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心理学教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0357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幼儿心理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最新幼儿心理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最新幼儿心理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最新幼儿心理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最新幼儿心理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幼儿心理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幼儿心理学教案.doc(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一讲绪论教学目标:1、领会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3、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心理过程的涵义难点:心理实质教学步骤:导入:我们要探究心理学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新授:一、 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1、 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

2、称之为感知觉。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2、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5、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

3、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归纳: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动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大脑受损,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的心理的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不可能有人的心理产生。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脱离正

4、常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都受到伤害。“狼孩”、“感觉剥夺”、“社交剥夺”变成痴呆儿,大学生身心受到摧残,科学家变得不适应社会。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一种反应: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的,所以任何的反映都带上了个人主体的特点(比如: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人的心理能够支配和调解人的行为。三、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讲授法)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第

5、一本心理学著作),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

6、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四、当代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讲授法)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人们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中

7、国古代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孔子: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 孟子:心之官则思;三字经: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西方哲学也同样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室。是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心理学,父亲是哲学,母亲是生理学。在中国,心理学是“舶来品”“进口货”先学习美国,建国后学习苏联,停了二十年。1978年恢复,近三十年来发展非常的迅速。世界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人类的研究是由远及近的,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了。宇宙 物理化学 生物 医学、心理1、世界心理学的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

8、成果极为丰富。心理学会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1889年成立)中国心理学会(1921年成立)省心理学会(1961年)。2、心理学已成为一个分支庞大,领域宽广的学科体系。3、心理学的派系之争开始平息,学派之间兼收并蓄,与心理学相邻的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研究手段日益现代化。4、心理学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业布置:简述心理实质。第二讲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定义。2、掌握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3、初步了解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重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难点:研究幼儿心理学的具体方法。教学步骤: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有了理解,

9、下面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幼儿心理学。一、 幼儿心理学概念,即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图示讲授法)定义:幼儿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1-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学前期(广义)婴儿期(0-1岁)(乳儿期)先学前期(1-3岁)(幼儿早期)学前期(3-6岁)(幼儿期)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学龄期(6、7-18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学龄中期(11、12-14、15岁)学龄晚期(14、15-17、18岁)(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

10、指0-18岁)二、幼儿心理学的任务(举例讲授法)(一)揭示幼儿阶段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比如:幼儿的反抗期在什么阶段,有什么特征;幼儿的想像、注意、思维等特征等等。(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幼儿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A、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1、第一时期-“是谁起决定作用”(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他从大量的名人传记和家谱考察中得出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地超过了

11、一般人,从而认为这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据。(2)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可以说明他极端的环境决定论思想:“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们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2、第二时期“各起多少作用”(二因素论)(1)斯腾的“会合论”:两种因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异。(2)格赛尔的“成熟论”:虽然本质上也是一种遗传决定论,但他并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

12、。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T和C在不同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T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C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的有力例证)3、第三个时期-“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论)基本思想: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可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注意到两种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注意到两个因素的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即:幼儿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1、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就是父母通过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把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通过遗传传递的生

13、物特征有许多,这里说的主要是指机体的构造、形态(如个子、容貌等)、感官及神经系统的特点等生理特征,其中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就是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后天是不断地生长、发展的。成熟就是遗传素质在后天条件下不断地发育、生长、显现的过程。幼儿的生理成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来说,成熟的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从身体结构的发育来看,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然后是上肢,再后是下肢;再以动作机能的发展为例,先是会抬头,然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才会走。幼儿生理成熟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出生的头几年,年龄越小,生长的速度越快。因此,小

14、孩子常常一年不见面,简直大变样。妈妈也会年年发现孩子的毛衣小了,裤子不够长了,原因就在这里。事实和实验都表明,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和正常的生理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优越基础,而遗传素质的缺陷,生理成熟的异常,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大障碍。没有先天遗传和生理成熟作为基础,幼儿心理是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的。例如,生来失明的孩子,不能产生视觉;先天耳聋的孩子,难以产生听觉;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不能产生思维,最多也只有一些饥饿、疼痛等很低级的感觉。而那些小钢琴家、小唱歌家、小画家以及小速算家,之所以在早期就表现出突出的特殊才能,则与他们具有该方面的较优越的素质条件有

