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5万吨特种纤维纱线生产线基建项目可研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9498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5万吨特种纤维纱线生产线基建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产5万吨特种纤维纱线生产线基建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产5万吨特种纤维纱线生产线基建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产5万吨特种纤维纱线生产线基建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产5万吨特种纤维纱线生产线基建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5万吨特种纤维纱线生产线基建项目可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5万吨特种纤维纱线生产线基建项目可研报告.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特种纤维纱线生产线基建项目1.1.2建设规模1、环锭纺生产线总规模为5万纱锭,形成年产各类特种纤维混纺纱8191吨。2、转杯纺生产线总规模为28台转杯纺纱机,形成年产各类特种纤维混纺纱41809吨。1.1.3生产工艺根据纺纱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工艺流程:纺纱工艺流程:1、环锭纺蛋白纤维/天丝工艺流程:蛋白纤维进厂检验FA002抓棉机A006B混棉机FA106B梳针开锦机A092S双棉箱给棉机A076E单打手成卷机FA201梳棉机FA311预并条机棉、天丝进厂检验FA002抓棉机A035B混开棉机FA106豪猪开棉机FA10

2、6B梳针开棉机A092S双棉箱给棉机A076E单打手成卷机FA201梳棉机FA311预并条机A191B条并卷机A201E精梳机FA311F头道并条机FA311F二道并条机FA311F三道并条机FA421粗纱机FA506细纱机FA706并纱机SVT09-0S倍捻机2、气流纺各类纤维进厂检验BLENDOMATBO-A往复式抓棉机输棉风机SP-MF多功能分离装置MX-I六仓混棉机CLENOMAT四罗拉清棉机SECROMATSP-F异性物分离装置TC03梳棉机IDF一体化并条机AUTOCORO360气流纺纱机检验入库出厂1.2承办单位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陈晓青1.3选址地点选址地点在苍南县龙

3、港镇城东工业区(四期)用地内(B25),厂区南面紧靠68米宽的规划建设龙港世纪大道,东面为30米宽是园区二路;北面为24米宽的中心街(南城路),西面紧靠18米宽的园区一路。1.4编制单位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苍南分院苍南县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5编制依据1.5.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5.2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1.5.3苍南龙港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1.5.4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5.5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1.5.6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5186号文项目受理通知书1.5.7苍南县国土资源局关于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项目用地的初审意见1.5.8苍南县规划建设局关于温州

4、天成纺织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拟选址建议意见及规划红线图1.5.9苍南县人民政府200516号文专题会议纪要1.5.10苍南县环境保护局关于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保部门初审意见1.5.11苍南县龙港自来水公司供水意向书1.5.12苍南县供电局供电意向书1.6编制思路1.6.1符合苍南龙港城市总体规划布局。1.6.2节约用地,并符合国家现行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有关规定。1.6.3投资省、建设快、运营费低,具有最佳效益。1.7编制原则1.7.1可操作原则从基地条件、动拆迁情况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周密约考察和论证,选择尽量节药投资成本和能迅速起步的位置,使企业的规划建设具备良好的

5、可操作性。1.7.2功能发展原则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城市工业的合理布局应将上、下的产业联系在一起,应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能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1.7.3通达性原则空间的通达性的高低,反映一个实体与其他实体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和潜力,提高空间通达性的有效途径就是有便捷易达的交通条件,因此,企业选址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将具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段。1.7.4土地利用优化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用市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审批,城市工业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政府应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成长资本(如土地)与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等进行重组、运营,达到土地

6、优化配置。1.7.5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受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因此,对企业的选址要坚持弹性原则,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8编制结论通过该项目选址与产业布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现状、厂区总平布局、交通运输、公用市政设施、防灾与减灾、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关系的9个方面分析论证,证明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第二章项目背景2.1概况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出口创汇、积累资金、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突飞猛进发展。2003年,我国的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利润、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2003年我国纤维制品出口占世界纺织品市

