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0519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 八卦五行,一、易经八卦二、阴阳五行说,一、易经八卦 1、易经释名及其性质 2、易经的成书过程 3、易经的结构 4、八卦符号系统及其含义 5、八卦的推演原理 6、八卦思想与现代科学,一、易经八卦 1、易经释名及其性质 周易正义序“夫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易纬“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性质 1 本是蓍草占卦的记录,是一部算卦的书;性质 2 爻词记录了世象百态、风土人情,起到了史书的作用;性质 3 以阴阳二爻为核心,解释世间万物的冲突对抗、此消彼长 认识到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实质是一部哲学书 被后世学者称为“群经之首”“六艺之

2、原”,一、易经八卦 2、易经的成书过程 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 画八卦 周文王 组六十四卦 作卦辞 孔子 作“十翼”周公旦 作爻辞,一、易经八卦 3、易经的结构 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指卦形、卦辞和爻辞,“传”指“十翼”以“卦”为基本单位 共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形、卦名、卦辞、爻辞 经、传本分别成书,东汉末将“十翼”部分内容编入“经”,合成一书,彖两篇,共64条,对应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象两篇,共450条,解释六十四卦的称“大象”,解释三百八十 六爻的称“小象”;文言仅有两章,只对应解释“乾”、“坤”两卦。现流传的周易中此五篇已与经文混杂系辞两篇,相当于易

3、经的通论;说卦讲解八个单卦所象征的事物及引申意义;序卦记述六十四卦的顺序;杂卦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因其解说不以顺序,错杂而谈,故 名为“杂”此五篇传文仍独立成篇 列于经文之后,一、易经八卦 4、八卦符号系统及其含义 易经系辞:“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符号的基本单位叫“爻”,四象、八卦都是由爻上加爻得出 两仪 由单阴爻和单阳爻表达 四象 由阴阳二爻两两重合得出太阴 太阳 少阴 少阳 八卦 在四象上各加阴阳爻 就形成了八卦图形 坤 艮 坎 巽 震 离 兑 乾八卦 太阴 少阴 少阳 太阳四象 阴爻 阳爻两仪,太极八卦图,坤,艮,坎,巽,震,离,兑,乾,一、易经八卦 5、

4、八卦的推演原理 阴阳交感原理:阴阳相交则吉,阴阳不交则凶 既济卦:已经成功,未济卦:尚未成功,阴阳得位,形完美。阴阳倒反,形错乱。无活力,初吉终乱。有潜力,吉凶未卜。否卦:天上地下,泰卦:地上天下,阴阳不交,凶。阴阳交感,吉。成语:“否极泰来”即源于此,上九 九五 九四 九三 九二 初九卦辞 元,亨,利,贞。爻辞 初九 潜龙,勿用。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 若,厉无咎。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 亢龙有悔。,一、易经八卦 6、八卦思想与现代科学 创立二进位制的德国数学大师莱布尼兹 1701年见到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后惊叹:“它和我的新算术完全一

5、致”。1930年,中国留法学生刘子华 根据易经八卦原理 推算出第十颗行星的密度、平均轨道运行速度 和距日距离,并写成博士论文。,现代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 西方人相信因果法则 中国人更注重从对事物观察中得出经验 易经六十四卦就是一系列的纪录原型美国学者尼伦伯格等人1966年发现 mRNA(核糖核酸)由三个核苷酸规定一种氨基酸 称为三体密码 而每个核苷酸只含四种碱基中的一个 所以四种碱基与三体密码的任意组合共有64种排列方式 如果把六条爻的重卦看作三体密码 就正好与六十四重卦图完全重合,韩国国旗,后天八卦配洛书数图,二、阴阳五行说 1、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和形成 2、阴阳五行说的基本思想 3、阴阳五行说

6、的象器功用 4、“五德终始说”5、阴阳五行说与中医中药学,二、阴阳五行说 1、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和形成 据推断五行说应产生于周朝以前,周朝建立后遭封禁而 流失民间,即“周损于野”。阴阳五行说经战国时人邹衍整理重新出世,但其十余万 言的著作都已亡佚,其历史哲学思想是通过其他人的引用和 阐释流传下来的,其学说也得以列入诸子百家。完整的五行概念最早见尚书洪范,但只强调五行,不提阴阳。西汉司马谈开始将阴阳五行学说合称“阴阳家”。宋代理学家则把阴阳和五行完全融为一体了,认为五行 是阴阳变合过程中产生的。,二、阴阳五行说 2、阴阳五行说的基本思想 五行说有两个基本观点 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 五行之间

