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oc(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电网的最高运行电压等级从500kV发展到750kV。电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在加强现有电网技术改造和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正在得到广泛运用和大力推广,成为电网设计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设计,统一标准,确保工程安全和工程造价合理,编制本规定。 本规定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贯彻电力建设基本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认真落实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的原则,体现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合理性。本规定编制的技术原则:遵照DL/T509
2、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和参照Q/GDW102-2003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中的原则,并充分吸收规程颁发以来电力行业标准化、信息化研究推广应用的成果,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定根据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增设了环境保护章节。 本规定根据国家法规对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的要求,设置了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章节。 本规定根据电网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在路径、导线和地线、绝缘子和金具、杆塔结构等章节,增加了相关的内容。本规定则体现了“基建为生产服务”的理念,认真研究生产运行提出的问题,在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条文规定。
3、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规定则主要编制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 本规定参加编制单位:西北电力设计院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舒印彪、于刚、刘开俊、郭日彩、梁政平、吴建生、李勇伟、李喜来、葛旭波、张强、张卫东、张鹏飞、廖宗高、龚永光、 李永双、黄伟中、薛春林、何江、叶鸿声、扬元春、魏顺炎、王勇、张芳杰、王虎长、朱永平、管顺清、孙波、张华目 次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符号 .14总则 .45路径 .46气象条件 .57导线和地线 .68绝缘子和金具 .89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910导线布置 .1311杆塔型式 .1412杆塔荷
4、载及材料 .1513杆塔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2114基础设计 .2315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 .2416环境保护 .3117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 .3118附属设施 .31附 录A (标准的附录) 典 型 气 象 区.32附 录B (标准的附录) 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 .33附 录C (标准的附录) 各种绝缘子的m参考值 .35附 录D (标准的附录) 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 .36附 录E (标准的附录) 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 .37附 录F (标准的附录) 弱电线路等级 .38附 录G (标准的附录) 公 路 等 级.39附 录H (标准的附录) 用词和用语
5、说明.40参考文献 设计参考标准 .41附件 条文说明 .45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范围本规定规定了交流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技术规定和要求,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计算公式。适用于新建110kV、220kV、330kV、500kV和750kV交流输电线路设计,对已建线路的改造和扩建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运行经验参照本规定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GB15707-19
6、9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700-88碳素结构钢GB/T1591-94低合金结构钢GB3098.1-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GB3098.2-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母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1200-88镀锌钢绞线GB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7349-2002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17-200522
7、0500kV紧凑型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9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864-2004标称电压高于1000V交流架空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使用导则DL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Q/GDW102-2003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HJ/T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符号下列术语和定义、符号适用于本规定。3.1术语和定义3.1.
8、1架空输电线路overheadtransmissionlin架设于地面上,空气绝缘的电力线路。3.1.2弱电线路telecommunicationlin泛指各种电信号通信线路。3.1.3大跨越largecrossin线路跨越通航江河、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在1000m以上)或杆塔较高(在100m以上),导线选型或杆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3.1.4中、重冰区medium-heavyicingare设计冰厚为1020mm的地区。3.1.5基本风速referencewindspee按沿线气象台站10m高度处10min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