7、场17%,比入世前的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02年和2003年在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分别增长了16%和27%,远高于1996年-2001年6.2%的平均增长率。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当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纺织品质量、品种、档次上的要求越来越高,纺织行业结构性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反映在: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出口纺织产品的换汇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距离。纺织生产技术装备的总体水平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和国际上还有较大差距,纺织新产品的开发创新也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要求。近些年来,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周边国

8、家纺织业发展很快,墨西哥、加拿大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在扩大,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与竞争对手相比,国内纺织业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纺纱设备仅占35%左右,印度、巴基斯坦已达50%,竞争力显得不足,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纺织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地位面临着进一步的考验。我国纺织工业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在纺织工业年加工的纤维总量中,约有三分之一出口外销。2003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达617.7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的15.4%,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服装出口额达411.9亿元,约占纺织和服装出口总额的70%,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5%,但另一方面,我国自1997年以

9、来,面料进口金额每年高达6080亿美元,相当于国有纺织企业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制作出口服装。中国服装面料的自给率是:内销服装80%,出口服装45%。我国纺织工业要求用三年时间,使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提高到65%以上,顶替进口面料30亿米,力争在2005年,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达到80%。为此纺织工业在“十五”期间,将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要积极采用清梳联、新型精梳、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机新工艺、新设备,力争到2005年有20%纺纱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加入WTO,随着贸易和投资趋向自由化,我国纺织工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低

10、的工费成本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WTO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配额、降低关税,有利于提高纺织产品和服装的竞争力能力,赢得更多商机。国内纺织原料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将有利于纺织原料价格和供应的稳定,有利于纺织企业保持稳定的生产秩序。纱、布和后加工产品的生产营销和国际市场接轨,将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将有利于企业引进外资,引进必要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饰用品内在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普通化纤服装虽具有不少优点,但同时存在诸如吸湿性差,表面有“蜡感”等缺点。穿着舒适、具有保健卫

11、生功能的天然纤维织物已成为消费者纷纷追求的产品。在国际纺织品市场掀起一股不小的“返真”浪潮。但是棉、毛等天然纤维的开发利用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尤其对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占地面积很少的纺织大国,这种限制尤为明显),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国际上不少国家纤维制造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科技力量致力于开发研制新型纤维素纤维及蛋白纤维。最近开发成功的竹纤维,是继棉纤维、木浆纤维之后在纤维素纤维大家庭中新增加的一支绚丽的奇葩。利用竹材制成的纤维制品,改观了粘胶纤维制品“软弱无力”、合成纤维“刚硬粗糙”的特点,具有柔软、悬垂性好,吸放湿性能优良、染色亮丽的特点,尤其是一些独特的天然抗菌性、抑菌性、防紫外线和易

12、于降解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更使其在纺织领域应用中有后来居上之势,发展前景广阔。竹子是一种速生的可自身繁殖的禾本科植物纤维的原料,“雨后春笋”就是对竹类植物繁殖力极强的生动写照。竹子在我国有着十分广泛的种植面积和丰富的品种,约占世界竹资源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竹资源大国。据统计,我国现有竹林面积达421万公顷,储蓄量1.27亿吨。四川重庆竹林面积达280万亩,其它各省竹林面积达100万亩的还有多处,同时国家计划在未来15年内改造和新建竹林基地120万公顷。因此我国竹资源丰富,同时竹纤维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抗菌抑菌性和抗紫外线功能,又成为不同与棉、木纤维走向市场的热卖点,故竹纤维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

13、前景。大豆蛋白纤维被称为“人造羊绒”,其不仅具有单丝纤度细、比重轻、强伸度高、耐酸耐碱性好等特点,而且还具有羊绒般的手感、蚕丝般的光泽、棉纤维的吸湿导湿性的透气性,以及类似羊毛的保暖性等优良性能,并且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而且其成本不到山羊绒的十分之一,只有蚕丝的几分之一,与60-70支羊毛价格接近。它与羊毛相比,又避免了羊毛纺纱因强力低易断头,以及易虫柱、易毡缩等缺点,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我国大豆资源丰富,豆粕价格低廉,用作制造大豆蛋白纤维的原料可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003年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为12149.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5%;实现利润443.98亿元,同比增

