着眼未来、节能环保。立足技术进步,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和调整产品结构,高起点地开拓和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3 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与范围1.3.1 编制的依据(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2)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4)、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5)、其它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法规、规划、技术规范;(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数据;(7)、建设单位关于委托编制本项目报告的技术咨询合同。1.3.2 研究工作的范围根据上述文件和对本项目的规模、原材料、厂址、产品及销售等问题的要求,本报告对项目建设内容提出可行性研究方案,其范围如下: 主要生产车间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配套方案的研究; 辅助生产设施方案的研究; 厂区总体布置方案的研究; 环境保护、劳动保护方

3、案的研究; 节约能源方案的研究; 企业组织、人员培训方案的研究; 工程实施进度方案的研究; 经济效益预测与分析。1.4 承办企业概况山东美合纺织有限公司位于曹县工业园区汉江路6号,山东美合纺织有限公司是山东众地集团下辖的分公司,总占地120亩,拥有先进的纺织设备,可生产45-103各种纯棉涤棉坯布,适用于各种服装和床上用品。产品80%销往日本和欧洲市场。 山东众地集团有限公司为大型涉外集团企业,主要从事纺织品、食品、服装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和国外知名品牌的国内代理销售,已经形成了产销一体的大型外贸集团,出口值在山东名列前茅。山东美合纺织有限公司为山东众地集团公司于2004年04月投资兴建,

4、公司自创业之日起,就遵循“一流人才、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的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企业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山东美合纺织公司今后将不断探索纺织新科技及国内外高科技功能型纺织材料的开发、推广及应用,架构现代营销战略思想,制定超前的技术、产品策略和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塑造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忠诚度,竭诚为众多同行企业提供上乘的技术、为曹县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展示广阔的前景。法人代表董事长 具有较强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讲求诚信,注重效益,实现双赢

5、,社会责任感强,没有破产、银行欠资等问题发生,在当地和同业中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信誉。1.6 项目的主要内容项目的主要内容: 建设规模:年产350万米坯布。 建设地点:曹县工业园区汉江路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1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资金来源:自筹。1.7 可行性研究结论概要本报告描述了山东美合纺织有限公司年产350万米坯布项目的必要性及建设条件,确定了项目内容和技术方案,并对本项目在财务和投资风险上进行了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为: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投资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符合企业和

6、社会发展需要,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经济合理,原料供应有保障,产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工艺路线和技术装备先进,项目投资经济合理,投资回收期较短,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技术、经济方面均是可行的。1.7.1 拟建规模和产品方案本项目拟建规模:生产能力350万米坯布/年本项目主要产品方案:各类棉坯布350万米。1.7.2 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 投资估算本项目共需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 资金来源 全部由企业自筹解决。 经济效益本报告财务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本项目投资回收期为5.35年(包括建设期一年),达到本行业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因此本

7、项目从财务上讲是完全可行的。在社会效益方面,本项目的建成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当地工农业的生产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可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1.8 建设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8-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指 标单 位数 量备 注1生产规模万米/年3502投资总额万元50002.1固定资产投资万元40002.2流动资金万元10003报批总投资万元50004劳动定员人120其中:工人人105 技术管理人员人155全年生产天数天3306年综合能耗标煤856.127本工程占地面积m2466208本工程建筑面积m2180009年销售收入万元1248011年利润总额万元1716.24税前利润,平均

8、年12投资回收期(包括建设期1年)年5.3413投资利润率%14.08平均年14投资利税率%18.06平均年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基本情况曹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纬34333503,东经1150811553,地处鲁豫两省八县交界处,东南、西北最大横距68.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5.6公里,总面积1974平方公里。耕地197万亩,辖24处乡镇、3处街道办事处、2处省级经济开发区、1186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52万,其中少数民族3.4万人。曹县交通便利,南临陇海铁路、北靠新石铁路,京九铁路贯穿全境,105、220国道和临商、许单、菏民、庄青、菏商等12条省干道交织成网,济郑高速穿