9、0(30)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3.1.6稀有风速,稀有覆冰rarewindspeed,rareicethicknee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大风、覆冰。3.1.7耐张段sectio两耐张杆塔间的线路部分。3.1.8平均运行张力everydaytensio年平均气温情况下,弧垂最低点的导线或地线张力。3.1.9等值附盐密度(简称等值盐密)equivalentsaltdepositdensity(ESDD溶解后具有与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自然沉积物溶解后相同电导率的氯化钠总量除以表面积,一般表示为mg/cm。3.1.10不溶物密度(简称灰密)non-so
10、lubledepositdensity(NSDD)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非可溶性残留物总量除以表面积,一般表示为mg/cm。3.1.11重力式基础weightingfoundatio基础上拔稳定主要靠基础的重力,且其重力大于上拔力标准值的基础。3.1.12钢筋混凝土杆reinforcedconcretepol钢筋混凝土杆是普通混凝土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杆及预应力混凝土杆的总称。3.1.13居民区residentialare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3.1.14非居民区non-residentialare上述居民区以外地区,均属非居民区。虽然时常有人、有车辆或农
11、业机械到达,但未遇房屋或房屋稀少的地区,亦属非居民区。3.1.15交通困难地区 difficulttransportare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地区。3.1.16间隙 electricalclearanc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距离。3.1.17对地距离 ground clearanc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地面之间的最小距离。3.1.18保护角 shielding angl在杆塔处地线的垂直平面与通过导、地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3.2符号:A1 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As 构件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D 导线水平线间距离,m;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m;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
12、水平线间距离,m;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m;d 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mm;fc 导线最大弧垂,m;f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H 海拔高度,km;Ka 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Kc 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Ke 绝缘子爬电距离的有效系数;Ki 悬垂绝缘子串系数;KI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L 档距,m;Lk 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Lo 单片悬式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cm;或杆件的计算长度;Lp 杆塔的水平档距,m;m 海拔修正因子;m1 特征指数;n 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nH高海拔地区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R 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S 导线与地
13、线间的距离,m;SGk重力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Qik第i项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T 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kN;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TP导、地线的额定抗拉力,N;TR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Um 系统最高运行电压:kV;Un 系统标称电压,kV;Us 操作过电压,kV;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kN;Wo 基准风压标准值,kN/m;Ws 杆塔风荷载标准值,kN;Wx 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风压不均匀系数;c 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z 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 泄漏比距,cm/
14、kV;s构件的体型系数;sc导线或地线的体形系数;可变荷载组合系数;rf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4总则4.1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应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符合国情。4.2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4.3 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除应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发的强制性条文。4.4 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规定,对重要的送电线路提高一个安全
15、等级,即对 110-330千伏采用二级,对 500kV 、500、750千伏采用一级,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取 1.1-1.2。4.5本规定根据输电线路的重要性按电压等级将线路分为三类:一类:750kV,500kV,重要 330kV;二类:330kV,重要 220kV;三类:220kV及 110kV。4.6编写本规定条款时所使用的助动词见附录 H。5路径5.1 路径选择应采用卫片、航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新技术,必要时可采用地质遥感技术,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城镇规划、环境保护、交通条件、运行和施工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比较,使路径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5.2 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军事设施