14、长30.26%;出口创汇804.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72%;进出口贸易顺差648.89亿美元,为全国进出口商品贸易顺差255.3亿美元的254.20%。2004年1-9月我国纺织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完成工业总产值11400.34亿元,同比增长25.41%;实现利润336.89亿元,同比增长19.16%;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707.07亿美元,同比增长22.14%。但我国特种天然纤维的纺纱产量所占比重不高,与国外比差距甚远,与世界平均数相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开发特种天然纤维纱是我国纺织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纺织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新产品开发。采用新原料、新工艺,开发具有功能性

15、、保健性、环保性的产品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作为技术的重点,纺纱专用设备的改进,克服纺织产品的质量问题,有效提高纱线产品的附加值,对纱线产品的档次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各种设备的工艺水平以及产品品种结构、规格与国际接轨将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发,产品已向多品种、多品位、高档次发展,成品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产品的知名度逐渐被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同时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原材料可以直接通过进出口公司进出,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原材料价格和采购成本,进出口公司有较强的外贸接单能力,以及公司目前国内较大的销售网络,便于开拓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为了

16、使企业能更好的与世界纺织行业接轨,项目新建中试车间,为产品研发提供平台。综上所述,纺织工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投资搬迁整合扩建这一项目,符合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发展的需求。2.2企业基本情况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创办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中高档品牌纺纱生产、营销的民营企业。经过近十年的流动式发展,公司至今已拥有4家纺纱企业,固定资产3亿多元,2004年营业额4亿元人民币,创利税3000多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及欧美等地,年出口创汇2千万美元。公司的主导产品为各类高档纱线,共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涵盖棉、麻、毛、丝、花式纱线、特种工业用纱线、化纤及各种新型环保和功能性纤

17、维纱线。公司现下设有两个气流纺纱分厂、两个环锭纺纱分厂,四个分厂拥有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的纺纱设备,具有高性能、低能耗、无污染、加工水平高的特点,年加工各类纱线能力2万吨。公司已与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外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扩展外贸市场。公司还承担内销业务,已形成强大的销售网络。公司一贯重视科技创新和推行现代化管理,近年更加重视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积极的姿态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以扩大出口为重点,加大技改力度,以信息化为先导,推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装备和管理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目前公司在当地占地仅10多亩,由于受场地的限制一直没有原料仓库和

18、成品仓库,在龙港的分厂是暂租他人场地,为了发展公司于2001年开始分别在上海、东莞和安徽等地投资1.6亿进行产业扩张。2004年在外企业的年产值已超过2亿元,上交利税二千余万元,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企业的分散管理、运营方面的不便,同时也造成的就业和利税外流。目前公司结合企业实际,为更好地迎接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和全球化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为了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资源共享,力求企业进一步发展,决定于2005年进行搬迁整合。第三章市场预测与建设规模3.1市场需求及预测3.1.1行业概况棉纺织工业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棉纺织工业行业加工纤维量约占纺织工业年加工纤维总量的60%,2004年我国棉纺织品

19、和服装出口创汇总额的973.85亿美元。在2001年纺织工业532亿美元出口创汇中,棉纺织品和服装为174亿美元,占32%。其中棉纺织品出口64亿美元,占纺织品出口总额167亿美元的38%;棉服装出口109亿美元,占服装出口总额365亿美元的30%。2002年1-11月我国棉织物出口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4.48%,出口额增长28.11%,出口服装数量增长17%,出口额增长11.02%。棉纺织行业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性行业。纺织品产量的提高,利益于纺织工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加强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品牌和管理,提升了我国竞争水平。2001年

20、,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为531亿美元,2004年达到974亿美元。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547.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70%。其中出口5933.60亿美元,进口5623.80亿美元,分别增长35.40%和36.00%;贸易顺差319.80亿美元。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统计,2004年全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141.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6%。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89%。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是973.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01%,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6.41%,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是357.6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1%;服装出