9、境而过,菏关、德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距日东高速公路45公里,连霍高速公路 35 公里。往南50公里,是商丘陇海、京九黄金十字架,向北50公里,是菏泽新石、京九黄金十字架。距郑州国际机场190公里,距济南机场260公里。距青岛港480公里,距日照港390公里。曹县已基本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工业经济体系,并逐渐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林木加工、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及与化工、纺织、机械、建材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曹县周边15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菏泽、商丘、濮阳、新乡、开封、济宁、聊城等城市,总人口1亿人。曹县承东启西,通南贯北,是苏豫皖通往山东的重要门户,也是发展商贸流通的最佳宝地。相

10、距50公里的菏泽海关、商检、动植检机构设置齐全,并设立了直通关。近年来,曹县县委、政府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全力优化投资环境。曹县是全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和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棉花种植在曹县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同时曹县地处四省八县交界处,是南上北下、承东启西的通衢要地,周边七县(区)棉花种植面积也较大,达360万亩,产量达540万担,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优势及丰富的棉花资源使曹县成为棉花生产加工、销售的集散中心。目前曹县现有投资50万元以上的棉花加工企业54家,轧花设备锯齿均在80片以上,打包设备多为200型,加工皮棉质地较好。棉花加工行业的特点是加工层次越高,附加值、利润就越高,棉纺织高于棉

11、花加工,服装高于棉纺织,曹县虽然是棉花生产大县,棉纺织产品所占比重却很低,目前曹县现有棉纺织企业34家,纱锭生产能力35万锭,我县及周边七县(区)资源承载棉纺能力在170万锭以上,上马坯布在原料纱线资源上是完全可行的。根据我县及附近周边地区充足的棉纱资源,新上织布项目,即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深度和企业附加值,同时又为当地财政增收、增加劳动力就业创建了平台,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拟建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物流中心地带,位于曹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优越。拟建厂区地质条件好,地下水充足,水质好,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公路、铁路交通条件便利,为项目区原料及产品的运输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又有丰富

12、的原材料、能源供应条件和较发达的纺织工业生产规模作基础,定能够实现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富有竞争力、企业管理现代化、投资相对较少、经济效益较高的目的。2.2 项目建设的背景2.2.纺织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持续较快增长,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对就业和惠农的贡献突出。2007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6

1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国GDP的3.3%。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75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产品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民工;消化农业提供的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近1000万吨,惠及1亿农民。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但是,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14、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和复合材料开发滞后,高性能纺织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纺织工业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能耗、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4.3%、8.5%和10%;产能规模盲目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市场供求失衡,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吸纳就业人数下降,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应该看到,我国纺织工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还有很大潜力,纺织工业发展仍

15、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国内外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促进纺织工业持续健康运行,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2.2.2山东省纺织业发展的特点一是山东纺织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生产、效益大幅度增长。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29528.29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年均增长127.17;完成工业增加值12568.43亿元,年均增长26.58;产品销售收入28457.25亿元,年均增长28.33;实现利税2365.54亿元,年均增长30.12,其中利润1260.14亿元,年均增长33.01;规模以上企业

16、达到14699户,比“十五”末增加8274户;资产总额达到13018.93亿元,比“十五”末翻了近二番。二是出口持续增长,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十一五”以来全省纺织行业克服了出口退税下调,贸易磨擦加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出口创汇仍然排在全国的前列。2008年全省纺织行业出口创汇1600.05亿美元。在20072008年度中国纺织全行业出口百强企业中,我省纺织企业占有17席,其中魏桥创业集团、青岛即发集团分别列第2和第7位。2008年,年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20户,其中魏桥、新华锦、即发、鲁泰、绮丽、孚日、益佳、如意、德棉等企业(集团)出口创汇均超过1亿美元,重点企业出口拉动作用明

17、显。三是实施名牌战略取得较大进展,名牌效应日益突出。 截至2008年底,我省服装纺织拥有山东名牌112个,中国名牌18个。中国名牌中:服装类7个(威海华羽、青岛雪驰、潍坊坦博尔羽绒服,耶莉娅西服套装,新郎希努尔西裤,鲁泰格蕾芬衬衫,即发针织内衣);面料类5个(如意、南山精纺呢绒,鲁泰格蕾芬色织面料,兰雁牛仔布,同大合成革);家纺类5个(艺达、云龙化纤被,孚日、亚光和喜盈门毛巾);原料类1个(纽士达氨纶丝)。中国驰名商标9个(即发、耶莉娅、兰雁、如意、新郎希努尔、喜盈门、红仙霞、红领和山花)。山东省著名商标100个。名牌产品不仅提高了山东纺织服装的知名度,也扩大了市场份额,国内外客商络绎不绝,企