16、、大型工矿企业及重要设施等,符合城镇规划,并尽量减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5.3 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MS1,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重冰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应尽量避开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5.4 路径选择应考虑对邻近设施如电台、机场、弱电线路等的相互影响。5.5 路径选择宜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镇公路,改善交通条件,方便施工和运行。5.6 应根据大型发电厂和枢纽变电所的总体布置统一规划进出线,两回或多回路相邻线路通过经济发达地区或人口密集地段时,应统一规划。规划中的两回或多回同行线路,在路径狭窄地段宜采用同杆塔架设。5
17、.7 耐张段长度,单导线线路不宜大于 5km;两分裂导线线路不宜大于 10km;三分裂导线及以上线路不宜大于 20km。如运行、施工条件许可,耐张段长度可适当延长。在耐张段长度超出上述规定时应考虑防串倒措施。在高差或档距相差非常悬殊的山区或重冰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应适当缩短。5.8选择路径和定位时,应注意限制使用档距和相应的高差,避免出现杆塔两侧大小悬殊的档距,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安全度。5.9与大跨越连接的输电线路,应结合大跨越的选点方案,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6气象条件6.1 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的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参考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18、基本风速、基本冰厚按以下重现期确定。750kV输电线路 50年500kV输电线路及其大跨越 50年110kV330kV输电线路及其大跨越 30年如沿线的气象与附录A(标准的附录)典型气象区接近,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6.2 确定基本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 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为样本,并宜采用极值型分布模型概率统计分析。统计风速样本,应取以下高度:110kV750kV输电线路 离地面10各级电压大跨越离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10m6.3 对山区输电线路,宜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观测等方法,由邻近地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推算山区的最大基本风速,并结合实际运行经验确定。如无可靠资料,
19、宜将附近平原地区的统计值提高10%选用。6.4 110kV330kV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宜低于 23.5m/s;500kV750kV输电线路,基本风速不宜低于 27m/s。6.5 设计基本冰厚一般划分成轻冰区 10mm及以下中冰区 大于 10mm小于 20mm重冰区 20mm及以上6.6 确定设计基本冰厚时,应根据输电线路的重要性适当提高重要线路的荷载水平,宜将 500kV以上线路,城市供电的重要线路和电气化铁路供电专用线路提高一个冰厚等级,一般宜增加 5mm;对中冰区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地线覆冰厚度应比导线增加 510mm。6.7 应加强对沿线已建线路设计、运行情况的调查,并
20、在初步设计文件中以单独章节对调查结果予以论述(风灾、冰灾、雷害、污闪、地质灾害、鸟害等)。6.8 充分考虑特殊地形、微气象条件的影响,尽量避开重冰区及易发生导线舞动的地区。路径必须通过重冰区或导线易舞动地区时,应进行相应的防冰害或防舞动设计,适当提高线路的机械强度,局部易舞区段在线路建设时安装防舞装置等措施。输电线路位于河岸、湖岸、山峰以及山谷口等容易产生强风的地带时,其最大基本风速应较附近一般地区适当增大。对易复冰、风口、高差大的地段,宜缩短耐张段长度,杆塔使用条件应适当留有裕度。对于相对高耸、山区风道、垭口、抬升气流的迎风坡、较易覆冰等微地形区段,以及相对高差较大、连续上下山等局部地段的线
21、路应加强抗冰灾害能力。6.9 确定大跨越基本风速,如无可靠资料,宜将附近陆上输电线路的风速统计值换算到跨越处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以上 10m处,并增加 10%,然后考虑水面影响再增加 10%后选用。大跨越基本风速不应低于相连接的陆上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必要时还宜按稀有风速条件进行验算。6.10 大跨越基本冰厚,除无冰区外,宜较附近一般输电线路的最大基本覆冰增加 5mm。必要时对大跨越和重冰区输电线路,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6.11 设计用年平均气温,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如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17之内,取与年平均气温值邻近的5的倍数值;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3和大于17时,分别按年平均气温减少
22、3和5后,取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6.12 安装工况风速应采用 10m/s,无冰,并宜按下列要求采用同时气温:(1) 最低气温为-40的地区,宜采用-15;(2) 最低气温为-20的地区,宜采用-10;(3) 最低气温为-10的地区,宜采用-5;(4) 最低气温为-5的地区,宜采用0。6.13 雷电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宜采用 15,当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其值大于等于 35m/s时雷电过电压工况的风速取 15m/s,否则取 10m/s;校验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时,风速应采用无风,且无冰。6.14 操作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可采用年平均气温,风速取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值的 50%,但不宜低
