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灾害事故及防灾减灾-全省版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05879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8.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灾害事故及防灾减灾-全省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4灾害事故及防灾减灾-全省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4灾害事故及防灾减灾-全省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4灾害事故及防灾减灾-全省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4灾害事故及防灾减灾-全省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灾害事故及防灾减灾-全省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灾害事故及防灾减灾-全省版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灾害事故及防灾减灾,灾害事故与突发公共事件意外伤害与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自然灾害事件地震、水旱、气象、地质、海洋、生物和森林草原火灾灾害事故灾难事件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特别重大事件(红色)级;跨省或省级;伤亡特别重大;国家支援重大事件(橙色

2、)级;跨市;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省级支援较大事件(黄色)级;市级以内;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一般事件(蓝色)级;县级以内;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国家减灾委启动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0;200100;10050;5030,防灾减灾国家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国红十字会灾害救济原则与条例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原则,坚

3、持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红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原则,以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统一和普遍的基本原则开展灾害救助工作,致力于减轻易受损害群体的痛苦。强调在第一时间向受灾中的易受损害群体实施无偿救助。红十字会开展的灾害救助工作是政府救灾工作的补充。各级红十字会在同级政府和上级红十字会的指导下,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灾害救助工作。,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突发事件及现场救护,突发事件的现场医学救援,现场急救的意义和目的,挽救生命:急救措施及时有效;稳定病情:对

4、症支持及相应的特殊治疗,为后续抢救打下基础;减少伤残:针对化学中毒、烧伤及各类外伤,正确冲洗、包扎、复位、固定、搬运及其他相应处理;减轻痛苦:救治措施加安抚处理。,现场救援医疗队任务,急救中心和医院医疗队尽快赶赴突发事件地点现场的分类和急救处理对被救者进行医学监护及时向相关的医院转送为指挥部提供现场信息,现场救援原则,注意现场划分、现场性质的确认,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确保安全。迅速将伤病员移出危险区,先救命后治伤。根据国际统一标准检伤分类,用蓝、黄、红、黑四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手腕或脚踝)。对转送前的伤病员进行复检。活动性大出血或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

5、救、然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科学搬运,避免二次损伤;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治疗持续。合理分流伤病员或向指定的地点转送。,现场急救的程序,接报集结出发报到选点初检,分类救治转送报告撤离汇报,科学救援,原则上,染毒区域内的人员撤离和伤员外运由“应急救援专业队”承担;“应急医疗救援队”为了现场急救的安全,则不得进入染毒区!,实行分工合作,检伤分类组:接收其他救援专业队运出现场的和自行撤离的中毒患者,并进行初检分类。救治组:负责进行冲洗、中和、止血、包扎、复位、固定及其他救护工作。危重急救组:负责对不宜立即转运而需现场持续急救的危重病人进行处理(包括开设临时救护所)。转

6、运组:视病员情况给予转就地救治或后送,特殊病员的转送需安排医学监护。指挥:明确队长和副队长,负责现场整体急救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注意事项,交接手续要完备:凡经处理的伤病员,应该一人一卡,记录基本情况,初步诊断,处理措施,并别在病人胸前或挂在手腕上,便于识别和下一步的诊治;移交病员时要核对检查。记录完整全面:专人记录、登记和统计。针对个体,及时记录及填写医疗表格,供后续治疗参考;针对现场急救工作的记录,做到资料完整、数据准确。,突发灾害现场的特点,现场混乱:惊恐、无序、车挤、路堵伤员多,多为复合伤,伤情复杂严重医疗条件艰苦,设施及通讯瘫痪,药品缺乏等。生活条件艰苦:缺电少水,食品不足环境仍

7、有火、毒、震、滑坡、疫情、爆炸等危险。,灾害事故现场三阶段救护原则,现场抢救:紧急呼救,启动救援医疗服务系统(EMSS)、尽快组成现场救护小组、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开展现场救护做到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救命后治伤,先重后轻;自救互救,脱离现场后送伤员:判断伤情,按红黄绿黑分类,救护、抚慰伤员,协助医生护送医院救护:按伤情,分专科继续救治,洪涝灾害,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造成的积水成灾。二者实际上很难截然分开,并经常同时存在称之为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中部地区大部分处

8、在大江河中下游,地势平坦,洪涝灾害十分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受风暴潮的影响,暴雨、洪水频繁发生;局部的暴雨、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经常威胁山区安全。新疆等西部地区干旱少雨,但也受融雪、冰凌、洪水威胁;黄河、松花江等流域冬春季还会受凌汛灾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导致我国洪水发生频繁,加之特殊的地形特征和人口的压力及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方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洪涝灾害出现频次最高的国家之一。,2011年9月以来,西北地区东南部和四川盆地至黄淮北部一带出现持续阴雨天气,汉江流域上游和渭河出现较严重的秋汛,导致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山东、山西、甘肃、重庆等省份遭受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截至9月20日