18、业订单接踵而至。四是产业集群建设初具规模,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以来,全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区域经济为支撑,围绕服装产业链发展,魏桥、即发、如意、鲁泰、兰雁、绮丽、新郎、桑莎、青岛、威海等重点纺织服装园区已颇具规模。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认并授牌的“即墨中国针织名城”、“昌邑中国印染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海阳中国毛衫名城”、“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邹平中国棉纺织名城”、“胶南王台镇中国纺织机械名镇”、“周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和“郯城中国男装服装名城”等9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名城、名镇在当地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全省纺织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

19、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五是产品开发成绩显著,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围绕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延伸配套,科技进步和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全行业已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36个,其中国家级2个(如意、即发);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10个。获国家发明专利7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中国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7项、四等奖10项;7家企业被评为中国纺织科技型企业(兰雁、鲁泰、喜盈门、德棉、海龙、同大、烟台氨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41项;获桑麻纺织科技奖4项、陈维稷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六是全行

20、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国的位次有所提升。 与“十五”末相比,我省纱、布产量由全国同行业第2位提升为第1位;化学纤维产量由全国同行业第6位提升为第3位。2008年,我省纱、布、绒线、浆粕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针棉织品折纱、粘胶纤维产量居全国第2位;合成纤维、呢绒、针织和羽绒服装产量均居国内第3位;印染布、梭织服装、帘子布产量居国内第4位。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20062007年度中国纺织全行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我省纺织企业占有16席,其中魏桥创业集团名列第1位;在20042005年度中国纺织各行业竞争力排名中,棉纺行业前20强中我省占有7席,毛纺、印染和化纤行业前10强中我省各占有2席,

21、针织行业前10强中我省占有1席;在全国棉纺、印染、毛纺、针织、化纤、纺机行业销售收入50强企业中,我省分别占有13、3、3、7、5、4席。2.2.3 曹县棉纺织发展特点及当前形势曹县纺织业从建国到现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发展、繁荣、低谷、再发展的几个历程。截止到目前,已经形成棉纺、织布、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毛纺等几个门类,具有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和快速发展的基础,为发展曹县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2006年底,曹县共有纺织工业企业37家,实现销售收入135730.32万元,利税7446.55万元,利润2523.88万元。其中纺纱企业18家,生产规模达到40.57万锭

22、;织布企业8个,年产各种坯布4540万米;服装企业2个,年产服装33万件(套);家用纺织企业2家,年产家用纺织用品1960吨;产业用纺织品企业2个,年产产业用布280万米;其他类企业5个,年加工羊绒7900吨、年产包装袋900万个。2006年底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4家,实现销售收入118005万元,利税6887万元,利润2346.1万元。2007年在建项目26个,新增企业18家。其中纺纱项目13个,年新增36.6万锭,新增企业10家;织布项目6个,年新增生产能力2800万米,新增企业3家;印染项目1个,新增生产能力1500吨;服装项目5个,年新增生产能力2160.72万件(套),新增企业4家;家

23、用纺织项目1个,年新增生产能力300万条毛巾,新增企业1家。主要特点: 一是“品牌”效应逐步形成。曹县纺织工业已逐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产品,如百隆公司的彩色纱、麻灰纱、金牛纺织公司的白坯布和色坯布、恒信巾业的提花毛巾,都能实现80%以上的出口,获得了良好的企业信誉。二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全县高支纱、自动络筒机的比重逐步增大,精梳纱锭占40%,产品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织布、服装、产业用纺织、毛纺等行业逐步发展壮大。三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职工素质有较大提高。尤其是百隆、金牛、恒信巾业等国内、省内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的介入,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强有力地冲击了我县纺织业的管理体制。

24、四是企业信誉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在目前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化、法制化的社会氛围中,在中国市场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信誉是企业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对外经济往来中,都能把诚信做为立身之本。由于曹县纺织工业底子薄,受历史和客观条件限制,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在行业结构:我县精深加工能力偏低、终端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皮棉、棉纱、棉布只作为原料源源不断地销往县外、国外,而我县所需的各种原料大多需从外地购进;民营纺织企业从事纺纱生产的增多,产品趋同性强,织造环节发展较慢,产业衔接度不高,且缺乏品牌支撑;与市场规则不完善以及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