23、于 15m/s,且无冰。6.15 带电作业工况的风速可采用 10m/s,气温可采用 15,且无冰。7导线和地线7.1 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宜按照系统需要根据经济电流密度选择;也可按系统输送容量,结合不同导线的材料进行比选,通过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7.2 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和分裂型式应满足电晕、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等要求。海拔不超过 1000m地区,采用现行国标中钢芯铝绞线外径不小于表 1所列数值,可不必验算电晕。表1 可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海拔不超过 1000m)7.3 大跨越的导线截面宜按允许载流量选择,其允许最大输送电流与陆上线路相配合,并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
24、定。7.4 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 20m处,80%时间,80%置信度,频率 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限值不应超过表 2的规定。表2 无线电干扰限值7.5 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 20m处,湿导线条件下的可听噪声值不应超过表 3的规定。表3 可听噪声限值7.6 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一般采用+70,必要时可采用+80;大跨越可采用+9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80(大跨越可采用+100),或经试验决定;镀锌钢绞线可采用+125。环境气温宜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风速采用 0.5m/s(大跨越采用 0.6m/s);太阳辐射功率密度
25、采用 0.1W/cm2。7.7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5,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25。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宜大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应按下式计算: (1)式中: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Tp导、地线的额定抗拉力,N;Kc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架设在滑动线夹上的导、地线,还应计算悬挂点局部弯曲引起的附加张力。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导线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力的70%。导线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力的77%。7.8 地线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要求,可选用镀锌钢绞线或复合型绞线
26、,若有通信要求,应选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验算短路热稳定时,地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20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300;镀锌钢绞线可采用+400;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允许温度应采用产品试验保证值。计算时间和相应的短路电流值应根据系统情况决定。地线选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的配合不宜小于表 4的规定。表4 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配合表7.9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设计安全系数,宜大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OPGW的选择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的要求,对短路电流热容量和耐雷击性能需进行校验。计算时间和相应的短路电流值应根据系统
27、条件决定。7.10 导、地线防振措施7.11 铝钢截面比不小于 4.29的钢芯铝绞线或镀锌钢绞线,其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应符合表 5的要求。如有多年运行经验可不受表 5的限制。表5 导、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四分裂及以上导线采用阻尼间隔棒时,档距在500m及以下可不再采用其它防振措施。阻尼间隔棒宜不等距、不对称布置,导线最大次档距不宜大于70m,端次档距宜控制在2835m。7.12 对第 7.10.1以外的导、地线、其允许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及相应的防振措施,应根据当地的运行经验确定,也可采用制造厂提供的技术资料。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7.13 大跨越导、地线的防振措施,
28、宜采用防振锤、阻尼线或阻尼线加防振锤方案,同时分裂导线宜采用阻尼间隔棒,具体设计方案可参考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7.14 线路经过导线易发生舞动地区时应采取或予留防舞措施,具体方案可通过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7.15 导、地线架设后的塑性伸长,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或通过试验确定,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降温法补偿。如无资料,镀锌钢绞线的塑性伸长可采用 110-4;并降低温度 10补偿;钢芯铝绞线的塑性伸长及降温值可采用表 6所列数值。表6 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及降温值对大铝钢截面比的钢芯铝绞线或钢芯铝合金绞线应由制造厂家提供塑性伸长值或降温值。7.16 悬垂线夹、间隔棒、防振锤等处导线上的
29、动弯应变应不大于符合表 7所列值。表7 导线微风振动许用动弯应变表 单位为8绝缘子和金具8.1 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 8所列数值。双联及以上的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及安全系数按断联情况考虑。表8 绝缘子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绝缘子尚应满足正常运行情况常年荷载状态下安全系数不小于4.0。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KI应按下式计算: (2)式中:TR 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T分别取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kN。常年荷载是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断线、断联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无冰、最低气温月的最低平均气温。设计悬垂串时导