15、关,比如手指长而灵活,声带音质纯净、节奏感强而且准确等。幼儿生理成熟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岁左右的乳婴儿,神经系统发育还很不完善,抑制机能较差,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因而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很肤浅的,而且容易激动,注意力不能集中,感知不够仔细,情绪的变化起伏很大。到五、六岁,幼儿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日益发展,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趋于平衡,皮质对皮下的控制、调节作用也逐渐加强,这就使得幼儿有可能逐渐减少冲动性行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更加集中、精确,从而调节自身行为、情绪的能力及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都日益发展起来。脑量:390(出生)990(一岁)1000(三岁)-1300(

16、7岁)接近成人。可见,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我们不能轻视它们的作用。对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更需考虑遗传、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大脑的生理发展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律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和发展。2、环境和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上可知,遗传和成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明确,遗传和生理成熟毕竟仅仅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只提供幼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对于一般的正常儿童来说,心理能否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如何,不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而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其中教育更起着主导作

17、用。我们知道,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只有产生心理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客观现实的影响,是不能形成人的心理的。这可以由各种动物哺养大的人类婴儿,例如:狼孩:印度狼孩卡玛拉在出生后不久被狼叼去,在狼的环境中生活了七、八年。被发现时,她只能用四肢行走,昼伏夜动,吃东西不用手拿,而是把食物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虽然她已经七、八岁,但智力只相当于六个月乳儿的水平。她对人不发生兴趣,没有感情,不让人们给她洗澡。人们花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使她很快适应人类的生活;训练两年后,卡玛拉才会直立;六年后才会艰难地行走,但快跑时仍需四肢并用。卡玛拉于十六、七岁时死去,这时她也还不能讲话,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并

18、常有许多狼的习性的表现。再如:中国猪孩:中国辽宁朱显风,8 岁,智商只有39。不会分辨性别、颜色、大小,没有数概念。经检查不存在遗传和代谢疾病。纯属后天的特殊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儿童如果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其正常心理的形成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和不可弥补的损失。环境和教育不仅影响人的心理的形成,而且也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等。研究表明,一般地讲,人们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差不多的。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人所共有的、基本共同的解剖生理特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心理发展水平和表现完全一样的儿童,每个孩子智力、兴趣、爱好、性格等都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的不在于遗传,而在

19、于环境和教育。例如:有关双生子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同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是基本相同的,而异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则不太相同。如果将同卵双生子放在不同的环境下抚养,接受不同的教育,而将异卵双生子放在相同的环境下抚养,接受相同的教育,其结果是: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包括智力、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都大于同卵双生子。显然,心理是遗传和成熟与环境和教育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和成熟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例如,某单位曾对幼儿数概念发展的水平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说明,受过幼儿教育和未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在计数、数序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水平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20、未受过教育的六岁半儿童,较同龄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在数概念的发展上要晚两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教育。美国著名女作家、女教育家海伦凯勒自幼又聋,又哑,又盲,可就是由于受到了良好的专门教育,使她可以通过触觉、嗅觉来认识世界。最后,不仅她的心理的各方面得到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而且在许多其它方面超过了常人,还写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章和著作,闻名于全世界。总之,幼儿心理的发展,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缺一不可。但是,对于正常儿童来说,环境和教育更重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教育,更起着主导的作用。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单讲解)(一)客观性原则-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

21、;强调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幼儿心理,不仅要注意已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三)教育性原则-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四、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讲授法)(一)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早期的幼儿心理研究大都利用观察法,因为幼儿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

22、活动及表现都比较自然,研究者可以比较真实地获得幼儿心理活动的资料。设问: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的事项?教师解释:(二)试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的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幼儿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逐个进行,不宜用团体测验。(四)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的心理

23、。但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2、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前学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3、人的心理现象划分没有包括( )A、注意 B、动机 C、心理过程 D、个性4、心理是人脑对(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5、( )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A、观察法 B、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访