25、场监管体系不健全。二是在产品结构:名、优、特产品少,除百隆公司的“BROS”品牌、恒信巾业的提花毛巾外,其它企业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高知名度、市场覆盖面大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三是在工业布局:全县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过剩,设备大量闲置,棉纺企业除百隆公司外规模都在5万纱锭以下,服装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棉花加工能力大于棉纺能力,棉纺能力大于织造能力,织造能力大于印染、服装后加工能力。小而散、大头在外的格局,制约着我县纺织行业扩大知名度和拓宽市场。四是在技术装备上:尽管我县纺织企业技术装备在近几年不断提高,但与国内先进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国外针对中国纺织品

26、贸易壁垒力度加大,不限价而限量出口,即使是我县国内最先进的细纱设备也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多数企业缺乏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五是在政策影响:入世后虽然歧视性的配额体制将按时间逐步解体,但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高增长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加剧,贸易摩擦必然增多,纺织行业应对机制急待改善。同时今年以来,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产成品价格相对上涨幅度不大,企业利润下滑;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我县又是一个人口大县,劳动力成本比其他地区相对低廉,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由于工资具有刚性,实际工资必然

27、上升,势必引起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难以继续维持。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纺织行业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生产增速持续回升,行业向好的势头发展。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得益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和部署推动国内需求持续回升,以及对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调整等政策的积极效果逐步显现,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已经从今年12月的低谷逐步恢复,二季度以来多项指标表明开始企稳回升。1、生产增速持续回升 。2009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5.17万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496.65亿元

28、,同比增长5.21%,增速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12.06个百分点,但较2月末已经提高了一倍。全行业大类产品产量增速较2月末普遍回升,其中化纤产量增幅已经超过上年同期水平2、出口仍处于负增长状态,但在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15月,由于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604.2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1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6.44个百分点,累计降幅较14月扩大了0.97个百分点。但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在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今年15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提高了3.75个百分点;行业贸易顺差同比扩大11.58%,出口竞争力系数比上年同期提高

29、1.22 个百分点。3、内销增长成为全行业企稳回升的主要支撑。 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内销产值10532.47亿元,同比增长9.42%,较2月底增速回升了2.79个百分点,行业内销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77.07%提高到了80.03%,内需对行业稳定回升的第一拉动作用不断加强。4、运行质效有所改善。 15月,规模以上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8.86%,比全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速高2.9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432.48亿元,同比下降了0.14%,较今年12月的降幅收窄10.87个百分点,其中35月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提高5.06%。5、投资扭转负增长局面。 15月纺织行业500万元

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69.29亿元,同比增长5.70%,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1.12个百分点,但较14月加快了4.09个百分点。6、企业经营者预期有所好转。 根据对全国173户企业的跟踪调查,87的企业预计下半年产品订单(内外销)与年初相比持平或增长。33%的企业经营状况预期趋好,样本企业总体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目前纺织行业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行业出现的向好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必须看到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平衡,风险依然存在。一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尚未走出谷底,外需前景并不乐观;二是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明显;三是行业内企业两级分化状况依然严重;四是广大中小企业融资

31、困难仍然较大;五是各种资源价格上行和最终市场降价的压力仍在加大。全行业要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把保增长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全力以赴巩固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国内市场与消费,加快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优化结构的步伐,争取全年行业经济运行稳步回升的良好局面。二、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1、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规划指出: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巩固和提高轻纺工业竞争力。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扩大产业用纺织品、丝绸和非棉天然纤维

32、开发利用。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2、项目符合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1)、坚持扩大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要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水平,形成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的纺织工业基地。二要加快培育大型、特大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以贸促工,以工兴城,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完善物流仓储、餐饮服务等配套设施,促进小城镇建设,拉动当地经济发展。2)、到2010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明显提高。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40%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清梳无卷化率达到50,无接头纱比例达到70,无梭布比例达到70,精梳纱比例达到30