21、口金额是6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8.67%。我国继续保持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势头,这就表明我国纺织工业竞争进一步得以提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状况数值同比%纤维加工量(万吨)240019.58纤维加工量内外销比例出口24%,内销76%全行业销售产值(亿元)2640022.79纺织品服装外销(价值)比例外销30.25%,内销69.75%全行业从业人数(万人)1900数值同比%纱产量(万吨)1094.8618.54布产量(万米)41718.00化纤产量(万吨)1424.5420.29服装产量(亿件)41821.00出口(亿美元)973.8521.

22、01纺织品出口(亿美元)357.6925.21服装出口(亿美元)616.1918.69进口(亿美元)168.047.81纺织品进口(亿美元)152.737.69服装进口(亿美元)15.319.07贸易顺差(亿美元)805.8124.17由此可见,近几年来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3.1.2国际市场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纺织品和成衣出口不断增加,2002年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中,中国第一。据我国海关统计,2004年1-11月我国棉制品出口继续增长,增幅略有下降。1-11月棉纺织品和服装283.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2%,占整个纺织品服装出口的32.00%。其中,1-11月棉纺织品

23、出口107.27亿美元,出口增幅仍保持在两位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1.86%。棉纺织品占整个纺织品出口保持在33.00%。1-11月棉制服装出口176.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05%,占整个服装出口的32.00%。2004年1-11月我国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市场为香港,其次为日本、美国、孟加位国和韩国。其中孟扣国有两位数增长。1-11月我国纺织品出口到香港创汇为39.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6%;其次为到日本创汇为9.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8%;第三为美国,出口创汇为5.9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3%。第四位是孟加拉国,出口创汇为4.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

24、3%。第五位的是韩国,出口创汇为3.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5%2004年1-10月我国出口棉纺织品最多的省份为广东省,出口棉纺织品26.8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略增8.21%;其次为江苏省,出口21.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9%;第三为山东省,出口20.2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2%;第四为浙江省,出口12.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9%;第五为上海市,出口9.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3%。棉纱线出口数量微降,金额增长。2004年1-10月我国棉纱线出口39.76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9.99%,出口金额为12.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5%。出口价

25、格有大幅的上升,出口棉纱线平均价格为3.12美元/公斤,增幅为15.13%。我国出口棉纱线色大多数到香港,其次到日本、韩国、缅甸、奥门等市场。1-11月我国出口到日本创汇增幅高,金额多。向香港出口棉纱线数量为32.93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8.98%,创汇为10.1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9%,平均价格为3.09美元/公斤,同比增长13.6%。向日本出口棉纱线数量为1.4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0.48%,创汇为4903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8%;平均价格为3.38美元/公斤,同比增长22.46%。向韩国出口棉纱线数量为1.59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3.25%,创汇为4899万美元,比

26、上年同期增长4.45%,平均价格为3.07美元/公斤,同比增长20.39%。向缅旬出口棉纱线数量为7384吨,比上年同期下降0.56%,创汇为219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1%;平均价格为2.97美元/公斤,同比增长12.08%。向奥门出口棉纱线数量为4251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9.16%,创汇为146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58%;平均价格为3.45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23%。天然纤维制品受到各国的欢迎。美国商务部2005年4月12日公布,美国2月份棉、毛、丝混纺、人造纤维以及非棉植物纤维纺织品及服装进口3,965.3亿平方米,较2004年2月增长19.4%。2月1月-2月

27、全部进口2005年2004年增减%2005年2004年增减%总量3965.3332210.478606979.412.6纱274.7270.11.7562521.57.8织物736.7699.75.31509.21444.14.5服装1759.81430.522.33405.32956.515.2其他1194.1912.730.82383.52057.315.9全棉总量1738.81436.321.13332.52959.812.6纱91.588.43.5178.3168.55.8织物152.3163.7-7.0314.6346.2-9.1服装1095.5863.426.92056.81739