24、问法6、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这种方法称为( )A、作品分析法 B、调查访问法 C、测验法 D、谈话法7、通过分析儿童的手工、绘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A、教育实验法 B、观察法 C、作品分析法 D、调查访问法第三讲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难点: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教学步骤: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明确了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

25、务及其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新授: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举例讲授法)(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对各趋势举例说明)(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1、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这些质变的显著差异,使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2、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其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

26、过程。(3)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定义: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举例说明)2、幼儿心理年龄特征(1)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末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比如

27、: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70年代儿童的智龄比60年代普遍提高了6个月,而当代儿童在心理上较30年前的儿童早熟2年。(3)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有关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1、转折期与危机期: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

28、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案例解析: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不,我偏不。”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入浴池。可是,趁张某拿浴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张某气不过,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个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分析以上案例,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个孩子什么年龄特点?(2) 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3) 这位“爸爸”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

29、影响?教师作解析:2、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表现,幼儿期是人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 3、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间。其与关键期不同在于,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比起敏感期或最佳期来说,较为困难,发展比较慢。整体来说,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4、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

30、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比如: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这就是说最近发展区。课堂练习: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个别心理特征B、所有的心理特征C、典型的心理特征 D、笼统的心理特征2、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时儿童心理发展中( )的一种现象。A、最近发展期B、敏感期C、转折期D、关键期3、儿童学简单的口语,2-4岁是( )A、危机期 B、最佳期 C

31、、最近发展期 D、转折期4、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A、任何时候 B、关键期 C、最佳期 D、敏感期5、一般来说,新生儿属于(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幼儿早期6、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他说:“不,我是坏孩子”这说明这个孩子处于( )A、关键期 B、敏感期 C、最佳期 D、转折期7、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这是说()A、最佳期和敏感期 B、转折期和危机期 C、关键期 D、最近发展区8、幼儿容易出现对成人反抗行为的时期是( )A、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B、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C、心理发展的稳定期D、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1、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

32、,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 )A、稳定性 B、可变性C、阶段性D、顺序性第四讲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理解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领会根据幼儿心理特征来进行教育工作。重点:幼儿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难点: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步骤:导入:这节课进一步探讨幼儿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的主要特征。一、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图示法、举例讲授法)(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这一年是儿童

33、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1、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作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2)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3)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4)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5)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

34、小趾,5个脚趾形成扇形。(6)迈步反射(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7)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8)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2、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

35、小规律):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粗大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踢、走,精细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穿珠子等。(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二)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1)语言的形成。(2)思维的萌芽。(3)自我意识的萌芽:能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举例说明)(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幼儿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其中主要活动是游戏。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1、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3-4岁):行为具有强烈的情

36、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举例说明)2、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4-5岁):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在实验室进行的一些比较单调的任务,都只能从4岁开始,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自我控制发展迅速);开始自己组织游戏。(举例说明)3、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5-6岁):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举例说明)三、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

37、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举例、讲授法)上一讲中我们谈到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认同把环境、教育的作用机械化、绝对化。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来说,环境和教育毕竟只是外部条件、外部原因,要使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到作用,还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许多经验和教训的。有的老师注意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幼儿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果教育教学效果很好,幼儿心理也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而有的老师虽然主观愿望良好,但是不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为只要老师多教点,教难点,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就能比别人高些,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影响了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那

38、么,什么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呢?一般认为,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新的需要。需要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所产生的追求和倾向于一定事物的心理反映。它的表现形式,有愿望、兴趣、好奇心、动机、目的、信念等许多,是人从事任何一种活动的动力。当客观的要求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而成为他们主观的需要时,就会激发、推动幼儿去从事某种活动。例如,老师要求小朋友好好学画,争取“六一”节参加画展。当这一要求变成幼儿自身内在的需要时,他们上美术课就更专心、更认真了。二是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包括幼儿在反映活动中形成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等。比如,思维方面,婴儿思维带有很大的