33、。3)、产品结构调整突出三大领域:巩固发展衣着类,优化扩大家纺类,提高增加产业用品类。 4)、发挥现有优势,突破瓶颈制约,大力发展家纺类产品。5)、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四个重点:调整优化棉纺织,做大做强毛纺织,大力开发化纤新原料,发展提高印染后整理。6)、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将以调整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纱线、面料档次质量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尽快由目前的数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继续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例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设备,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紧密纺纱机、全自动气流纺纱机、

34、喷气纺纱机、细络联合机和各类宽幅、特宽幅无梭织机。引导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棉纺织工业技术进步,逐步实现生产连续化、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各种新型纤维多组分混纺纱线、各类专用纱线和适销对路的中高档坯布,以满足服装、针棉织品和家纺产品的需求。三是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多渠道解决原料资源及水、电、煤等能源的供求平衡。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重点解决噪声、粉尘以及色织布、牛仔布的染整废水处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3、项目的建设符合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中指出:1)、鲁南经济带

35、是山东省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之一,加快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指导转变,展开“一体两翼”总体战略布局,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43个县(市、区),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该区毗邻江苏、河南和安徽,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处在泛太平洋经济圈、中日韩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华东与华北、山东半岛与中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结合部。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可以同时接受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辐射

36、。资源优势比较突出。一是粮棉等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二是水资源充沛。区内拥有南四湖、中运河、沂沭河、独流入海四大水系,黄河又从菏泽进入山东,河流、湖泊、水库众多,水资源总量约166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4%,人均水资源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6%,是我省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总数超过2100万人,其中从业人员1845万人。鲁南人民诚信朴实,勤劳恳干,且人力资源成本较低,200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比全省低15%,其中菏泽低38.2%。3)、按照“一带、三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框架进行规划建设。“一带”即沿菏兖日铁路、日照到东明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菏泽至日照岚山高速公路、枣庄

37、至临沂铁路等,在贯穿鲁南经济带东西的大通道两侧,形成集中布局、产业集聚的大产业带。“三区”即以日照、临沂为主体建立临港经济区,以济宁、枣庄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以菏泽为主体依托京九和新乡到日照铁路大通道建立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六大产业基地”即食品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及煤化工基地、精品钢铁基地、优质建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坚持统一规划,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鲁南经济带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4)、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完善园区功能,搞好市场化运作,吸引更

38、多大项目落地。重点发展能源和煤化工、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能源、化工、食品、纺织、林木、机械等六大产业,形成加工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大“突破菏泽”的力度。二是完善政策措施。确保省里已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针对新情况,研究新政策,把帮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三是落实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的各项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出结对帮扶工作的成绩,充分调动帮扶各方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5)、区域结构调整打造三大板块:尽快形成胶东半岛服装家纺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大力促进省内中西部地区纺织优势产品产业带,培育完善特色纺织产业集群。打

39、造枣庄、济宁、莱芜、临沂、泰安、德州、滨州、聊城、菏泽等省内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加工与特色纺织产品产业带。一是充分发挥省内中西部地区纺织原料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自身优势,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发展与沿海及中心城市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重点扩大优质纱线、优质坯布的生产,满足中高档针棉制品和家纺产品生产的需要。继续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及工业园区建设。一是以优势企业为载体,抓好重大项目的实施,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搞好服装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联合的新途径,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开

40、展长期合作研究与技术协作,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依托青岛大学等大专院校、省纺科院等研究院所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紧跟国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各行业的不同加工技术深入研究国际市场对纺织服装产品安全、卫生和健康的标准要求,重点围绕绿色纺织品的开发生产,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确保纺织产品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项目建设对规划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项目的建设,符合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是自觉尊重区域经济分工,激发内在活力,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本项目充分利用省内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当地的人力资源,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和品牌效

41、应,项目的建设,是加快菏泽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立足实际,创新发展,搞活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第一类 鼓励类十七、纺织 1.高档纺织品生产、印染和后整理加工之规定。山东美合纺织有限公司就是基于上述几点,围绕市场定位,立足长远发展,所作出的多元化项目战略和长远发展部署。第三章 市场需求预测与建设规模3.1 市场需求预测3.1.1国内市场广阔纺织工业是中国纺织业中最具传统特色的产业,而布料又是纺织业的最终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对纯棉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坯布市场日益广阔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