28、18.3其他399.5320.824.5782.8706.110.9被选国家中国1271.4617.8105.82418.11572.653.8中国台湾76.876.60.3169*.5195-13.1香港特区45.846.7-1.9113.8136.4-16.6韩国151154.5-2.3324.6329.6-1.5加拿大254.4274.3-7.3524.1532.9-1.7墨西哥315.5322.3-2.1604.8615.1-1.73.1.3国内市场中国服装业的迅猛发展,繁荣了纺织业和消费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服装的生产量和销售都呈上升趋势。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资料显示,20

29、02年上半年我国服装稳中趋活,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类销售量为7400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0.03%。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对衣着要求越来越高档,对服装、质量、颜色、做工、款式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服饰,对服装的舒适、随意、方便及价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服装供给必然产生极大影响。现今消费者更讲究的是与身份相符的文化品位,与自身的年龄、身份、肤色等相一致,又各具风格,这种状况与消费者的审美水平和国产服装的总体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针织内衣消费增长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针织内衣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规模、品种开发、质量档次都在增

30、长和提高,在推动国内服饰消费,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方面都做出较为显著的成绩。近几年,国内内衣市场空前繁荣,从三重保暖、空气层、柔软棉、高支纱、真丝、仿毛、仿麻、麻类改性、羊毛内衣、牛奶丝内衣以及彩棉、天丝、丙纶细旦内衣、絮片类保暖内衣到近两年兴起的大豆蛋白纤维,竹浆纤维内衣、调整体形内衣、美体内衣等均在持续引导消费,有的还产生火爆、轰动效应。各种保健型、功能性针织内衣的增长使市场琳琅满目。内衣是近年来纺织品服装市场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品类(大类产品)之一。根据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1999年以来全国大型零售商场针织品类年均销售增长均超过12%。2001年内衣裤增长23.3%,2002年增长12.8%。

31、我国内衣出口量及出口额年增长均超过10%。2002年我国出口针织内衣(含男式、女式内衣)达到31.9亿个,同比增长23.3%;金额15.5亿美元,增长31.2%。针织内衣行业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繁荣现象,涌现出三枪、即发、爱帝、铜牛、AB、海林、元首等为代表的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较高的品牌和企业,产品集中度较高,产品质量较好。三枪、布利杰、即发等品牌在境外注册,知名度逐步提升。三枪的保暖内衣、调整体形内衣,AB的棉+菜卡(氨纶)、抗菌保健系列,元首的弹力罗纹,即发的双丝光双烧毛内衣、甲壳素纤维内衣等产品在国内都曾经或正在引导市场。在执行产品标准方面,一批优势企业加快

32、同国际市场接轨步伐,纷纷通过ISO9000系列、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主要产品获得绿色环保认证。为适应竞争需要,不少企业产品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和国际包括对产品要求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标准,包括缩小变形、色牢度、抗起球、透气性、保暖率等项指标,我国针织行业竞争力正不断增强。目前,我国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人均纺织品质量每年在10公斤左右,减去出口,实际纤维消费量仅为6-7公斤左右,比世界平人均消耗量30%。根据国外研究的结果,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纺织纤维消费量会出现较快增长,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6373人民币,约合美元770美元。2004年,GDP已经达到13.65万

33、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元。尤其是占全国人口4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拉动了消费需求。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实际增长9.2%,纺织品服装销售也相应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为2007万吨,约占世界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三分之一。人均纤维消费量11千克。2004年前3个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收入的增长,促进了消费,市场销售有所加快。2004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实际增长9.7%。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衣着类支出增长13.0%

34、,国内纺织品市场销售保持稳定增长。伴随着20世纪后二、三十年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健康。进入21世纪,一场绿色革命初见端倪。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行业之一,纺织业在这场“绿色”革命中首当其冲,使21世纪纺织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纺织“绿色”革命的实现,需要加强纺织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思想道德、文化的综合,如果纺织业率先面临挑战,抓住机遇,抢占“绿色”革命高地,将会使我国纺织企业在进入21世纪后的WTO时代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成功。3.1.4产品的市场2