7、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第一种基本观点 世间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 也就是金 木 水 火 土 其中以土为主 杂以其他元素 单一的元素是不能生成万物的 物体因组成元素的多少和比例不同 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 选取这五种元素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认识水平有关,第二种基本观点 认为五行不是各自孤立的 而是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 是相互促进 有利于发展之意 具体表现为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相克 也叫相胜 就是相互克制 维持平衡之意 具体表现为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金,水,火,木,土,二、阴阳五行说 3、阴阳五行说的象器功用“象”是形状、形象;“器”是指用具、容器。

8、“象”的功用是使看不见的东西具有可见的形象。“器”的功用是使不规范的东西得以规范。五行生克理论巧妙严谨,表 现了中国人注重整体关照和事物 间存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所 以人们就比照五行生克关系来解 释其它事物。,二、阴阳五行说 4、“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是阴阳家学者邹衍提出的 每一朝代都占有与五行中某一行对应的一德 按照五行相克原理 只有占据克制前朝的“德”才能取而代之 所以朝代更替必是五行相克的结果,黄帝占土德 夏禹占木德 商汤占金德 周占火德 夏禹代黄帝是木克土 商汤灭夏是金克木 周武王灭商是火克金 照此推测 必定要由占水德者取代周的天下 秦始皇自居水德 水色尚黑 所以秦朝崇尚黑色并

9、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符合水克火的五德终始理论 汉武帝时确定了汉应土德 并确认以土德治天下的黄帝是汉族人的始祖,二、阴阳五行说 5、阴阳五行说与中医中药学 阴阳五行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 表现有三(一)用阴阳五行解释病理(二)用阴阳五行诊病治病(三)用阴阳五行指导配药用药,(一)用阴阳五行说解释病理 西医以解剖学为基础,把人体分为几个生理系统,再分解为器 官、细胞。但是,人体各部分相加并不等于生命整体,所以解剖学 解释不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器官移植时抗体发生的排他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系统,分为阴阳的“元气”运行其中,维持生命。阴阳二气虽会因条件发生此强彼弱的变化,但总体平衡,失衡就会生病。脏

10、腑按五行生克关系构成相关性,相互影响和感染,治病也要按五行生克之理去理解“病”与“非病”间的因果关联。,五行相生 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肝木 虚邪-“母病及子”肝木肾水肺金脾土心火肝木 实邪-“子病及母”五行相克 肝木脾土肾水心火肺金肝木 贼邪 肝木肺金心火肾水脾土肝木 微邪贼邪病例 秋季发肾病 必传于心 心再传于肺 但秋季旺肺 肺不受病 心反传于肾 肾(克心)亦不受 病积于心而发 表现为心脏的病,(二)用阴阳五行说诊病治病 从解剖学的理论出发 西医诊治时对不同系统 不同器官的病征分别对待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所以西医解释不了病症在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也就无法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任何部位的病变

11、都同人身整体有关 必须联系起来考察和诊治,中医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难经第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 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这里说的“五色”“五音”“五味”都是与五脏六腑按五行关系对应 的 所以可以反映脏腑病症 中医治病就是平衡阴阳 调节寒热 补不足 泄有余 要从整个人体系统来考虑 所以头痛可以医脚 脚痛可以医头 甚至还要做到人与环境平衡 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三)用阴阳五行说指导配药用药 我国自古就讲药食同源 认为正确进食可以

12、治病 称为“食疗”药物可以与食物搭配食用称为“药膳”五谷 五果 五菜 五畜均可与五味对应 按五行生克之理服用 起疗病健身的作用 中药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 阴阳配合 升降浮沉的学说 味属辛甘 气属温热者 多为起升浮作用的阳性药 味属酸苦咸 气属寒凉者 多为起沉降作用的阴性药 按五行相克的理论 因病忌食有五味之禁 就是“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肾病禁甘 肺病禁苦”,中药多为复方,由几味至几十味药按“君臣佐使”原则组成。“君”是主药,“臣”是加强主药药效并治疗兼症的药,“佐”是起减轻主药毒性作用的药,“使”是引导药力通达病灶的药。它们共同配合调理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时辰有阴阳,药性也有阴阳,服药要应和时辰,补阳的药在子时后午时前服用,补阴的药在午时后子时前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