42、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据国家统计局预测,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将比去年增长20%,产量达480万吨,占全世界的25%,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使用国和纺织品出口国,使用量占全世界的28%,出口量占世界的26%。据测算分析,目前全球纺纱总量约为3000万吨,只能满足全球纺织和服装工业需求的一半多,随着人们对天然布料需求增长,纺织市场特别是棉纺市场仍处于高发展期中,在20042010年,全球市场对棉纺产品的需求预期每年增长25%。中国加入WTO后给纺织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棉花加工和棉纺企业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入世后对扩大纺织品出口极为有利,一方面不仅受各种关

43、税与非关税壁垒限制,还可以借机开拓新的市场,提高企业效益,因此发展棉纺织业的前景被业内人士广泛看好。国内市场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城乡之间的经济、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上差距明显,既反映了当前制约中国经济的关键所在,也表明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1世纪的消费更重视绿色、天然、健康、环保主题,棉麻产品因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良好服用性能而备受青睐。但是多数企业在加工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将棉麻产品的天然本色与工艺质量有机结合来共同造就天然的高品质产品。这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浪费。2005年农村衣着人均消费只有125元。如农民的人均衣着消费提高到200元,约需增加160多万吨纱,这是潜在的

44、大市场。其中,棉纺纱、布产品因内需拉动,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上半年国内衣着消费零售总额增长12.8,家纺及产业用纺织品分别增长10和13,拉动了棉纺织业的增长。1至12月生产的263亿米棉布中,国内消费占83.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着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保暖和色彩的变化,服装日趋舒适精良化,传统的纺织品市场越来越窄,高档精良的服装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纯棉免烫、抗绉、多功能性、以及新型复合型纤维的开发利用都需采用较先进的工艺进行染整处理。从近几年的国内市场销售情况来看,经过后整理的面料占整个面料纺织市场80%以上。上述数据足以看出国内市场之广阔。3.1.2国际市场需求分析200

45、7年对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来说,成绩是令人欣慰的。尽管行业遭遇了贸易限制、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提升等诸多坎坷,但20%以上的出口增速无疑证明了MADE IN CHINA的实力。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外销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核心市场,受贸易摩擦、汇率波动等影响而出现的异动,以及东盟等新兴市场的潜在契机, 欧盟市场成长瓶颈中也有亮点 在主要市场中,其一,欧盟市场需求增长。从宏观经济状况看,整个欧元区经济稳步发展,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12月6日发布的欧元区宏观经济预测报告指出,2007年欧元区全年实际GDP增长率为2.4%2.8%,2

46、008年为1.5%2.5%,2009年为1.6%2.6%。具体到纺织品服装,欧盟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需求继续上升。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18月欧盟已从全球累计进口纺织品服装538亿欧元,同比增长5.76%。其二,双边贸易环境有所改进。为期一年的“许可证”计划在欧盟市场开始执行。尽管该计划所隐含的阻碍贸易自由化的本质并未改变,但比起已往直接的数量限制要进步许多。其三,中国企业已经走向成熟。历经2005年对欧出口暴增之后的种种坎坷,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变得更为成熟,在产品品质、竞争力、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提升,面对愈加开放的市场,能够以更为理性的姿态面对新的契机。尽管欧元相对人

47、民币升值走势未改,但2008年这片市场将会以更为理性的速度走向繁荣。美国市场贸易限制难抑消费热情 。2007年1-11月我累计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245.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95%,增速较上年同期水平(14.84%)提高5个百分点。这个速度虽不及2005年66%的增长势头,但是在数量限制、美元贬值、召回事件频发、产品安全问题关注度提高,以及出口额基数不断增加等背景下,市场表现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尽管美国政府和纺织业界并不愿意看到如此大量中国产纺织品服装的涌入,但是市场的选择偏偏还是看好中国制造,消费者并没有被非理性的限制措施所左右。根据美国纺织品服装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产品中三成多都印有中国的标签,牛津布等产品在美国国内的生产已经逐步减少。这些信息都在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者传递着一个信号美国的民众喜欢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需要中国的产品。日本市场针织与梭织服的两重境遇 。受日本经济景气度的影响,我对日输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