35、003年我国纺织工业加工天然纤维714万吨,其中原棉622万吨,棉花仍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大类原料。国产棉花受单产和播种面积的限制,以难以有很大增长。因此,开发非棉天然纤维是我国发展纺织业的一大趋势。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非棉天然纤维纱权在沿海地区如浙江省、山东省一些纺织企业生产,产量仅占天然纺织产品的千分之四。约在2.9万吨左右,预计在2006年达到1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要。目前我省已有几家纺织企业在准备开发类似产品。本项目产品是蛋白、竹等纤维为原料的纱线,根据其特性,因此属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并正好迎合国内外纺织市场的需求。3.2建设规模3.2.1建设规模本项目根据国内外市场分析及该

36、公司现有的实际情况,建立新型特种纤维纺纱基地,新建纺纱车间、辅助用房和生活用房。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梳联、并条设备、转杯纺设备及自动络筒机,利用原有国内先进的纺纱设备形成高档新型材料纺纱生产线。项目新建中试车间为企业今后产品的研发提供平台。1、环锭纺生产线总规模为5万纱锭,形成年产各类特种纤维混纺纱8191吨。2、转杯纺生产线总规模为28台转杯纺纱机,形成年产各类特种纤维混纺纱41809吨。3.2.2产品方案根据市场预测和产品销售方向,本项目推荐产品为各类高档蛋白纤维、竹浆纤维、天丝、涤混纺纱,项目投产后产品以出口为主,企业可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1、环锭纺产

37、品方案序号产品名称规格产量(吨/年)比例(%)140S(14.5tex)天丝纤维/蛋白纤维混纺纱(55%/45%)236931260S(9.7tex)100%棉纤维28640332S(27.8tex)天丝纤维/蛋白纤维混纺纱(55%/45%)553629合计81911002、气流纺产品方案序号产品名称规格产量(吨/年)比例(%)130S(19.4tex)天丝纤维/竹纤维混纺纱(55%/45%)718817221S(27.8tex)竹纤维/麻纤维混纺纱(55%/50%)1096026316S(36.4tex)竹浆纤维/涤纤维混纺纱(55%/50%)2366157合计418091003.3经济分析

38、3.3.1投资估算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394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8607.12万元,设备17931.49万元,安装工程1609.39万元,其它费用10855.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5060万元,项目总投资为人民币39003万元,其中该项目所需外汇1640万美元。3.3.2财务分析3.3.2.1年销售税金和附加估算年销售税金及附加按国家规定的税率进行计算,增值税率为17%,城市附加税和教育费附加分别为增值税率的7%和4%,年销售税金正常年为6585万元。3.3.2.2利润总额及分配根据企业损益表,利润总额正常年为12135万元,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取为4005万元,盈余公积金、

39、法定公益金分别按税后利润的10%和5%计取,余下全部为未分配利润正常年为6910万元。3.2.2.3财务盈利能力分析a)根据财务内部流量表(全部投资)计算以下财务评价指标: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为18.63%,财务净现值(I=14%时)为10280万元,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5.51%,财务净现值(I=14%时)为26578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说明盈利能力满足行业最低要求,财务净现值均大于零,本项目在财务上可以接受的。项目所得税后的投资回收期为5.93年(含建设期),所得税前的投资回收期4.94年(含建设期),这表明项目投资能按时收回。b)根据损益表和总投资计

40、算如下指标: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19.96%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30.78%资本金利润率=年平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23.88%3.3.2.4清偿能力分析通过对“借款还未付息计算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资产负债表”的计算,考察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并计算投资借款偿还期及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偿还借款期的资金来源,本项目在还款期间仅在前三年将取之未分配利润的50%,折旧费、摊销费全部用于还款。固定资产投资偿还期(从借款开始年算起)为2.28年,能满足贷款机构的要求。项目具有偿债能力。3.3.2.5盈亏平