30、、地线张力可按本规定第12.1.5条的规定取值。8.2 采用黑色金属制造的金具表面应热镀锌或采取其他相应的防腐措施。8.3 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最大使用荷载情况 2.5断线、断联情况 1.58.4 330kV及以上线路的绝缘子串及金具应考虑均压和防电晕措施。有特殊要求需要另行研制或采用非标准金具时,应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8.5 地线绝缘时宜使用双联绝缘子串。8.6 与横担连接的第一个金具应转动灵活且受力合理,其强度应高于串内其他金具强度。8.7 33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悬垂 V串两肢之间夹角的一半可比最大风偏角小 5o10o,或通过试验确定。 8.8 线路宜合理选择线路走向和
31、路径避开易舞区,无法避让时应采取适当缩短档距,适当提高线路的机械强度,局部易舞区段在线路建设时安装防舞装置等措施。 8.9 使用复合绝缘子时,应综合考虑线路的防雷、防风偏、防鸟害等项性能,必要时采取防鸟害措施,城区设计应慎用玻璃绝缘子。9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9.1 110kV750kV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应使线路能在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9.2 在海拔高度 1000m以下地区,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的悬垂绝缘子串绝缘子片数,不应少于表 9的数值。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应在表 9的基础上增加,对 110kV330kV输电线路增加 1片,对 500kV输
32、电线路增加 2片,对 750kV输电线路不需增加片数。表9 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悬垂绝缘子串的最少片数为保持高塔的耐雷性能,全高超过40m有地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10m,应比表9增加1片相当于高度为146mm的绝缘子,全高超过100m的杆塔,绝缘子片数应根据运行经验结合计算确定。由于高杆塔而增加绝缘子片数时,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750kV杆塔全高超过40m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验算,确定是否需要增加绝缘子和间隙。9.3 绝缘配置应以审定的污区分布图为基础,并结合线路附近的污秽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环境污秽变化因素,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适当留有裕度。对于 0、级污区,可提
33、高一级绝缘配置;对于、级污区,宜按中、上限配置;应在选线阶段尽量避让级污区,如不能避让,应采取措施满足污秽要求。9.4 绝缘配合设计可采用泄漏比距法,也可采用污耐压法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标准分级见附录 B。 当采用泄漏比距法时,绝缘子片数由下式确定: (3)式中: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 泄漏比距,cm/kV;Un 系统标称电压,kV;Lo 单片悬式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cm;Ke 绝缘子爬电距离的有效系数,主要由各种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在试验和运行中提高污秽耐压的有效性来确定;并以XP-70、XP-160型绝缘子为基础,其Ke值取为1。Ke应由试验确定。9.5 通过污秽地区的输电线路,耐张
34、绝缘子串的片数按第 9.3条规定选择并已达到第 9.2条规定的片数时,可不再比悬垂绝缘子串增加。耐张绝缘子串的自洁性能较好,在同一污区,其泄漏比距根据运行经验较悬垂绝缘子串可适当减少。9.6 在轻、中污区(II级及以下),复合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不宜小于盘型绝缘子;在重污区(III级及以上),其爬电距离不应小于盘型绝缘子最小要求值的 3/4;瓷棒绝缘子爬电距离应不小于盘型绝缘子。用于 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两端都应加均压环,其有效绝缘长度需满足雷电过电压的要求。9.7 高海拔地区污秽绝缘子的闪络电压,随着海拔升高或气压降低而变化,悬垂绝缘子串的片数,宜按下式进行修正。 (4)式中:nH
35、高海拔地区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H海拔高度,km;m1 特征指数,它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由试验确定。各种绝缘子m1参考值见附录C。9.8 在海拔不超过 1000m的地区,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间隙,在相应风偏条件下,不应小于表 10、11所列数值。表10 110500kV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 单位为 m表11 750kV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 单位为 m9.9 在海拔高度 1000m以下地区,为便利带电作业,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不应小于表11所列数值。表12 为便利带电作业,带电部分对杆塔与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还
36、应考虑人体活动范围3050cm。校验带电作业的间隙时,应采用下列计算条件:气温+15,风速10m/s。9.10 海拔高度不超过 1000m的地区,在塔头结构布置时,相间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和档距中考虑导线风偏工频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不宜小于表 13所列数值。表13 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 (5)式中:H海拔高度,m;m海拔修正因子,工频、雷电电压修正因子m=1.0;操作过电压修正因子见图1中的曲线a、c。如因高海拔而需增加绝缘子数量,则表13所列的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图1 海拔修正因子图中:a相对地绝缘;b纵向绝缘;c相间绝缘;d棒-板间隙。9.12 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线路电压、负荷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结合当地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