9、,洪涝灾害已造成8省(直辖市)60个市(自治州)287个县(市、区)2156.6万人次受灾,70人死亡,32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91.5万人,紧急避险转移74.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60.9亿元。,今年7月底开始在泰国东北部、北部和中部泛滥的洪灾影响到全国64个府,330万户家庭的1000万人受灾;已确认有708人在灾害中罹难。,洪涝灾害的形成过程和危害作用,积聚期(灾害前期):降水量显著增加,江河地面水位高涨,一旦突破江河承受能力,即暴发成灾。破坏期(冲击期):洪水蓄积能量释放,不断出现洪峰,凶猛冲击堤坝,形成溢坝或决口,洪水冲向田野村庄、房舍、工矿、交通及水利设施;内涝淹没农田、住宅;破坏

10、生态环境造成灾民生命财产损失。效应期(冲击后期):水位平稳或逐渐下降,生物群落的迁移破坏了生态环境灾民生活条件恶劣、食物资源匮乏及心理精神因素的影响,造成灾民受到疾病的威胁和身体健康损害(救灾防病关键期)。恢复期(灾害末期):洪水消退,重建家园。灾害对环境破坏及致病因素留下的潜在危害仍存在。,洪涝灾害引发的卫生问题,可造成直接淹水身亡。公共卫生设施破坏,生活环境恶化,饮水条件差,粪便垃圾污水及动物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随着人群移动,增加接触传播机会,极易造成肠道传染病流行。食物缺乏可造成营养不良;食物污染不洁、腐烂变质易发生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抗洪大军紧张的劳动,在日晒、雨淋、露宿

11、、下水、虫咬等环境作业,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中暑、感冒、腹泻、急性结膜炎、皮肤病等多种疾病。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平衡,蚊蝇鼠蛇类及病菌大量繁衍迁移、往往可造成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出血热、钩体病等的流行。灾害带来精神创伤及心理压力易发生精神心理性疾病(如忧郁、焦虑等)。年老体弱多病者或原有慢性病者可引起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孕妇甚至可引发早产、流产。,防治疾病传播 减少次生灾害,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水源的选择与保护;对饮用水进行净化消毒;加强供水设施消毒;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预防以下食物中毒(霉菌毒素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处

12、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开展对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卫生:选择安全卫生的地点建立灾民住所;灾民聚集点厕所卫生和粪便处理;合理布设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尽快进行人畜尸体的处理;彻底进行洪水退后的环境清理工作;特别重视食物、饮用水、居住环境的消毒。媒介生物控制:防蚊;灭蝇;灭鼠;防蛇传染病控制: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火灾事故,窒息和中毒是死亡主因烟蔓延速度是火的5倍浓烟封锁路径极度恐慌有毒烟气体致闪电死亡需要掌握正确灭火知识应用火场紧急避险知识,上海商学院火灾的反思,上海特大火灾,2007年12月12日,温州一28层高楼起火。起火部位为一楼鲜花店。火灾共造成21人死亡,其中二楼新艺苑舞

13、厅因烟气中毒19人死亡,一楼鲜花店内烧死2人。,扑灭初起火灾-正确灭火,不让小火酿大祸,火灾初起应设法扑灭。就地取材,如用棉被、毛毯、衣物等简便物品覆盖火焰。使用灭火器、墙式消火栓、自来水或砂土灭火。不要盲目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造成火势扩大蔓延。拨打“119”,迎候消防车。,逃离火场,熟悉各种通道和安全出口,正确地选择逃生路线。保持镇静,不要留恋财物;沿防火安全楼梯向底楼撤离或按照火灾逃生路线图或疏散指示标志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披上浸湿的衣服或裹上湿毛毯、保持低姿势前进,呼吸动作要小而浅。身上着火,就地打滚压灭火苗。同伴身上着火,用衣、被等物覆盖或用水浇灭火苗。切勿使用电梯,以免突然断

14、电而被困其中;必须随身携带钥匙,一旦去路被阻可以及时退回。,固守待援(高楼),若逃生遭浓烟或大火封堵,切勿尝试冲过去,应立即退回,关闭门窗,防止烟气侵入,等待救援。塞紧门缝,泼水降温,躲进浴缸等,不可钻床底或橱内避难。窗前发求救信号;夜间打手电。,地震避难常识,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99以上的地震是微小地震,人们不容易感觉到。但强烈的突发性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地震常识,高楼避震与自救避震国际通用守则,首先选择室内避震;地震瞬间,人们移动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立即选择生命三角区;选择承重墙不选内侧墙;选择厨房或卫生间。一旦被困,要保持镇静保存体力。吴氏仿生避震自救三法,仿生一 抱头鼠窜 三角避难,谁更安全?,仿生二 遇险如鳖 顾头舍腚,伏而待定法?,隆重推出-吴氏伏而待定法,仿生三 装熊度难 节能减排,Thanks,版权所有 谢绝复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