39、直觉行动性,幼儿思维带有突出的具体形象性;言语方面,二、三岁的幼儿只会使用一些基本的简单句和个别复合句,五六岁幼儿会使用各种类型的复合句。这两者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在这一内部矛盾中,需要是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而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形成,也依存于幼儿是否有相应的需要。二、三岁的儿童只有最初步的口语发展水平,他就只能产生进一步用口头言语进行交往的需要,而没有掌握书面言语的需要;幼儿有了进一步用口语进行交往的需要时,又会促使他去仔细地倾听和模仿成人的说话,从而他的口语交往水平便

40、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见,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新的一面(新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和旧的一面(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既统一又对立,统一对立的结果是新的需要不断地否定着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从而幼儿心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与根据。教育必须通过这个内因,通过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当深入了解幼儿,提出一定的、适当的要求,并使之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的新需要,以便引起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促进幼儿心理日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四、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举例、讲授法)幼儿的新需要是在一定的教育

41、要求下产生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要求都能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主观的需要,引起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能否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并转化成为幼儿的新需要,有个必要的条件,这就是教育要求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符合,就会为幼儿所理解、接受,变成为幼儿的新需要,形成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的新的一面;如果不符合,情况就会相反。这就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幼儿心理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要求、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要求又必须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教育要求高低难易合适,需要幼儿作出一定的努力所能达到,而不是过高过难。比如,要求小班幼儿静坐半小

42、时听老师朗读诗歌,或学习数的组合分解,这一要求就过高了;而要求大班幼儿学习画苹果、太阳,或复述故事拔萝卜、小兔乖乖,这一要求就太低了。这两种情况对幼儿都不合适,都不利于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二)教育要求要具体、明确。有时要求虽高低难易合适,但提得很笼统、抽象,这也不利于幼儿把教育要求变为内在的需要。比如,要求学前幼儿上课坐好,如果只简单化地说:“坐好”,是毫无作用的,教师必须将“坐好”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交待清楚:“把手放腿上,两脚并齐,身子不能趴着,眼睛看老师。”把教育要求具体、明确化,才能促使幼儿积极地按照这些要求去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课堂练习:1、心理学家盖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43、,说明(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家庭环境 D、社会环境2、当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现象称为()、心跳反射 、达尔文反射 、巴布金反射 、击剑反射3、如果新生儿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这是( )A、巴宾斯基反射B、游泳反射C、莫罗反射D、巴布金反射4、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是儿童动作发展中的( )所致。A、远近规律 B、大小规律 C、首尾规律 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5、孩子能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是()。A、产生自我意识的表

44、现 B、辩别能力发展的表现C、思维真正产生的表现 D、智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6、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7、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 )A、新生儿期 B、婴儿早期 C、婴儿晚期D、先学前期8、下列属于4-5岁幼儿特征的是( )A、爱模仿 B、个性初具雏形 C、情绪作用大 D、开始接受任务9、4-5岁期间,儿童的( )A、自我体验发展迅速 B、自我控制发展迅速 C、对自我的多方面评价发展迅速 D、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发展迅速。10、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开始接受

45、任务 D、最初步生活自理11、( )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A、5-6岁 B、4-5岁 C、3-4岁 D、2-3岁12、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 )A、学习B、游戏C、劳动D、音乐13、幼儿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 )A、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 B、受遗传素质影响 C、受内因所制约D、受智力发展影响小结: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两讲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并阐述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与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转折期、危机期、敏感期、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等。分析了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幼儿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同

46、时让同学们领会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树立要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来进行教育工作的观念。作业布置:4-5岁幼儿心理特征是什么?第五讲 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一)教学目标: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领会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状况,并初步掌握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觉规律。重点:幼儿感知觉发展状况难点: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觉规律教学步骤:导入:幼儿是世界的新客,周围许多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都有待于去认识;而幼儿认识每个新事物,都不能象成人那样,看一下书或听别人介绍一下,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幼儿需要用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知。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情况。新授: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比如:通过眼睛看到颜色,这是视觉;通过耳朵听到声音,这是听觉。而把物体的各个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我们看到了猴子的动作、皮毛颜色,又听到了猴子的叫声,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对猴子的总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对猴子的知觉。幼儿时期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痛觉,知觉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和时间知觉等。一、发展幼儿智力要从培养感知能力开始(举例讲授法)幼儿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