41、衡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计算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其公式为:BEP=(年固定总成本/年销售收入-年可变成本-年销售税金)100%=64.57%。计算结果表明,该项目只要达到设计能力的64.57%,企业就可以保本,该项目实施后风险较小。3.3.3项目综合评价根据以上依据测算,项目投产后,可年达销售收入191215万元,税后利润8130万元,投产后5.93年(含建设期)可收回全部投资。第四章区域概况4.1区域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苍南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隅,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顺县,北与平阳、西北与文成两县接壤,陆地界于东经1207-121071,北

42、纬2706-27361。县境地形北部宽阔,南部狭小,略呈三角形,亦类似侧飞雁。全县陆地面积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8.88公里。县城所在地为灵溪镇,全县下辖36个乡镇(其中乡16个、建制镇20个),104个居民区,818个行政村,总人口122.4万。苍南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8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2003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上升至第80位。龙港镇地处温州南部,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鳌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西接1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的温福铁路,是

43、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龙港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投资1.26亿元的平原引水工程,水源来自几十公里外的藻溪吴家园水库及挺南水库;供电依托华东大电网,年用电量3亿多千瓦时;拥有程控电话5万门,因特网用户上千户,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镇;甬台温高速公路、温福铁路贯穿镇区西部,龙港大道、龙金大道、世纪大道等构成城市交通主骨架;拥有各种客运汽车1300多辆,9路公共汽车,建有不同泊位的码头23座,镇内设有包机公司,承接温州至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空业务;高档次的

44、宾馆、餐饮、娱乐等设施配备齐全。4.2自然环境概况4.2.1气象特征苍南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18左右,年平均无霜期为208天288天,年平均降雨量1670.1毫米。龙港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润湿性气候区,平原水网地带,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全年无酷暑严寒,冻长夏短,四季分明,夏季为东南风偏东风,冬季为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37.7,最低气温-3,多年平均降雨量1549mm,且集中在56月份梅雨期和79月台风期,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受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每年平均为3个月,出现月

45、份一般在510月,尤以79月出现频率较高。4.2.2地形、地貌和地质工业园区所在地属近代海积平原区,地层为第四纪海积粘土及淤泥质粘土,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一层,粘土层,厚1.8m;第二层,淤泥质粘土层,厚约3m;第三层,淤泥层,厚约30m;第四层,粘土层,厚约22m,其下为粘质粘土。该地地势平坦,地面标高为黄海高程3.10m左右。4.2.3地震设防根据地震区划分带,项目选址区属东南沿海二级地震区,该段地区地震强度和频率较弱,接近三级地震区,根据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核定本地区地震烈度为六度,工程按6度构造抗震设防。4.2.4水文特征用地地处近代海积平原区,地层为第四纪海积黏土及淤泥质粘土,层厚

46、40-50米,构造简单,地势较底,50年一遇最高洪水为3.9米(黄海高程系,下同)。螯江为我省八大水系之一,干流长72公里,年径流量18.61亿立方米。其下游河段长约16公里,属感潮河段。4.3社会环境概况龙港镇建镇于1984年,区域位置优越,位于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南岸,距东海仅5海里,附近江面宽450m。高潮位水深6.30m,可以开发为浙南地区的第二大港口。北与104国道相连,是江南平原近60万人口南下福建、广东,北往温州、上海、北京的陆地要冲。龙港镇是苍南县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集贸、工、农、商综合发展的中心城镇。该镇总面积80.7km2,总人口28万的大镇,其中城区面积12平

47、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人。全镇下辖9个办事处和130个村居。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工农业总产值120.61亿元,增长11.4%;财政总收入4.66亿元,增长16%;外贸出口供货值4.27亿元,增长3.9%;市场商品成交额49.41亿元,增长10.9%;人均收入6949元,增长4.2%。龙港镇属于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乡镇投资环境百强镇、国家星火计划密集区、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镇、省社会综合发展试验区和温州市经济强镇、文明城镇、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项目试点镇。目前,龙港镇经济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半工业化向工业化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